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等道德范疇
A. 道德范疇信用受什麼約束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11
B. 道德得范疇是什麼
道德屬於上層建築的范疇,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它通過社會輿論,是對人們的行為進行善惡評價的心理意識、原則規范和行為活動的總和。
復制他人答案並說明是自己原創 ,不僅有失道德,也違反著作權法
C. 信的傳統內涵是什麼
信的傳統內涵是人言,是說人要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任,這是做人的根本,是興業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講信義是中華民族共認的價值標准和基本美德。
現代意義泛指待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用,一諾千金等等。
「信」既是儒家實現「仁」這個道德原則的重要條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養的內容之一。
孔子及其弟子提出「信」,是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互守信用,藉以調整統治階級之間、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儒家把「信」作為立國、治國的根本。「信」作為儒家的倫理范疇,意為誠實,講信用,不虛偽。漢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個重要規范,也是革命傳統道德的一個重要內容。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變化,「誠實守信」也不斷賦予體現時代精神的新內涵。
在先秦,所謂「誠」主要是指「誠實」、「真誠」和「忠誠」,要心裡想的和實際做的一致,這也就是古人所說的「誠於中、形於外」,就是要「勿自欺」、「勿欺人」。所謂「信」,主要是「真實」、「誠實」和「信守諾言」,強調一個人要「言必信」。
要「言而有信」等。後來,思想家們往往把「誠」和「信」相互通用。東漢的許慎在他所著的《說文解字》中說,「誠,信也」,又說「信,誠也」。由此可見,「誠」和「信」,不論是單獨使用或相連使用,在古代,表示的大體是同一個意思。
D. 誠信作為一種道德范疇,首先是指人的什麼
我的誠信觀網路詞條對誠信的解釋為:誠信是一個道德范疇,是公民的第二個「身份證」 ,是日常行 為的誠實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稱。即待人處事真誠
E. 什麼是信仰什麼是道德
信:相信,信任。
仰:仰望,敬仰,景仰,
信仰:相信,並心嚮往之。真正的信仰是相信並實踐,說得倒,也做得到。說得倒,做不到,不是真信,而是半信半疑。
道德,道可道非常道,還是參道德經吧。
F. 道德范疇中的信用和經濟范疇中的信用最大的區別在於
道德范疇信用與經濟范疇信用的關系: 二者的聯系體現在道德范疇信用是經濟范疇信用的支撐與基礎。 二者最大的區別在於道 德范疇信用的非強制性和經濟范疇信用的強制性。
G. 誠信是法律還是道德范疇
在民法中有「誠實信用原則」,但那隻是一個原則,具體要適用法律的時候還是適用具體法條的,在進行訴訟的時候是不能用這個原則的。
H. 吾日三省吾身,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與人謀而不忠乎,言不行乎!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
出自:《論語·學而》。
原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釋義: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
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
傳不習: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溫習、實習、演習等。
(8)信等道德范疇擴展閱讀:
文章歷史背景
在本章中,曾子還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疇。忠的特點是一個「盡」字,辦事盡力,死而後已。如後來儒家所說的那樣,「盡己之謂忠」。「為人謀而不忠乎,是泛指對一切人,並非專指君主。就是指對包括君主在內的所有人,都盡力幫助。
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疇,不止用於君臣關系。至於漢代以後逐漸將「忠」字演化為「忠君」,這既與儒家的忠有關聯,又有重要的區別。
「信」的涵義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內容是誠實不欺,用來處理上下等級和朋友之間的關系,信特別與言論有關,表示說真話,說話算數。這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石。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
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疇。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漢族,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祖上為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
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做過委吏(管理糧倉)與乘田(管理牲畜)。他雖然生活貧苦,但好學上進善於取法他人,曾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由於他知識淵博,開始授徒講學,是私人講學之風的開創者,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下移,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此書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揮的作用與影響之大。
I. 道德信條有哪些(越具體越好)
——讀約翰.密爾《功利主義》
倫理學是研究道德的科學。一個比較完整的倫理學體系,一般都應該包含兩大部分:規范道德和理論倫理(道德哲學)。前者所要解決的問題是:人應當怎樣做。後者則是人為什麼要這樣做。一般說來,道德信條體現在一定的風尚習俗之中,幾乎每一個人都能說出幾條道德箴言,從現實生活中將它們整理歸類並不難,問題在於這些箴言和信條的依據。所以後者才為研究的主要對象,人們不僅需要了解人的行為怎樣才符合道德,而且還要進一步了解道德何以成為道德。
具體的道德規范是多種多樣的,判斷一個人的行為可以用這些規范作為准繩;可是要判斷已知的道德規范何以就是一定道德的,就不能以道德本身作為標准,應當尋找道德以外的淮繩,即道德的目的性。
約翰.密爾的功利主義認為,功利乃是道德的目的,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快樂,趨樂避苦的。密爾認為這是一個公理,是經驗事實。他說:「只有人真正見到這個東西才能夠證明這個東西是見得到的,只有人聽到這個聲音才能夠證明這個聲音是聽得見的,同理,我覺得只有人真正慾望這個東西才是這個東西是可欲的那個意見所可有的證明。」這就是說,快樂之所以是人的最終目的就是因為人們在事實上是以此為目的的。對於快樂的可欲性,密爾說:「不是極樂狂喜的生活,而是痛苦少而暫,快樂多而有變化,並且主動的快樂比被動的斷然佔多數的生活,全部生活中間有一些片刻的極樂。」人追求的快樂本質上乃是精神上的。所以密爾反駁責難者道,如果說快樂論是豬的主義,不是功利論者把人降格到豬的水平,而是那些攻擊者把人與豬等同起來了,因為在他們看來,人除了享受豬的快樂之外.好象就沒有別的快樂可享受似的。
密爾認為,道德之所以必需,就在於乃是追求快樂的工具。而公道與否的外在標准則是功利。人們認為不公正的行為往往是人的自由權利受到侵犯,或者財產受到侵犯,或者阻止別得到他應得的東西,或者一個人得到了他不應得的東西以失信等等。公道的行為恰好反過來:留重別人的自由和財權,獲得自己應得的一份,守約等等。另外,道德之所以成為必需,還在於人們需要互相幫助,建立友誼,制訂契約。社會生活關系決定了建立一定的道德就在於確保這種關系。只有無損他人,共同生活才能保證。
那麼,既然人人追求快樂,道德的普遍約束力又從何而來呢?這要靠理性的利害權衡,靠人類以往的全部經驗。——這是密爾的所謂「聯想原理」。「人類由經驗知道各種行為的趨勢;人生的一切利害上打算並一切道德上規律都是依據於這種經驗的。」通過以經驗為依據的理性權衡,我們就能知道獲得功用的最佳方式,而這個最佳方式是道德方式。道德歸根到底不過是對最好的行為方式的認識和規定。我不說謊,因為我的理性告訴我,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比說謊帶來的好處大得多;我不偷竊,因為我知道,偷竊是要受到懲罰的,況且我也有自己的財產要保護;我反對某些個人侵害公物,因為我明白,公益中也有我的一分。總之,目的論使我知道我該追求什麼,理性讓我知道我該怎樣追求,由此產生道德。
就此把功利主義理解為利己主義,那就錯了。功利主義的道德原則是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密爾說:「功利主義認為行為上是非標準的幸福並不是行為者一己的幸福,乃是一切與這行為有關的人的幸福。例如,功用主義需要行為者對於自己的與別人的幸福嚴格地看作平等,象一個與事無關而仁慈的旁觀者一樣。從拿撒勒的耶穌的黃金律內,我們見到功用倫理學的全部精神。待人象期望人待你一樣,愛你的鄰人象愛你自己。做到了這兩件,那就是功用主義的道德做到理論的完備」。根據聯想原理,外在事物與人本性的某種願望有著真實的聯系.密爾認為這一自然基礎就是人類的社會感情,「人是天然的社會動物」,人的社會性深入人的情感就形成人的社會感情。這是產生利他主義的心理基礎。
人與人之間是需要合作的。既有合作,就會產生出公共利益為他們的共同目標。共同目標的形成使「他們自己的目的和別人的目的變成同一了;至少他們暫時覺得別人的利益就是他們自己的利益。一切對社會的聯系的加強,並社會的一切健康的發展,使人人覺得在實際上顧到他人福利於自己更為有利。這種加強與發展也使人人越把自己的感情與別人的福利化為一體或是至少自己感情越變越對別人利益加以實際上的重視。他後來就覺得自己是一個自然重視別人的人」。社會產生合作,合作產生共同利益,繼而產生共同的追求目標。這是利他主義產生的社會基礎。由此,利己和利他得到了統一。
因此,密爾主張要盡可能地保證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合諧一致。他說,要使人們將最大幸福主義作為自己的實踐道德,「功利主義有兩個訓令:第一,法律與社會組織應該使個個人的幸福或利益,盡量與全體利益調合。第二,教育與輿論對於人的品格是有極大的影響力的,在達兩方面應該利用這種影響在人心中把他一已的幸福與全體的幸福緊密聯結。尤其是,為關顧全體幸福而應有的那種種積極的與消極的行為,應該與他自己的幸福相聯系。」
那麼,道德規范和道德原則該如何實施呢?密爾認為道德習慣的形成有兩條途徑:第一是利用外部制裁,造成苦與樂同道德之間的倫理聯想,從而使遵循道德成為習慣。第二,廣泛的社會生活、共同的利益把人們聯系在一起,久而久之,在個人身上培養一種社會感情即在個人的心目中既有自己的分量,亦有他人的位置。
功利主義由邊沁創立,密爾發揚廣大,成為體系。盡管今天功利主義作為學派早已不復存在,然而,功利主義的思想影響是深遠的,也是極有參考價值的。尤其是在約翰.密爾的這本著作中,功利主義倫理觀發揮的淋漓盡致,其銳利的論戰筆調和完備的理論體系,更令人倍加嘆服
道德概念:
道德概念反映社會道德現象的一般特徵和本質特徵;道德概念的掌握在道德認識形成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學校應當重視青少年一代道德概念的教育。
在我國青年和少年兒童心目中,對道德和不道德的理解,就其反映的內容說,是非常近似的。這是因為在我們的社會風尚和學校教育的一致影響下形成了我國學生道德的共同傾向。對297名小學生和中學生所做的關於什麼是遭德和不道德的行動的間卷調查表明,我國青少年兒童對道德的和不道德的行動的理解,盡管低年級兒童所陳述的具體行動情節不及高年級學生所陳述的詳細,前者所涉及的范圍也不及後者所涉及的廣泛,但他們所陳述的道德和不道德的行動的內容卻具有很大的共同性。青少年兒童心目中的道德行動,93%是屬於「助人」「為公」和「誠實」三類;不道德行動的70%是屬於「損人」「損公」和「不誠實」三類。他們所涉及的絕大多數是屬於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道德問題。
道德概念的掌握是在個體發展過程中逐步完成的。關於兒童是非、好壞概念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是非、好壞概念,最初必然是具體的和特殊的。兒童對是非、好壞的意義的認識同他家長的禁止與許可有關。「好」就是那些得到表揚、贊許和許可的事情,而「壞」就是那些帶來懲罰、斥責或不再受鍾愛的事情。大約到了九歲,一般兒童就按照他自己直接的個人關系去想像是非。比如打翻飯菜、打人罵人、從家裡逃出去等就是這一年齡兒童能夠自己列舉出的壞事或不道德行動。這些顯然是父母和教師的經常禁止的結果。大約九歲以後,道德概念就變得更概括些。他們自己能舉出偷竊和打架這類過失,而不限於那些打人、罵人、拿別的兒童的玩具等具體事情。直到青年後期,他們才會認識諸如虛偽和自私等更概括更抽象的事情。
有人就中小學生對抽象道德概念的理解進行了研究,發現了不同年齡階段學生對勇敢、負責和友誼等抽象道德概念的一些認識特點。研究者指出,從兒童對道德概念所下的定義來看,發展的一般趨向是,小學低年級學生大多隻能指出概念內涵的特殊的、具體的方面,小學高年級和中學學生已能從概念內涵的多方面因素中加以概括,指出概念的本質方面。從兒童對故事情節中主人公的道德品質的判斷上看,小學低年級兒童是從行動的後果、行動的外部現象上去理解道德概念的,少年和青年就逐漸傾向於從主人公的心理狀態和內部動機等內心世界方面去理解道德概念。
學生的道德認識常常有許多錯誤概念或糊塗觀念,例如有些學生把尊敬老師錯看成是「逢迎」「拍馬」;把向老師反映某同學的錯誤行動說成是「出賣朋友」,把對這種錯誤行動保持沉默說成是維護朋友間的「忠誠」;把破壞紀律當作「英雄行為」;等等。產生這些錯誤概念或糊塗觀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可能是由於不良環境的影響,有的可能是由於教育工作上的缺點,但也有的可能是由於未能正確掌握道德概念或沒有把道德知識變成個人行動指南的緣故。教師要針對產生某種錯誤概念或糊塗觀念的原因設法予以糾正。
道德概念是從具體的道德情境里的一些共同因素中抽象出來的。在具有明確而一貫的道德規范的情況下,在言行大體一致的環境中,兒童的道德概念,一般說來,就比較容易形成。反之,兒童倘若生活在另一種情境中,比如說,母親說對而父親說錯,今天說好而明天說壞,家庭和學校支持完全相反的道德准則,或者一個人說的和他做的相矛盾,那麼,在這樣的情境中要使兒童產生明確的道德概念,無疑是比較困難的。
學生要完成道德概念的這種抽象,並使自己所掌握的道德概念能成為行動的指南,就必須具備一定的道德經驗、道德知識和道德行動的實踐。此外,一定程度的成熟和智慧也是必要的。這樣,他們才會具有從各種不同的道德情境中抽象、概括出道德原則,以及把抽象的道德原則遷移到其他的具體道德情境中去的能力。
《心理學》伍棠棣等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版
J. 道德范疇包括哪些
1、道德范疇的基本定義
道德范疇是倫理學中的一些較大的基本概念,也是日專常生活中進行道屬德修養和道德評價經常涉及的概念。
道德范疇一般是成對的。
道德范疇有些也是其他學科或論域的范疇,例如,權利與義務、動機與效果等等。
2、道德范疇的邏輯順序
①善與惡;(善是最高范疇,基準點)
②權利與義務;
③正義與邪說;
④公正與偏私;
⑤良心與惡意;
⑥仁愛與殘忍;
⑦動機與效果;
⑧光榮與恥辱;
⑨誠實與虛偽;
⑩勇敢與懦弱;
⑾勤奮與懶惰;
⑿節儉與奢侈;
⒀恰當與淫亂;
⒁睿智與愚昧;
⒂謙虛與傲慢;
⒃幸福與痛苦;(幸福是終極范疇,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