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保護弱者道德

保護弱者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1-23 03:34:46

① 凡事保護弱者的行為,必然是正義的行為正義是什麼意思

這是公眾普遍認為的保護弱者的行為,實際上就是一種能夠伸張正義的行為。

② 你能認同「保護弱者更能體現道德的意義」這句話嗎

我個人是不太認同這一句話的。就比如說經常有很多的騎自行車的或者是電瓶車的人橫穿馬路,闖紅燈,結果和一些開轎車的人產生了一些摩擦,這個時候很多人就有種我弱我有理的心態。然後也會有很多路人就會覺得,哎呀,你看他騎的是電瓶車,或者他受傷了,其實這個時候同情弱者就是在幫助弱者去減小它的犯罪、犯過錯心理,讓他會覺得不管我是不是錯了,反正我受傷了,你就該向我道歉,或者說就該給我賠償,這樣反而不利於社會的穩健發展,而且只要不嚴重,這類人基本下次還是不管不顧交通法的。

③ 保護弱者是社會的進步還是倒退

是進步!保護弱者。人人有責。但是一些故意裝成弱者的就不必保護了!

④ ▲求【社會需要保護弱者】的名人名言或觀點▲

西塞羅關於國家的起源的學說如何?
西塞羅認為,國家不是弱肉強食的產物,而是人們為了共同利益和有過德行的生活的聚合體,是為了善與功利而合意的產物,是人不好孤獨的天性與利益的產物。因為強者與弱者的地位隨著時空的不同是交替的,因此弱肉循環是循環的,因此國家的產生就有了合意的基礎。國家是為了保護弱者,促進共同利益而成立的,否則國家和法律是沒有利益的。

角度不一樣,支持的自然也不一樣。進步的認為保護弱者可以進一步體現社會的關懷
和更好的發揚人道主義。退步的覺得保護弱者雖然好,但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提供了滋生犯罪的溫床。誰能保證弱者個個都是無辜善良的好人?對弱者過分的關懷和保護只會讓他們更「弱」的生活在社會最地層。。。。我想還是在於什麼樣的弱者需要保護
而且即使要劃分弱者強者,那麼劃分的標准又是什麼?從歷史上種種對於某個或某些群體的人的歧視制度和道德淵源來看,無非是兩種情況,
一是先天或後天身體缺陷和個人發展遠遠落後於普通人的被視為弱者.如果按照身體缺陷來界定,那麼霍金必定是廢人,姚明現在看是個成功的強者,以此標准幼年就可以因其一隻耳朵聾是否可以確定他是弱者了呢?以個人在社會中的發展和經歷來評判,現代更多表現以教育背景,學歷和工作經驗的劃分個人強弱,這個似乎也無須論證其荒謬性,Bill Gates和dell都是從學校退學創業,起初恐怕也沒有人將其視為強者,然而他們最終獲得巨大成功的!!再如寶潔公司對於應屆畢業生格外親睞也可以證明一個即使完全沒有工作經驗的人,經過培養也可以成為一個完全勝任此項工作的人!即,弱者成為了強者!!
二是以成敗論英雄,然而無論成敗只能是依據歷史,然而過去的成功並不能證明他在未來也可以成功,過去的失敗也不代表他就不能獲得成功,而且成功本身也並非全是實力的體現,也有一定的時運成分!歷史的成敗只能做為考察一個人的參考,而不能作為評判人的最終標准!例如很多公司在選擇職業經理人的時候,反而會親睞一些有失敗經理的人!
由此可見,強者和弱者是相對而言,在更強者面前,強者也成了弱者,在更弱者面前,弱者反而成了強者!!而且強弱也是會互相轉化的,或者說強弱是人在一生中反復處於的不同狀態!!由於人的可塑性,和一些不確定因素,強者也會成為弱者,弱者也可以成為強者.
而從整個社會制度的角度,既不是要只維護強者的利益,從而抑制弱者公平成為強者的機會;也不是要白白去養一些以弱者自居不勞而獲,打擊強者的積極性.而是要保持一種公平的轉化機制和狀態,即人在弱者狀態,給予一定的輔助,以保障他可以依靠自身的努力有機會成為強者,同樣限制強者,以防止他依靠自身的強勢地位以侵犯弱者公平發展的機會!!
注意,這不僅僅是一種公平的機制,也是一種公平的狀態!!而不是一些教條的規則!因為公平本來就是相對的

當今社會,有不少人沒有飯吃,沒有書讀,沒有房子住,他們吃的是人們剩下來的飯,他們想讀書卻沒有錢,他們想有個好的地方可以安身,卻只能露宿街頭,他們就是我們所說的弱者。中國目前的兩極分化特別嚴重,窮的人吃了上頓沒下頓,而那些富裕的人,住別墅,開寶馬,天天桑那,沒事往夜總會跑,左手樓著個小秘書,右手抱著個嬌小姐。這些是有錢人,他們的生活是那些窮人們想都不敢想的,其實,弱者是那些窮人,沒有依靠的人,也就是可憐的人的代稱,弱者,是我們社會上的一份子,也是每個國家乃至民族不可少的一份子。

美國在發達也有弱者,說白了,就是有窮人,我相信這個是宇宙人都知道的。不需要我一在去強調的事實,也不需要我去給大家廢話。好了言歸正轉。我前面所講的那麼多,只是希望大家能夠清楚明白的了解,什麼才是真正的弱者,什麼才是我們社會需要幫助的人,什麼才是我們社會所要保護的人。

⑤ 法律到底是保護弱者還是庇佑強者

1、法律既不是在保護弱者也不是在庇佑強者,法律的原則之一就是公平原則。無論是強者還是弱者,違犯了法律就要依法受到制裁。
2、公平原則也稱公正原則,是法律始終奉行和追求的一種價值觀,也是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我國《民法通則》中對公平責任願則作了明文規定,符合社會利益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和願望。《合同法》以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義務,彌補了我國立法上的不足,在市場經濟領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公平責任原則的概念及包括的內容
公平的本意是公平合理。公平責任原則,是指加害人和受害人都沒有過錯,在損害事實已經發生的情況下,以公平考慮作為價值判斷標准,根據實際情況和可能,由雙方當事人公平地分擔損失的歸責原則。它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當事人自願、平等,民事本體參加民事恬動的機會要均等。雙方參加民事活動機會平等,主體地位平等,意思表述自由。不以種族。性別、年齡、地位等來約定雙方的權利義務。
(二)民事主體在民事權利的享有和民事義務的承擔上要對等,不能顯失公平。
社會主義商品交換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誰也無權不付出代價來無償取得他人財產,誰也不得以不正當的手段謀求不等價的交換。《合同法》追求權利義務的等值交易,在合同訂立中,強調雙方義務均等,對於顯失公平的行為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予以撤消,社會道德也不允許當事人在簽訂合同時,只享有權利不承擔義務或者只承擔義務而不享受權利。體現在合同法中,就是以利益均衡作為價值判斷標准來調整合同主體之間的商品交換關系,確定其合同權利的義務。權利義務不對等時,利益受損方經濟上的不利地位並非源自其自身的實力,而是來自人為的歧視,這是明顯的不公平。相反,另一方憑借人為因素,不付出代價即可取得不對稱利益,這不僅有悖於社會公德,而且也為法律所禁止,更會削弱受損方創新的動因。顯失公平使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存在「重大失衡」,破壞了正常人所具有的道德標准,違背了誠實信用。等價有償的原則,以致於合同喪失了據以生效所必須要求的「公平」性。
(三)民事主體在承擔民事責任上要公平、合理。
為維護民事立法的公平原則,每個享有民事權利的人,不問有無過錯,只要有造成損害事實存在,就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分擔民事責任,且分擔責任要公平合理,不能盲目地隨心所欲地讓一方承擔責任而另一方減免責任,更不能受種族、級別諸因素的影響。充分體現公平原則,才能使雙方當事人真正達到機會平等、地位平等。權利義務平等,分擔責任公平、合理,避免權利濫用和義務加重。從一般公平到實質公平。
二、公平責任原則是不同於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的一個歸責原則。
我國民事法律制度中同時存在三個歸責原則即過錯原則。無過錯原則、公平責任原則。公平責任原則是一個獨立的歸責原則。首先,它不是從行為人的心理狀態出發,即不以行為人主觀過錯人確定其賠償責任,而是依據社會主義道德的公平觀念和人們共同生活規則的要求。其次,在有損害事實發生時,根據雙方當事人的財產狀況及其他具體情況裁判。如甲將房屋租賃給乙方搞經營,乙方在徵得甲的同意後對房屋進行了一定裝修,雙方協議中約定:「合同終止時,乙方將房屋的內裝修返還給甲方。」雙方履行完畢合同,甲認為乙的裝修應是無償返還,而乙認為自己裝修房屋投入了材料、人工,甲對此應該作價補償。雙方對此產生爭執。筆者認為,合同的不完善使雙方對裝修返還上產生重大誤解,乙方有權申請有關機關予以撤消此條款。另外,市場經濟中,任何行為都體現價值觀念,乙投入材料,提供了勞務,就應該得到報酬。如果裝修無償返還給甲,勢必給乙造成很大損失,而甲卻不付任何代價就得到一筆可觀利益,這明顯有失公平。所以,乙要求甲對裝修作價補償的主張應該得到支持。支持乙的請求符合我國民事立法精神,更是公平責任原則的具體體現。
三、公平責任原則彌補了侵權行為法理論的缺陷,是對侵權行為立法的一個發展。
公平責任原則把人們共同生活規則和社會主義道德的公平觀念上升為民事法律規范,符合廣大人民意志、願望。也是對侵權法理論的發展和完善。侵權法理論中的過錯責任原則及無過錯責任原則產生於公平責任原則之前。因此,公平責任原則在實踐中不能充分體現。這就導致合同一方當事人發生損害事實時無法彌補。例如甲給乙幫忙幹活,因出現意外,使甲人身受到傷害,從過錯責任來看。雙方均無過錯,從無過錯責任原則凋整范圍看,甲受到的損害只能由甲個人承擔。如果從公平角度出發,根據雙方的財產狀況及其他情況,公平、合理地分擔責任,甲的損失就會相對減少,也體現了道德范疇的公平原則。在立法上出現缺陷時,往往是道德觀念起衡平作用,以補充立法上的不足。我國《民法原則》及《合同法》將公平責任原則予以明確並將公平原則作為雙方當事人權利義務的前提,是對侵權立法的補充、發展。
四、我國民事立法將公平責任原則確定為一個獨立的歸責原則,既有法律依據,也是司法實踐的需要。
《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原則」.法律也規定,顯失公平的民事行為,一方可以申請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撤消或變更。《民法通則》第132條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民法通則》第133條規定:「監護人盡了監護責任的,可以適當減輕他的民事責任」.體現了132條的公平責任原則。其次,在司法實踐中,對於雙方當事人都無過錯的侵權損害,如果沒有一個歸責原則加以調整,將會使受害人既蒙受損害又須承擔全部損失有悖於立法精神。正因為如此,公平責任原則在司法實踐中充分體現,不僅符合我國立法精神,是現實的需要。
五、公平責任原則的重要性。
公平是民法的精神,也是合同法的精神。公平原則貫徹於合同的訂立、履行。責任的承擔等合同關系的始終。以公平責任原則確立雙力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補救法律規定的不足,使商品經濟道德規范進一步法律化,不僅有效地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又能及時解決糾紛,防止事態擴大和矛盾激化,促進安定團結,穩定社會秩序。實踐證明,公平責任原則是我國司法實踐的需要,更是廣大人民的共同願望。公平責任原則與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從不同方面調整著侵權損害中產生的民事法律關系,解決著不同類型的民事法律糾紛,在民事法律關系中有著其重要性。

⑥ 強者應該保護弱者,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如果你不想承擔責任那麼你就不

曾經有這樣一句話:心態決定一切。是的!我們做任何事都會被自己的心態所影響,好的心態是幫助你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壞的心態則足以把你給摧毀,所以,我們的一生,不求過的多精彩,但是務必要讓自己生活幸福、身體健康、心態良好!1、沒有任何借口許多傑出的人都富有開拓和創新精神,他們絕不在沒有努力的情況下就事先找好借口而成功的人,頭腦中只有「想盡一切辦法」來解決困難,絕不找半點借口讓自己退縮。沒有任何借口,是每個成功者走向成功的通行證。2、只能修正自己,不能修正別人,能讓自我從他人的怒火中取得溫暖;,會使內心中潮汐由狂漲趨於平靜;,能讓人產生充滿理性的約束力;,還能讓人生發出不怒自威的震懾力量。3、壓力也是一種動力一種動物如果沒有對手,就會變得死氣沉沉。同樣,一個人如果沒有對手,那他就會甘於平庸,養成惰性,最終導致庸碌無為。4、要相信事情還會有轉機只要你相信事情還會有轉機,只要你在樂觀的心態下繼續奮斗下去,成功就離你不遠了。5、懂得放棄放棄,是一種睿智,是一種豁達,它不盲目,不狹隘。放棄,對心境是一種寬松,對心靈是一種滋潤,它驅散了烏雲,它清掃了心。有了它,人生才能有爽朗坦然的心境;有了它,生活才會陽光燦爛。所以,千萬別忘了,在生活中還有一種智慧叫「放棄」!6、一切都應與人分享俗語說「贈花予人,手有餘香!」學會付出是美好人性的體現,同時也是一種處事智慧和快樂之道。有一句名言說「人活著應該讓別人因為你活著而得到益處。」學會分享、給予和付出,你會感受到舍己為人,不求任何回報的快樂和滿足。7、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人生是沒有完美可言的,完美只是在理想中存在。生活中處處都有遺憾,這才是真實的人生。因為那種「完美」的追求而苦惱,可能會留給我們更多的遺憾。8、再試一次才不留下遺憾世界最難的事是堅持。能否堅持不懈,是界定一個人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9、沒有絕對的公平不要羨慕別人的生活,別人不見得比你活得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歡樂和痛苦。你所擁有的也許恰恰是別人所缺少的,與其為別人的擁有而不公平,不如為自己的擁有而開懷。10、簡單帶來和諧曾有一首唱道「總是到了最後才明白,平平淡淡,簡簡單單才是真……」的確,生活需要簡單,簡單能夠帶來和諧。11、抱怨只會讓事情更糟如果一個人從年輕時就懂得永不抱怨的價值,那實在是一個良好而明智的開端。倘若你們還沒修煉到此種境界,就最好記住下面的話:如果說不出別人的好話,就寧可什麼話也不說。12、嫉妒也可以轉化為動力嫉賢妒能是一種邪惡。嫉妒導致劣者地與優者爭來爭去,既害人又害己,但最終傷害著還是劣者自己。13、每個人都是平凡的我們沒有權利假借後天的給予對別人頤指氣使,也沒有理由為後天的際遇而自願自艾。在人之上,要視別人為人;在人之下,要視自己為人。這不僅是一個心態的問題,也是一個道德問題。14、和他人雙贏會贏得更多用過筷子的人都知道,只有將兩支的筷子放在一起才能夾起你想要吃的東西。如果你分開它們,用其中的任何一支來用餐,那麼恐怕你就會餓肚子了。這兩支筷子也蘊含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和他人雙贏會贏得更多。15、不做無謂的爭論無論對方的才智如何,都不要存在靠爭論改變任何人的想法。從爭論中獲勝的惟一秘訣是避免爭論。的確,言不可果腹,更不能充飢。明智的人不會和別人唇槍舌劍,只會盡量化解不必要的爭論,因為少了面紅耳赤的爭論,會使雙方互相尊重,從而增進友誼。16、改掉憂慮的習慣「人生不如意事,十常」,憂慮在所難免。但人們切不可沉溺於憂慮的泥潭中不能自拔,而應盡快調整心態和情緒,採取積極的行動來改變生活。17、不要為小事抓狂為一點小事而抓狂,是很多人都有的情緒,也正是因為這樣,往往會因小而失大。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你才能成為勝利者。18、寬恕他人就是寬恕自己讓我們盡量去了解別人,而不要用責罵的方式吧!讓我們盡量設身處地去想——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比起批評責怪還要有益、有趣得多,而且讓人心生同情、耐、和仁慈。19、今天才是最重要的你我都站在過往與未來的交會口。過去永不再來,未來又尚不可知。因此,讓我們知足地活在我們所能活的惟一時段內:從起床到入睡時。20、付出不總有回報我們還在這個世界上活著,這是我們的幸運,那些先我們而去的人再也見證不了這個世界的輝煌,只有我們能,因為我們還活著。世界給予了我們寵愛,我們就應當回報這份愛。而付出,正是證明你的愛的最好方式。21、每個年齡都是最好的每個人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都經歷過自己所有的年齡,你要明白每個人年齡都是最好的,但是只有你現在的年齡是最真實的。不要迴避今天的現實與瑣碎,走好腳下的路。22、讓並不代表懦弱讓不是懼怕,是它從豁達中培養出來的美德,凡能成大事者,讓便是他們通向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受屈辱;讓,就是讓出利益。這是人生經常面臨的兩大難題,這也是智者與庸者間的一條界限。23、人生總有起落生命中只有兩個目標,其一,追求你所要的;其二,享受你所追求的。只有最聰明的人才可以達到第二個目標。因為生命的本質,總是無常。24、換個角度看問題「我們的生活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里有著許許多多美好的事物,許許多多的快樂,關鍵在於我們能不能發現。而要發現它,關鍵在自己。25、復雜感情早放棄當愛不再是一種依戀,而成為一種羈絆,復雜的感情會讓曾經相愛的雙方身心疲憊,的拉鋸式的愛情也會讓雙方飽嘗痛苦的折磨,無常工作、生活,更甚者還會造成精神和心理的疾病。所以,當你面對一份復雜的感情時,還是及早放棄,到那個時候,你便知道放棄也是一種美麗。26、全力以赴才有更多機會「沒有機會」,往往是弱者的推託之詞,往往是挫敗者或不圖進取者的推託之詞。要知道,弱者等待機會,強者創造機會,機會只會青睞那些生活中的強者。如果你自己不去主動尋找和創造機會,那麼命運之神絕不會主動把勝利的花環戴在你的頭上。27、盡快走出自己的錯誤一個人做錯了一件事,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老老實實認錯,然後盡快走出錯誤的陰影,而不要去為自己做無謂的辯護。這是做人的美德,也是為人處事的學問。28、成功的標准不止一個一直以來,我們把成就簡化為「贏」,但「成就」並不是那麼簡單,它是個相當復雜而微妙的課題。29、財富越多,責任越大在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必然有多種文化思想的碰撞,我們需要從心態、理念、思維、判斷、認識等等方面進行有效、實際的轉換,需要我們全社會對財富有一個深刻的理解、認識,樹立起正確的財富觀。30、凡事留有餘地給他人留條退路,給缺憾留點空間,實際上都是給自己留有餘地。31、想到不如做到青春追逐理想,信念是永遠的支撐,坎坷孕育美好的嚮往,磨難造就人生。未來怎樣要看你現在的行動;今天、現在、馬上,開始行動。32、沒有免費的午餐的確,成功不會從天而降,需要自己去爭取,需要自己去尋求、去創造。33、虛心永遠有益驕傲自負的人常常認為,世界上如果沒有了他,人們就不知該怎麼辦。但實際上,這樣的人避免不了失敗的命運,因為一驕傲,他們就會失去為人處事的准繩,結果總是在驕傲里毀滅了自己。34、不把榮譽當包袱淡泊以明志,寧靜以志遠,平淡是一種幸福,是一種溫馨。名利是重石,它只會壓得你喘不過氣來,而不會給你幸福。35、退一步會有更多選擇「進」與「退」都是處世行事的技巧,是「圓」。「方」則是恰到好處的中庸之道,把握中庸,便有了進與退的判斷標准,是進是退都有章法。該進的時候不進會失去機遇,該退的時候不退會惹來麻煩,甚至是禍害。36、成大事者必有野心生活中一事無成的人缺少的是雄心勃勃的勇氣,缺少的是排除萬難的精神,缺少的是邁向成功的動力。因此,不管年輕人有多麼超的能力,又是多麼的聰明、和善和謙遜,如果缺少邁向成功的動力,恐怕也難以有所成就。37、用堅韌來對待逆境生活對於任何一個人都並非易事,我們必須要有堅不拔的精神,最要緊的還是我們自己要有信心。我們必須相信我們對一件事情有天賦的才能,並且要有付出任何代價都要把這件事情完成的毅力。38、急於求成是常見的敗因積極的行動、積極的心態,是成功的動力,但還得學會用思考來調節速度,以免「欲速則不達」。39、猜疑是人生的大敵猜疑心理是一種狹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據的盲目想像。陷入猜疑誤區的人是活得很累得。如果猜疑是發生在朋友之間,會破壞純真的友誼;發生在戀人之間,會妨礙感情的發展;發生在同事之間,會影響正常的工作。猜疑心理不但害人也害己。摘掉猜疑的有色眼鏡吧,這樣生活會更加光明與燦爛。40、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生命的價值取決與我們自身,除了自己,沒人能讓我們貶值。人生最大的榮耀,不在於掌聲、名利或權勢。掌聲會停,名利、權勢也終究是過眼雲煙。倒不如試著學習認識自己的潛能,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並在設定方向之後,不畏艱辛,努力不懈地追尋,一旦真的找到了最能感動自己靈魂的「那一個音符」,必得人生之樂!41、不被回憶所控制靠懷念過去來逃避現實,確是一種無益的習慣,其結果往往是使人逃避成熟的思考,而進入一種虛無縹緲的幻想境界。42、時間能解決很多問題時間不能說話,但時間能改變一切,它會給那些不能理解的東西改換名稱,它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也是一切矛盾恩怨的化解者。43、專注更容易成功世界上沒有任何可以坐享其成的事情,凡事若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腳踏實地去做。成就一生最根本的一條法則就是,把精力集中在所做的事情上,想辦法把事情做好,而不去理會那些與事情無關的東西。44、事情總有階段我們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成功需要過程,需要循序漸進。即使你身懷絕技,也不可能讓冰不經加熱就變成滾開的水。事情的每一個階段對於成功都有非凡的意義,我們不要期望一口吃出個胖子,不要只貪圖最後一個燒餅。生命重於過程,事情總有階段,只有好好把握才會成功。45、自信點亮人生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容易看到別人的優點,但我們很少能看到自己的長處及自己的價值。這也許是一種傳統教育下過度謙虛的表現。46、不要小瞧勇氣斯科特同時說:「如果你幸運與生俱來就有勇氣這種品性,那麼很值得恭賀;如果你還沒有養成這種性格,那麼盡快培養吧,人的生命很需要它!」47、做人要具有責任心「偉大的代價,即是責任。」具有一顆崇高的責任心,一個人就擁有了生命的脊樑。因為,人們從來不會指望一個游手好閑、沒有責任感的人能夠成功。只有在真正懂得了責任的意義和內涵,並付諸行動時,才預示著開始走向新的歷程。48、放飛快樂的心靈「我之所以高興,是因為我心中的明燈沒有熄滅。道路雖然艱難,但我卻不停地去求索我生命中細小的快樂。如果門太矮、我會彎下腰;如果我可以挪開前進路上的絆腳石,我就會去動手挪開,如果石頭太重,我可以換條路走。我在每天的生活中都可以找到高興的事兒。信仰使我能夠以一種快樂的心態面對事物。」德夫人如是說。49、擁有一顆平常心平常心,實不平常。事事平常,事事也不平常,無論處於何種環境下,都能擁有平常心,那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50、圓滿是一種境界如果說,做事是一門學問的話,那麼圓滿做事則是一種高深的藝術了,許多人甚至用盡畢生之力也未必能勘破其中的真諦。君不見,多少人聰明反被聰明誤,忙忙碌碌一生卻一無所獲;多少人才華橫溢,卻畢生坎坷,鬱郁而不得志……可見,圓滿做事的真諦不是什麼人都能領悟的。擁有一個好的心態,我們生活的煩惱則會少去很多,雖然很多人都會說說的容易做起來難,其實不然,最主要還是兩個字:取捨。懂得獲取,也要捨得,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我們都看淡一些,生活自然輕松自在!祝您生活愉快,浪漫一生!

⑦ 保護弱者是社會的進步

保護弱者是社會的進步
第一,保護弱者是物質文明的進步。在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對弱者的保護能夠得到有效實現。同時,通過保護弱者,讓弱者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資源,從而使社會生產力得以提升。當前,各國對社會保障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就是本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進行的,這顯然是物質文明的進步。
第二,保護弱者是精神文明的進步。它體現的是人道主義的光輝,是個人道德素養的提升和良好的社會風氣。人不是野獸,不是牲畜,自然界的真理「優勝劣汰,弱肉強食」顯然不能套在人類身上。無論是強者對弱者的幫助與支持,還是弱者之間的相互幫扶,都是公民道德素養的提高。
第三,保護弱者是社會意識形態的進步。一系列針對弱者修建的設施,制訂的法律法規,是對上層建築的發展和完善。從奴隸社會對奴隸的剝削,到封建社會對農民
的壓迫,到資本主義社會對工人的剝削,再到社會主義的全民平等,我們可以看到對弱者的保護從無到有,由少至多,這也正是國家制度的進步。

⑧ 辯論:保護弱者

正方:應該說,保護弱者是我們應該做的。

先看自然界,奉行的是優勝劣汰的法則。強壯的動物得以生存,得以延續後代的機率遠遠高於病弱者,似乎證明了「保護弱者是錯誤的」之命題。

過去的納粹德國,軍國主義日本,都是信奉這一點,或者說以此作為他們侵略的招牌而行動的。在希特勒看來,只有日耳曼人才是優秀民族,是強者,有資格統治世界,統治人類。其他民族是劣等民族,是弱者只能處於被統治的地位,更有甚者,猶太民族則失去了生存的權利。日本人的這一思想傾向也很強烈,他們把「中國人」看作劣等民族。以此,妄圖使他們的侵略合法化。想一想,從整個人類社會來看,從「地球村」的視點來看,如果保護弱者是社會的退步這一命題能夠成立的話,近兩百年間變為弱者的中華民族豈非失去了生存的權利?以美國,蘇聯為代表的社會進步勢力,正是保護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弱者,打敗了走上邪路的強者,才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擁戴。

再從各個國家內部來分析。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內部也存在著強者和弱者。蔣介石就是只代表了當時的強者的利益,失去了社會的弱者,弱者的同盟軍,強者中的有識之士等廣大民眾的支持,走向了失敗。所以,逃到台灣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土地改革,保護社會中最大的弱勢群體---農民。
其實看一看西方先進國家也可以明白。過去,各國工會勢力極大,動不動就罷工,社會矛盾很尖銳。後來為什麼工會勢力越來越弱?社會矛盾被弱化了呢?實在話,就是資本主義借鑒了社會主義(精確地說是蘇聯式社會主義)的優點,注意保護弱者,培育出了一個龐大的中產階層。所以有了今天的成功。
反過來說,以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陣營,過度地保護了弱者,變成了平均主義社會。人們端著「大鍋飯」,干不幹都一樣,使社會失去了前進的動力,才最終走向失敗。
像過去的資本主義社會(應該說明的是資本主義也有不同的類型)努力從蘇聯式社會主義中吸取營養一樣,現在的政府也在從資本主義中吸取營養,在既要保護弱者,又不至於過度保護弱者之間摸索一條新的路子。我已經感覺到他們的努力在取得成效。

說到底,保護弱者是一個關乎利益再分配的社會公正問題。

那麼,自然界的真理「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法則,為什麼不能有效地運用在自然界的驕子---人類社會之中呢?很簡單,因為我們是人-----一種社會化的高級動物--而不是野獸,牲畜。

所以說,適度地保護弱者,建立一個和諧共存的社會,是社會的進步,更是使社會不斷進步的動力。

反方:角度不一樣,支持的自然也不一樣。進步的認為保護弱者可以進一步體現社會的關懷和更好的發揚人道主義。退步的覺得保護弱者雖然好,但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提供了滋生犯罪的溫床。誰能保證弱者個個都是無辜善良的好人?對弱者過分的關懷和保護只會讓他們更「弱」的生活在社會最地層。。。。我想還是在於什麼樣的弱者需要保護
而且即使要劃分弱者強者,那麼劃分的標准又是什麼?從歷史上種種對於某個或某些群體的人的歧視制度和道德淵源來看,無非是兩種情況,
一是先天或後天身體缺陷和個人發展遠遠落後於普通人的被視為弱者.如果按照身體缺陷來界定,那麼霍金必定是廢人,姚明現在看是個成功的強者,以此標准幼年就可以因其一隻耳朵聾是否可以確定他是弱者了呢?以個人在社會中的發展和經歷來評判,現代更多表現以教育背景,學歷和工作經驗的劃分個人強弱,這個似乎也無須論證其荒謬性,Bill Gates和dell都是從學校退學創業,起初恐怕也沒有人將其視為強者,然而他們最終獲得巨大成功的!!再如寶潔公司對於應屆畢業生格外親睞也可以證明一個即使完全沒有工作經驗的人,經過培養也可以成為一個完全勝任此項工作的人!即,弱者成為了強者!!
二是以成敗論英雄,然而無論成敗只能是依據歷史,然而過去的成功並不能證明他在未來也可以成功,過去的失敗也不代表他就不能獲得成功,而且成功本身也並非全是實力的體現,也有一定的時運成分!歷史的成敗只能做為考察一個人的參考,而不能作為評判人的最終標准!例如很多公司在選擇職業經理人的時候,反而會親睞一些有失敗經理的人!
由此可見,強者和弱者是相對而言,在更強者面前,強者也成了弱者,在更弱者面前,弱者反而成了強者!!而且強弱也是會互相轉化的,或者說強弱是人在一生中反復處於的不同狀態!!由於人的可塑性,和一些不確定因素,強者也會成為弱者,弱者也可以成為強者.
而從整個社會制度的角度,既不是要只維護強者的利益,從而抑制弱者公平成為強者的機會;也不是要白白去養一些以弱者自居不勞而獲,打擊強者的積極性.而是要保持一種公平的轉化機制和狀態,即人在弱者狀態,給予一定的輔助,以保障他可以依靠自身的努力有機會成為強者,同樣限制強者,以防止他依靠自身的強勢地位以侵犯弱者公平發展的機會!!
注意,這不僅僅是一種公平的機制,也是一種公平的狀態!!而不是一些教條的規則!因為公平本來就是相對的嘛!!

⑨ 法律有沒有規定保護弱者

很可惜,訴訟雙方是平等的,法律上沒有弱者的概念,弱者是道德的范疇
如果你貧窮,法院可以帶請律師。這也算保護弱者吧

⑩ 保護弱者不是社會的倒退 (辯論賽)資料

1、從社會的公平來看,保護弱者可以使弱者獲得更多的幫助從而更好地參與競爭。給他們提供一個公平的舞台,讓他們為自己的生存自力更生。這一舉措無疑是對競爭機制的補充,我國提倡在效率優先的前提下要更加註重公平,因此,保護弱者不是社會的倒退。

2、從社會的穩定性來看,弱者雖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社會發展的道路上發揮的作用較小,但是他們也是社會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不能因此而放棄他們,讓他們在社會中沒有立足之處。

我們的社會就好比是我們的整個身體,而弱者就是受傷的那隻手,毋庸置疑,相對於其他完整的部分而言,它是有缺陷的,但是如若我們只一味的發展其他完好的部分,而忽略這只受傷的手。

那麼必然會導致整個身體的潰爛。社會是一個整體,厚此薄彼必將導致社會的不穩定。那麼保護弱者無疑是維護社會穩定中重要的一步,所以,保護弱者不是社會的倒退。



(10)保護弱者道德擴展閱讀

辯論賽技巧:

1、借力打力

武俠小說中有一招數,名叫「借力打力」,是說內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對方攻擊之力反擊對方.這種方法也可以運用到論辯中來。

2、移花接木

剔除對方論據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換上於我方有利的觀點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兩撥千斤」的奇效。把這一技法喻名為「移花接木」。

熱點內容
山東滕州律師 發布:2025-02-09 12:03:35 瀏覽:975
勞動法是全國通用嗎 發布:2025-02-09 11:50:07 瀏覽:595
人民法院警示教育案例選編第四輯 發布:2025-02-09 11:44:22 瀏覽:844
謝丹律師 發布:2025-02-09 11:38:26 瀏覽:994
清華大學法學院招生簡章 發布:2025-02-09 11:18:52 瀏覽:303
上海勞動法試用期工資規定 發布:2025-02-09 11:07:05 瀏覽:126
中南政法法學院 發布:2025-02-09 10:42:14 瀏覽:693
行政法案例分析要點 發布:2025-02-09 10:40:16 瀏覽:435
女朋友和我分手後死了我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9 10:37:56 瀏覽:969
月息3違約金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09 09:01:01 瀏覽: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