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分句

道德經分句

發布時間: 2022-01-23 10:05:09

A. 老子的道德經里的名句有什麼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這是老子對於「道」這個概念的總括性的描述:道,非當時社會一般的道, 即人倫、常理之道,也非當時時人所能命名之道。「道」在老子那裡已經超越了世俗社會生活,更加接近於自然法則之道,因為天地萬物的始基與母源在於「道」,由道開始。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由此,老子用「玄之又玄」來描述道的特殊性與深奧性,雖然但老子所言之道並不遠人,這里只是老子用「玄」來強調他所言之道與當時社會所言之道的差異性,並且闡述他所言之道的超然性與根基性。

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道進入德是由自然秩序同向社會秩序的一道屏障,即轉而論述人的行為規范。德與法都是規范社會與人的行為的約束力量,但在老子那裡兩者有不同的地位。老子認為,上德的本質與道之德的本質同於一,因此上德源自於「道」 。老子所言之德也不同於常人所言之德。

(1)道德經分句擴展閱讀: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

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

《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B. 道德經分為幾個部分

道的部分:除總論部分外,《道德經》中論道的還包括:第四章中關鍵的一句回是「和其光,同答其塵」;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第十章「載營魄抱一,有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第十四章是對修道者色、聲、觸、意等方面的一些要求;第十五章「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第二十一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第五十二章「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第五十六章「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等等。
德的部分:剩下的

C. <道德經>中比較經典的句子

「天地不仁抄,以萬物襲為鄒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鄒狗。」

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的第五章,字面理解是:天地不仁慈,把萬物看作是沒有生命嗯貢品。聖人同樣也不仁慈,把百姓看作是沒有生命的貢品。

然而,這是有失偏頗的,這句話放在不同角度來解讀也有多層意思,歷代的道德經注都有不同程度意義的解讀,姑且講述一下市面常見的說法。

那就是老子想要表達的其實是天地公平的觀點,天地把萬物都看做是沒有生命的貢品,這是一視同仁,不對誰好,也不對誰差,任由其自己發展而不加干涉。然而看似不仁,實則正是天地的大仁,換句話說:正是天地的不講人情,所以天地才能夠「獨立而不改,同行而復始」。整個世界才會有條不絮的循環演變。比如人的生老病死,不論男女老幼上至達官貴人下到黎明百姓無一不經歷,天地要是講仁慈給誰開了個口子,那就要亂套了。

所以孔子也說過「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天地不會表達什麼,也不會去干涉什麼,然而看似無情,卻是最大的善,正所謂大仁不仁,大善不惠。

我去😓,這句又是道德經里的,不過正好,他和這句天地不仁在一定意義上似有異曲同工之妙😁

D. 道德經經典名句

1、言有宗,事有君。——《道德經·第七十章》

說話一定要有宗旨,做事情也一版定要中心。

2、治大國若權烹小鮮。——《道德經·第六十章》

小鮮是指小魚。治理龐大的國家,就像是烹調小魚一樣。

3、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品德高尚的人所遵循的處世原則,是干實事而不與人爭高下。

4、少則得,多則惑。 ——春秋時期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學到的知識少,反而能夠有所收獲,學到的多,反而會使人產生迷惑。這句話是指學習,應當能夠專一,而不應當繁雜。

5、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品行良好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善良。知識淵博的人不賣弄,賣弄的人沒有多少學識。

6、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最方正的東西,是沒有菱角的,最寶貴的器物,是在最後製成的。至大的聲音聽起來卻似沒有聲音,最大的形體,卻反而沒有形狀。

E. 道德經 名句

1.道可來道,非常道。
2.上善若水。源
3.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4.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F. 老子的《道德經》的10大名句分別是

1、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出自《道德經·第二十六章》。輕率就會失去自己的根基,急躁就會喪失主動權。

2、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出自《道德經·第七十二章》。當人民不怕威脅的時候,那麼對統治者的大的威脅就要來了。

3、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出自《道德經·第六十三章》。輕易許諾別人的人,一定是缺少信用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遇到的困難就一定多。

4、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出自《道德經·第五十八章》。政治做到寬厚仁慈,人民就會變得純朴善良;政治做到猜忌多疑,他的人民就會恐慌,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

5、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出自《道德經·第二十二章》。委曲就會能夠保全自己,彎曲就能夠伸直,低窪的地方就會變得充滿,破舊的東西反而會生出新的東西,少反而會變得多,多反而會生出迷惑。

6、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貴而驕,自遺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出自《道德經·第九章》。咎:災禍。遂:成功。金玉財寶堆滿堂室,沒有誰能守藏得住;富貴了就驕橫,是給自己留下了禍根;功成身退,才是順應天道。這些話指出事物發展達到頂點、極端後,就會轉化到自身的反面,所以適可而止才是符合天道的。

7、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出自《道德經·第二章》。功成而不居功。正由於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績不會失去。

8、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出自《道德經·第六十四章》。人們做事,常在快要成功時失敗;在快要完成、結束時能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不會壞事。這是說無論做什麼事,從頭到尾都要兢兢業業、謹慎對待。

9、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出自《道德經·第八章》。上善:指大善的人。大善的人好像是水,水總是有利於萬物的生長,卻不與萬物相爭而以平靜自持,甚至甘心處於眾人所不願處的低下地方。這句話以水的品性來贊揚利他、無私的美德和品格,以及「不爭無憂」、「甘於平淡」的精神。

10、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出自 《道德經·第六十八章》。真正的勇士不會勇武鬥狠;善於打仗的人也不會發怒;善與敵人交戰的人不要與之交鋒;善於用人的人甘心居於他人之下。

G. 道德經怎麼劃分我知道的:「道德經」分「道經」和「德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內、《五千言》容、《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H. 道德經經典名句100句及其翻譯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處】《道德經》第一章。

【解釋】天地萬物之道是可以認知的,但道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名也是可以名狀的,但名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出處】《道德經》第二章。

【解釋】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是因為有丑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是因為有惡的存在。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出處】《道德經》第二章

【解釋】有與無相互滋生,難與易相輔相成,長與短相比較而顯現,高與下相互依存,聲音音律的相互應和而成曲調,前與後相互聯接而成順序。

4、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

【解釋】天地無所謂仁慈不仁慈,它對待萬物就像對待草狗(古代用草紮成的祭品)一樣平等;聖人也無所謂仁慈不仁慈,他對待百姓也像對待草狗(古代用草紮成的祭品)一樣,任憑百姓自生自滅。

5、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

【解釋】有的版本為「多言數窮」。意思是:多說無益,言多必失,還不如保持靜默。

6、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出處】《道德經》第七章。

【解釋】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7、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出處】《道德經》第八章。

【解釋】最大的善就應當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與萬物交融,而不與之爭奪;水只停留在眾人不喜歡的低窪之處,所以水性最接近於道。

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

【解釋】太滿了會溢出,應當適可而止;太冒尖了,難保長久。

9、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

【解釋】金玉滿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貴而驕奢,容易引禍上身。成功了如能做到急流勇退,這才是自然之道。

1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出處】《道德經》第十二章。

【解釋】五光十色,有時會令人眼花瞭亂,看不清丑惡;優美的順音,有時會令人聽不到忠言;美味佳餚十分爽口,有時會令人品嘗不了疾苦;騎馬游獵,有時會讓人性情放縱;有時一些稀有珍貴的物品會讓人圖謀不軌。

11、寵辱若驚。

【出處】《道德經》第十三章。

【解釋】無論受到寵愛或受到侮辱,都要把它當成重大的事情,重視起來,敏銳地覺察其中的危險和機遇,而不得意或沮喪。

12、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出處】《道德經》第十六章。

【解釋】認識了自然規律才能包容一切,能包容才能公正豁達,能公正豁達才能天下歸從,天下歸從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大道,符合大道才能長治久安,終身沒有危險。

13、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出處】《道德經》第十九章。

【解釋】必須讓百姓的思想行為有所規范,保持純潔朴實心態,減少私心雜欲。這就是崇高而快樂無憂的學問。

14、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章。

【解釋】大家都認為懼怕的東西,你也不得不害怕。

15、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章。

【解釋】眾人都覺得自己過得充實有餘,我卻遺世而獨立。眾人自以為清醒聰明,我卻昏庸迷糊;眾人都以為精明,我卻什麼也不知道。

熱點內容
山東滕州律師 發布:2025-02-09 12:03:35 瀏覽:975
勞動法是全國通用嗎 發布:2025-02-09 11:50:07 瀏覽:595
人民法院警示教育案例選編第四輯 發布:2025-02-09 11:44:22 瀏覽:844
謝丹律師 發布:2025-02-09 11:38:26 瀏覽:994
清華大學法學院招生簡章 發布:2025-02-09 11:18:52 瀏覽:303
上海勞動法試用期工資規定 發布:2025-02-09 11:07:05 瀏覽:126
中南政法法學院 發布:2025-02-09 10:42:14 瀏覽:693
行政法案例分析要點 發布:2025-02-09 10:40:16 瀏覽:435
女朋友和我分手後死了我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9 10:37:56 瀏覽:969
月息3違約金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09 09:01:01 瀏覽: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