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後稱道德經

後稱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2-01-23 05:35:23

1. 老子的《道德經》和宇宙觀是什麼

《道德經》即《老子》的後稱。因《老子》分上下兩篇,共81章,上篇又名「道經」,下篇又名「德經」,故《老子》全書又有《道德經》之稱。它是用韻文寫成的一部有完整體系的哲理詩,是研究老子哲學思想的直接材料。

「道德」二字,在儒家那裡,談的是善惡問題;在道家這里,談的則是宇宙的本原問題。世界的本原是什麼?老子認為是「道」。何謂「道」呢?就漢語上說,「道」從首、從走,其本義為人走的道路,有四通八達之意。甲骨文中雖未見有道字,但有途字,其本義是道途。道字首先見於殷周的金文,指道路。後來,《說文》稱:「道,所行道也。」在春秋時期已指天象運行規律,有時也包括人生吉凶禍福的規律。這就是哲學上的「天道」與「人道」的含義了。老子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提出「道」作為最高的哲學范疇。他認為「道」是天地之「根」,「萬物之宗」。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第四二章,以下引《老子》只注篇名)這里的「一」指元氣,「二」指陰陽,「三」指陰陽相交,產生沖氣而成和,形成天、地、人,就化生了萬物。

何謂「德」呢?「德者,得也。」老子認為「物得以生謂之德。」(第五一章)也就是說,道是德之體,德是道之用。由於道的作用,使萬物生長遵循自然界的規律。萬物的自生自成,這就是德。所以道之所以尊,德之所以貴,原因就是道德不發號施令使萬物生成,而是萬物按其固有的規律自然而然地自生自成。故曰:「以輔(順)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第六四章)。這樣,老子從自然哲學回到人生哲學,認為一個人立身處世,都要順乎自然,不應強求,不要鋒芒畢露,這就是「無為」。只有這樣,才能把事情辦成,做好。由此看來,道家哲學是重「自然」的。

那麼,「道」本身究竟是什麼呢?它怎麼成為天地之「根」、「萬物之宗」呢?

在老子看來,「道」包含著世界萬物的道理,它沒有形狀,沒有聲音,沒有實體,並且永恆不變,這道理不是用語言文字所能說得明白的。正如蘇東坡在《日喻》中所說的,就像明眼人無法跟瞎子解釋太陽一樣。用老子的話說,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因為你稱它白,它就不是黑;你稱它有,它就不是無了。其實,「道」是「無」和「有」的對立統一,只能靠心靈去領悟。宇宙的本體是「無」。由「無」而生天地,由天地而生萬物,終於形成了萬象紛紜的世界。「道」是創生宇宙萬物的本源。「無」是道的本體,「有」是道的作用。當「道」一產生創生的作用時,萬物就隨之而生,這就稱之為「有」。世人往往只知道「有」的利益,而不知道「無」的用處。事實上,「無」的用處比「有」要大得多。天地之間就好像風箱一樣,中間是空虛的,亦可稱「無」,但正因為空虛,所以才能夠產生萬物。好比一個空杯子才能盛物,一間空房才能產生居住的作用一樣。由此可見,無形無象無聲的大「道」的妙用之無窮了。用老子自己的話說,「道」就像一個渾然一體的東西,生在天地之先,無聲又無形,巋然獨立,永不改變,循環運動,永不疲勞。它可以成為天下萬物的母親,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就把它叫做「道」。

這里,老子以「道」為最高范疇。「道」沒有人格,決不是上帝的別稱。老子講:「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五章)這就是說,「道」仍然是「域中」(自然界)的四大之一,它沒有超出自然而成為自然的主宰,它不是什麼超自然的神靈。以「道」來治天下,則傳統觀念中的「鬼」就不起作用了(「其鬼不神」)。「道」無欲無意無志,可以算是渺小,它又是萬物之總歸,可以算是偉大。這樣,傳統文化中的「天」「帝」「鬼」「神」在這里統統失去了主宰的地位,不再有什麼權威性了。

「道」占據著主宰地位,但「道」卻不以主宰自居。「道」的主宰作用只是讓萬物順其自然而無為。所以,「道」這個主宰,實際只是某種普遍存在的自然無為的法則而已。這也說明老子哲學是敬人為本,敬神為末的哲學,是有明顯的無神論的傾向的。這也說明中國哲學的人文精神淡化了中國人的宗教意識。

老子還反對天道有知論,強調天道自然無為,他說:「天地不仁。」(第五章)即天地無所謂仁與不仁,萬物皆自生自滅,人與自然環境沒有神秘的感應關系。所以,老子的「天論」具有比較徹底的無神論傾向,這在中國哲學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老子的哲學思維是十分辨證的。他認為人世間的一切概念、判斷、價值等都是相對的,相比較而產生的。例如牙齒最硬,舌頭最軟,但隨時間的推移,人老牙脫,舌頭卻完好;高和下是互相比較而存在;兵器是銳利的,但卻是不祥的東西;人類好用智巧,但天下卻大亂了。所以,聖人應以無為態度來處理世事,實行「不言」之教,「不爭」之德。例如對金銀珠寶的有無、多少,看得過重而不知足,就會自尋大禍。他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砍得」(第四六章)。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不知足是最大的災禍,個人想得到很多東西是最大的罪過。」因為「名位」會引起人的爭斗,「財貨」會激起人的貪。因而老子主張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治理國家要做到「無為」則無不治。人人知足,天下也就太平了。

老子的這種思想與西方頗有知名度的伊壁鳩魯十分相似。伊壁鳩魯說過,「知足是一種大善」。因為面對財富、榮譽、愛情等外物的挑戰,只要內心知足,以麵包和水之類的東西為奢侈,也就會感到靈魂的安寧,從中體會到一種獨特的快樂。反之,如不「知足」,追求外物的享受,則慾望將有增無減,最後必然是不幸的。

老子的轉化論思想更是十分深刻的。他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第二二章)這就是說,委曲反而能保全,彎曲反而能伸直,低窪反而能充盈,破舊反而能生新,少取反而能多得,貪多反而會迷惑。這就是事物轉化的辯證法。在老子看來,正因為聖人謙下,不跟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爭;正因為大樹比小草剛強,而台風刮來時,小草完好無損,大樹卻連根拔起;正因為自然界的風無形無體,它卻能拔屋倒樹;正因為自然界的水可方可圓,是最柔弱不過的了,它卻能穿山透地。柔弱的滴水可以穿鑿(záo)堅硬的岩石,洪水還會沖垮堅硬的城池橋梁,淹沒田園村舍。所以堅強的東西反而不能戰勝柔弱的水。當然,老子所講的水的柔弱,並不是說水軟弱無力,而是贊美它的謙下的品格和堅韌的內在力,贊美它具有一種任何力量都不可替代的能剋制最堅硬東西的能量。用老子的話說,就是「天下之至柔,馳騁(chíchěng)天下之至堅。」(第四三章)天下最柔軟的東西,能夠在天下最堅強的東西里穿來穿去。這些都說明了弱勝強、柔勝剛、曲則全的辯證哲理。如果人們能克服剛強好鬥,效法水的不爭、柔弱、自然之性,就能產生無堅不摧、無強不克的利國利民的轉化之效,這樣就接近「道」了。

老子不僅看到了事物轉化的辯證規律,而且還初步意識到矛盾轉化要有量變積累的過程。他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第六四章)又說:「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第六三章)這里,難和易,大和細,是質的區別,但在老子看來,多寓於少,大寓於小,難藏於易,所以有「道」的人處理事務,總是從細易著手,從而完成大難的。因此,只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再大的困難也可克服。合抱的大樹,不是從細小的萌芽長成的嗎?九層的高台,不是從一堆堆泥土建築起來的嗎?千里的遠行,不正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嗎?反之,「多易必多難」,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勢必大難臨頭。這就告誡人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必須持之以恆、善始善終、完成量變到質變的飛躍。老子的這些思想都接觸到了質量互變過程的辯證法。

最重要的是老子有著一定的矛盾轉化的條件性思想,而且這一思想還比較豐富、深刻。他根據人們的常識,看到江海「善下之」,是為「百穀王」的轉化條件。他說:「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第六六章)因為水往低處流,千條江河歸大海。正因為大海善於自處於一切小河的下游,所以才一統「百穀」,成為一切小河流的王。所以「聖人」要作為人民的領導,必須對人民謙下。只有對黎民百姓謙恭和順,才能真正為百姓所信服。老子又說:「躁勝寒,靜勝熱。」(第四五章)意思是疾走能戰勝嚴寒,安靜能克服暑熱。這里,「躁」就成了「寒」轉化到「不寒」的條件;「靜」就成了「熱」轉化到「不熱」的條件。這說明老子看到了自然界矛盾轉化的條件。同樣,對社會現象,老子也覺察到轉化的條件。他說:「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第九章)意思是說:富貴並且驕傲,等於自尋災禍,必失「富貴」。這里「驕」就是福轉化為禍的條件。同樣,老子還看到了「居功」是功之「得」向「失」的轉化條件。他說:聖人「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二章)就是說,「聖人」功成而不自居,這樣功績就不會失去。反之,則失。如戰爭中驕兵必敗。「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第六九章)又如學習中,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他說:「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惜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第二七章)這里「資」是借鑒之意;「要妙」是微妙之意。意思是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否則「不貴其師,不愛惜其資。」那麼自以為明智,也會變得非常糊塗。所以「不貴」、「不惜」是從「智」向「迷」轉化的條件。

老子不僅初步看到矛盾轉化的條件,而且還注意研究轉化的方法,他的方法主要是「善」法。他說:「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其意思是說,「聖人」經常善於挽救人,所以沒有根本無用的人;「聖人」經常善於挽救物,所以沒有根本無用之物。這就叫做內藏聰明。又說:「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第六八章)「士,卒之帥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善於作「士」「帥」的人,並非得逞於他的勇武;善於打仗的人,不依靠他的忿怒;善於戰勝敵人的人,不用對斗;善於用人的人,要對人謙虛。這叫做不與人爭的「德」,這叫做利用別人的力量,這叫做與天道配合,這是自古以來的准則。當然,這種「善」法是建立在「用人之力」的基礎上,又為著「治人」的目的。他的不爭之「德」,體現了他的「無為」,也不過是達到「治人」的手段而已。然而,這種「善」卻是「用人之力」的轉化之法。它既包含著注重客觀實際的唯物論因素,又體現著善士、善戰、善用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辯證思維方法。我們取其之長,「善」法應該說是一大貢獻。

最後,老子還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現象與本質的對立。例如在《老子》最後的第八一章中,他對一些哲學范疇,能透過表面現象,看出些實質,這是很了不起的辯證思維。俗話說,芳香的花不一定好看,會說話的人不一定能幹。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這就是說,在老子看來,真實的話不好聽,好聽的話不真實;行為良善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良善;真正曉得宇宙間大道就在自己心中的人,不必廣心博騖,知識廣博的人,未必對大道有真知。這里包含著真假、美醜、善惡等矛盾對立的辯證法。他看出了某些社會現象與其實質不相一致,因而教人不能只從表面現象看問題,這是十分可取的。當然,老子的辯證法,還只有樸素的性質,還不很科學,因為社會十分復雜。科學的辯證法,既講對立,又講統一。如果認定:凡「信言」均「不美」,凡「美言」均「不信」;凡「辯者」都「不善」,凡「善者」都「不辯」;凡「知者」必「不博」,凡「博者」必「不知」,那就過於片面了。只看到矛盾范疇的對立,沒看到它們的統一,這是形而上學的缺陷,沒有轉化的徹底性。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老子有著較為豐富、深刻的辯證法思想,而且認為辯證規律都根源於「道」,即「反者道之動。」(第四○章)這在古代哲學中是十分了不起的貢獻,因為它說明了「道」的運動變化是相反相成、循環往復的。這個理論說明:在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中的任何事物,發展到一個極端,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就像黑格爾說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它自己的否定。這是儒家和道家共同支持的理論。儒家解釋《易經》的主要點也正是這一點。這是哲人們受日月運行、四時相繼的啟發而得出的結論。《周易》講「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系辭下》)老子講「反者道之動。」(第四。章)。儒道同一見解,對中華民族影響很深,貢獻很大。中國人往往在繁榮昌盛時保持謹慎;在極其危險時也滿懷希望。這正是「反者道之動」的哲理武裝了中國人的心理。

老子在哲學上的辯證思維,是和他思想上的「貴柔」有關。老子十分強調「柔」字。他斷定「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第七六章),並以「貴柔」為旗幟,提出「寡慾」、「無欲」、「不欲盈」、「知足」、「知止」、「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不為天下先」、「不爭」、「無為」、「無事」、「無私」等等,使「貴柔」成了一個內容廣泛而系統的思想體系。但由於老子所處的時代是奴隸制崩潰向封建制過渡的時代,他後來作為周王朝的史官,已目睹列國兼並、大國爭霸、民不聊生、群起反抗的局面,使他一方面厭棄舊奴隸制的「禮治」,另一方面又不滿新興封建勢力實行的「法治」。他主張「無為而治」,只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就行了。這就決定了他的哲學思想的消極和保守的一面。所以他講轉化,但又絕對化地防止物極而反;他主張不爭之「德」是最高明的策略,是「善」法。其實,老子的不爭是爭的一種特殊方式,是不爭之爭。他的「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和「不戰而屈人之兵,」也是一種不強調斗爭的爭。正因為不跟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和他爭,這不是不戰而勝了嗎?這點正是老子的高明的一面。

毛澤東說過:「人貴有自知之明」。我想這與老子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很有理論淵源的聯系。在老子看來,了解別人只能算是聰慧;了解自己才可算是清明;能勝過別人者算是有力;能戰勝自己者才算是堅強。人有各種慾望,有自私的思想,要想克服這些自身的弱點,必先反省檢查自己,做到自知、自明、自勝,這才符合「道」的辯證法。

2. 道德經原名

道德經名字很多,由老子所著一般稱其《老子》,又因通篇五千字故有稱其為《老子五千文》。《道德經》的叫法源於章節分類,前半部分道經後半部分德經故稱其《道德經》。
根據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來看,那時的道德經中德經在前,道經在後,遂有說法叫《德道經》

3. 《老子》一書為什麼又被稱為《道德經》

帛書版說明在西漢初年,還是德前道後的順序。可能漢代儒學興起後,人們更習慣「道德」一詞的組合,才慢慢改前道後德。但是當時還不叫《道德經》。
而稱之為《道德經》,大抵是東漢魏晉南北朝的事情了。這個時期佛教入侵,同時道教開始成型。道教和佛教一樣開始建立自己的宗教體系,將老子奉為「太上老君」,所以就將《老子》稱為《道德經》,同時將莊子奉為「南華真人」,《莊子》稱為《南華經》,完成了自身宗教神仙體系的構建。

這是宗教上的變化,由於道教影響深遠,所以後世基本上就稱之為《道德經》。

而我們今天學習的老子思想,其實是王弼的「老子思想」。這還是上承老子的哲學思想,雖然書名是《道德經》,但和道教沒什麼關系。

這也沒什麼不好,我們並不是考古學家,語言學家。作為老子底色的哲學思辨,《道德經》能夠激發我們的思考,給我們人生的啟發,這就是讀書和學習的最大功用了。

只不過發現很多平時耳熟能詳、深入人心的句子如「上善若水」居然並不是老子真言,難免有些感慨。

4. 什麼時候,《老子》這本書才正式被人們稱為《道德經》

《老子》稱經始於漢景帝,但未與"道德"兩字連用。
胡哲敷引吳幼清的考證認為,《道德經》三字連用,當在西京之季。
吳氏指出,所謂《道德經》乃各以篇首第一字來名篇,後人合二篇篇名而稱之。因而,楊雄《蜀王本紀》、邊韶《老子銘》、葛洪《老子序》中均已稱為《道德經》,這是在景帝稱"經"之後,後世學者與《史記》所謂「老子著書二篇,言道德之意」合用,相習為名。(據錢耕森 李仁群《老子百問》)

5. 老子的《道德經》又稱為什麼

老子在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

《道德經》分為上下兩冊,共81章。前37章為上篇道經,第38章以下屬下篇德經,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最初老子書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道德經》是後來的稱謂。書中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共81章,5000餘言,分上下篇。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時期人,生卒年不詳,籍貫也多有爭議。老子為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被尊為道祖,稱「太上老君」。在道教中,《莊子》又稱《南華真經》,《列子》又稱《沖虛真經》,與《道德真經》合稱三真經,被道教奉為主要經典。

6. 《道德經》又名什麼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7. 《老子》為何又稱《道德經》道」與「德」分別指什麼 希望有自己的觀點 別長篇復制網上的

老子是作者,又分道篇、德篇,道為體,德為用。

8. 為什麼《老子》又叫道德經

一開始不叫道德經。《韓非子》,是戰國末期的作品,書里引用到老子的話,但專韓非子稱《道德經》屬為《周書》。《史記》西漢初期,寫到老子列傳的時候,是說「上下篇」,沒有說道德經的。頂多說了「老子修道德」而已。馬王堆帛書甲本、乙本,是目前出土的最早的道德經全本,也並沒有冠以道德經一名。只是其中一本帛書在每篇最後寫了「德 多少字」「道 多少字」而已。至於道德經這個名字,好像是在唐朝開始才稱呼。

9. 為什麼稱《道德經》為「萬經之王」

這部偉大著作是中華文明的基礎哲學,對中國的政治、科學、宗教、哲學、人文、民族性格等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說的沒錯,但我們需要知道為什麼。

為什麼《道德經》可以做到,老子通過《道德經》到底做了什麼,何以區區五千字竟有如此大的影響力?這是我們需要找到答案的問題。也是解開《道德經》奧秘的第二把鑰匙。

還要回到《易經》這個神奇的母體。

如果說太極是宇宙萬物演化的總法則、總規律,那麼無極就是絕對終極的「真實」,太極還有宇宙時空,還可以模擬抽象出一個太極圖,而無極沒有宇宙時空的概念,是演化太極的演化之源、演化之母,無形無相又無所不在:「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這是對人類思維的絕對超越,因為《易經》是重要源頭,所以可稱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又因為「道」的絕對超越,所以《道德經》可稱為「萬經之王」。在我看來,只有理解了「道」的絕對超越性,我們才能掌握解開《道德經》奧秘的第二把鑰匙。

而如此不可思議的超越,老子開宗明義時僅僅說了12個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舉重若輕,何其優雅!

10. 道德經如何解釋

《道德經》 指《老子》《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國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河南鹿邑縣東) 厲鄉曲仁里人.傳老子將出函谷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漢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有《道德經》之名。《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現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甲乙兩種帛書《老子》,是西漢初年的版本,把《德經》放在《道經》之前,也受到學者的重視。
《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是中國歷史上諸如西漢初的治國方略,在經濟上、社會矛盾上可以緩解人民的壓力,對早期中國的穩定起到過一定作用。我個人認為:其中「道」為存在之必然,「德」為「道」的踐行過程,
道為體,德為用。

熱點內容
山東滕州律師 發布:2025-02-09 12:03:35 瀏覽:975
勞動法是全國通用嗎 發布:2025-02-09 11:50:07 瀏覽:595
人民法院警示教育案例選編第四輯 發布:2025-02-09 11:44:22 瀏覽:844
謝丹律師 發布:2025-02-09 11:38:26 瀏覽:994
清華大學法學院招生簡章 發布:2025-02-09 11:18:52 瀏覽:303
上海勞動法試用期工資規定 發布:2025-02-09 11:07:05 瀏覽:126
中南政法法學院 發布:2025-02-09 10:42:14 瀏覽:693
行政法案例分析要點 發布:2025-02-09 10:40:16 瀏覽:435
女朋友和我分手後死了我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9 10:37:56 瀏覽:969
月息3違約金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09 09:01:01 瀏覽: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