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中國傳統道德觀

中國傳統道德觀

發布時間: 2022-01-22 14:08:31

『壹』 傳統的儒家道德觀有哪些

道德觀包括仁、義、禮、智、信。行文准則有溫、良、恭、儉、讓。

其中核心是仁和義。《易經.系辭》里說:立天之道陰與陽,立地之道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仁與義」的精神貫穿了整個儒家學說。

儒家要求人們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平常常為之庸。中庸之道的道德規范迄今為止仍然是中國人的為人處世的准則。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任能,各得其所,各盡其力是儒家的道德理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實現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徑。

(1)中國傳統道德觀擴展閱讀:

儒家是中國古代在董仲舒「獨尊儒術」之後最有影響的學派。作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之一。和墨家並稱顯學。

在秦始皇時"焚書坑儒"受到重創, 在漢武帝時,為維護專制統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施思想鉗制後興起。

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復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系。

「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

『貳』 中國傳統道德的內容

中國傳統道德抄的內容:襲

第一部分是基本道德規范,有公忠、正義、仁愛、中和、孝慈、誠信、寬恕、謙敬、禮讓、自強、持節、知恥、明智、勇毅、節制、廉潔、勤儉、愛物;

第二部分是職業道德規范,有政德、武德、士德、民德、商德、師德、藝德;

第三部分是家庭倫理規范,三個最主要的方面分別是關於親子關系的規范,關於夫妻關系的規范,關於長幼關系的規范;

第四部分是文明禮儀規范,分別是尊老敬賢之禮,接人待物之禮,儀態言談之禮,慶典婚喪之禮。

『叄』 中國傳統道德觀有哪些准則

http://online.njtvu.e.cn/kfftp/mkszyzx/%E6%96%87%E6%A1%A3/%E5%8F%82%E8%80%83%E8%B5%84%E6%96%99/%E4%B8%AD%E5%A4%96%E5%93%B2%E5%AD%A6%E7%9F%A5%E8%AF%86/道德.htm

『肆』 中國傳統道德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一般來說,是指以古代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並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傳統道德思想的精華。在2000多年的歷史過程中,儒、墨、道、法各家倫理思想及佛學中的心性之說,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倫理傳統。

(一)整體至上,「克己奉公」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中國傳統倫理結構中,為國利民,「興天下人民之大利」(《墨子·經上》)乃是道德的最高表現,是最大的「義」。堅持這個原則,以此來規范人們的行為,一切服從這一準則,乃是「仁人志士」的體現。從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們一直倡導這種人生的境界。孔子曰:「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論語·雍也》),孟子曰:「生,我所欲也;義,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孟子·滕文公上》)。范仲淹主張「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杜甫詠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的秋風所破歌》);林則徐銘志「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些觀點、主張,都堅持從國家利益和整體利益至上的原則出發在個人對他人、對社會、對群體的關繫上,「義以為上」、「先義後利」。考慮個人利益時應不違背道德原則,不得傷害社會和他人利益。所謂「義然後取」、「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論語·雍也》)。

(二)仁愛兼利的人際和諧原則

在中國傳統倫理中,特別重視和強調對人的尊重和關心,提倡人和人之間的相互關心,愛護和幫助,力圖構建和諧親善的溫和氣氛。孔子以「仁」作為自己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他將「仁」同「愛人」相聯系,把「愛人」作為「仁」的根本要求。倡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仁」,「博施濟眾者,可謂仁矣」(《論語·述而》)。主張人與人相和,就從自己的慾望、情感、意志和利益的切身感受上,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考慮,增強理解,彼此相互體貼,照顧,給對方以便利,特別是對有困難者以幫助和救濟。墨子從人與人的樸素尊重的功利原則,提出了「兼相愛,交相利」的倫理原則。他認為,人與人的矛盾、糾紛,都是由於「虧人而自利」的利己思想引起的,即「不相愛」,困此人應當「愛人若愛其身」,而愛人和被人愛是相互聯系的。「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墨子·兼愛中》)。這種人際相愛不僅表現在心理上的同情與關心,更表現在實際生活中的互利互惠,使人得到實際利益。「兼和愛」而「交相利」,默家沖破了儒家「愛有等差」的等級觀念,而倡行兼愛到利的普遍性。力爭使之「廣施周遍」、「廣達四海」。

(三)「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與「厚德載物」的寬闊胸襟。

中華傳統文化數千年的流變,化育而成中國人的人格精神,表現為相互聯系而又相對而生的兩方面:一曰「自強不息」,二曰「厚德載物」。在《易經·易大傳》中,最早提出「剛健」學說,「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象傳》)「剛健」表現為人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剛強不屈的性格,奮發圖強的斗爭精神,「剛健自強」的思想,歷來被歷代思想家所崇尚,成為人們激勵鬥志、克服困難的精神支柱。而「厚德載物」則是中華傳統倫理所孕育的人文情懷,也是實現剛健自強的現實途徑。《易經·象傳》中指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主張君子應象大地那樣以博大的胸懷、孕育、承載與容納萬物,從而使自己成為博大精深的聖人。這一優秀的品質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以喜悅的情懷容納別人,善待別人,善待人生,凡事多從好處看,在生活中 發現美,發現對人類,對自己有益的東西,與人相處,多發現共同點,求同存異,共同發展。其二就是以謙遜的態度,發現自己的不足,學習別人長處,取長補短,而克服自己的缺陷與不足,這種廉和態度促使人不斷充實自己,從而使自己日益壯大起來。

(四)修身自律,躬行實踐的道德修養原則

注重加強個人道德品質的修養,是中華傳統道德中獨具特色的倫理文化,在這個方面可資借鑒繼承的精神遺產也最為豐富。

在中國古代各思想流派中都有關於道德修養的論述,而儒家一派在這方面的思想資料最為系統,儒家學派為人們構畫著「三綱八目」的修養系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三綱」,明確了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的根本目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各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禮記·大學》)這里的「修身八目」詳細地規劃了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的八個階段,而且他們認為,道德修養是社會上所有的人們共同的立身之本,「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儒家學派既概括了道德修養的完整體系,肯定道德修養的極端重要性。同時還為指導人們的道德修養,提出了許多具體可行的道德修養方法,諸如「立志」、「學習」、「克己

『伍』 中國的傳統道德觀有哪幾種

中國的傳統道德觀有5種
1、「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整體利益和奉獻精神
2、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
3、提倡尊老愛幼,強調人倫價值
4、注重大義,講求奉獻。注重大義,講求奉獻,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又一重要方面。
5、注重道德踐履,強調自我修養

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道德觀主要是指以儒家為正統的傳統道德。其精華和糟粕並存,天下為公的道德理想,忠恕之道的道德原則,中庸之道的道德規范。迄今仍閃爍著禮儀之幫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光輝。儒家要求人們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平常常為之庸。中庸之道的道德規范迄今為止仍然是中國人的為人處世的准則。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任能,各得其所,各盡其力是儒家的道德理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實現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徑。

儒家注重人格氣節,提倡仁義禮智的人格價值,認為人格氣節關系著國家民族的興衰存亡,把仁義道德、禮儀廉恥看得比生命還重要,要求人們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忠恕之道的人際和諧思想是傳統道德中人際關系的心理和行為原則。仁者愛人,和為貴,忠恕之道千百年來為統治者和老百姓所推崇。忠恕之道就是善待別人之道,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人與人也要和諧相處。

『陸』 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有哪些

一般說來,具有實踐特性的學科都以一定的社會生活領域為研究對象,並在此基礎上圈定相對穩定的知識范圍。所以,理解一門學科,關鍵要看它研究的社會生活領域究竟是什麼,而不能單從名稱出發去簡單理解。

應該說中華民族自古就有自己的倫理學,只是它的表述方式有自己的特色。有關這類問題的思考和討論,早在先秦時代就有了明白的表達,即「人倫之理」。漢代開設的「大學」「小學」教育,雖然是按適學年齡劃分教育階段,但就其教育內容和宗旨來說,它不僅是祖傳的倫理道德禮儀教育之學,而且作為「治國理政和育人之道」就是學習並踐行倫理、道德、禮儀的倫理學或品德學。朱熹在作《經筵講義》時,確切說明:「古之為教者,有小子之學,有大人之學。」所謂「大人之學」,主要是「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所謂「小子之學」,就是「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前者是學道,即窮理治世,後者是學文字和應對禮節。雖然所學內容和學問層次頗為懸殊,但都在倫理、道德和禮儀的范圍之內。古代設立學校以教天下之人,小學是大學的基礎,大學則要培養如荀子所說的「成人」——「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成人」就是有覺悟能擔當的成熟的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除去偏於個人物慾之蔽的脾性,復其善性而盡其人倫之理的理性。不難理解,所謂「大學之道」,其主旨就是使人從小到大,逐步通曉並踐行「人倫之理和為人之道」。這「人倫之理和為人之道」,就是中國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倫理學或道德哲學(宋明時期的倫理道德之學已成熟為獨特的中國哲學)。

在古代中國,我們的先賢曾把聖人的言論、所學匯集起來稱之為經典,如早期由孔子、孟子講學記錄匯編而成的《論語》和《孟子》。在他們之後出現的許多傳世經典,也都有這個特色。如戰國時代荀子的著作,就是結合當時社會生活的實際,本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宗旨,對治國理政、人倫道德和禮儀文明分別討論。這種把倫理道德和禮儀融入現實的社會生活領域展開討論,是中國特有的探討「道」的一種方式。

荀子在《解蔽篇》中對「道」有一段精彩的論述:「夫道者體常而盡變,一隅不足於舉之。曲知之人,觀於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識也。故以為足而飾之,內以自亂,外以惑人。」曲解地論道,限於一隅之見,便不能提高對道的認識。不僅自己思慮會亂,若是用來處事還會蠱惑別人,危害事業,造成嚴重後果。所以,荀子接著就強調「衡」的作用:「何謂衡?曰:道。」(註:道,謂禮義)這個「衡」既指恆定的價值目標,又指根本的判斷標准,而用「衡」的關鍵在於「治心」。「心不知道則不可道而可非道」,「心知道然後可道。可道然後能守道以禁非道。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則合於道人而不合於不道之人矣」。那麼,「心何以知?曰:虛一而靜」。「心未嘗不藏也,然而有所謂虛;心未嘗不滿也,然有所謂一。心未嘗不動也,然有所謂靜」,「未得道而求道者,謂之虛一而靜」。所以,中心在於「治心之道」。對心應導之以理,養之以情,不為物所引,則能定是非,決疑惑。而「治心之道」就在於「辟耳目之欲」,做到自強、自忍、自律。

『柒』 中國傳統道德有哪些美德

四字美德:忠、孝、節、義。忠、孝、節、義四字美德是我國社會基礎性的道德價值觀。

忠就是敬重與忠誠之意。《說文》解釋說:「忠,敬也。盡心曰忠」。《廣韻》解釋說:「忠,無私也」。孔子說:「主忠信」,對人要以「忠、信」兩種道德為主。「忠」作為一個道德規范,它是指自己內心中一種真誠對人對事的態度,以及由此誠實地為他人謀事的行為,是規范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范疇。

儒家把「忠」作為道德范疇,還包含有君臣之間、個人對國家、民族之間的道德關系。按照過去的封建觀念來說,就是臣子必須絕對服從君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即使是暴君也不得反抗。

孝就是孝敬、孝順之意。《孝經》中說:「夫孝者,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本也」,「夫孝,德之本也」。孝是我國古代十分注重的一種道德准則。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主主義》一文中指出:「《孝經》所言的孝字,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至」。孝最基本的內涵是子女對父母的孝。

節就是節氣、操守之意。這里有兩層涵義:一是指堅貞的節操,並沒有帶上性別的色彩,因此男性的忠君愛國也屬貞節;二是指女子不改嫁或不失身,從一而終。兩者的性質其實是一樣的,都是指一個人能夠堅守信念,不被塵世所沾污。

義就是道義、正義之意。《禮記·中庸》上說:「義者宜也。尊資為大。」中華傳統文化把「義」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和價值取向,並把義與仁並用,作為傳統道德的核心內容。在古代封建社會中,「義」被統治者作為管理工具而大加倡導,並要求被統治者必須誓死服從的一種道德規范。

『捌』 中國傳統道德有哪些基本內容

我國傳統道德具有悠久的發展史,傳說堯、舜、禹、周公等都是道德的楷模。孔子整理《六經》,到漢朝傳為《五經》,其中便包含了大量的道德思想。

孔子發展的學說,被稱為儒家學說,以後儒家又將《五經》發展為《十三經》,這些儒家經典學說,成為我國道德的主要思想來源。盡管各個時代我國社會的道德觀並不完全符合孔子的儒家思想,但儒家學說是歷代我國社會道德觀的重要依據。

道德具有普遍性,對整個社會的所有人,不論身份,全都適用,道德面前是人人平等。《大學》上說: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人之有階級、等差,各國均不能免。他族之言平等,多本於天賦人權之說。吾國之言平等,則基於人性皆善之說。以禮之階級為表,而修身之平等為里,不論階級、等差,人之平等,唯在道德。

道德是人們評價一個人的尺度。一個人若違背社會道德,比如不仁不義、不忠不孝,那麼人們就會給他負面的評價,造成他沒有好的名聲,從而對他形成一種來自周邊人群的社會壓力,約束他的行為。

另一方面,對很多人來說,道德是個人良心的自覺遵守,無需周邊人群的社會壓力制約。人們對一個人的道德評判,主要來自於這個人所表現出來的言行。一般來說,我國傳統道德基本內容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熱點內容
女子司法所 發布:2025-02-10 08:01:29 瀏覽:962
法官辭職做法務 發布:2025-02-10 07:54:06 瀏覽:890
法社會學在中國的地位 發布:2025-02-10 07:34:37 瀏覽:674
民法典對賠償的 發布:2025-02-10 07:30:27 瀏覽:484
公司法實物出資比例 發布:2025-02-10 07:16:02 瀏覽:713
銀川中級人民法院新聞 發布:2025-02-10 07:15:50 瀏覽:25
新刑事訴訟法第33條 發布:2025-02-10 06:59:51 瀏覽:951
勞動合同法重要意義 發布:2025-02-10 06:28:26 瀏覽:826
朝國刑法 發布:2025-02-10 06:18:30 瀏覽:633
金華法院判決 發布:2025-02-10 05:36:59 瀏覽: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