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雜志出版道德

雜志出版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1-22 16:30:29

㈠ 什麼是報刊雜志發行員

什麼是」報刊雜志發行員?」?是指由於社會分工所形成的一個相對穩定的專業領域,其中有著一定較穩定的從業人員。特徵:(1)從業者以獲取報酬為目的,(2)能為社會提供有用的產品和服務,(3)有普遍的社會需求和較大的從業群體,(4)工作內容獨立而穩定,(5)有一定的從業規范。報刊雜志發行員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社會分工的一種崗位,其品質不斷提升,終會質變為一種專門的社會職業,就報刊雜志說,在報紙剛剛登上歷史舞台之時,其從業人員是非常單一的。在18世紀和19世紀初的歐洲和北美,報業的專業化水平很低,當時的報紙印刷人員和采編人員是不分開的,一個報社的印刷工同時兼任報社的采訪與寫作工作,報社的經營者同時是報紙的新聞策劃者。在19世紀中期以後,隨著廉價報紙的發達,報業逐漸走上規模發展的道路時,專業化的「報人」才出現,專業的記者和編輯才慢慢產生。到了20世紀中期,報社采編人員的專業化已經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各國大學的新聞系裡培養的新聞人才大都是新聞采編人才。但是,關於報紙發行人員的專業化問題,一直是個空擋,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如前所述,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以前,大多數報社對發行部門很不重視,發行人員也都是一些素質比較低的人充斥其中。在這樣的情況下,幾乎談不上什麼發行人員專業化問題。但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報紙發行人員的的地位空前提高,報紙發行人員的重要作用也被報社高層所日益重視,報紙發行人員職業化問題也被提上日程。據統計,我國2003年出版的報紙有2119種,期刊9047多種,國內報刊發行工作從業人員近100萬人。 毫無疑問,報刊發行已經成為我國的一個重要職業。
報刊雜志發行員主要做;什麼
如何能做得更好?
6個方面: (1)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專業最大的特徵,就在於它必須具備一整套專門的知識和技能,因此它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從事的。(2)專業道德,它強調服務意識、顧客意識和從業者的職業道德,比如醫生的救死扶傷。 (3)專門的培養和訓練,因為專業有專門的知識、技能和道德,所以非專門的培養和訓練不能勝任。(4)專業發展,專業人員不可能一蹴而就,他需要不斷地接受教育,不斷地提高和發展,以掌握最新的專業知識。 (5)專業自主,它指從業人員在業務上有相當程度的自主決定權,可以不受專業以外因素的干涉。(6)專業組織,它指能形成有一定權威的自治組織。

第一,發行人員專業化意味著報社發行人員也有跟報社采編人員相當的社會地位,它的勞動成果應受到重視和承認,發行部門也應該成為報社的支柱部門。這是報社發行人員專業化在社會學上的含義。第二,發行人員專業化意味著報紙發行不再是一個不需要專業知識、不經過專業的嚴格訓練就可以勝任的工作;相反,發行工作是一個需要受過系統的專業教育、需要經過嚴格的專業培訓才能勝任的一個高度專業化的行業領域。第三,發行人員專業化意味著發行專業教育的興起和發達,通過專業教育傳授發行專業知識,培育發行專業意識。第四,發行人員專業化呼喚發行專業組織的建立。目前,雖然中國報業協會下設有發行專業委員會,但獨立的發行專業協會還沒有成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報紙發行人員會像記者、編輯和律師一樣具有吸引力;報紙發行不僅是一個從業人員眾多的職業,而且是一個熱門的職業

㈡ 雜志排行榜是什麼

TOP .1《讀者》
《讀者》雜志創刊於1981年1月,是甘肅人民出版社主辦的一份綜合類文摘雜志。原名《讀者文摘》,1981年創刊時的《讀者文摘》只有48頁,而且是雙月刊,新聞紙黑白印刷,售價三角。雜志創刊一年,發行量達到16萬。1982年底,發行量達到42萬。1983年,發行量突破136萬。最後使用了《讀者》一名。1993年第七期,《讀者文摘》正式改名為《讀者》。《讀者》雜志發掘人性中的真、善、美,體現人文關懷。《讀者》在刊物內容及形式方面與時俱進,追求高品位、高質量,力求精品,並以其形式和內容的豐富性及多樣性,贏得了各個年齡段和不同階層讀者的喜愛與擁護。發行量穩居中國期刊排名第一,亞洲期刊排名第一,世界綜合性期刊排名第四。被譽為「中國人的心靈讀本」、「中國期刊第一品牌。
TOP .2《知音》
《知音》雜志創刊於1985年。高舉「人情美,人性美」的旗幟,堅持「篇篇可讀、期期精彩」的精品辦刊意識。 《知音》雜志是中國發行量最大的新聞紀實類雜志,創刊以來,一直堅持真實、及時、生動、獨家地報道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在報刊市場激烈的競爭中發行量一路攀升,不斷創造出輝煌。 《知音》中國期刊界的知名品牌,發行量居世界綜合性期刊最新排名第六位。1985年1月創刊時為月刊,1999年1月在全國同類期刊中率先改為半月刊。
TOP .3《中國國家地理》
《中國國家地理》原名為《地理知識》。是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收藏性的關於地理的月刊雜志。具有很強的獨家性和權威性。其內容以中國地理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區域的自然、人文景觀和事件,並揭示其背景和奧秘,另亦涉及天文、生物、歷史和考古等領域。 此書無論是從收藏、觀賞、閱讀等諸多方面都是一本難得的好書。本書極具閱讀性、觀賞性、收藏性於一身。無論對於從事專業地理的研究人員還是普通的地理愛好者或者中小學生都是很值得看的一本書。作為旅遊愛好者,你需要一本了解各地景觀的雜志。作為收藏家,你需要珍藏具有權威性的地理雜志。作為人文愛好者,你可以不出遠門就會了解到不同地方的風俗。作為一名攝影達人,你將需要專業並且美觀的雜志。作為歷史的愛好者,你將需要權威的歷史發展途徑的雜志,最為一名商業人士,需要一本可讀性很強的雜志提高自身修養的雜志。那麼《中國國家地理》將帶您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一個你所看不到的世界。
TOP .4《南風窗》
《南風窗》雜志1985年創刊。二十多年來一直堅持嚴肅的新聞理念,敏銳而深刻的新聞價值探索與判斷,強調建設性與分寸感的務實新聞操作,形成了特有的品質和氣質,形成了對社會問題特有的解讀和視角,形成了特有的文采風格,因而,吸引了中國社會的主流人群,並得到讀者認可,巳經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新聞雜志。《南風窗》與共和國同行,深切關注中國社會的轉型問題,以開放的心態透視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形勢,緊密追蹤中國政經領域和社會文化變革中的重大事件、熱點難點、匯聚主流精英和人民大眾的聲音,提供有建設性的思考,形成推動中國社會前行的精神合力。
TOP .5《新周刊》
《新周刊》,「中國最新銳的時事生活周刊」,創辦於1996年8月18日,已形成包括《時代周報》、《香巴拉》、廣州新銳貳千廣告有限公司和廣東飄壹代書刊發行有限公司在內的媒體方陣。創刊十五年來突飛猛進,已成為中國社會變遷最敏銳的觀察者與記錄者。《新周刊》是讀者眼中暢快淋漓的「觀點供應商」,它始終給讀者帶來新鮮的撞擊與概念,引導讀者關注正在發生和將要發生的趨勢。閱讀著《新周刊》成長的新銳青年,如今已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中堅力量。 《新周刊》所有特點中,到今天仍然有意義的一條,是具有收藏價值。你要問,為什麼要具有收藏價值?這和中國人到現在買雜志不是買了就扔的消費習慣有關,所 謂「中國特色」,這就是在雜志市場的典型表現之一。所以我們以具備書的特徵的形態給讀者,首先是暗合這種消費心態。准確地說,我們在刊物和書之間找到了一 種合適的形態。 市場上可能有上百種影響產品形態的因素,剝離出來,一一分析,才能知道自己存在的市場邏輯。書的特徵是上架子,《新周刊》目前仍是被收藏的同類雜志的老 大,我們完成了書都未必做得到的特點,如內容豐富,版式,圖片及紙張等,表現形態超越了書。
TOP .6《家庭》
《家庭》原名《廣東婦女》,創辦於1982年,1983年1月起更名為《家庭》,1999年1月,增出下半月版,是中國國內第一家以戀愛、婚姻、家庭為報道和研究對象的綜合月刊。 《家庭》本著在婚姻家庭領域里倡導精神文明、促進現代家庭生活方式的變革、竭誠幫助讀者營造幸福美滿的家庭這一辦刊宗旨,不斷強化精品意識和讀者第一意識,注意刊物的思想力度和內容的厚實,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厚愛,《家庭》品牌日益深入人心,發行到海外27個國家和地區,發行量一直穩居文化綜合類期刊前茅。世界期刊聯盟公布《家庭》的發行量在全球文化綜合類期刊中排名第八。
TOP .7《財經》
秉承「獨立立場、獨家報道、獨到見解」的理念,《財經》全面觀察並追蹤中國經濟改革的重大舉措、政府高層的重要動向、市場建設的重點事件,及時予以分析和評論,對於資本市場在中國的成長變化更給予特別關注;對於海外發生的重大經濟、時政要聞,《財經》亦經常派出記者現場專訪,其報道以新聞的獨家性和權威性見長。 《財經》雜志的領銜欄目「封面文章」 因深度報道堪稱具有史實記錄價值。其他重要欄目如「經濟全局」、「資本市場」、「財經觀察」、「觀點評述」、「產業縱深」、「公司透視」等,每有真知灼見迸發,為業內好評。
TOP .8《博物》
《博物》是2004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出版的雜志,《博物》是《中國國家地理》青春版,是在CNG同一品牌下,依據讀者定位不同而產生的兩本雜志,是《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有益的補充。以青少年為主要讀者對象,引導學生走進自然、勇於實踐、博學廣納、探索求實的世界。雜志是一本面向青少年學生的自然人文綜合知識類刊物,它提倡博物學的復興,引導學生走進自然、勇於實踐、博學廣納、探索求知。它集知識性、趣味性、互動性於一身,圖文並茂,緊跟時代。內容廣泛涉獵天文、地理、生物、歷史等諸多領域,具有科學性、權威性、趣味性,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起到良性的引導作用。博物學強調主體的情感滲透,要去親身體悟自然之整體性和玄妙。博物學以寬廣的視野把自然看成一種密切聯系的有機體,而我們人類只是此有機體的一部分。博物學將導致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生存的藝術。
TOP .9《Vista看天下》
《Vista看天下》創刊於2005年,短短四年中,成長為中國第一本發行量超50萬的新聞周刊,創造了中國媒體的「看天下模式」。 在《Vista看天下》中,沒有沉重的表達,沒有板起的面孔,只有獨特的視角和精彩的言說,將過去10天發生在全球的最精彩故事呈送給讀者。 《vista 看天下》主要以政治、歷史、社會(包括財經)為主要內容,回顧精彩歷史事件,報道和評論時政熱點。也有關於文娛和日常生活常識及最新科技小發明介紹的文字,以及一些世界新聞趣圖。《vista 看天下》的亮點主要是在於其對所陳訴的歷史或政治事件十分客觀,盡量讓讀者能以一個獨立的觀察者身份去省視一些事件,而不會受到撰稿者的主觀感情左右,也就是說《vista 看天下》中所包含的撰稿者主觀情緒很少。但對於一些主流道德觀念所公認的事件評論,字詞中也能感受到作者的諷刺,但僅僅只是一點,相較於一些報紙雜志不負責任地作一些偏激言論嘩眾取寵、不惜歪曲事實拿含混的字詞誤導讀者來說,是相當難能可貴的。《vista 看天下》也不是一本因沒有激烈言辭而顯得很乏味的雜志,其向讀者所展示的世界,正如其名字一樣,能讓人有透過這扇明窗一覽天下的感覺。
TOP .10《青年文摘》
《青年文摘》由共青團中央主管、中國青年出版總社主辦,創刊於1981年1月,自2000年起改為半月刊,是中國發行量最大的青年雜志,單期發行145-150萬冊。 《青年文摘》是一本面向全國、以青少年為核心讀者群的文摘類綜合刊物,刊物集萃來自報紙、期刊、圖書等大眾媒體的名篇佳作,旨在為青少年打造一個豐富生動、健康向上的精神空間。刊物分上下半月刊(上半月刊紅版,下半月刊綠版)、彩版( 半月刊 )。

㈢ 學術道德問題有哪些

學術道德問題有哪些,2003年12月27日《人民日報》發表的《學術道德提升期待制度建設》這篇文章,提出了一個近年來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的現實問題,即學術道德問題。隨著去年,北京大學著名人類學教授汪銘銘大規模抄襲事件被披露以後,人們的這種不滿情緒表現的更加明顯,學術道德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門話題。批判之聲充斥媒體,尤其在網路上各種各樣的意見紛紜雜陳,一時間,彷彿整個學術界成為道德敗壞者的樂園。本文主要在分析中國學術道德問題特點的基礎上研究形成學術道德問題的原因,並提出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 學術道德 學術評價體系 學術立法

正文:從總體上來看,目前我國學術界的大部分學者,還是嚴守學術道德,兢兢業業地從事學術研究的。改革開放以來,各條戰線上的科教人員,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創作出許多學術精品,推動了我國學術研究的健康發展。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在我國的科研隊伍中,確實存在著學術道德低下的現象,這種現象如果不從根本上予以解決,不僅會影響學者自身的發展,而且會對整個學術事業的健康發展帶來很大的消極影響。

一、當前學術道德問題的主要表現

⒈是低水平重復現象。有些人不去關注當前學術界在某一學科的進展狀況,或不願意去關注進展狀況,對於一些已經取得突破的問題,仍然局限於原有的層次上,簡單地重復前人所做過的工作,造成不必要的浪費。這種現象在各類教材的編寫中,表現得最為明顯。
⒉是粗製濫造現象。有些人把嚴肅的學術研究當成像商品生產一樣的操作過程,只要能夠帶來經濟利益,就隨便找上一幫人,不管是否勝任這項研究,採用剪刀加糨糊的操作方式,製造毫無學術價值的垃圾文本。
⒊是泡沫學術。所謂炮沫學術,就是一個學者在自己已有的成果基礎上,簡單地加以改頭換面,改編或復制出另外的學術成果,並予以公開發表。這種做法的後果是,雖然就學術成果的數量來說,是增加了,但在質上並未提高。正是由於這種現象的存在,才會出現一個學者在短時間內接連出版幾本甚至十幾本學術著作這種奇怪的現象。
⒋是假冒偽劣。近年來,原本是市場中的假冒偽劣現象,也出現在了學術界中。如替人「操刀」代寫論文或著作,或虛假掛名,或虛假主編、虛假文憑等之類的現象,都屬於學界的假冒偽劣現象,這種現象雖然為數不多,但卻影響了學術界的正常秩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學術信任危機。
⒌是抄襲剽竊。抄襲剽竊是目前社會各界最為關注的一種學術道德缺失現象,也是批評界打擊最厲害的一種現象。那麼,什麼是抄襲呢?一般認為,所謂抄襲,就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對已有的學術成果大量引用而不註明出處。抄襲大體可分為兩種,一是抄襲別人的既有成果,二是自我抄襲。自我抄襲,就是將自己以前公開發表的成果大量復制而不註明出處。人們一般只注意對別人成果的抄襲,而相對忽視自我抄襲現象,致使自我抄襲比較隱蔽。實際上,泡沫學問現象的存在,與自我抄襲有很大的關系,一個人之所以能夠在一年內出版幾本書,主要的途徑就是靠自我抄襲,即將原來公開發表和出版過的東西,簡單地進行改頭換面,做成一個新的文本,在低層次上重復自己原有的勞動。無論是抄襲別人的學術成果,還是自我抄襲,都是不道德的行為,都與學術研究的基本要求不相符。
此外,當前學術界道德失范的現象還有學術腐敗現象:如學術雜志中的關系稿、人情稿等;科研人員的一稿多投現象等。

二、學術道德問題的主要成因

首先,是學術研究的商品化。從學術發展史的角度來看,人們最初從事學術研究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探索宇宙人生的奧秘,或為了修身養性。在古希臘,最早從事真正意義上的學術研究的人是早期的哲學家們,他們把追求智慧、探求宇宙的奧秘、解讀人生的真諦,作為自己進行研究的唯一目的,這種研究同研究者當下的直接經濟利益沒有必然的聯系。在中國古代也是如此,他們把學術研究當作修身養性的主要途徑,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才會出現述而不作的思想家,也才會出現把自己的著作「藏諸名山,留諸後人」的著述家。
但近代以來,隨著學術的發展和職業的分化,學術研究日益職業化,其後果是學術研究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職業,變成了可以用來養家糊口的手段。清朝著名的思想家龔自珍在《詠史》一詩中寫過這樣一句:「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梁謀」。雖然說的是作者對當時的文字獄的恐懼和逃避,但從一個側面,也可以看出,學術已成為養家糊口的手段。這樣,學術研究就弱化了原有的目的,追求學術研究所帶來物質利益,成為從事學術研究的一個重要目的。尤其是在20世紀以來文化工業化的浪潮的沖擊下,學術變得像大眾文化一樣,似乎也成為可以批量生產的東西,成為可以進行策劃的東西。
學術研究本來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創作活動,是一種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活動,它不應該承載學術本身之外的任何東西。如果學術研究能夠為研究者們帶來一定的物質利益的話,也不應該成為學術研究的直接目的,而應該作為它的副產品。但在現實生活種,有一些人本末倒置,把學術研究當成獲取職稱和經濟利益的手段。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才會出現低層次重復、泡沫學問、抄襲剽竊等與學術的真諦相背道而馳的現象。現在某些大學和科研單位把學術成果與經濟利益直接掛鉤,發表成果後予以獎勵的做法,更加重了這種傾向。
其次,缺乏規范的學術評價體系。如何評價一項學術成果的價值,長期以來,一直是困惑科研人員和科研管理部門的一個問題。對於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來說,它的價值是很難在短期內作出評價的。尤其是對於哲學、歷史、藝術等與當下的實踐需要關系不是很密切的人文科學成果來說,對其進行評價的難度更大。它往往需要實踐的長期檢驗。培根曾說過一句名言:「真理是時間的女兒」,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但近年來,很多大學和科研單位在評價學術成果的價值時,採用了一種簡單化的做法,即以論文或著作所發表的刊物和出版社的檔次為標准,來衡量學術成果的價值。
我們在圖書館會發現,很多學術期刊的封面上都印有 「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全國中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科學核心期刊」、 「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等字樣。這就是中國自己的「SSCI」。目前,很多大學都有自己所承認的核心期刊目錄。國內通行的劃分核心期刊的做法,主要是從美國借鑒過來的。
據考證,核心期刊理論,最初是20世紀30年代,英國一家圖書館的文獻資料管理員S.C.布拉德福,在進行科技文獻統計時提出來的。後來,美國人戈夫曼和沃倫進一步發展了布拉德福的理論,創立了完整的目錄索引體系。80年代傳入中國,並受到歡迎。從這套體系的創立目的上看,美國的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用索引)和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社會科學引用索引),原本是為方便研究者們檢索資料而編輯的目錄索引,而不是評價學術成果的評審標准。據留學國外的學者們反映,就是在SCI和SSCI標準的誕生地美國,一流大學和二流大學也不用這個標准來衡量學術成果的價值。
用核心期刊的標准來評價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是不科學的。從總體上來看,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論文的質量,大部分是高的,但並非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每篇論文的質量都是高的。這種評價辦法的錯誤,是用外在的標准來評價學術成果,其結果是誤導大家都去到核心期刊上面去發表文章,為學術腐敗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再次,缺乏科學的學術管理體系。是否具有科學的學術管理體系,對於學術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影響。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和科研單位,都紛紛採用量化管理的辦法,創建自己的學術評定的量化指標體系,要求具有一定學術職稱的人,每年必須發表一定數量的科研成果,並把量化考核結果作為年度考核和評聘職稱的重要依據。很多科研管理者把這種管理辦法,視為學術規范的標志,也視為與國際學術管理接軌的標志。
當然,對學術成果進行定量考核,主要是為了以一種簡便、統一、易於操作的方式來對科研進行管理。在這個意義上,這種方法對於管理者們來說,是一種很好的管理方式,但對於整個學術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來說,卻是極為不利的。因為它以僵死的量化形式,給科研人員施加著一種無形的壓力,使他們花很大的精力去應付考核,去完成年度量化指標。有些人為了評聘職稱或為了獎金,不惜以犧牲學術成果的質量為代價,大量製造低質量的學術成果。同時,過於量化的考核標准,也使人們容易產生一種急功近利的傾向,使人難以靜下心來從事真正的嚴肅的學術研究。因而,用現在國內大部分高校的考核評聘標准,所造就的只能是急功近利的學者,而非真正的科學家和思想家。這種量化評價標準是把工業生產模式和生產主義意識形態引到學術研究裡面來,是工具理性的一種表現,只能給學術研究帶來負面影響。
第四,缺乏良好的學術批評風氣。很長一段時期以來,學術批評處於一種不正常的狀態,即主要以唱贊歌為主。這主要表現在書評上,國內學術界所發表的大部分述評,主要是朋友間的相互吹捧,影響了正常的學術爭鳴。
最後,學術立法滯後。盡管國家已經出台了知識產權、著作權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但是這些法律法規對於當前學術界所出現的問題的規定不夠具體,如對於什麼抄襲,規定得不夠明確,讓人無所適從。目前法律對於諸如低層次重復、自我抄襲等問題,沒有明確規定,無法起到應到的約束作用。

三、如何改善中國學術道德問題

1、加強科研人員的道德素質。學術道德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職業道德。對於從事任何一個職業的人來說,遵守該行業的職業道德,都是一種最起碼的要求。科研人員首先要增強獻身科教、服務社會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古人說過,學術乃天下之公器。決不能把學術研究僅僅當成實現個人私利的某種工具和手段。其次,要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學術研究是一項非常嚴肅的事情,來不得半點虛假。這就要求學者們堅守誠信的原則,堅守知識分子的道德底線。每一個知識分子都應該把學術道德修養問題,當作一個嚴肅的問題來對待,從具體的事情做起,把學術道德建設真正落到實處。最後,建議建立個人學術道德檔案,對於違反學術道德的人和事予以公開曝光,並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通過這種途徑,讓每個學者增強道德自律能力。
2、建立規范的學術評價體系。規范的學術評價體系的建立,對於當前的學術道德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於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應針對不同的學科,設立不同的學術評價標准,切忌評價標准上的簡單化傾向。具體地說,應該將三種評價方法結合起來,即將實踐檢驗、邏輯檢驗和權威檢驗結合起來,切實提高學術成果評價的准確性和可操作性,保證使真正有價值的學術成果得到應有的肯定。同時,要鼓勵學術研究的原創性,倡導學術創新。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使人們真正樹立起學術精品意識,用有價值的學術成果推動我國的學術發展。
3、建立科學的學術管理體制。學術管理體制,不僅僅是一種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更重要的是體現著一種價值導向功能。如果單獨以量化的標准來衡量一個學者的學術成就,就會促使人們僅僅追求學術成果的量的積累,而忽視質的方面。在學術規范建設方面,應該注意兩點:一是要堅持以質為主,質量兼顧的原則,要引導大家樹立精品意識,耐得住寂寞,戒除浮躁心理,踏踏實實地進行學術研究;二是要建立即能刺激科學研究又給人們適當的壓力的靈活的管理機制,因為學術研究是一種自由的精神創造活動,如果管的過死,就會影響學者們的自由創造力的發揮,同時如果缺乏必要的約束,也不利於學術成果的生產。怎樣處理好這些關系,切實建立起有利於學術發展的科學的管理體制,仍是一個需要社會各界尤其是科研管理部門共同探討的問題。
4、呼喚良好的學術批評氛圍。創造良好的學術批評氛圍的問題,說到底是一個學術環境問題。真理是在辯論和交鋒中得以發展的,良好的學術批評氛圍,對於規范學術研究,推動學術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學術批評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倡導真正的嚴肅的批評,反對虛假的學術批評。對於書評,我們可以借鑒國外一些好的做法。在有些國家,作者本人沒有權力約請別人為自己的著作撰寫書評,一般的程序是,圖書出版後,出版社把書寄給有關的雜志社,又雜志社判斷該著作是否值得評價,如果雜志社認為有必要的話,它會自己請相關的專家來撰寫書評。這樣,就盡可能地避免了「吹捧式」的學術批評。對於學術觀點之間的爭鳴,也應該加以規范,要以學術責任為重,採取對事不對人的立場,加強健康的學術批評的力度,使錯誤的學術觀點得以糾正,正確的學術觀點得以傳播。在建立良好的學術批評氛圍方面,各類學術刊物應該發揮自己的陣地作用,主動引導學術批評朝著良性循環的方向發展。
5、打擊學術腐敗。學術是學術道德失范的重要表現之一,同時也是加重學術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學術有自己獨立的品格,當它與權力、金錢、地位等非學術的東西結合在一起時,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學術腐敗現象。打擊學術腐敗,最重要的是從制度建設入手,鏟除腐敗賴以產生的根源。目前國內部分雜志社開始推行的匿名審稿制度,就是一種值得大力推廣的做法。
6、加強學術立法,規范學術行為。加強學術道德建設,道德教育是基礎,法律建設是保障。現在我國已經進入法制社會,一切行為都必須在法律所許可的范圍內進行。學術研究作為一項重要的社會性活動,也必須嚴格依法辦事。這就要求立法部門,進一步完善和規范學術立法,制定與我國學術研究形狀相適應的法律法規,使人們有法可依。尤其是對於當前學術界經常遇到的一些問題,如抄襲行為、版權糾紛、學術腐敗等,要法律規定上進一步細化,切實保護知識產權,維護正常的學術研究秩序。另一方面,廣大科研人員也要樹立法律意識,自覺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做到不違法不侵權。
學術道德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科研人員、科研管理部門、學術成果出版單位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同時,形成良好的學術道德風尚,從根本上根除不道德的行為,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做到的。但是,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良好的學術道德風尚最終一定會形成。

㈣ 收視率雜志道德

有專門的公司

㈤ 一稿多發 有什麼後果雜志社真的會追究嗎 中華骨科雜志以及其他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會不會更為嚴厲

算!因為文章的主要內容沒有變化。
寫手在向某些禁止一稿多投的報社後,再向其他單位投稿,或者將已發表的作品向拒絕接受已發表作品單位投稿,就構成了對報社的違約,就有可能被列為這家單位「不受歡迎」的黑名單。 (當然訴諸法律的幾乎沒有——因為繁瑣,只要封殺你這個作者就夠了。嚴重的話,你被公布,其他的報刊知道了,也封殺了你。總之就是你成了反面形象,再好的稿子別人也不採納了。所謂道德問題啊。)
至於中華骨科雜志以及其他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你要看看雜志上有沒有約定(比如鄭重聲明之類的),我沒有看過,不好說。

下面說說一稿多投的合理性
如果寫手的投稿行為沒有違反雜志社的」約法三章「,那麼「一稿多投」應是合法的。反過來講,一稿多投在以下幾種情況下是合法的。一、寫手向報社投稿,報社明確告知不採用,或者在法定時間內報社沒有迴音的,寫手可以向其他單位投稿。二、寫手的一篇文章已經在某報紙發表後(發表時,當事人之間對寫手能否再次發表作出禁止性規定),寫手再向其他單位投稿,而且其他單位願意接受這份稿件(注意,這是問題的兩個關鍵),此時這種一稿多投的行為也是合法的。網友會問,寫手這樣做是否侵犯了上家的權利,我的答案是沒有。

向報社對其登載的作品所享有的權利與出版社對其出版的作品所享有的權利存在根本的區別。圖書出版社對其出版的作品在合同約定的期間享有「專有出版權」,作者一旦選擇一家出版社出版他的作品,在沒有和這家出版社解除出版合同之前,不得在和其他單位簽訂出版合同,而報社、雜志社則完全不享有這種權利。總而言之,只要寫手首發時和報社、雜志社之間對「再次投稿」沒有做出禁止性約定,寫手在再次投稿時,報社(雜志社)願意這受已經發表的作品,則這種「一稿多投」的行為完全合法。

㈥ 發表"熟雞蛋返生"的雜志被調查,雜志發表有哪些規則

許多人一聽到發表講述性期刊的消息就覺得很神秘,認為學術期刊是很高深的學問,所以沒發表就被學術期刊嚇著了,其實我們工作中發表的許多論文都是學術論文,可見學術論文並不是那麼難駕馭,發表後才能獲得職稱提升。學術期刊對論文的撰寫都有規范的要求,包括內容提要、關鍵字、參考文獻等的規范寫作。這里有幾個方面的學術論文出版需要注意,以及如何出版。

對刊物的選擇最重要的是選擇得當,不得當的刊物只會拉長甚至阻礙論文的發表,選擇得當的刊物可以提高投稿的命中率,大大縮短投稿周期。投稿方式,大部分是網上投稿和郵箱投稿,差別也不大,雜志社要求的投稿方式一般在投稿須知中有詳細說明,投稿前需要詳細了解作者。文章的格式調整,期刊對來稿的格式一般都有專門的要求,既然要出版,就要按照雜志的要求,對版面的格式進行調整,包括字型大小、行距、頁邊距等,都要注意。

㈦ 同一篇文章發表在兩個期刊上,會有什麼懲罰和法律,道德問題

看看哪一個雜志級別低些,然後想辦法聯系雜志社,(聯系雜志社的時候,一定不要說一稿多投了,要找個其他的理由)讓他們從中國知網上把你的稿子撤掉,另外一本書就可以用了,如果沒撤掉的話,評職稱的時候,兩本書都不要用,一稿多投,評職稱的時候會把你的材料退回來的,壹 品 優 能夠代發。

㈧ 北京一男子花2000元發論文被單位處分,雜志出版社對此是如何回應的

北京一男子花2000元發論文被單位處分,其實我們也能夠發現,在這一件事情當中,這位男子已經入了詐騙團伙的陷阱當中,我們也會發現所謂的出版雜志只是騙子團伙自己所編撰的出版物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公認度和可信度,所以說我們也會發現在這樣的一條黑色產業鏈當中,詐騙團伙不僅詐騙有代寫論文需求的人,同時我們也能夠發現利用假的雜志去欺騙代寫人,以至於獲得更多的利潤是騙子的主要目的,所以說我們一定要提高警惕。下面我們具體來看一下吧。

其實我們會發現,在今年來騙子的手段越來越高明,手法和形式也越來越多種多樣,所以說我們需要時刻提高警惕,不要輕易被騙。

㈨ 從電視、報紙、雜志等媒體上了解道德有關自我保護的事情

記得一個星期四的下午,放學後我高高興興地往家裡走去。當我走到居委會時,看到前面在修路,於是我繞道而行,從另外一條小路走回家。
走著走著,忽然聽見一個聲音:「小妹妹,你放學啦?」我抬頭一看,一位陌生的中年男子出現在我的面前。「嗯,放學了。」我隨口回了一句。「我是你爸爸的同事,你不認識我了嗎?」陌生人笑眯眯地對我說。我抬頭看了看他,心裡在回憶那些我見過的爸爸的同事,「我這有幾粒好吃的糖給你吃。」說完他拉住我的手,拿出幾粒糖給我。我心裡在想,這個人我沒見過呀,他是認錯人還是……。我靈機一動問道:「你也是開卡車的嗎?我爸爸今天開車去哪了?」「對!對!你爸爸開車出去了,叫我來接你」。說完陌生人剝了一粒糖,想往我嘴裡塞。「是壞人,我爸爸根本不是開車的。」我心裡一下子緊張起來,怎麼辦?平時在電視中和報刊雜志上看到過不少壞人騙小孩的案件,今天被我遇見了,怎麼辦?他手裡的糖肯定有問題,我決不能吃。「我是不吃糖的,難道我爸爸沒和你說過嗎?」我急中生智地說,「噢,我忘了。」陌生人無奈地把糖放進袋裡,「我帶你去見你爸爸。」他拉著我的手說道。我慢吞吞地走著,大腦卻在高速運轉著,平時爸爸媽媽教過我很多自救自護的方法,雜志上也有好多這方面的文章。對了,我有辦法了。「每次去爸爸那裡,我都會幫爸爸買包煙的,我們去小店買好煙就去爸爸那兒。」我笑嘻嘻地對陌生人說,「那好吧,要快點,你爸爸在等你。」看著他那自以為是的樣子,我不禁暗暗在笑:你上當了。陌生人拉著我的手來到小店,這時,我指著遠處迎面而來的男子說道:「爸爸,你怎麼回來了。」一旁的陌生人臉一下子緊張起來,緊緊拉著我的手也突然松開了。我對陌生人說:「爸爸回來了,我們過去吧!」「不、 不,我有事先走了。」只見他驚慌失措地說道,然後往後面跑去,一眨眼就不見了蹤影。
這件事告訴我一個道理,不要吃陌生人的食物,當遇見壞人時,要保持冷靜,正確運用自己的智慧與壞人周旋,以做到自我保護的目的。

熱點內容
女子司法所 發布:2025-02-10 08:01:29 瀏覽:962
法官辭職做法務 發布:2025-02-10 07:54:06 瀏覽:890
法社會學在中國的地位 發布:2025-02-10 07:34:37 瀏覽:674
民法典對賠償的 發布:2025-02-10 07:30:27 瀏覽:484
公司法實物出資比例 發布:2025-02-10 07:16:02 瀏覽:713
銀川中級人民法院新聞 發布:2025-02-10 07:15:50 瀏覽:25
新刑事訴訟法第33條 發布:2025-02-10 06:59:51 瀏覽:951
勞動合同法重要意義 發布:2025-02-10 06:28:26 瀏覽:826
朝國刑法 發布:2025-02-10 06:18:30 瀏覽:633
金華法院判決 發布:2025-02-10 05:36:59 瀏覽: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