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公共領域道德

公共領域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1-23 10:01:45

㈠ 公德發展的三個階段是什麼

公德發展的三個階段是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後習俗水平。

達到自律性道德階段的兒童,在游戲時不再受年長者的約束,能與同年齡兒童平等地參加游戲,彼此明白自己的立場與對方的立場,共同制定規則,遵守規則,獨立舉行游戲比賽。

皮亞傑認為兒童道德發展的這些階段的順序是固定不變的,兒童的道德認識是從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轉化的過程。

前道德階段:

前道德階段指兒童從剛出生到3歲的階段,皮亞傑認為這一年齡時期的兒童正處於前運算思維時期,他們對問題的考慮都還是自我中心的。他們不顧規則,按照自己的想像去招待規則。他們的行動易沖動,感情泛化,行為直接受行動的結果所支配。

道德認知不守恆。例如,同樣的行動規則,若是出自父母就願意遵守,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他們並不真正理解規則的含義,分不清公正、義務和服從。他們的行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道德發展階段論

㈡ 在公共場所應遵守哪些道德

答:市民應遵守的公共場所道德主要包括:( 1 )不亂扔雜物、不隨地吐痰、不損壞花木、不吵架斗毆等;( 2 )禁煙場所不吸煙;( 3 )影劇院、圖書館、會所等場所不大聲喧嘩、嬉鬧,使用手機等通訊工具不影響他人;( 4 )不人為弄臟、損壞公用電話、郵箱、報欄、座椅、窨井等公共設施。

㈢ 為什麼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中體現為助人為樂

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有五個方面: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和遵紀專守法。
其中,文明禮貌屬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
助人為樂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
愛護公物是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保護環境是社會公德的重要內容;
遵紀守法是社會公德最基本的要求。
核心是以為人民服務
原則是集體主義

㈣ 社會公德是指適用於社會公共領域中的道德規范或道德要求,其突出的特點是()

社會公德是人類社會文明成果的一種沉澱和積累。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基礎性。社會公德是社會道德體系的基礎層次,在每一個社會都被看做是最起碼的道德准則,是為維護社會公共生活的正常進行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遵守社會公德,是對社會生活中每個人的最低層次的道德要求,在此基礎之上還有許多更高的道德標准和道德要求。社會公德水平的高低又昭示著一個社會

道德風氣好壞的程度。

2.全民性。社會公德是社會全體成員都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具有最廣泛的群眾性和適用范圍。在同一社會中,任何社會成員不管屬於哪個階級或從事何種職業,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簡單規則,都必須遵守,否則就要受到社會輿論譴責。國家、社會團體、機關單位有時甚至可以以國家權力或行政權力、經濟權力予以干預。

3.相對穩定性。社會公德作為「多少世紀以來人們就知道的、千百年來在一切行為守則上反復談到的、起碼的公共生活規則」,是人類世世代代調整公共生活中最一般關系的經驗的結晶。這種最一般的關系,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形態里都存在著,因而,調整這種關系的社會公德在歷史上比起其他各種道德分支來,具有更多地穩定性。而且社會公德總是隨著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保存和發揚其進步的、合理的方面,剔除其落後的、不合理的部分。

㈤ 公共領域的道德缺失與私人領域的道德缺失區別是什麼

公共領域道德缺失是人類的,民族的。全面可影響人類發展和生存的道德底線。
人上則是局部的,現實的和影響面小的

㈥ 社會公共領域中的道德規范或道德要求,體現在保險代理職業生活中指的是什麼

就是不期滿顧客及公司,例如,顧客有病史,謊報沒有病史

㈦ 公德包括什麼私德包括什麼

公德包括文明禮貌、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 社會公德是社會生活中最簡單、最起碼、最普通的行為准則,是維持社會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進行的最基本條件。
私德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規范,指個人品德、修養、作風、習慣以及個人生活中處理愛情、婚姻、家庭問題、鄰里關系的道德規范。私德通常以家庭美德為核心。 學校中的私德教育即培養學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識及行為習慣。如助人為樂,勤勞刻苦。

㈧ 社會公德調查天地盤

中國社會公德的現狀與問題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加強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國社會主義道德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我國公民道德建設還是遠遠落後於經濟的發展.一些有悖於社會公德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冷漠歧視、破壞公物、破壞環境、破壞公共秩序等損害人際關系和社會秩序的行為,對人們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困擾.因此,我們必須加強社會公德建設,提高公民的社會公德意識,從而促進我國社會的全面發展.關鍵詞:社會公德;缺失;原因;對策
一、當前社會公德缺失的現狀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雖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在一些最基本、最起碼的社會公德上卻出現了嚴重的問題,社會公德缺失的現象時有發生,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公眾的生活質量,惡化了社會風氣,損害了國家和民族的形象.因此,社會公德的現狀不容樂觀.當代中國社會公德缺失的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在人與人的關繫上,不講文明禮貌,不尊重他人,不誠實守信,不互幫互助.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一度被稱為禮儀之邦.早在西周時期,就有周公提出了以禮治國,從而實現大治.後又有孔子將禮儀之道發揚光大,創立了影響深遠的儒家思想,其核心便是仁義、禮讓.可見,中華民族具有文明禮貌的優良傳統.但是,現代的公民在文明禮貌方面卻屢屢出醜,損害了我國國民的形象.2007年8月23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人民時評——「這樣的提醒讓人汗顏」,文章中談到:「8月21日,外交部在其官方網站發布《中國領事保護和協助指南》,明確了駐外領事官員的職責,列舉了19種尋求領事保護的常見問題.《指南》提醒我國公民出國時的注意事項,如在公共場合要表現平靜,不要大聲說話,避免突出自己;不要在公共場合參與他人的爭吵等.文明禮儀本來是個人修養問題,現在卻要由外交部門發文提醒,實在令人汗顏.近年來,諸如大聲喧嘩、不講衛生、不守秩序、貪小便宜等陋習,已經成為嚴重影響中國形象的問題.有些國家還將「請安靜」、「請不要隨地吐痰」等中文警示牌擺放在公共場所,深深的刺痛了國人的自尊心.外交部的提醒,毫不留情的展示著我們國民素質的殘缺,慚愧之餘更讓人反思,來自禮儀之邦的「國人」為何給人以「不文明」、「粗魯」的印象?①
2
(二)在人與社會的關繫上,公民損害公共利益的現象普遍,維護公共秩序的意識淡薄.在中國從古至今人們的公共意識非常淡薄,公德觀念非常缺乏.一方面表現為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不愛護公共財物,另一方面表現為自覺遵守社會公共秩序的意識淡薄.據北京社會心理研究所2002年對北京市民社會公德狀況的調查,當問及對毀壞公物行為的反應時,只有23℅的被調查者表示會上前制止.另外,在公共場所不講秩序、大聲喧嘩、高聲謾罵、隨地吐痰、亂闖紅燈等現象不斷在全社會蔓延開來,成為人們生活中時時難以避免、處處防不勝防的生活內容.如對北京市民公交秩序的調查中顯示:「有43.3℅的市民總是或者經常看到乘坐公共交通時爭搶、擁擠;有47.7℅的市民總是或者經常看到機動車搶道亂行;有42℅的市民總是或者經常看到行人、騎車人不遵守交通信號燈.」

(三)在人與自然地關繫上過分追求經濟利益,肆意破壞自然環境.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有些地區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無限制的開采自然資源,致使自然資源遭到嚴重破壞自然災害嚴重泛濫.有的地區濫砍濫伐,導致水土嚴重流失,流沙橫飛,洪水泛濫;有的地區小工廠林立,廢水、廢氣到處亂排,導致當地水資源遭到嚴重破壞,致使人們沒有干凈的水飲用,嚴重疾病大量產生;有的地區小煤窖、小礦場隨處可見,亂挖濫采,導致當地的地質資源遭到嚴重破壞.人們已看不到當日的青山綠水,看到的是滿面瘡痍的荒山禿嶺.這些都是污染、惡化自然環境給我們帶來的沉重代價.
二、社會公德為什麼大面積缺失?
回顧我國社會公德的發展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造成社會公德缺失的原因很多,既包括
傳統的,也包括現代的,同時還有社會公德建設自身因素的影響.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
(一)封建傳統對社會公德的影響
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史給後人留下了無數的寶藏,令後人回味無窮.但是,當我們深入研究中國傳統社會時,就會發現,我國傳統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對於公共領域的分化和發展起著巨大的阻礙作用,嚴重的影響了當代社會公德的發展.封建社會的小農經濟使我國的廣大民眾只在一個狹小的范圍內活動,公共領域道德的發展缺乏發展的土壤.我國傳統封建社會小農經濟的基層是一種差序結構,人與人之間靠世俗人情建立關系,傳統的仁愛道德本質上是親疏的狹隘的差等之愛,道德選擇僅限於血緣的區域內.傳統道德
② 吳來蘇:「調查——北京人的公德現狀」

㈨ 社會公德個人品德和各行各業共同遵守的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社會公德主要是指人們在涉及社會公共利益的活動中或與陌生的他者相處過程中所應當遵循的道德行為准則。社會公德作為公共生活准則,是社會道德在人類社會公共生活中的特殊表現,是全民性的道德,為社會全體成員共同遵守。在公共生活領域不斷擴大、人們交往日益頻繁的現代社會,社會公德具有維護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個人品德主要是指個人依據一定的道德行為准則在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定心理特徵及價值趨向,是個人道德自覺的結晶,也是社會道德規范、道德原則在個人身上的綜合體現,它涵蓋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道德意志等各個方面。良好的個人品德形成是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的基礎,有利於奠定全社會道德建設的基石。
從人類的生存發展來看,社會公德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在傳統的以家族、氏族為特徵的共同體時代,缺少一個獨立的、廣泛的社會生活公共空間,社會秩序的實現更多地由個人品德修養來決定。隨著社會交往的擴大,特別是經濟活動市場化、職業多樣化、利益多元化、人際交往和社會關系的普遍化,以及在此基礎上出現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分離,人們既在私人領域里享有其獨特的私人生活,又在公共領域里享有與人共有的公共生活,相應地社會公德也就逐漸形成了。
個人品德形成一般經過三個階段:一是學習。學習是個人品德形成的起點和基礎,它包括道德知識、道德典範、道德經驗的學習。人通過學習不斷增強道德認識,提升道德境界。二是自省。反省是外在道德規范內化的必經之路。一個具備了道德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會努力去促使自己按照社會公共的道德規范和要求去行動,並能隨時警醒自己的行為,及時調整以保證正確的方向,學會自省是道德主體成熟的表現。三是踐履。人的道德修養並不是脫離具體實現的「閉門造車」的結果,只有在豐富社會實踐中,才能鍛造出高尚的人格。當一個人具有了道德認知,就會在實踐中躬行。
都是社會道德體系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兩者又不可或缺、相輔相成。

熱點內容
山東滕州律師 發布:2025-02-09 12:03:35 瀏覽:975
勞動法是全國通用嗎 發布:2025-02-09 11:50:07 瀏覽:595
人民法院警示教育案例選編第四輯 發布:2025-02-09 11:44:22 瀏覽:844
謝丹律師 發布:2025-02-09 11:38:26 瀏覽:994
清華大學法學院招生簡章 發布:2025-02-09 11:18:52 瀏覽:303
上海勞動法試用期工資規定 發布:2025-02-09 11:07:05 瀏覽:126
中南政法法學院 發布:2025-02-09 10:42:14 瀏覽:693
行政法案例分析要點 發布:2025-02-09 10:40:16 瀏覽:435
女朋友和我分手後死了我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9 10:37:56 瀏覽:969
月息3違約金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09 09:01:01 瀏覽: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