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法治連
Ⅰ 民主法制與民主法治的區別是什麼二者是怎樣定義的
所謂法制,就是「用法統治」(rule by law);所謂法治,就是「由法統治」(rule of law)。這樣的一字之專差屬,實在太容易混淆,不過,對二者的混淆,會對一些很重要的概念帶來理解上的失誤,比如說「民主」。
所謂法制,是把法當成統治的工具。有人說,傳統中國缺乏法制,我認為這種說法簡直不值得一駁。編織法網最後卻作繭自縛的商鞅,成為秦帝國法制的範本,而正如毛澤東所說,「百代皆行秦政制」,中國歷代都不缺乏法制。
Ⅱ 談談你對民主法治的認識
發展民主,健全法制,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要求。構建和諧社會,最重要的是加強民主法制建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重點是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設;擴大基層民主,保證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加強政府立法工作;繼續推進司法行政體制改革,維護司法公正。
Ⅲ 民主法治的社會是什麼樣子
官本位作為封建官僚政治與文化的歷史遺存,不僅與民主政治相悖,與現代法治相悖,也是與市場經濟相悖的。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社會轉型中,必須同時實現從官本位的政治法律體制向民本位的政治法律體制的轉變。
Ⅳ 民主法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之一,民主法治是指什麼
民主法制是國家法治,社會民主。
Ⅳ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民主法制建設取得了哪些成就
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經濟保持平穩快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百分之十以上,經濟效益明顯提高,財政收入連年顯著增加,物價基本穩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創新型國家建設進展良好。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和重點工程建設成效顯著。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實現。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新進展。「十五」計劃勝利完成,「十一五」規劃進展順利。 改革開放取得重大突破。農村綜合改革逐步深化,農業稅、牧業稅、特產稅全部取消,支農惠農政策不斷加強。金融、財稅、投資、價格、科技等領域改革取得重大進展。非公有制經濟進一步發展。市場體系不斷健全,宏觀調控繼續改善,政府職能加快轉變。開放型經濟進入新階段。 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城鄉居民收入較大增加,家庭財產普遍增多。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貧困人口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居民消費結構優化,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斷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務明顯增強。 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新進步。政治體制改革穩步推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斷完善,基層民主活力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 文化建設開創新局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扎實推進。思想道德建設廣泛開展,全社會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文化體制改革取得重要進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全民健身和競技體育取得新成績。 社會建設全面展開。各級各類教育迅速發展,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就業規模日益擴大。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抗擊非典取得重大勝利,公共衛生體系和基本醫療服務不斷健全。社會管理逐步完善。 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加速推進,裁減軍隊員額二十萬任務順利完成,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全面加強,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歷史使命能力顯著提高。 港澳工作和對台工作進一步加強。香港、澳門保持繁榮穩定,與內地經貿關系更加緊密。兩岸政黨交流成功開啟,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達到新水平。 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進展。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各項外交工作積極開展,同各國的交流合作廣泛加強,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建設性作用。 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扎實推進。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深入進行。理論創新和理論武裝卓有成效。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取得重大成果。黨內民主不斷擴大。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特別是幹部教育培訓取得重要進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成效明顯。
Ⅵ 民主法治是什麼
民主(或譯民主制、民主主義)從其字面上來看(源於希臘文;人民;;統治),代表著由人民統治。至於民主的統治方法、以及其「人民」的構成范圍則有許多不同的定義,但一般的原則是由多數進行統治。民主通常被人與寡頭政治和獨裁政治相比較,在這兩種制度下政治權力高度集中於少數人手上,而沒有如民主政治一般由廣大人民控制。民主一詞經常被使用於描述國家的政治,但民主的原則也適用於其他有著統治行為存在的領域。
民主的形式
直接民主—又稱為純粹民主,是一種人們直接投票決定政府政策的制度,例如決定是否接受或廢除某種法案。之所以稱為直接是因為決策的權力直接由人們所行使,而不經過任何媒介或代表。在歷史上,這種形式的政府相當少見,因為在實踐上要將人們全部聚集起來投票相當困難,所花費的成本和時間都非常高昂。所有直接民主都屬於較小型的共同體,例如城邦。最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雅典民主。
代議民主則是較常被採用的制度,之所以稱為代議制是因為人們並非直接投票決定政府政策,而是選出民意代表來參與政府實體或議會。民意代表可能是由全體選民選出(如比例代表制)或代表特定的區域(通常是依據地理劃分的選舉區),一些制度則混合了這兩種方式。許多代議民主制也結合了一些直接民主的成分,例如公民投票。
許多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也聲稱擁有民主,例如(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但他們明顯的將政治權力給予統治階層的共產黨成員,稱之為民主集中制。馬克思列寧主義者認為民主應是由無產階級對人民群眾的民主和對敵人的專政的統一,即「無產階級專政」,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民民主專政政治體制。
在今天,民主通常用以稱呼代議民主制的其中一種形式—自由民主制,在自由民主制里被選出的民意代表、以及多數人的民意在行使決策權力時必須受到法治的限制,通常是用一套憲法加以管制,以強調對於個人和少數派的自由和權利的保護。這種形式的政府在近年來越來越常見,目前世界上將近一半的人口都生活在自由民主制政權之下
相反的,非自由民主制則用以形容那些「有民主」、卻沒有保障自由的制度。這在許多後蘇聯的國家相當常見,不過這種現象並非最近才出現的。
法治:由統治者通過強制性的法律來治理國家,管理社會。法律由人民制定,統治者嚴格依據法律進行統治,形式上統治者只對法律負責,統治者通過對法律負責來間接對人民負責。
(一)法治的涵義
法治是指以民主為前提和基礎,以嚴格依法辦事為核心,以制約權力為關鍵的社會管理機制、社會活動方式和社會秩序狀態。
(二)法治的具體體現
1.立法方面:亞氏強調立法必須遵守以下原則:一是反映中產階級的利益;二是研究國家的情況;三是考慮對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加強教育;四是靈活性與穩定性相結合。
2.執法思想。國家執政人員要嚴格執行法律。法律有明確規定的,應嚴格依法執行;法律規定不同詳的或沒有規定的,必須按照法律的原則來公正地處理和裁決案件。
3.守法思想。守法是法治的關鍵。國家必須加強對公民守法觀念的培養和訓練。
(三)法治的優越性
法治的優越性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而這種優越性主要體現在:第一,法律是集體智慧和審慎考慮的產物;第二,法律沒有感情,不會偏私,具有公正性;第三,法律不會說話,不能象人那樣信口開河;第四,法律藉助規范形式,具有明確性;第五,實行人治容易貽誤國家大事,特別是世襲制更是如此;第六,時代要求實行法治,不能實行人治;第七,實行一人之治較為困難,君主的能力和精力畢竟有限;第八,一人之治剝奪了大家輪流執政的權利。
(四)法治缺陷的彌補
在法律有所不及的地方可以採取三種補救措施:以個人的權力或若幹人聯合組成的權力「作為補助」;對某些不完善的法律進行適當的變更;加強法律解釋。主要是指法律的精神(法意)來對案件作出公正的處理和裁決。
法治是指在某一社會中,任何人都必需遵守法律,包括制訂者和執行者本身。國家機關(特別是行政機關)的行為必需是法律或法規許可的,而這些法律或法規本身是經過某一特定程序產生的。即,法律是社會最高的規則,沒有任何人或組織機構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
法治的重要性
現代大部份國家都認同法治的重要,雖然他們產生法律、立法代表的方法不太相同。法治的好處在於能防止有特定的個人凌駕法律而傷害其他大多數人的利益。
法治,是以民主政治為前提和目標,以嚴格依法辦事為理性原則,表現為良好的法律秩序,並包含著內在價值規定的法律精神的一種治國方略。
...........................................................................
法治的重要性
現代大部份國家都認同法治的重要,雖然他們產生法律、立法代表的方法不太相同。法治的好處在於能防止有特定的個人凌駕法律而傷害其他大多數人的利益。
法治,是以民主政治為前提和目標,以嚴格依法辦事為理性原則,表現為良好的法律秩序,並包含著內在價值規定的法律精神的一種治國方略。
......................................................................
法制與法治的區別和聯系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不容混淆。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而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是對法制這種實際存在東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產生和發展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在任何國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產生和發展卻不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只在民主制國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嚴格依法辦事,法律在各種社會調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權威性和強制性,不是當權者的任性。
4、實行法制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而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
二者的聯系在於:法制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要實行法治,必須具有完備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法制的發展前途必然是最終實現法治。.................................................................
Ⅶ 什麼是民主法治
首先,民主法治促進和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
其次,民主法治培養和規范社會的回誠信友愛
再次、民主法治答為社會充滿活力提供激勵機制和規則
第四、民主法治是保持安定有序的前提條件
第五、法治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必要手段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構建和諧社會
http://www.cass.net.cn/file/2006102782140.html
文章出處: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
Ⅷ 民主法治與民主法制的區別
指制度時用民主法制,指治理 時用民主法治
Ⅸ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民主法治建設
1949年9月新中國成立前夕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人大制度沒有建立前這個會議起到了全國人大的作用,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有著臨時憲法的作用,其中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中國人民的政治地位發生了根本變化。從此,中國人民開始真正當家作主,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新中國的建立,使中國實現了從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政治、近代以來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敗嘗試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偉大跨越。�
1953年進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范圍的普選,人民通過選舉自己的代錶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全國范圍內正式建立。這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把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和人民代表大會的政體制度,確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並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其他國家機關,一律實行民主集中制。
Ⅹ 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民主法治:和諧社會的基石
公平正義:以人為本的協調
誠信友愛:社會生活的紐帶
充滿活力:創造能力的激發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青山綠水的家園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qkjc/829963.htm
太多了我就不全復制過來了 你自己看吧
希望這個是你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