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守雌
① 修道之人如何理解《道德經》里「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的深意
就是說為人處世要保持低調,要把自己放在一個比較謙卑的地位。在此同時,也要守住自己的底線而非一味地低調,要有一定的限度。
② 怎麼理解《道德經》中,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
背jing信息_事物一分為二原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一」者,太極、宇宙、自然、道、本源(或上帝、造物主);「二」者,二儀、陰陽……;「陰陽」者,天地、動靜、虛實、上下、剛柔、進退、伏升、公母、雌雄……;「雌」者,生物中能產生卵細胞的_如雌雞、雌兔、雌蕊;寓意柔弱、寧靜……;指女性及母性動物;反之則「雄」。「知雄守雌」者,其「知」即認識、把握事物之個性狀態;其「守」即奉行、遵守、應用事物之共性、統一性、平衡性原理。「知雄守雌」在「和」陰陽二端於「一」,在融「天人合一」之「和文化」中_忌執其一端而偏廢另一端。
③ 請問老子的"貴柔守雌",直譯是什麼意思呀謝謝`~~
竇猗房的丈夫、兒子和孫子,分別是著名盛世「文景之治」的皇帝漢文帝、漢景帝和以雄武著稱的漢武帝。竇猗房從一個貧苦無依的宮女,成為母儀天下的漢朝皇後、皇太後、太皇太後。縱觀竇猗房的成功背景,無非有四:一是水到渠成。作為漢文帝的皇後,漢文帝駕崩之後,她的兒子漢景帝即位,竇猗房自然成為皇太後;漢景帝駕崩,孫子漢武帝即位,她自然就是太皇太後。二是中國古代社會「子以母貴,母以子貴」的觀念。竇後的絕對優勢在於其他的妃子沒有生子,只有她生下兩兒一女。她一直恪守婦德,謙恭賢淑,失寵後地位也沒動搖。三是漢朝是個忠孝的朝代,「漢家舊典,尊崇母氏」。漢代統治者十分注重「以孝治天下」,認為孝是做人之本,禮之始。所以,無論兒子,還是孫子,都非常尊敬她,包括她的政治主張和政治策略。四是以「黃老」治國,排除儒術,干預政治,打擊政敵,把政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竇猗房能影響漢朝統治者實行黃老之術,這是她作為女性的最大亮點。黃老之術正是適應了當時的漢朝統治,
黃老之術是戰國時代的哲學、政治思想流派。該流派尊傳說中的黃帝和老子為創始人,所以得名。
作為一種哲學思想,黃老之術形成於戰國時代。但是,作為一種廣為流傳的社會思潮,則是在西漢時期,這一派的代表們假託黃帝和老子的思想,實際上是道家和法家思想互相結合,並且採納了陰陽、儒、墨等學派的觀點。從內容上看,黃老之術繼承、改造了老子關於「道」的思想,他們認為「道」是作為客觀必然性而存在的,指出「虛同為一,恆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見其形」。
在社會政治領域,認為君主應「無為而治」,「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公正無私」,「恭儉樸素」,「貴柔守雌」,通過「無為」而達到「有為」。所謂「無為」就是要求政府盡量不要干涉人們的生活,不要一味追求所謂的豐功偉業和政治霸權。
這種政治思想不僅在中國古代被應用,就是現代的美國也奉為圭臬。《紐約時報》著名專欄作家馬德里克(Jeffery Madrick)在他的《經濟增長的理由》(Why Economies Grow)里,專門用一個章節來討論政府在經濟行為里的角色,主張政府幹預越少越好。
竇猗房堅決主張「無為而治」,並讓自己的兒子及孫子都要熟讀黃老之術的經典著作,這也是尊從了漢高祖劉邦的治國理論。據史載,劉邦入關之初,即宣布約法省禁,「悉除去秦法」(《史記·高祖本紀》)。漢政權建立後,劉邦成功地運用黃老之術,在全國推行郡國並行制,又以柔制剛,以守為攻,次第消滅了有嚴重分裂傾向的異姓王勢力,並分封子弟,以擴大和鞏固西漢政權的統治基礎。他又利用和親政策,減輕了匈奴對漢朝邊防的壓力;在經濟上則推行「什五而稅一,量吏祿、度官用,以賦於民」的輕徭薄賦政策,使漢初經濟得以復甦與發展。到竇猗房時,竇猗房的兒子漢文帝、漢景帝尊從竇猗房主張黃老之術,大力推行並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成效,最終形成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的形成有竇猗房的一半功勞。
http://book.sina.com.cn/nzt/history/his/hyws/24.shtml
④ 老子主張貴柔守雌進道若退以什麼為進
貴柔守雌進道若退,以退為進。並把它引引申為制定參與一切社會活動基本策略的出發點,以達到以弱勝強、以屈求伸的目的。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
老子的貴柔守雌思想包含柔弱,處下和不爭三個方面的基本內涵。首先,要表現得柔弱,相對於雄性的強勢而言,雌性就顯得柔弱。但是,柔弱可以勝過剛強。所以,一定要貴柔守雌。善於守柔,才算是真正的強者。守柔曰強。聖人就是守雌的楷模,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事實上,老子所謂的柔弱,是一種獨特的謙遜,其目的是要使自己成為真正的和最終的強者。
當然,貴柔守雌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把握柔弱的深刻含義,反而能成功,柔弱只是表象,而強大的生機才是它的內核。最後成就個人的幸福、社會的和諧、國家的長存和天下的安寧。可見,學會謙遜,學會尊重,學會合作,是老子貴柔守雌思想的智慧之所在。
⑤ 老子為什麼主張貴柔守雌
幾句話太難了,勉為其難解釋一下。
因為世界是不停運轉的,強盛了,就會轉向衰弱。衰弱了又會轉強勝。這是至理!
老子主張的不是始終搞一些「陰柔」的,這是不理解老子。
他主張的是了解事物的變化發展規律,找到自己應該的位置。
而「雌、柔、辱、賤」都是處於事物發展的最有利位置。
這個位置代表了後續還會繼續變好。
具體應用方面,舉個例子:
想像一下,你的企業已經很強悍了,但是你還是把自己當成「初創企業」,
節省每一分錢,不做盲目的投資,提倡奮斗,不眼高手低,不以大欺小。
這就是知其雄,守其雌,這就是老子思想的體現。
而相反,如果你自視自己是大公司,應該有大公司的作風,
買東西要買最好的,市場上越來越霸道,
恭喜你,你要走下坡路了。
⑥ 老子主張貴柔守雌進道若退以什麼為鏡反對剛強和進取並把它引申為制定參與一切
摘要 《老子》主張貴柔、守雌,「進道若退」,以____為進,反對剛強和進取,並把它引申為制定參與一切社會活動基本策略的出發點,以達到以弱勝強、以屈求伸的目的。
⑦ 知雄守雌是什麼意思
摘要 知雄守雌的意思是說雖然知道自身尊貴,仍以卑微自處。語見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雄與雌原來是生物的性別,這里則用來比喻有德者的精神境界。雄動雌靜,雄剛雌柔,雄強雌弱;知雄守雌就是說雖然知道自身居於主動、剛強、尊貴之地,卻能篤靜致柔,謙卑自處,有如溪谷凹下,可納川流,如此天下必歸順於他。這里「天下溪」的「溪」有兩種解釋,一是以「溪」為「溪谷」,一是以「溪」同「奚」是古代奴僕的通稱,「天下溪」就是今日所謂「公僕」的意思。知雄守雌就是守柔處下的精神;針對人性逞強好勝,自私為己的心理,老子主張人當時時謙沖自持,柔弱自處,有功不居,不為己甚。這樣便可以德感召世人,領袖群倫。正如王弼註解說:「雄先之屬,雌後之屬也。如為天下之先必後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意思是說理想的君王雖然自知處於尊貴的地位,卻事事不以己為先,不與人爭,謙讓之至。如此去雄之強梁,就雌之柔和,一定能使天下順服。
⑧ 知雄守雌是道德經中的詞,這裡面蘊含哪樣的深意
「知雄守雌」一詞源自《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01、知雄守雌,緣何為「天下溪」
老子西出函谷,留《道德經》三千言,知雄守雌作為道家思想之一,微言大義,為涵養之道。
略有接觸太極的人當聽過「八門五步」,是修行太極的基礎功夫,合為十三勢。
八門五步中講進退為水火之步,進步火,退步水。
縱觀《道德經》全篇,「上善若水」思想貫通其中。
水火相對,老聃取水,說「上善若水」。類比雌雄,雌雄相對,老聃取雌,說「知雄守雌」。
此外還有知白守黑、知榮守辱,舉一反三,道理相同。
雄為陽,為乾,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雌為陰,為坤,有「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雌,居下位。
《清靜經》有言「天動地靜」、「男動女靜」;「動者靜之基」。講的是雄動雌伏,動必歸於靜。單以數學佐論,則與正態分布相符,無論頻數變化到多高,最終均回歸於初始值。
老子教導當若水「居善地」,說的也是這樣的一個道理。
「居善地」,即「居善低」,意為如水那般謙忍處下。
水善居低,從而為「溪」。
「溪」,溪。
所以老子說「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04、要領
知雄不難,難的是知雄後仍舊堅持守雌。這就講求存心養性。
我們總在求名求利,更有言曰「人往高處走」。有名有利並非惡,擁有後卻從不知守雌則非是善事。得到會欣喜,失去會哀戚,這叫動心,動心了,則煩惱生,煩惱生,則與道背馳,行止多失偏頗。
《文子》所言「道者守其所已有,不求其所未得,求其所未得,即所有者亡,循其所已有,即所欲者至」,說的是這道理。
知雄守雌一要領在於順應自然,也即順應天道。
所謂順應自然,並非消極等待,也非是教人屈服於命數,而是要學會如何去趨利避害、因勢利導,講求的是順時而為,以避免無謂的犧牲,避免去做無用功,這反而是存養了性命。
守雌也非一味講求形式上的處下,囿於形式,是陷入頑愚。
知雄而後守雌,關鍵在退回自身內心疆域,保持內心的平靜如水,從而不受困於私慾迷障,回歸本初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之境,照見真實,與老子所提「嬰兒葆真」相呼應。
每個時代最不缺的就是誘惑,常聽人抱怨當今社會物慾橫流,誘惑尤其多,其實不然。
所謂的「多」,變的不過是形式,而萬變不離其宗,世界仍舊是同樣的場景。
真正明白了這一點,就不難剔除形式復雜而華麗的大廈,直接看到它們的地基,而在看到了地基的那一刻就會發現這些所謂的新的誘惑,我們早已見識過。
「官不修衙,客不修店」,一世百年,韶華白首轉瞬之間,為物慾蒙蔽而起的爭競之心從來不能長久,得到越多,失去的也越多,正應了「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一句。
宇宙嬗變,我們終將被納入生生不息的大道循環中去,自知已不暇,又遑論身外事。只「知其雄,守其雌」,為所當為而已。
⑨ 道德經·知其雄,守其雌的作品譯文
深知什麼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溪澗。甘願作天下的溪澗,永恆的德性就不會離失,回復到嬰兒般單純的狀態。深知什麼是明亮,卻安於暗昧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模式。甘願做天下的模式,永恆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復到不可窮極的真理。深知什麼是榮耀,卻安守卑辱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川穀。甘願做天下的川穀,永恆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復到自然本初的素樸純真狀態。樸素本初的東西經製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則為百官之長,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⑩ 敬勝怠,義勝欲,知其雄,守其雌。請問這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勤勤懇懇戰勝懈怠,義勝欲就是正道戰勝慾望。雖知陽剛的顯要,但仍能堅守陰雌的柔靜心態。
出自:老子[春秋]《道德經》。《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釋義:深知什麼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溪澗。甘願做天下的溪澗,永恆的德性就不會離失,回復到嬰兒般單純的狀態。深知什麼是明亮,卻安於暗昧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模式。甘願做天下的模式,永恆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復到不可窮極的真理。
(10)道德經守雌擴展閱讀:
「敬勝怠,義勝欲;知其雄,守其雌」是曾國藩在復出拜訪左宗棠時,要求左宗棠為他寫的聯語。警示自己做人不要那麼傲慢,示弱不丟人,那是低到塵埃里,和光同塵的大智慧。做人做事,強勢硬碰硬容易折,一折人就容易頹,所以高明之人做人做事,往往都懷揣著敬畏之心,高看人一眼,高看事一眼。
《道德經》價值影響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
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