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法治國家的主體是什麼
『壹』 我國依法治國的主體是什麼
一、我國依法治國的主體:
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
二、依法治國的定義: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統統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簡而言之,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法律來治理國家。它是治國之道,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三、依法治國的主要內容:
1、依法治國的主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
2、依法治國的本質是崇尚憲法和法律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徹底否定人治,確立法大於人、法高於權的原則,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個人意志的影響。
3、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是保證人民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國是一切國家機關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4、立法機關要嚴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備的法律體系,使國家各項事業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實現依法治國的前提條件。
5、行政機關要嚴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嚴格依法行使其權力,依法處理國家各種事務。它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
6、司法機關要公正司法、嚴格執法。
『貳』 全面依法治國的主體工程
一、法治社會是構築法治國家的基礎
法治社會建設在全面依法治國中具有重要意義。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整體謀劃。要堅持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依法治國既包括對執政黨、國家機關的要求,也包括對全體人民的要求;既包括對政府的要求,也包括對社會的要求。缺少其中任何一個方面,依法治國都是不全面的。
毫無疑問,對於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依法治國意味著改善執政方式,提高執政能力,實行依法執政;對於立法、執法、司法等國家機關,意味著依法履行職權,不得濫用權力。但是,法治國家建設不限於此,法治社會是構築法治國家的基礎。只有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沒有全民守法;只有法治政府,沒有法治社會,都建不成法治國家。
二、法治社會建設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法治社會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一個管總的東西。全面依法治國,必須走對路。我國法治社會建設必須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它不是和西方法治模式相適應,不是要建立一個同黨和政府抗衡的社會力量,而必須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自治制度等一系例領導制度、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相配套,把這些制度落實到基層,在法治社會建設中得到體現。法治社會建設體現的不是西方的分權制衡模式,而是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從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中探索適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同時借鑒國外法治有益成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社會治理打牢法治基礎。
三、法治社會建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法治社會建設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指導思想。法治社會建設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必須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願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法治社會建設的全過程和各方面。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待,系統研究謀劃和解決社會建設領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樂業。法治社會建設要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法治社會建設人民參與,成效人民評價,成果人民共享,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國法治社會建設,著眼於增強全社會法治觀念。增強法治觀念不僅僅是執政黨、國家立法、執法和司法機關的事,它也是人民群眾自己的事。只有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增強法治觀念,人民自覺尊崇、信仰和遵守法律,才能使自己真正能夠成為國家和法律的主人,使用法律武器,維護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增強全社會法治觀念,要深入宣傳憲法,弘揚憲法精神,增強憲法意識,實現憲法宣傳教育常態化;普法工作克服形式主義,要在針對性和實效性上下功夫,要密切結合與人民群眾利益緊密相關的法律法規;要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要加強企業的法治教育,引導企業樹立合規意識;要加強社會熱點案(事)件的法治解讀評價,傳播法治正能量;要大力加強法治文化陣地建設,有效促進法治文化與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地方文化、行業文化、企業文化融合發展;要健全以「誰執法誰普法」為主的普法責任制,實現國家機關普法責任制清單全覆蓋,把案(事)件依法處理的過程,變成全民普法公開課。
我國法治社會建設,著眼於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想人民群眾之所想,急人民群眾之所急。要加強民生領域重要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深入理解民法典在社會建設領域「固基礎,穩預期,利長遠」的作用;加強疫情防治,野生動物保護,公共衛生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立改廢釋;進一步完善教育、勞動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食品葯品、安全生產、道路交通、扶貧、慈善、社會救助等領域和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合法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要增強社會安全感,完善平安中國建設的協調機制、責任分擔機制;要推動掃黑除惡常態化,堅決打擊黑惡勢力及其「保護傘」,讓城鄉更安寧、群眾更安樂;要強化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要依法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糾紛,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努力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要充分發揮人民調解第一道防線的作用,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要充分發揮律師在調解中的作用,支持仲裁融入基層社會治理。
我國法治社會建設,著眼於促進全面依法治國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全民守法同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相互銜接、相互適應,法治社會建設同法治政府建設相互依託、相互配合。要健全公眾參與重大公共決策機制,暢通公眾參與重大公共政策的渠道;要用法治給行政權力定規矩、劃界限,切實加強權利保護,保障公民基本權利,沒有法律法規依據,不得做出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其義務;要健全企業、職工、行業協會、商會在重大公共決策中發揮積極作用的制度機制;要保障行政執法中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規范執法行為,完善執法程序,改進執法方式,尊重和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要加強人權司法保護,加大涉民生案件的查辦力度,通過具體案件的辦理,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要為群眾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務,建設覆蓋城鄉、均等普惠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保證人民群眾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幫助;要引導社會主體履行法定義務,承擔社會責任,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維護公序良俗,引導公民理性表達訴求。
『叄』 依法治國的主體是什麼
「依法治國」的主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
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這是由我國的國體和政體決定的。中國人民在依法治國中的主體地位,同中國共產黨在依法治國中的領導地位一樣,都是由我國憲法確定的,並且是內在統一的。
我國的憲法法律的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得以形成,都是我們黨在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聽取人民意見、反映人民願望、汲取人民智慧的結果。
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的法治領域各項改革舉措,都是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都是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這一核心理念的。
(3)建設法治國家的主體是什麼擴展閱讀
強調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就是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歷史唯物主義作為關於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揭示了人民群眾是社會生產力、社會生活和社會歷史的主體。
人民群眾對歷史的創造活動既受客觀規律制約,具有客觀性,又有主觀能動性,具有主體性。
正是基於歷史唯物主義的這一基本原理,我們黨一貫強調「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一貫強調「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一貫強調「共產黨執政就是領導、支持、保證人民當家作主」。
人民既然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是我們國家和社會的主人,當然就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主體,而不是客體;當然就是法治國家建設的深厚力量源泉和智慧源泉。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
『肆』 全面依法治國的重點任務和主體工程是什麼
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法治政府建設是重點任務和主體工程,對法治國家、法治社會建設具有示範帶動作用,要率先突破。率先突破法治政府建設,首先這是從政府的行政地位來考慮的。
在我國,各級政府作為國家機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依法管理地方事務,負責執行或保證執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上級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可以說,它們是法律法規制定和實施的重要主體。再者,從職能上看,政府是社會的管理者、守護者,更是服務者。
如何突破法治政府建設
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最主要的要求就是依法行政。各級政府作為國家行政機關,所有權力都來源於法律,都是由法律明確規定。要用法治給行政權力定規矩、劃界限,規范行政決策程序,健全政府守信踐諾機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這就要求我們的法律首先要明確好政府的職能界限,並對政府以及下屬部門的執法行為和范圍進行細化、規范。
俗話說:「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律賦予各級政府的權力,一定要依法扎扎實實落實到位,否則就是不作為;而法律沒有賦予政府的權力,政府就不得行使,這是依法行政的基礎。
『伍』 依法治國的主體是什麼
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民主的基本含義就是人民當家做主。我國《憲法》第二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由此,人民在我國的主體地位在國家的根本大法中得到確立。
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這是依法治國的科學、完整的表述。從此不難理解,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是依法治國的主體,是國家事務、經濟文化事業和社會事務的「管理者」,而不是被「治」的對象或者「被管理者」。
人民是與公民是不同的兩個概念。一國公民是指具有該國國籍,並依據憲法或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作為一個法律概念,其范圍相對廣泛,所有具有我國國籍的自然人都是我國公民。而人民作為一個政治概念,是相對於敵人而言的,其范圍與公民相比相對狹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的內容是相異的。我國社會主義現階段,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都屬於人民的范疇。我們可以一般地認為,只要不是危害、敵視和破壞國家統一、社會主義事業、社會公共秩序、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敵人,都是人民,都是國家的主人,是依法治國的主體。
人民的主體地位不是抽象的、虛無縹緲的,而是實實在在的。在貫徹執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基本方略的過程中,人民及其主體地位決不能抽象化,而要具體化到立法、執法、司法、監督等法治工作的方方面面,並給予更加充分的保障。
『陸』 我國依法治國的主體是什麼
「依法治國」的主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回力量源泉,這是由我國的答國體和政體決定的。中國人民在依法治國中的主體地位,同中國共產黨在依法治國中的領導地位一樣,都是由我國憲法確定的,並且是內在統一的。
人民當家作主是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依法治國是人民當家作主得以實現的根本方式。二者的有機結合、辯證統一,構成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一個基礎性、本質性、決定性的重要內容和特徵。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越鞏固,人民當家作主的意志越能得到尊重和體現,依法治國方略越能從根本上得到落實;同樣,依法治國方略越能受到重視,越能很好、很扎實、很有效地貫徹執行,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越能得到強有力的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作用越能得到充分發揮。
『柒』 依法治國的主體是什麼
依法治國的主體是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
『捌』 法治的主體只能是人民對嗎
法治國家的主體是政府,依法治國的主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
『玖』 法治政府是建設法治國家的主體嗎
法治政府是建設法治國家的主題嗎。我認為是毫無疑問的。法治國家體現的最大特點就是法治治國是根本的。各項法律非常健全。執行的很到位。而且還有各級監察部門
『拾』 依法治國的主體是什麼 是「主體」,不是「主題」
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
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這是由我國的國體和政體決定的。中國人民在依法治國中的主體地位,同中國共產黨在依法治國中的領導地位一樣,都是由我國憲法確定的,並且是內在統一的。
我國的憲法法律的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得以形成,都是我們黨在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聽取人民意見、反映人民願望、汲取人民智慧的結果。
(10)建設法治國家的主體是什麼擴展閱讀
強調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就是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歷史唯物主義作為關於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揭示了人民群眾是社會生產力、社會生活和社會歷史的主體。
人民群眾對歷史的創造活動既受客觀規律制約,具有客觀性,又有主觀能動性,具有主體性。正是基於歷史唯物主義的這一基本原理,我們黨一貫強調「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一貫強調「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一貫強調「共產黨執政就是領導、支持、保證人民當家作主」。
人民既然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是我們國家和社會的主人,當然就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主體,而不是客體;當然就是法治國家建設的深厚力量源泉和智慧源泉。《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的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這一重要論斷。
同我們黨在此之前提出的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是科學發展的主體、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體、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主體、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體一樣,都體現了堅持尊重歷史發展規律和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