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靜道德經
① "徼" 怎麼讀,什麼意思在《道德經》中老子說言之「徼」意指什麼
徼,讀音是jiào,歸終、邊際、邊界的意思。引申端倪的意思。
春秋·老子《道德經》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
「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
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1)動靜道德經擴展閱讀
老子在《道德經》的首先提出的「道」與「名」兩個關鍵名詞,古時,「道」與「天」字相通,在這里「天」和「道」是相通的,一般是指自然運行法則。
「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則、規律,以及實際的規矩,也可以說是學理上或理論上不可變易的原則性的道。「可道」,意思可法,按「天道」運行法則去做,「非恆道」不是永遠不變的,即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
關於宇宙萬物的「有生於無,無中生有」的形而上與形而下問題,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學中宇宙萬有的來源論,以及純粹哲學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無神等學說的尋探。其中形而上也是修真修仙的基礎,即自我的小宇宙是大宇宙的表象。萬物確是從「無」中而生出「有」的種種萬類。
「常無」與「常有」,是從萬物之「道」講。「本無」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前人或自己命的「名」,因此從無生有從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直到萬物萬有,是萬物的源。
老子在本章里闡述了一個重要的哲學思想:「唯物論」的哲學思想。
老子說:「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通常在人類對某一事物一無所知的時候,往往是被動的觀察事物的表面現象,從表面現象逐漸認識到一定深度的奧妙,人類要把觀察到的這些奧妙描述出來這就是「名」。
通常人類一旦對事物的探索發展到「名」的階段,人類會把這些支離破碎的「名」組織起來,加以系統歸納就發展到「科學知識」的階段了。人類用科學知識武裝了頭腦,就會產生更強烈的探索更深層次自然內在本質的慾望,正是這個慾望推動了科學知識的進一步發展。
先有物質存在就是「道」,後有意識產生就是「名」,這就是兩千年前老子提出的唯物論觀點。與馬克思主義的:「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唯物論觀點是不謀而合的。
名和道,都出自同一個事物,一個是客觀存在;一個是對存在的認識。認識是在否定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的,不斷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事物的本來面目就揭示出來了。
與今天人們所說的: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是否定之否定過程的哲學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深刻內涵所在。
② 韜略和道德經的大體意思
韜略本指《六韜》《三略》,均為古代兵書。 傳說《六韜》為西周呂望所撰,計六卷。呂望姓姜,字尚,亦字子牙,多謀善斷,長於用兵,他曾助周滅商,封於齊,官至太師,俗稱姜太公。後經研究,認定《六韜》一書乃戰國時人托其名而輯成!「韜」即用兵之謀略,「六韜」為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六韜》共60篇2萬余字。60篇的名字是:文師、盈虛、國務、大禮、明傳、六守、守土、守國、上賢、舉賢、賞罰、兵道、發啟、文啟、文伐、順啟、三疑、王翼、論將、選將、立將、將威、礪軍、陰符、陰書、軍勢、奇兵、五音、兵征、農器、軍用、三陣、疾戰、必出、軍略、臨境、動靜、金鼓、絕糧、略地、火戰、虛壘、林戰、突戰、敵強、敵武、烏雲山兵、烏雲澤兵、少眾、分險、分合、武鋒、練士、教戰、均兵、武車士、武騎士、戰車、戰騎、戰步。凡是先秦軍隊編制、管理、訓練、行軍、布陣、攻守、戰具、兵器及其軍事理論,幾乎無所不包。以問答形式進行論述,並有夾注,語言生動,說理充分,是一部普及性的古軍事專著,受到歷代兵家名將的重視,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 三略也叫《黃石公三略》,傳說是漢初黃石公(又稱圯上老人)所著,傳授給張良的。共分上略、中略、下略3卷,共3800餘字。《史記·留侯世家》有「張良嘗閑步游下邳,有一老父……出一編書曰:『讀此書則為王者師……』旦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的記載。但據《漢書·藝文志》說:「漢興,張良、韓信序次(整理)兵法,幾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至於孝成(漢成帝)命任宏論次兵書為四種(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班固、班昭根據這些寫成《漢書』藝文志·兵家》,其中並無《三略》一書著錄。查《漢書》成書於東漢和帝(公元89—105)年間。可見在東漢中葉以前並沒有《三略》這個書名。東漢末年建安年間,陳琳(?一217年)在《武軍賦》中始提到「……三略六韜之術」。魏明帝時,李康《運命論》始有「張良受黃石公 之符,誦《三略》」之說。東晉末年(公元400—417年),李暠為西涼公,征劉{日丙}為儒林祭酒從事郎中,劉{日丙},曾注《黃石公三略》流行於 世(見《北史》三十四卷,魏書五十二卷)。《隋書·經籍志》始著錄《黃石公三略》三卷,。題下邳神人撰。書中自稱「《三略》為衰世作」 (見《下略》)。因此《三略》的成書時間大約在東漢末年至魏、晉時期。《三略》一書雜采儒家的仁、義、禮;法家的權、術、勢;墨家的尚賢;道家的重柔;甚至還有讖諱之說。全書講政治策略手段較多,而直接講軍事的反而較少。 謝謝觀看,
③ 關於《老子》的「動靜」的問題。。。。。。
剛好這幾天我看了一些這樣的東西,
說一下下吧
道德經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有人把道叫做太極或無極,或太虛等等,所謂道生一即太極生兩儀,如何生呢,便是動靜,動為變,為有為,為正面的向上的東西,也就是所說的陽,而陰與之相對。
這是一個常規的分法,歷來君子都是積極用世,推動世界的發展,這是動的力量,而隱者便要無欲,無為,以至靜,不過動列、靜都是達到天人合一境界的兩種不同的方式罷了。
這樣說明不明白?
④ 道德經的問題其猶橐迭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首先咱們要知道,人屬於天地,就必定要順應天地運行規則.天地運行規則相對於人肯定是正確的.下面再來看解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兩句要連在一起理解.
要做聖人就要效法天地,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聖人就應當以百姓為芻狗,才能順應天地規則.芻狗不是褒義也不是貶義,它指代沒有自我思想.就是佛家說的自性.萬物相對天地是沒有自性的.百姓相對聖人也應當沒有自性. 這里就是講治國之道,具體怎麼讓百姓為芻狗,道德經另外的章節也和這句相互呼應: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天地的運行規則,和拉風箱的道理是一樣的,這里用比喻來解釋上一句.
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你不動風箱,就沒有風,你拉動風箱,就有風出來了. 虛即是空,屈 指手臂彎曲,拉風箱手臂要彎曲的,不屈就是沒有拉動風箱. 這里用動靜結合來比喻天地運行之道,聖人治國之道. 聖人治國就要達到拉風箱一樣的效果, 聖人一動百姓都動,聖人喊停,百姓都停,這就是治國之道.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承上句的, 天地規則用語言很難講清楚,還不如少說,自己悟去吧.這里的中是相對上句的多.
⑤ 道德經裡面講男女關系的是哪一章
我認為是這一章,詳情見下:(重點和你問題有關的地方,我已經為你做了標記,請參考!)
《老子·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具體所指其說非一,有天與地、鼻與口、上與下、父精與母血和腎、元神、黃庭中丹田、心之左右二竅等諸說。又有認為即玄關一竅,《悟真直指》:「穀神之動靜,即玄牝之門也。這個門在人身為四大不著之處,天地之正中,虛懸一穴,開闔有時,動靜自然,號之曰玄關一竅,又號之曰眾妙之門。」參見「玄關一竅」條。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谷:山谷,意謂空虛。穀神:指由道質和道性所構成的大道,也可謂大自然。因道的狀態類似虛無,所以稱其為谷,因其蘊藏妙用並因應無窮,所以稱之為穀神。穀神不死:因其從不失滅,所以說是穀神不死。
【玄:幽遠微妙之意。牝:母性、雌性生殖機能的代名詞,指女性生殖器。玄牝:微妙化生之意,是說道化生萬物而不見其所以生,所以將道比作一個女性生殖器。以一個巨大深遠的而不可見、卻又神秘而可以生產萬物的生殖器作為「道」的象徵。】
玄牝之門:指道生萬物,萬物由是而出。
天地根:謂天地萬物生成變化的根本。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天地萬物都是由它而產生,它是宇宙萬物的母體。作為宇宙本源的道,它永遠存在。也就是說,事物生成演化所依循的法則及構成萬物的基本粒子永不消亡,這可謂是穀神不死。
【老子把『道』稱作『天下母』,又比之為女陰(『玄牝之門』),某種意義上,老子是具有一定女性(或者說母性)崇拜的思想的。老子的思想貴柔守雌,他從「弱者道之用」 出發,強調「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以「柔弱勝剛強」。他所崇尚的無為而無不為的「道」,就是以柔弱順自然為主要特徵的。在《老子》中,「負陰而抱陽」、「牝常以靜勝牡」、「知其雄,守其雌」等這樣貴柔崇陰的例子是很多的。】
⑥ 道德經中的「虛極靜篤」對人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對於別人的事來情,常人往往都會很明源智 很聰明, 但是往往事情輪到自己頭上,就會犯下各種錯誤。原因無外乎過於將個人得失,個人感情參雜其中,導致利令智昏。
虛極靜篤的現實意義,我覺得就是要人們不管何種情況下,都要認識到規律是萬事萬物發生發展所要遵循的東西,個人的感情對於解決問題並沒有幫助。虛極,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哪怕事到臨頭,切勿太把自己當回事。靜篤,雖然不把自己當回事,物我兩忘,但是也不能太不把自己當回事。中國文化向來如此喜歡中庸。 在現實一點,比如一個集體中,虛極靜篤的人不會優先考慮自己的利益,他服務於群體,毫不利己。 但是又清醒的知道,團體的強大不能依賴單體的能力,所以又不會做「牛」做「馬」,給予群體中的其他個體充分的學習發展空間。最後,團隊強大了,自己也獲益了。而且充分收到大家的愛戴。
所以有道的人,都會盡力做到虛極靜篤,以冷靜 客觀的分析事物,戰況,尋找事情發展的規律,認識到真正重要的事情, 從而做出最明智甚至常人難以預見的決定。以上是個人愚見。希望能拋磚引玉。
⑦ 《老子》中描述了行道者的心境和境界,指出什麼,行道者善於在動靜中進取
《老子》描述行道者的心境為「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客; 渙兮其若冰將釋; 敦兮其若朴; 曠兮其若谷; 渾兮其若濁; 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無止。」指出一個真正悟道的人,心境如履薄冰,虛懷若谷。行道者並非在動靜中進取而是在變化中超然於外。
⑧ 國學老子道德經
老子一書分為道經和德經,故而又稱為道德經,就象莊子又稱南華經一樣,因莊子隱於南華山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