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院王平
❶ 王平的介紹
1王平(1964-),安徽安慶人。文學博士,安慶師范學院文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中國古代文學(戲曲、小說方向)、戲劇戲曲學、安徽地域文化。
❷ 王平的蘇州大學教授
王平,男,1962年3月出生,山西省洪洞縣人,1983年考入西安體育學院體育系學習,1987年大學畢業,獲教育學學士學位。同年考入西安體育學院研究生部,研究方向為田徑教學理論與方法,1990年畢業,獲教育學碩士學位。1990年任蘇州大學體育系公體教研室教師,1991年調入體育系田徑教研室,1997-1999年擔任田徑教研室主任,現任體育學院體育教育系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田徑教學理論與方法和定向運動教學理論與方法。近年來撰寫發表了相關論文,如:國內外田徑教學方法的比較研究、雙語教學體系研究、定向運動對心理品質的影響研究等教學論文,參與多部田徑書籍的編寫工作。2004年獲蘇州大學「利蘇」獎教金。近年來主持蘇州大學田徑普修雙語教學研究課題,蘇州市體育局課題,參與三項國家和省級科研項目。曾擔任蘇州大學田徑隊中長跑組教練,兩次獲蘇州大學校長特別獎。2012年獲蘇州大學優秀黨員稱號。目前是江蘇省田徑精品課程的主講教師、國家精品課程培育點和江蘇省田徑優秀團隊培育點的骨幹教師。
❸ 王平的主要科研成果
(截至2011年6月)
一、專著、教材(獨著、合著、主編、參編)
1. 刑法學(法大簡明教材,第四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2. 刑法學(法大精品教材,第三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版。
3. 罪犯風險評估與管理——加拿大刑事司法的視角,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年1月版。
4. 犯罪學教科書(本校教材,第二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版。
5. 中加社區矯正概覽,法律出版社2008年5月版。
6. 犯罪學(統編教材,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7月版。
7. 刑事執行法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版。
8. Handbook of Restorative Justice, Willan Publishing 2007.
9. 中國監獄學會20年(1985-2005),法律出版社2006年2月版。
10.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與我國刑事訴訟,商務印書館2005年12月版。
11. 限制對人身自由的限制——中國行政性限制人身自由法律處分的法治建設,法律出版社2005年6月版。
12. 刑法概論(教材),中國長安出版社2004年5月版。
13.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批准與實施問題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4月版。
14. 外國監獄制度概論,法律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15. 中英量刑問題比較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2月版。
16. 中國刑事司法制度與改革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5月版。
17. 監獄法學(北大教材,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版。
18. 中國監獄改革及其現代化,中國方正出版社1999年7月版。
19. 中國預防犯罪通鑒,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5月版。
20. 監獄學總論,法律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21. 「六害」治理論,中國檢察出版社1996年8月版。
22. 監獄法學(本校教材),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5月版。
23. 市場經濟條件下犯罪與對策,群眾出版社1995年4月版。
24. 中國犯罪原因研究綜述,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25. 貪污賄賂罪的原因與對策,群眾出版社1992年5月版。
二、論文(包括合著)
1. 刑事法治:精妙與局限之間如何堅守,《人民檢察》2011年第11期。
2. 恢復性司法理論與實踐,《刑事司法指南》2010年第3集,法律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3. 被剝奪自由人的人格尊嚴與待遇——《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0條評析,載《刑事訴訟法學前沿問題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版。
4. 監獄行刑需要妥善處理的幾個關系,《河南社會科學》2010年第4期。
5. 社區矯正概念的反思與重構,《犯罪與改造研究》2010年第2期。
6. 中國傳統恥感文化對罪犯教育感化的影響及其現代啟示,《中國刑事法雜志》,2009年第10期。
7. 社區矯正:用語的改變與意義的翻新,載《犯罪、刑罰與人格——張文教授七十華誕賀歲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版。
8. 中國法治30年——監獄法篇,載《中國法治30年:回顧與展望》,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版。
9. 監獄工作社會化的作用與中國實踐,《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
10. 罪犯探親:對罪犯權利的人性化回應,《人民公安報》2008年7月9日第4版。
11. 當前中國監獄改革的理論與實踐(韓文),《矯正研究》(韓國)2008年(總第39號)。
12. 恢復性司法視角下之少年司法構建,載《恢復性少年司法理論與實踐》,群眾出版社2007年7月版。
13. 減刑制度的價值分析及其改革思路,《中國司法》2007年第1期。
14. 恢復性司法理論與實踐在中國的發展,《犯罪與改造研究》2006年第12期。
15. 監獄學教學:寂寞與輝煌的變奏,《犯罪與改造研究》2006年第4期。
16. 構建和諧社會下的多元視角:監獄與社會關系的重新審視與探討,《犯罪與改造研究》2006年第2期。
17. 開放式處遇制度的改革與完善,《中國監獄學刊》2006年第1期。
18. 中國法制建設與人權保障,載《新世紀中國人權》,團結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19. 我國假釋制度之改革與完善,載《紀念監獄法施行十周年文集——回眸十年讀華章》,法律出版社2005年8月版。
20. 我看累犯不得假釋,《法制日報》2005年5月29日第3版。
21. 嚴打的刑事政策分析,載《刑事一體化與刑事政策》,法律出版社2005年3月版。
22. 論放逐刑,《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4年第6期。
23. 恢復性司法的積極意義,《法制日報》2004年10月28日第7版。
24. 建立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社區文化機制,載《違法犯罪青少年的司法保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澳門青少年犯罪研究會2004年8月正式出版。
25. 懲罰和教育改造罪犯是監獄的雙重使命,《檢察日報》2004年3月31日第8版。
26. 以罪犯為本體,《犯罪與改造研究》2004年第3期。
27. 我國緩刑制度之改革與完善,《犯罪與改造研究》2004年第2期。
28. 理性認識恢復性司法的預防思想,《檢察日報》2004年1月20日第6版。
29. 監獄學研究的方法論,《中國監獄學刊》2004年第1期。
30. 罪犯權利觀的現實指導意義,《法制日報》2003年12月26日第3版。
31. 中國監獄改革之基本構想,載《刑事一體化的本體展開》,法律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32. 社區矯正是有益嘗試,《人民日報》2003年9月5日第5版。
33. 為什麼要保護罪犯的權利,《法制日報》2002年10月22日第12版。
34. 中國的勞動教養制度及其改革,《日本札幌學院法學》第19卷第1號(2002年9月)。
35. 學者視野中的中國特色監獄制度,《犯罪與改造研究》2002年第9期。
36. 勞教司法化是大勢所趨,《法制日報》2002年5月29日第3版。
37. 刑事執行法制建設理論研討會綜述,《犯罪與改造研究》2002年第5期。
38. 拐賣婦女兒童犯罪的原因及對策,載《法大刑法學研究文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版。
39. 禁止奴役和強迫勞動,《犯罪與改造研究》2002年第4期。
40. 禁止酷刑,《中國刑事法雜志》2002年第2期。
41. 刑罰輕重的根據,《政法論壇》2002年第2期。
42. 期待可能性理論的借鑒價值,《安徽職業警官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
43. 監獄工作與監獄立法,《犯罪與改造研究》2000年第5期。
44. 把犯罪預防的措施落實到基層,載《走向21世紀的「楓橋經驗」——預防犯罪實證研究》,群眾出版社2000年3月版。
45. 中國監獄現代化的方法論選擇,《政法論壇》1999年第5期。
46. 新世紀中國監獄定位問題初探,《犯罪與改造研究》1999年第5期。
47. 監獄工作與監獄理論研究20年改革述評,《犯罪與改造研究》1999年第第1-2期。
48. 理性化及其局限——監獄行刑觀念的價值定位,載《刑事法學要論》,法律出版社1998年8月版。
49. 現代化、監獄現代化與現代化文明監獄,《犯罪與改造研究》1998年第7期。
50. 我國現行監獄工作方針的價值基礎,《中國刑事法雜志》1998年第2期。
51. 監獄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及其啟示,《法律科學》1997年第5期。
52. 監獄效能與宏觀環境,《政法論壇》1997年第4期。
53. 刑法、刑事訴訟法、監獄法與刑事立法一體化,《中國監獄學刊》1997年其4期。
54. 世紀之交的中國犯罪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國人民警官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
55. 貪污對社會倫理道德的影響,載《反貪污與社會的穩定與發展》,紅旗出版社1996年9月版。
56. 論行刑社會化,載《監獄學概論參考資料》,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年4月版。
57. 「行刑社會化」概念探析,《江西法學》1992年第3期。
三、主編文集
1. 恢復性司法論壇(2007年卷,總第三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2. 恢復性司法論壇(2006年卷,總第二卷),群眾出版社2006年1月版。
3. 恢復性司法論壇(2005年卷,總第一卷),群眾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❹ 王平的工作簡歷
1983.9—1987.7 甘肅農業大學土壤農化專業學習1987.7 畢業留校任教(83級唯一)
1987.9-1988.7 甘肅省古浪三中支教
1988.9-1994.9 甘肅農業大學土壤農化系 助教
1994.9-1996.7 甘肅農業大學農業應用化學系土地資源管理班主任
1994.10-2000.9 甘肅農業大學農業應用化學系、資源與環境系 講師
2000.10-2010.9 甘肅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副教授
2001.9 蘭州大學乾旱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
2003.10至今 甘肅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環境評價中心 主任
甘肅農業大學土壤肥料研究所 所長
2004.10兼任 甘肅省土壤肥料學會 副秘書長
2007.1 甘肅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自考辦 主任
20010.10 甘肅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教授
1010.5-1012.5 高台縣人民政府 掛職副縣長(分管7個部門工作)
❺ 王平的個人履歷
1947年9月至1949年10月,在陝西省省立西安高級中學學習。
1949年10月至1950年4月,在西北人民革命大學學習並參加工作。
1950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0年4月至1954年1月,在寧夏陶樂縣委工作。
1954年1月至1954年10月,在寧夏省委組織部工作。
1954年10月至1967年8月,在甘肅省委組織部工作。
1956年3月至1967年8月,任甘肅省委組織部幹部處副處長。
1967年8月至1971年11月,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不公正待遇,下放到徽縣「五·七」幹校勞動。
1971年11月至1975年5月,任水電部第四工程局劉家峽水電站辦公室副主任。
1975年5月至1978年3月,擔任中國科學院蘭州高原大氣物理研究所辦公室負責人。
1977年7月至1978年3月,任甘肅省科學大會籌備工作辦公室副主任。
1978年3月至1979年3月,任甘肅省委科技政治部組織處處長。
1979年3月至1980年8月,任甘肅省人事局副局長、黨組成員。
1980年8月至1983年5月,任甘肅省人事局局長、黨組書記。
1983年4月至1986年7月,任甘肅省政府秘書長、黨組成員。
1986年7月至1987年12月,任甘肅省委政法委員會書記。
1987年12月至1993年1月,任甘肅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1993年1月至1998年1月,任甘肅省政協第七屆委員會副主席。
2004年3月退休。
❻ 王平的學習工作簡歷
學習經歷
1978.10 — 1982.7 東北師范大學政治系本科
1988. 3 — 1988.7 教育部東北教育管理幹部培訓中心學習
1993. 9 — 1996.6 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研究生
2006. 6 — 2006.7 中央黨校高校骨幹教師培訓班學習
工作經歷
1972.10 — 1978.10 九台市三台中心小學民辦教師
1978.10 — 1982.7東北師范大學政治本科
1982.8 — 1988.12東北師范大學組織部幹事、秘書、副部長
1988.12 — 1996.6東北師范大學政治系講師、副教授、總支副書記
1996.6 — 2000.6 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副教授、黨總支書記
2000.9 — 至今 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教授
❼ 王平的履歷
1972.05-1973.12 廣元師范學校學習
1973.12-1978.10廣元縣委宣傳部幹事
1978.10-1981.2廣元縣文教局幹事
1981.02~1985.06 廣元縣委宣傳部工作(其間:1983.11任副部長);(1981.09-1983.07中共四川省委黨校政治經濟學專業大專畢業;1979.09~1984.07南充師范學院(現西華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函授本科畢業)
1985.6-1986.9廣元市中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1986.9-1989.7中共中央黨校培訓部學習,研究生畢業
1989.7-1990.2廣元市委辦公室副主任
1990.2-1992.2廣元市委副秘書長、辦公室主任
1992.2-1992.7廣元市委副秘書長、辦公室主任兼任市中區委副書記
1992.7-1995.3廣元市委副秘書長、市中區委書記
1995.3-2002.2廣元市委副書記(1996.12-1997.07參加省委青年幹部學習考察組在省內外學習考察;2000.03-2000.07在中央黨校進修部學習)
2002.3-2003.1廣安市委副書記、代市長
2003.1-2005.2廣安市委副書記、市長
2005.2-2005.3廣安市委書記、市長
2005.3-2007.1廣安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2006.03-2006.07在中央黨校進修部學習)
2007.1-2008.1廣安市委書記
2008.1-2013.1四川省林業廳廳長、黨組書記,廣安市委書記(至2008年4月) ;
2013.2-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農業組組長
2013年任中共四川省委第四督導組組長
❽ 王平的學術成果
《安慶戲劇文化》(學術專著),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版,27.6萬字。
《新安名族志》(古籍點校,主要參與者),黃山書社2004年5月出版。
《大學戲曲鑒賞》(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系列教材,編委、參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版。 試論雜劇體制在元末明初的變化,《戲曲研究》第75輯(2008.5)
元末明初雜劇斷代劃分異議,《文藝爭鳴》2010年第7月號(下)
論黃梅戲「多祖現象」,《文藝爭鳴》2011年3月號(下)
論貴池儺戲「非故事性劇目」,《民族藝術》2010年第3期。
新發現的《皖江公學試辦章程》及其相關問題考略,《安徽史學》2011年第4期。
明代文人葉權三考,《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明代與清代貴池儺戲探微,《戲曲研究》,第67輯(2005.6)。
從文化視野審視戲曲,《戲曲研究》,第61輯(2003.4)。
貴池儺戲《和番記》與南戲《劉文龍》的親緣關系,《藝術百家》2004年第5期。
論秦簡夫的倫理道德劇,《阜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
蕭德祥與元末明初雜劇的「改編劇」,《安慶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
沖出戲曲困境的藝術探索——論新創黃梅戲《美人蕉》,《安慶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已佚無名氏雜劇《郭桓盜官糧》創作時、地及作者推考,《古籍研究》2008卷下(2009.8)。
黃梅戲「梅開三度」相關問題探討,《安慶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第5期
地方高校戲曲藝術教育的探索和實踐——以安慶師范學院黃梅戲藝術教育為例,《安慶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4期。
劉城和他的四首「觀儺詩」,刊載於《池州師專學報》,2004年第4期。 (一)主持各類科研項目
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元末明初戲曲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元末明初雜劇研究
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招標項目(重點)《黃梅戲傳播、接受與發展研究》
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世代層疊型戲曲活化石――貴池儺戲劇目研究》
安徽省教育廳重點教學研究項目《全面推進高校素質與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建設》子項目《安慶的戲劇文化》
主持「中國黃梅戲博物館策劃、規劃、設計及布展」
(二)參與各類科研項目
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黃梅戲的改革與傳承研究》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徽商與明清文學》
教育部重點基地基金項目《徽州與明清文學藝術》
財政部、教育部資助項目「黃梅戲實訓基地」
國家特色專業「黃梅戲表演」相關工作。等等。
❾ 王平的成長歷程
王平自幼隨父王寶春學戲,8歲登台演出《夜奔》等劇,16歲參軍後在部隊文工團中擔綱現代戲《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等主要角色,從而積累了舞台經驗,1979年轉業進入京劇團工作。1987-1990年在中國戲曲學院明星班進修深造,師從費世延習老生,得著名京劇武生表演藝術家厲慧良指授,又得王金璐、王世續、葉蓬、李甫春、丁振春等名師親授,從而使他的藝術修養和表演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2000年,他又拜在京劇表演藝術家譚元壽先生門下。
王平嗓音清醇嘹亮,音域較寬,他兼工老生、武生,文戲扮相儒雅大方,武戲扮相英武有威,身段規范而有風度,唱念韻味純正並富於節奏感,他注意對人物精神氣質的刻畫,而且在一些劇目中還善於運用武技絕活,經常上演的劇目有《擊鼓罵曹》、《八大錘》、《艷陽樓》、《長坂坡、漢津口》、《四郎探母》、《野豬林》、《打金磚》以及《觀陣》等。王平還在全國及本市藝術評比中多次獲獎,1990年在全國中青年京劇電視大賽中獲「最佳表演獎」;並在天津第四屆戲劇節中以《岳飛與楊再興》一劇獲得「優秀主演獎」。在現代京劇《華子良》一劇中,王平擔任華子良角色,他將這一人物有血有肉的立在舞台上,受到了專家及觀眾的好評。在第三屆中國京劇藝術節上,王平獲得「優秀表演獎」;文化部第十屆文華獎評選中,王平榮獲「文華表演獎」。他還是第十五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第十四屆上海白玉蘭獎主角(榜首)獎獲得者;2010年榮獲華鼎獎戲劇最佳表現男演員獎;天津市2002、2004年度勞動模範;2010年度全國勞動模範;天津市第三屆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2002年度宣傳系統優秀共產黨員。2005年被評為第二十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2006年評為天津市宣傳系統2003-2006年度優秀共產黨員,2007年評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天津市2007年最具影響力勞動模範提名獎,2010年度全國勞動模範,2007年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第四屆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2011年2月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2011年4月被評選為天津市最具影響力勞動模範榮譽稱號。 2008年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第四屆優秀演員研究生班。2008年12月被評選為第一批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