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孚道德
⑴ 求堅守道德的底線的事例
吳佩孚曾經是一個北洋大軍閥,1931年後蟄居北平。1935年10月,日本人搞所謂「華北自治」運動,上門來拉吳下水,被吳拒絕。1937年10月,土肥原賢二親自出馬找吳出面組織偽政權,亦被吳拒絕。為明志,吳特別買了一具棺材放在客廳里。1939年12月,吳佩孚因牙病病逝於北平。
綜觀吳自九一八以來,雖是落魄政客,但至死都沒有與日本人合作,保持了一個中國人的政治氣節,也可以說是堅守了一個中國人的道德底線,值得稱贊。
⑵ 求古代人們堅守道義的例子
1,譚嗣同。
1898年,光緒皇帝決定變法,譚嗣同成了主要助手。不料慈禧太後又發動了政變,囚禁了皇帝,下令逮捕維新人士。康有為等人逃走了。譚嗣同沒有跑,他說:「各國的變法,沒有不流血而成功的。現在中國還沒有人為變法而流血,這是國家不能強盛的原因。如果要有人流血,就從我開始吧!」
譚嗣同被捕以後,毫無懼色,在監獄中寫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他被押到刑場受刑前,大聲喊著:「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這位笑迎死亡的義士,心裡裝著祖國。
2,岳飛。
紹興十年(1140年)夏,金人撕毀和約南侵,岳飛奮起抗戰,大破金兵於蔡州、陳州、潁州,鄭州、西京、蒿州、許州、孟州、衛州、懷州、郾城等地,並在順昌、郾城大捷中粉碎了金「拐子馬」、「鐵浮圖」不可戰勝的神話,朱仙鎮大捷,威振敵膽、金兀術嘆呼「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正當岳飛所向披摩,抗金取得節節勝利之際,宋高宗於紹興十年七月十七日連下十二道金牌,強令岳飛班師。紹興十一年(1141年)四月二十四日,秦檜為剪除和談障礙,指使萬俟萵上章誣篾一貫主戰的岳飛「謀反」,收買王俊作假證,十月將岳飛父子和部將張憲關進杭州大理寺。
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趙構秦檜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將岳飛父子和張憲誣害,岳飛寧死不屈,臨刑前揮筆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
3,文天祥。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敗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嚴辭拒絕了敵人的勸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親自來勸降,許以丞相之職,他毫不動搖,反而斬釘截鐵地說:"唯有以死報國,我一無所求。"
臨刑前,監斬官湊近說:"文丞相,你現在改變主意,不但可免一死,還依然可當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還說什麼鬼話!"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義了,給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氣歌》。
4,田橫。
劉邦當皇帝後田橫不肯稱臣於漢,率徒眾500餘人逃亡海上,避居島。劉邦聽到這個消息後,認為田橫兄弟本來就平定了齊國,齊國的賢士大都依附於他,如今要讓他流落在海中而不加以收攬的話,以後恐怕難免有禍患。因此就派使者赦免田橫之罪並且召他入朝。
接著又派使者拿著符節把皇帝下詔指示酈商的情況原原本本地告知田橫,並且說:「田橫若來京,最大可以封為王,最小也可以封為侯;若是不來的話,將派軍隊加以誅滅。」田橫於是和他的兩個門客被迫一塊乘坐驛站的馬車前往洛陽,於途中自殺。
安葬完田橫之後,兩個門客在田橫墓旁挖了個洞,然後自刎,倒在洞里,追隨田橫死去。劉邦聽說此事之後,大為吃驚,認為田橫的門客都是賢才。劉邦聽說田橫手下還有五百人在海島上,又派使者召他們進京。這五百門客聽到田橫已死,他們也都在島上自殺。
5,審配。
三國時期,袁紹手下的重臣審配,當時袁紹已經死了,他輔佐袁尚,袁尚在城外被曹操擊敗,當時袁尚只想著逃命放棄了鄴城,可是審配一直不放棄,因為他知道鄴城是袁家的首府,也是河北的門戶,命門,一旦放棄,袁家就徹底失敗了,所以他只帶領城中的殘兵守城,曹操大軍多次攻城都被他擊退。
後來他的侄子審榮貪圖富貴,出賣了他,開打了城門,曹操極度欣賞審配,說要給他很多賞賜,然後重用他,可是他就是不降,後來曹操要殺他的時候,他還說:「我的主公(袁紹)的墳墓在北方,我一定要向著北方死去!」後來曹操同意了他。
⑶ 面對道德底線勇而不敢的例子
摘要 1、吳佩孚
⑷ 吳佩孚被稱為常勝將軍,晚年張學良接受采訪時,為什麼說他不會打仗
張學良晚年用這樣一句話評價吳佩孚:西蜀無大將,廖化為先鋒。把吳佩孚比作廖化式的庸才,可見在張學良心中,吳佩孚的形象是有多麼不堪。張學良認為,吳佩孚之所以受人追捧,是因為他是秀才出身,有點文化,而當時大多數帶兵的將領都是大老粗。但若論作戰,吳佩孚是毫無能力的。這是張學良的核心觀點。
山海關戰役時,陝軍第二師師長張治公也作為直軍主力參與作戰。期間,他被奉軍逼到絕境,就寫信給吳佩孚請求支援。吳佩孚給張治公回了一封信,開頭一句就是“張學良黃毛乳子算什麼東西”,接下來大意就是你不用怕他,等本大帥明天到了,他立刻就會逃跑的。
但實際情況卻是沒過多久,張學良就帶兵打敗了張治公,把他的司令部也給抄了,抄出了這封信。張學良看到吳佩孚如此侮辱自己,自然是懷恨在心,所以他對吳佩孚更是一萬個瞧不上,認為他只會吹牛,沒有真本事。這件事也是張學良將軍晚年自述的。他還曾把那封信裝裱起來,擺在屋子裡,可惜後來在北京丟了。
⑸ 吳佩孚和陳炯明並稱為「南北兩秀才」,兩個人有什麼共同點呢
在民國初年的歷史舞台上,有兩個秀才出身的新星冉冉升起。兩個人分處中國南北兩端,卻都坐擁著雄厚的實力。因此,當時民國的輿論經常將兩個人相提並論,稱之為“南陳北吳”或“南北兩秀才”,這兩個秀才就是吳佩孚和陳炯明。
⑹ 求對吳佩孚的看法
「吳佩孚雖然也是一個軍閥,但有兩點卻和其他的軍閥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國歷史上偉大的人物是關、岳,他在失敗時,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自失。……他在失勢時還能自踐前言,這是許多人都稱道他的事實。第二,吳氏做官數十年,統治過幾省的地盤,帶領過幾十萬大兵,他沒有私蓄,也沒置田產,有清廉名,比較他同時的那些軍閥腰纏千百萬,總算難能可貴。」 ———董必武
中國近代史上不乏書生領軍大獲成功的例子,清朝的曾國藩是一個,李鴻章是一個,無疑,民國初年的吳佩孚也算其一。
北洋軍人多不讀書,所以,吳的秀才出身就成了很讓人羨慕的履歷。吳佩孚成為威風八面的「孚威上將軍」後,軍政界多當面以「玉帥」、「吳二哥」恭維之,背後卻全起鬨叫他「吳秀才」,他也欣然默認了。美國史學家費正清顯然也看重這個北洋軍人的文化背景,乾脆稱吳為「學者軍閥」。
南北戰爭中的吳佩孚
民國初期,「吳佩孚」這三個字是無法擦掉的,報章上隔三岔五地就會出現這個名字。
想當年,吳佩孚是何等威風!他率部南征,出直隸而河南而湖北而湖南,勢如破竹,一氣逼近廣東。
本來,袁世凱已經憑武力統一了中國,但老袁的「帝制自為」又惹惱各路軍閥,西南遂競起割據政權。老袁死後,段祺瑞領銜內閣,迭令各省取消獨立服從中央,但「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段祺瑞便下令大軍南征。北軍南下,氣壯山河,而其中最銳者,即吳佩孚的陸軍第三師。誰都明白,只要這位中將師長一聲令下,他軍紀嚴明的大軍即可底定三湘並進而盪平粵、桂兩省,北京政府「武力統一」的夢想則指日可待!
然而,就在捷報頻傳之際,吳佩孚卻突然按兵不動了,他開始匪夷所思地與佔領區的軍政首腦、士紳終日飲酒賦詩,不再言戰!
老段急得親往前線勞軍,並破格授予保定速成學堂測量科學生出身的吳佩孚以「孚威將軍」的殊榮和勛位,以勵其一鼓作氣掃平兩廣進而統一中華。可是,吳佩孚愣是不買賬!過了段時間,竟擅自撤軍,把北洋軍打下的大片江山拱手送還南方!
說實話,沒有吳佩孚的罷兵,一部民國史怎麼落筆,還真的挺難說哩!
吳佩孚息兵衡陽的日子裡,博得了極好的聲譽,因為他罷兵的理由是呼籲和平,所謂「罷兵主和」是也。為什麼這樣做呢?「鬩牆煮豆,何敢言功?」「並非寇讎外患,何須重兵防守?對外不能爭主權,對內寧忍設防線?」(吳佩孚通電語),所以,俺不幹了!
老段氣得直蹦:「秀才造反啦!」
其實朝野都明白,戰功赫赫的吳秀才理應被任命為湖南省督軍或省長。老段卻安排了別人,這才惹得秀才造了反。
也許,段祺瑞不論功行賞,是怕性情剛毅的吳佩孚坐大不能羈縻吧?正在北京政府為吳的罷兵猜測不已之際,湖南那邊又傳來吳氏的「四不主義」:
不做督軍,不住租界,不結交外國人,不舉外債。
果然,他吳佩孚一生沒破此「四戒」。在那個紛紛借重洋人的時代,敢公然向國人作出這樣承諾者,絕無僅有。
⑺ 吳佩孚可有子女
吳佩孚一生娶了四位夫人。在他15歲那年,娶了18歲的第一位夫人王氏,夫妻感情尚好,可惜3年後,王氏因病去世,沒有生育子女。吳佩孚直到31歲時,才續娶了第二個夫人李氏。據說李氏出身於蓬萊有名的富豪之家,相貌出眾,知書識禮。吳佩孚在長春做北洋第三鎮管帶時,全鎮女眷數百人,大家一致公認吳管帶夫人是最為出眾的。李夫人雖然出身富豪之家,但很賢淑,上奉吳母,代照顧吳佩孚的兄弟文孚。不過日子長了,婆媳間因為家務事產生了一些矛盾。特別是和吳佩孚結婚幾年,她沒有生育,更是讓吳母不滿。吳母就盤算著給吳佩孚納一房妾。這時張佩蘭出現了,她一見到文武雙全、風度瀟灑的吳佩孚,悄悄地愛上了他。張佩蘭為人乖巧,先認吳母當乾娘,認吳佩孚為兄長,並且把吳母哄得很開心。吳母就做主讓吳佩孚再娶了張佩蘭。成婚的那一天,可憐夫人李氏眼淚婆娑地對張佩蘭道:「好妹子,你怎麼做起新娘子來了?」然後又轉向吳佩孚:「你是發過誓的,這輩子不納妾的,大丈夫一言九鼎,怎麼言而無信了。」一席話,說得兩位新人滿臉通紅。 吳佩孚從此再也沒什麼「緋聞」。開府洛陽時,有一位德國小姐叫做露西的愛上了吳佩孚,西洋女子就是開放,大膽示愛,居然把個久經沙場的吳大帥嚇得退避三舍,在露西小姐的情書上批了四個大字:「老妻尚在。」但吳佩孚內心卻是得意的,對夫人道:「切莫以為我是糟老頭子了,還緊俏得很呢。」由此可見,不是他不諳風情,而是他對自己道德方面的要求和束縛。李夫人和張佩蘭始終也沒有為吳佩孚生下一子半女。1929年,吳佩孚56歲時,張佩蘭也已44歲,她眼看自己不能為吳家生育,就挑選了一名丫環,讓吳佩孚收房做小妾,但
直到吳佩孚去世,這個小妾也沒有生育。吳佩孚一生終無子嗣。
⑻ 堅守道德的底線的事例 4個
1.朱自清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
2.有一天,幾個侵略維也納的拿破崙軍官發現大名鼎鼎的音樂家貝多芬,就要求給他們演奏。貝多芬拒絕了。可是,李希若夫斯基公爵為了逢迎這些侵略者,竟強迫貝多芬演奏。貝多芬憤怒到極點。他一腳踢開大門,回到住處,立即把公爵送給他的胸像摔在地板上,然後留下一封信,「公爵,你所以成為公爵,只不過由於你偶然的出身,我所以成為貝多芬,卻完全靠我自已。公爵在過去有的是,現在有的是,將來有的是,而貝多芬卻只有一個。」
3.徐悲鴻拒絕給蔣介石畫像。1935年,名聲鼎盛的大畫家徐悲鴻從巴黎剛回來,蔣介石就特意差張道藩來請徐悲鴻給他畫一張半身像。張道藩盡管說了許多好話,可是都被徐悲鴻斷然拒絕了。徐悲鴻說:「我是畫家對你們委員長絲毫沒有興趣。你還是另請高明吧」張道藩非常吃驚地說:「對委員長你沒有興趣,你對什麼有興趣?」徐悲鴻冷冷地笑了笑說:「我對人民大眾感興趣。」張道藩說:「這么說肯定不願給蔣委員長畫像了?」徐悲鴻說:「是的,是這樣。」張道藩急。「徐先生,你是才華橫溢的藝術家,我奉勸你還是不要做這樣愚蠢的事,免得後悔。」徐悲鴻看了張道藩一眼說:「我永遠不後悔。」
4.1941年1月,新四軍軍長葉挺在「皖南事變」時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敵人軟硬兼施,企圖制服他。但葉挺威武不屈,堅持斗爭,表現了一個革命者的尊嚴。他在獄中還寫下了大義凜然的《囚歌》:「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一個聲音高叫著——爬出來吧!給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軀哪能從狗洞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將我連這活棺材一齊燒掉,我應該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記生!」
⑼ 歷史上關於堅守道德底線的素材
1、吳佩孚
吳佩孚曾經是一個北洋大軍閥,1931年後蟄居北平。1935年10月,日本人搞所謂「華北自治」運動,上門來拉吳下水,被吳拒絕。1937年10月,土肥原賢二親自出馬找吳出面組織偽政權,亦被吳拒絕。為明志,吳特別買了一具棺材放在客廳里。1939年12月,吳佩孚因牙病病逝於北平。
縱觀吳自九一八以來,雖是落魄政客,但至死都沒有與日本人合作,保持了一個中國人的政治氣節,也可以說是堅守了一個中國人的道德底線,值得稱贊。
2、徐悲鴻拒絕給蔣介石畫像
1935年,名聲鼎盛的大畫家徐悲鴻從巴黎剛回來,蔣介石就特意差張道藩來請徐悲鴻給他畫一張半身像。張道藩盡管說了許多好話,可是都被徐悲鴻斷然拒絕了。徐悲鴻說:「我是畫家對你們委員長絲毫沒有興趣。你還是另請高明吧。」
張道藩非常吃驚地說:「對委員長你沒有興趣,你對什麼有興趣?」徐悲鴻冷冷地笑了笑說:「我對人民大眾感興趣。」張道藩說:「這么說肯定不願給蔣委員長畫像了?」
徐悲鴻說:「是的,是這樣。」張道藩急。「徐先生,你是才華橫溢的藝術家,我奉勸你還是不要做這樣愚蠢的事,免得後悔。」徐悲鴻看了張道藩一眼說:「我永遠不後悔。」
3、朱自清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
1948年初,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最後階段,6月,北平學生掀起了反對美國扶植日本軍國主義的運動。此此,朱自清身患重病,又無錢醫治。
但他毫不猶豫地在寫著「為表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我們斷然拒絕美國具有收買靈魂性質的一切施捨物資,無論是購買的或給予的」的宣言上簽了自己的名字。
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療無效,12日逝世。那時他年僅50歲。臨終前,朱自清以微弱的聲音諄諄叮囑家人:「有件事要記住,我是在拒絕美國麵粉的文件上簽過名的,我們家以後不買國民黨配合給的美國麵粉!」
4、皖南事變
1941年1月,新四軍軍長葉挺在「皖南事變」時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敵人軟硬兼施,企圖制服他。但葉挺威武不屈,堅持斗爭,表現了一個革命者的尊嚴。
他在獄中還寫下了大義凜然的《囚歌》:「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一個聲音高叫著——爬出來吧!給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軀哪能從狗洞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將我連這活棺材一齊燒掉,我應該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記生!」
5、堅守道德底線,更要做到堅守道義
南宋末年,宋都臨安被元軍攻破,文天祥面對元軍高官厚祿的誘惑,毫不動心。元軍沒辦法,只得把他囚禁起來,折磨他,但為了民族大義,他始終沒有屈服,反而寫下了令人感佩的《正氣歌》,最後英勇就義。文天祥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捍衛民族大義。
⑽ 誰能介紹一下吳佩孚的生平
吳佩孚
吳佩孚(1874年—1939年)字子玉,山東蓬萊人,6歲即入私塾,1896年 22歲時中秀才,後因避禍投軍從戎。從淮軍聶士成部戈什哈(勤務兵)做起,「憑借其秀才的功底,受到曹錕的賞識,官運亨通,青雲直上,成為直系軍閥的一員大將。通過1920年的直皖戰爭,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戰爭,吳佩孚掌握了直系最多的兵力和權力,成為一方裊雄。他鎮壓京漢工人大罷工,雙手沾滿工人的鮮血;排斥異己,到處調兵遣將,挑起軍閥混戰;敵視南方革命政權,叫囂「先撲滅北方之赤化,然後撲滅廣東之赤化」,企圖以「武力統一」中國。
曹錕賄選總統以及直系軍閥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奉系軍閥張作霖在日本的支持下也不甘心蜇居東北,圖謀控制北京政府。直奉矛盾激化,遂於 1924年爆發了第二次直奉戰爭。戰爭以直系大敗,曹錕被俘,吳佩孚逃往南方而結束。此後吳佩孚雖幾次試圖東山再起,忽而聯合馮玉祥、孫傳芳與奉軍作戰,忽而聯奉反馮,但在北伐軍的攻勢下,主力被殲於武漢,最後輾轉流落北京。七七事變後,日本為推行「以華制華」的方針,試圖拉吳佩孚擔任全國性傀儡政府的首腦。1938年汪精衛公開投降日本後,日本更是策劃「汪吳合作」,甚至提出「汪主政,吳主軍,平分秋色」的方案,但被吳佩孚所拒絕。1939年12月4日,吳佩孚去世。
吳佩孚作為北洋軍閥中繼袁世凱、段祺瑞之後的中心人物,雖與其他軍閥一樣,窮兵繳武,鎮壓革命,但「有兩點卻和其他的軍閥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國歷史上偉大的人物關、岳,他在失敗時,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自失。第二,吳氏做官數十年,統治過幾省的地盤,帶領過幾十萬的大兵,他沒有私蓄,也沒置田產,有清廉名,比較他同時的那些軍閥腰纏千百萬,總算難能可貴。」(董必武:《日本企圖搬新傀儡》)吳佩孚不做漢奸的民族氣節,還是應予以肯定的。本文試對吳佩孚拒作漢奸的思想根源做一初步探討。
吳佩孚在民族危急關頭拒當漢奸,是與他個人的經歷分不開的。首先,吳佩孚自幼接受私塾教育,熟讀經書,對孔孟之道極為熟捻。在從幼年到青年的二十餘年中,吳佩孚雖曾因父親病亡中斷在私塾的學習,但他並未因此而放棄學業,仍以各種方式堅持自學,為通過科舉人仕而努力。1896年他以院試第 37名考中秀才,雖不能因此說他舊學極柢深厚,但也反映出他對此確實下過一番功夫。在這點上他與響匪出身的張作霖,布販出身的曹錕又有著顯著的區別。儒家思想對國家、民族的強調以及對國人愛國情操的培養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作為北洋軍閥中的「儒將」,吳佩孚喜用儒家的「忠、孝、禮、義」訓練部屬;在民族大義上,較之其他軍閥,吳佩孚也有更清醒的認識。
吳佩孚在軍隊的訓練上,除重視軍事教育、操練及軍隊裝備外,還經常以儒家思想訓導官兵,要求他們「慕上古之英雄豪傑,誦先哲之訓語箴書,善讀春秋,力行忠義,方足以致忠邦愛國之志,成謀勇兼施之將」,「為將土道……必與士卒同甘苦,共患難,方足以得人心。」他非常崇拜民間的忠義化身關羽和精忠報國的岳飛,動輒以反帝愛國的面目通電聲討皖系、奉系的賣國行為,一時令人以為他是北洋中的「革命將軍」。
對自己,吳又提出了「三不主義」:『不住租界,不積私財,不舉外債」,雖然有人指責他嘩眾取寵,但在某種程度上。吳佩孚確實實踐了他的信條。在用人上,吳佩孚拒用親屬,曾親自下令,吳姓的「天、手、道、遠、隆五世永不敘用。」這種用人現在北洋軍閥中還是較為罕見的。
二次直奉大戰時,吳佩孚敗走天津,在閻錫山、馮玉祥及奉軍的三麵包圍下,以「堂堂軍官,託庇外人,有傷國體」為由拒絕手下躲入租界以保安全的建議。既使在牙疾惡化,面臨生命威脅時,吳佩孚仍拒絕到租界就診,最終死於家中。
1927年,吳佩孚在北伐軍的打擊下躲入四川後,日本第一遣外艦隊司令荒城二郎少將派其特務機關長與吳接觸,表示日方可資助「步槍十萬支、機槍二千挺、大炮五百門,子彈若干,此外並助款百萬」幫助吳佩孚東山再起,被吳嚴辭拒絕。在吳兵敗、亟需財力支持的情況下,能做到不為日方利誘所勸,對一個舊軍閥來講,確屬難能可貴,這與吳早年所受的儒家教育應有很大的關系。吳佩孚的成長環境也為他對日本一直採取疏遠、甚至敵對的態度有一定的影響。吳佩孚的家鄉蓬萊是抗倭民族英雄戚繼光的故里,戚繼光的抗倭事跡在當地深入人心,備受人民群眾的尊敬和愛戴,吳的父親就因景仰戚繼光而以戚繼光的字「佩玉」而為吳取名子玉。吳本人對此也從未忘懷,一直與以戚繼光同鄉而自豪。而蓬萊又與甲午戰場威海衛相距不遠,甲午戰爭期間,日本軍艦炮轟登州(煙台)沿海各府,蓬萊也未能倖免,蓬萊閣幾為炮火所毀。對於日軍的侵略暴行和甲午戰敗後的恥辱,吳佩孚親身感受,對他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影響。吳佩孚在為其軍隊所寫的《登蓬萊閣歌》中就反映出他對日本侵略的憤怒之情:『北海滿州,渤海中風浪大作!想當年吉江遼沈人民安樂。長白山前設藩籬,黑龍江前列城郭。到而今,倭寇任縱橫,風雲惡。甲午役,土地剝,甲辰役,主權墮,江山如故。夷族錯落。何日奉命提銳旅,一戰恢復舊山河,卻歸來,永作蓬山游,念彌陀」。(陶菊隱:《吳佩孚將軍傳》)
正因為有這樣的思想基礎,吳佩孚才會以「試能與日本交涉不失中國主權,得以結束日中戰爭,回所企願,願意聽從。若與『臨時』、『維新』兩政權相似,寄人籬下,未敢從命出山,而決心抗戰到底」來口答侵華日軍的利誘。
從客觀情況來講,身屬直系的吳佩孚,素與英美來往密切,與日本則關系冷淡,在日本掠奪中國權益時,數次通電反對;加之為爭奪對北京政府的控制權,幾次與日本支持的皖系、奉系軍閥發生混戰,彼此積有宿怨。
在與皖系、奉系的斗爭中,吳佩孚多次以反對其媚日賣國作為與其開戰的借口。1919年,在反對巴黎和約的斗爭中,吳佩孚一再發出通電,支持學生愛國運動,反對北京政府(皖系)在和約上簽字,要求罷免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取消中日密約。吳佩孚甚至提出:「在山東問題上,對日本需以相當兵力,作最後之解決」,為推翻皖系政府製造輿論。
1922年,梁士詒政府(奉系)在華盛頓會議期間,大搞親日外交,以日本借款贖回被日霸佔的膠濟鐵路。吳借機聯合直系將領,通電指責梁士詒「勾援結黨,賣國媚外,甘為李克用。張邦昌而弗恤。」並指出『嘶人不去,國不得安」「請問今日之國民,孰認賣國之內間。」
日本侵佔東三省,扶植偽滿洲國成立後,吳佩孚雖已手無兵權,仍通電聲討,痛斥日本「偽稱滿洲獨立國,實即為日本附庸,陽辭佔領之名,陰行掠奪之實」。
吳佩孚以反對親日的皖系、奉系起家,在與皖系、奉系的爭戰中也多次吃過日本人的虧,自會與日本保持相當的距離。直皖戰爭爆發後,皖系以日式優良武器與吳作戰,一時占盡優勢,給吳軍造成很大的困難。天津日軍護衛隊也配合皖軍,將直軍趕離鐵路線。只是後來吳佩孚利用天氣突變,皖軍武器優勢無法發揮之機,才在奉軍的夾擊下擊敗皖軍,迫使段祺瑞下台,徐樹鋒躲入日本使館。
一次直奉大戰時,奉軍敗走天津,欲從天津撤回關內。直軍追人天津後,日本遂以外交使回代表的名義,借口辛丑條約規定中國軍隊不可駐扎天津,對吳佩孚提出抗議,試圖掩護奉軍撤退。吳佩孚對此極為不滿,曾向美國記者表示,如日本有意干涉,就要一直打到東京去。
二次直奉大戰,馮玉祥倒戈前日,天津日本駐屯軍司令吉風顯作致電吳佩孚,不許直軍在撤退時使用當時唯一可用的秦皇島碼頭。而奉軍南下灤河的前鋒就是由日本人率領的黑龍江騎兵大隊。對於二次直奉大戰的失敗,想必吳佩孚也會在日本人身上記上一筆。
雖然日本對吳佩孚也多次試探,一次直奉戰爭後,派吳佩孚的好友崗野增次郎充當吳的顧問,又以提供軍事裝備等手段對吳伺機拉攏,但吳對此並不接受。日本佔領華北後,為推行「以華制華」的方針,企圖拉吳出山,充當傀儡政府的首腦,並為此而制定了「吳佩孚工作」計劃,前後耗資三千萬。為了與吳佩孚拉關系,崗野增次郎被調入北平,擔任『敬請專使」;日本特務頭子川本大作還專門拜吳佩孚為師,「學習大師的立身處世,道德文章」,企圖以舊友、師徒關系拉攏吳佩孚。
汪精衛公開投日後,日本又調整其「和平運動」方針,策劃「汪吳合作」。在日本的策動下,汪精衛先是給吳佩孚寫信,拉吳作漢奸。吳回信拒絕後,汪精衛又親自跑到北平,約請吳在日本華北方面軍總司令官邸會面,商談合作事宜,又被吳以「咱們是中國人;談的是中國事,要談就在中國人的家裡談」為由一口口絕。
總的說來,在英美扶植下發展起來的直系軍閥,對日本的態度都較為冷淡。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後,除個別直系將領,如齊燮元等投靠日本,作了漢奸外,大部分直系將領,如馮玉祥、鹿忠麟、於學忠等人都是抗日愛國的。即使是賄選當上總統的曹錕,也拒絕了日本人讓其出山的要求,不作漢奸。因此,吳佩孚能夠作出不當漢奸的選擇與他自身所處派系也不無關聯。
除了吳佩孚個人因素外,為防止吳投敵,國共兩黨也做了大量爭取吳佩孚的工作。1939年元旦,孔祥熙密函吳佩孚,表示對吳的處境「懸系不已」;董必武同志也著文,希望吳佩孚能「自全晚節」,「不做日寇的傀儡」;社會各界愛國人士也紛紛希望吳佩孚能保持氣節,不為日人所用。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吳佩孚終於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吳佩孚28歲從軍,66歲去世,一生東征西伐,可謂『大有作為」,可是他所努力奮斗、孜孜以求的目標卻違背了人民的利益和歷史發展的潮流,給他帶來的只是滾滾罵名;而他的『不為」——『不借外債、不住租界、不積私財」以及最後的『不作漢奸」卻使他贏得了人們的一絲敬意。對於吳佩孚來說,他的不為比有為更加難得,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