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西周法學家

西周法學家

發布時間: 2022-01-22 14:29:11

❶ 西周法制思想

"以德配天,明德慎罰"是西周時期的法制思想。
一、西周時期的理念與法律指導思想
(一)「以德配天」的指導思想
1、產生的背景
西周統治者通過總結商紂王暴政亡國的教訓,認識到「為政以德」的重要性,並用「德治」的理念改造夏、商傳統的「君權神授」的思想,建立起「以德配天」的指導思想。
2、「以德配天」的思想內容
(1)修養君主道德,適應天道要求
「以德配天」的天,指天命,天道。引伸為自然規律。在西周統治者看來,上天選擇人間君主的標准,是「為政以德」。人間君主要想獲得上天的支持,首要條件是修養道德,以道德約束統治者的私慾。唯有「敬德」,「明德」的君主,才符合天命與天道的要求,才能獲得上天的保佑,求得王朝統治的長久。
(2)「以德配天」的三大要素
①敬天,指祭祀與尊崇上天,服從天命。
②敬宗,指祭祀與尊崇祖宗。
③保民,指在維護王朝統治的前提下,保護百姓最起碼的生存條件。
3.「以德配天」思想是西周從神治到德治思想的重大轉折
「以德配天」是西周統治者逐漸擺脫神權思想控制,實施「以德治國」統治模式的重大轉折,是中國政治理念與政治法律思想的重大進步,並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
(二)「明德慎罰」的法律思想
1、「明德慎罰」思想的產生
西周初期統治者以殷紂濫施酷刑為鑒,確立了德治理念,並作為治國基本方針。進而提出了「明德慎罰」的法律思想。
2、「明德慎罰」思想的主要內容
(1)西周「明德慎罰」,是統治者的治國理念與法律指導思想
明德,指倡導本階級倫理道德並用「忠」、「孝」等道德觀念教化灌輸百姓,使社會成員的頭腦中形成預防犯罪的精神堤壩,有效地遏制犯罪。慎罰指在適用法律與實施刑罰時,保持克制與審慎。除不得不殺的重大罪犯外,一般都可以寬緩處理。
(2)西周「明德慎罰」思想,奠定了中華法系治國的基本的理念

❷ 西周的宗法制度,法律形式及禮與刑的關系

西周時期的宗法制度:「從廣義上說,』宗』是指宗族,』法』是指規范體系,』宗法』即是宗族內部的規范體系。」宗法制度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家族組織與國家制度相結合,以保證血緣貴族世襲統治的政治形式。

❸ 西周「明德慎罰」法律思想的形成及對法律制度的影響

西周「明德慎罰」法律思想主要受到周公的新天命觀影響,崇尚德治,敬天保民,在法律思想上體現為以自我剋制、實行德治為中心,敬天、祭祖、保民為基礎,實行區別對待以及罪止一身的「明德慎罰」思想。
影響:收到「明德慎罰」法律思想的影響,西周時期主張「德主刑輔」、「禮刑並用」;在刑事法律制度上以刑罰適用為基本原則,審慎使用刑罰且不實行株連;在訴訟審判制度上也有所發展,有較為完整的訴訟機制以及流程,實行較為公平的審判制度。

❹ 西周法律制度對後世立法的影響有哪些

西周開創的禮、刑結合的治國模式

A.禮、刑二種手段的共同性
從宏觀上看,西周時期的禮、刑兩種手段,都是維護社會秩序,調整社會關系的重要社會規則,它們相輔相成,互為表裡,共同構築了西周社會完整的法律體系。凡禮之所禁,必為刑所不容,所謂「禮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禮則入刑。」
B.禮居主導地位
在西周禮、刑二者的關繫上,禮居於主導地位,刑要服從禮的指導。因為禮是積極的主動性規范,是禁惡於未然的預防;其功能在於全面地預防社會犯罪。
C.刑居輔助地位
在西周禮刑關繫上,刑是居於輔導地位,在禮的指導下對已然發生的犯罪進行制裁,處於消極與被動的狀態。刑是禮的必然補充,禮以刑的強制力為後盾,用刑是為了更有效地維護禮。
D.西周禮刑結合的治國模式,影響中華法系二千餘年
(1)開創了一種新的治國模式
西周時期將禮、刑兩種手段結合起來共同治理國家的方式,開創了世界上的一種獨有治國模式,影響了中華法系二千餘年。
(2)影響深遠
西漢的「德主刑輔」,唐初的「德本刑用」,明朝的「明禮以導民」,「定律以繩頑」的治國模式,都淵源於西周的禮刑結合的方式,西周在治國模式上,作出的貢獻是開創性的,至關重要的。

❺ 【歷史】關於西周法制對後世的影響



西周的「禮治」是建立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土地王有制的基礎上的,維護了貴族世襲特權和統治人民的主要上層建築。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的思想家繼承並修正了西周禮治精神的儒家和反對並批判西周禮治思想的法家的精神,並且展開了一場立法之爭,禮法之爭的重點就是「刑不上大夫」這一特權主義。在當時思想領域的百家爭鳴中,以孔丘為代表的儒家和主張「以法治國」的法家進行了一場長達百年的思想碰撞,以法家的勝利而告終,建立了以法家思想為代表的先秦王朝。但是沿承西周禮治的儒家也在先秦時期得到極大地發展,修正了周禮的某些觀點,主張「尊賢使能」、「禮下庶人」。儒家思想確立了中國傳統法律「禮主刑輔」的基本原則,在禮與刑的問題上,強調了禮的主導地位,並且奠定了中國封建特權法的理論基礎。
兩漢時期,自漢武帝開始確立了以儒家為主導的封建正統立法思想,其核心是「德主刑輔」,並且引經決獄,以《春秋》中的經義作為司法裁判的依據。魏晉南北朝時期在立法實踐中「納禮入律」,使禮率合一的思想得以充分體現。雖然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火連連、時有武人任刑肆殺,但這一時期延續了漢代以來法律儒家化的發展方向,順應時代進步的趨勢。
禮法結合綜治模式自秦漢整合到西漢形成,又經魏晉至唐最終定型,儒法合流、全國統一和儒家思想的占據統治地位,周禮的「尊尊」、「親親」和「男女有別」等原則經過改造又演變成「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並逐步經典化,終於成為指導封建立法、司法的禮教。

❻ 西周的法律原則的內容及意義

西周最著名是分封制與宗法制,
分封,就是封邦建國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區分封諸侯,讓他們建立諸侯國,鎮守疆土,保衛王室.諸侯對周王承擔納貢和朝聘的義務,並隨周王參與出征、祭祀、吊喪慶賀等事項.周王是全國最高統治者,是諸侯們的共同主子,自稱為上天之子,故又稱天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必須服從於周王的命令.
特點是層層分封,帶有宗族統治的色彩.
宗法制由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直接演變而來,它的核心內容是嫡長子繼承製.即嫡長子繼承父親的宗主地位,庶子進行分封.嫡長子與分封下去的眾子有雙重關系,在親緣上是兄弟關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關系.
特點是依據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分配政治權力和規定等級秩序.

❼ 西周時期法律思想的變化及其影響是怎樣的

西周的法律思想較之夏商有了新的發展。其主要表現是:在「以德配天」的新觀念基礎上提出了「明德慎罰」的法律思想。

西周的統治者在「王權神授」的思想基礎上,提出「以德配天」的主張。一方面作為取代殷商政權的理論依據,另一方面作為神權法思想的補充,來確定新的統治策略。西周統治者認為「王權神授」是有條件的:一是「以德配天」。天命是肯定的,但是只有有德才能隨「天命」,失「德」就要失去「天命」。「皇天無親,惟德是輔」,西周政權就是以「德」獲「天命」的新王朝。「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個基本方面:敬天、法祖、保民。也就是要求統治者恭行大命,尊崇上天和祖宗的教誨,愛護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二是得民眾。他們認為人心向背決定國家政權的安危,「民怨」會使天或上帝改變原來的「天命」。

周在滅商以前,周文王為達到滅商的目的,採取了一系列籠絡人心的政策。例如;他針對殷商的收容逃亡奴隸,制定「有亡荒閱」的法律,即共同搜捕逃亡奴隸,因而取得了奴隸主貴族的支持;針對殷朝的「罪人以族」,提出了「罪人不孥」。這些措施對周朝的建立起了很大作用,也影響到周初的立法思想。

周在滅商之後,周公旦又基於「敬天法祖」、「以德配天」的神權法思想,並且總結了商朝「重刑辟」招致亡國的歷史教訓,提出「天命」、民情和王權三者相制約的「明德鎮罰」的法律政策。在西周法制中,最能反映時代特點的,是明德慎罰的指導思想及其法律化。從宣揚天罰到「明德慎罰」,既是歷史條件變化的產物,也反映出法律文化的進步。

「明德慎罰」思想的基本內容包括「明德」和「慎罰」兩個方面。

所謂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第一,要求統治者有德性修養。即團結一致。勤於政事,聽取民眾呼聲。第二,施德政。核心思想在於實行安民政策,反對殘民暴政。第三,行德教,進行禮儀教化是「明德」的重要內容之一。

所謂慎罰,就是謹慎地實施刑罰:一是謹慎斷獄;二是刑罰適中。

周初統治者把「明德」與「慎罰」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明德是慎罰的精神主宰,慎罰是明德的具體落實。

西周「德教」的具體內容,被周初的統治者逐漸歸納成內容廣泛的「禮治」。

❽ 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導思想是什麼

明德慎罰是來西周的立法指導思想自之一。所謂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罰的指導思想和保證。所謂慎罰,就是刑法適中,不亂罰無罪,不亂殺無辜。

解釋:慎:謹慎。多行恩惠,少用刑罰。所謂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罰的指導思想和保證。所謂慎罰,就是刑罰適中,不亂罰無罪,不亂殺無辜。

(8)西周法學家擴展閱讀

殷商初期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是「天命」、「天罰」思想,但隨商王朝國力的強盛,商王朝統治者自命為天之子,由是「天罰」實質上演變天「帝罰」思想,忽視民的存在而為所欲為。西周的奠基者周文王極為重視道德,被孔子贊嘆為「仁哉文王」。

周文王的繼承者周武王在滅殷之後,更是從理論上總結了殷商興亡的經驗,指也從成湯到紂王的父親帝乙,「罔不明德慎罰,亦克用勸」,才保住了王權,後來紂王失了德才招致亡國之禍。

西周的建立,在周武王看來也是由於能夠實行德治的結果:周文王「克明德慎罰」,所以「受天有大命」,「在武王嗣文作邦」。

❾ 西周時期有哪些主要的法律形式

1、西周主要採取了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就是把土地和人民分給同姓子弟,功臣和先代貴族。宗法制按照血緣的親疏遠近加強政治聯系。影響:鞏固了西周的統治。 2、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主要內容有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地方主要是推廣郡縣制。 積極作用 ① 利於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利於維護祖國統一與領土完整。 ② 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和經濟建設,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③ 在統一的環境下,利於各民族的融合,利於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 ④ 為人類創造了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消極作用 ① 皇權專制極易形成暴政、腐敗現象,是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 ② 在思想上表現為獨尊一家,鉗制了思想,壓抑了創造力。 ③ 在封建社會末期,阻礙了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發展,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妨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 ④ 助長了官僚作風和貪污腐敗之風。

❿ 《呂刑》中體現了西周時期的哪些法律思想

《呂刑》是西周的法典,主要記述了其時的法律原則和詳盡的贖刑及一般司法制度。至今已失傳。西周統治者為了緩和社會的矛盾,鞏固周王室的統治地位,接受了大臣呂侯的建議,廢止了嚴酷的舊法,以"明德慎罰"為指導原則,"作修刑辟",制定的一部重要法典。因為是呂侯主持修訂,故稱之為《呂刑》。《呂刑》原本今已失傳。今文《尚書》中現存《呂刑》一篇。《尚書·呂刑》篇是呂侯制定法律後遺存的官方檔案文獻,經後人整理保存在《尚書》中,成為其中的一篇。而作為法典的《呂刑》,其原件已失傳,但其有關內容由於《尚書·呂刑》篇得以保存下來。
但有種觀點認為:這既不能看成是一部成文法典,也不能看成是此次法律改革的直接結果。而只是關於這次法律改革的歷史記錄。
在《尚書 呂刑》中,記載著觸犯刑法的人可以上交一定財物而免除一定的刑罰。
折疊考古證明
1975年陝西岐山縣董家村出土了一件西周中晚期青銅器---訓匜,在其上銘文157字,記述了周王重臣伯陽父依據當時的刑法處理了一件案子,因誣告上級訓,一位任牧牛的小官被判處鞭打1000、黥面、免職,也可按照當朝法典交金(銅)300鑀鞭打500處理。訓最後收到了金製作了這件青銅器。整個事件用比較嚴格的訴訟程序,最後還要有結案書,說明當時的法律程序是相當完整的。
折疊指導原則
《呂刑》以"明德慎罰"為指導原則,廢止嚴酷的舊法,"作修刑辟",制定了西周的這部重要法典。
折疊名字由來
呂刑因由呂侯主持修訂,故稱之。

熱點內容
女子司法所 發布:2025-02-10 08:01:29 瀏覽:962
法官辭職做法務 發布:2025-02-10 07:54:06 瀏覽:890
法社會學在中國的地位 發布:2025-02-10 07:34:37 瀏覽:674
民法典對賠償的 發布:2025-02-10 07:30:27 瀏覽:484
公司法實物出資比例 發布:2025-02-10 07:16:02 瀏覽:713
銀川中級人民法院新聞 發布:2025-02-10 07:15:50 瀏覽:25
新刑事訴訟法第33條 發布:2025-02-10 06:59:51 瀏覽:951
勞動合同法重要意義 發布:2025-02-10 06:28:26 瀏覽:826
朝國刑法 發布:2025-02-10 06:18:30 瀏覽:633
金華法院判決 發布:2025-02-10 05:36:59 瀏覽: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