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功利性
⑴ 道德的作用
首先,道德對其賴以產生的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其次回,道德是影響社會答生產力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第三,在階級社會里,道德是進行階級斗爭的重要武器。
第四,道德通過對其他社會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築的其他部分發生影響,從而間接地為經濟基礎服務。
第五,道德對社會穩定和人們日常生活及交往的正常進行具有重要的維護和保證作用。
道德反作用於社會經濟關系是普遍的現象,但它所起的能動作用卻具有不同的性質,存在著革命與反動、進步與保守的區別。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充分肯定道德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能動作用,但並不把它看作是變革階級社會經濟關系的決定性力
⑵ 道德具有什麼性
功利性
⑶ 什麼是道德的兩重性
每個人都有向善的一面,也都有向惡的一面,這就是道德的兩重性。道德的兩重性主要表現在這兩個方面,一是在標准上,對自己要求一個樣對別人要求又是一個樣;一是在行為上,私下裡一個樣,而在公眾場合又是一個樣。比如有些人要求別人要廉守奉公,而自己卻大把大把地侵吞著公眾的財產;有些人背地裡滿肚子男盜女娼,而當眾卻又道貌岸然;有些人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讓孩子見了小偷或搶劫的千萬不要多管閑事,如果搶到了自己趕快把錢給他,遇到危險趕緊保護自己;但卻希望別人個個是見義勇為的英雄。
⑷ 簡述道德的本質及其功能
1.本質:復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制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以能動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和引導、規范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
2.功能: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為社會意識的特殊形式對於社會發展所具有的功效與能力。其主要功能是認識功能和調節功能。
道德的認識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會現實特別是反映社會經濟關系的功效與能力。
道德的調節功能是指道德通過評價等方式,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和實踐活動,協調人們之間關系的功效與能力。
(4)道德的功利性擴展閱讀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丑德不稱其為德,所以,道德僅僅是一種表現形式,屬於中性。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
⑸ 「功利性」是什麼意思
「功利性」意思是:(行為等動作)帶有追求眼前物質上的功效和利益的性質。
拼音:gōng lìxìng
例句:當你做事情不帶有功利性的時候,你就能輕易交到很多的真心朋友。
分詞解釋:
1、「功利」的意思:指眼前物質上的功效和利益,中性。
引證:現代艾青《我的父親》詩:「我曾用無數功利的話語,騙取我父親的同情。」
釋義:我曾經用無數帶有追求眼前物質上的功效和利益的性質的話語,來騙取我父親的同情。
2、「性」的意思:後綴,加在名詞、動詞或形容詞之後構成抽象名詞或屬性詞,表示事物的某種性質或性能。
組詞:黨性、紀律性、創造性。
(5)道德的功利性擴展閱讀:
相關詞語:
1、功名利祿[ gōng míng lì lù ]
意思:指名利地位。
出處:郭沫若《南冠草》第一幕:「只因功名利祿得不到保障,所以他們便想到要和流寇苟合,鋌而走險。」
釋義:只是因為名利地位得不到保障,所以他們就想到和流動的盜賊合作,採取冒險行動。
2、富貴榮華[ fù guì róng huá ]
意思:舊時形容有錢有勢。
出處:宋·沈作喆《寓簡》:「一涉世俗;雖榮華富貴中;無一切如意事」。
釋義:一旦涉及世間的俗事,雖然有錢有勢,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如自己的心意。
⑹ 道德是否具有功利性
個人認為是具有的。
功利有三個意思
1. 指眼前的功效和利益。多含貶義。
2. 功業所帶來的利益。
3. 指功名和利祿。
道德帶來的自我完善,也屬於個人的一種收益吧。
⑺ 為什麼現在的人功利性如此強道德感去了哪裡
因為現代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唯一的信仰就是錢
⑻ 什麼是道德功利觀
道德與功利是二千多年來一直爭論不休的話題,先秦時代各家各派爭論不休的義利問題其實上就是道德與功利的前身。直到現在,盡管功利主義一直強調著物質要求高於一切,然而,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會注意到,道德事實上是無法從我們的生活中完全隔離的。這里,我將引出一個老人白芳禮,如果有些人了解他,可能很明白他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如果不了解,請點解我所提供的鏈接 http://news.sohu.com/s2005/05fangli.shtml 關鍵的問題是,我們可以注意到,社會上越來越多的輿論關注點,都將目光定位在了賺錢上,我今天想請大家靜下心來想想~關於人在「社會中的生活」,到底是賺錢重要,還是道德重要?請注意~我指的不是對於個人來講,而是個人在社會中的問題 (在道德范圍內賺錢。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二千多年前,古印度有一對很著名的夫妻。提出了一個問題,妻子問:我們為什麼賺錢?丈夫回答:為了得到你想得到的東西。妻子又問:那麼全世界所有的財富能使我長生不老嗎?丈夫回答:不能。於是妻子說:那麼我要這些不能使我長生不老的錢有什麼用? 賺錢固然是好,關鍵是,我們應該樹立一個怎麼樣的金錢觀!賺錢——屬於功利問題,可是,金錢觀是屬於道德范疇的問題。我們常在想,如果我有五百萬,我要去做什麼?如果有五百萬,我們將怎麼生活?相信大家最近很留意一條消息,好像是我是怎麼樣得到年薪百萬的。那裡面那個年青人我真的很佩服,可是,我卻很無奈的送他四個字:錢的奴隸。 首先應該考慮有沒有那個心理素質擁有五百萬,道德的底線讓你認為多少是夠,所以要樹立正確的道德觀。 記得我們這個市,開始往南發展的時候,南郊區的地皮一下子炒得很熱,那裡的地一下子升值很快,農民們在賣完了地後,給城裡的親戚打電話訴苦:一下子有了幾十萬,竟然一下子不知道怎麼好了。當然,前題必須說明,農村中的金錢觀與城市中的金錢觀也是有很大區別的。 有人算了一筆帳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娶老婆要多少錢才夠?養孩子要多少錢才夠?據說北京養一個孩子直到大學畢業要六十萬左右,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這個數字會遞增。這樣事實上只說明了一個問題:不管是一下子擁有那麼多錢的農村暴發戶,還是算這些帳的城裡人,他們對未來生活的無把握能力導致了他們金錢觀上的無知。 對於父輩們給的生活,我們或者是聽天由命,或者是逆來順受,我們希望的,是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過得比父母那一輩要好些。然而,當我們面對林林總總的生活模式的時候,我們卻迷茫了。生活圈子狹窄,造成了我們對其他人生活方式的不了解,近乎無知的狀態。這種迷茫似乎有點被動性,應該主動地去思考。人要想真正體現自己的價值,就得像破繭一樣,一個一個破。 我們到底需要一種樣怎麼樣的生活?個人價值首先必須要證明的是,你到底值多少?這是無底限的。然而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句話總讓人覺得心特寒。那麼,你是為了努力使自己的錢多而掙錢,還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好些而掙錢?生活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你永遠無法了解你到底想過怎麼樣的一種生活。誰知道自己到底想過怎麼樣的生活呢,只是一個階段比上一階段好一些,哪怕是持平。 讓我注意到的是,當今年輕一代的金錢觀(包括消費觀)是相當的不正常。當我們擁有年輕的時候,我們希望的是同時擁有金錢,權利,放鬆的生活。其實,我們不要過於貪婪,雖然貪婪是人的本性。,人都是慾望動物。 慾望與貪婪是不一樣的,慾望是可以控制的,而貪婪一詞,本身就帶有一種放縱不去控制的意識。簡單的來說,慾望一詞屬於中性;而貪婪,相信大家都知道是什麼詞性。《奮斗》里那個陸濤他爹就一直勸告年輕的陸濤「控制」。 無論做任何事,控制,強調的還是自我的一種約束能力,而這種約束能力,恰恰就是一個具備道德自律或是在他律控制之下的人所具備的。用道德他律控制,是一種強迫式的過程。不僅僅是道德,法律上對於金錢的他律控制,也是具備很大約束力的。 很明顯的個人所得稅。西方的宗教國家,信仰基督或是天主教的,還會受到另外一種東西的控制。十一奉獻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人聽說過?如果說,在一個有基督信仰的人心中,賺錢是他生存的一個重要手段,那麼信仰上帝或是基督,將每個月所得金錢的十分之一捐給教會。事實上就是在一種他律的強迫之下所做的道德自律。西方國家慈善事業做的好的一部分原因是,他們能夠在一種信仰的基礎之上,通過對那個信仰無比敬畏的情感而去自願的履行社會道德所希望他們去做的事——善。不基於一種情感基礎之上,單靠不斷的宣揚崇高的道德意識是很脆弱的。 我告訴你們一個事實:西方人慈善事業做的好,不是因為他們不認錢,也不是因為他們的道德素養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想通過這些得到一種回報。當然,這種回報不是物質上的,而是精神上的。與中國相比,這裡面有文化的差異,信仰的差異。知道我在想什麼呢?最近大陸有種很新興的潮流,叫做新儒家,他們的目的是用儒家所提倡的道德自律拿到現在的社會中去用。然而他們卻忽視了一個問題,儒家所提倡的道德自律,並不適合當作社會普遍的道德規范。儒家講的道德自律,過於理想化,而且,也帶有很強的階級性。現在社會上不斷要求新時期的年輕人得做到這,得做到那,他律只有能夠融進每個人的心中,才能被人接受。 可是,要知道一件事:要求他人自律的人,事實上也在同時在做自律該做的事。只是道德這種帶有很明顯的理想化的東西,在現實面前幾乎所有的人永遠都無法完全達到道德所規定的要求。 其實還是那句話,我們得主動的將他律自覺的轉換成自律。不去看別人,先管好自己。同志們,道貌岸然不算虛偽知道嗎?如果一個人能夠明白什麼是道德的什麼是不道德的,至少說明他在對於道德一詞的定義上的認識是正確的。然而,知禮和行禮是不一樣的。知道:知「道」; 行道:我們不是替天行道,我們得為自己行道。所以,我們有權利讓別人知「道」, 而行「道」,是我們自己的事。陸一鳴的道德觀察,他用道德的角度去貌似很道德的去觀察每個人 「道」在每個人的心中是不以言的,怎樣權衡?標准不一樣,每個人心中都有各自的標准。真正的「道」, 還是應該在自己與社會的交集中去找。沒有絕對標準的道德,也沒有絕對不良的功利。講功利,不應該以為恥;講道德,也不應該以為榮。道德不是讓一個人覺得光榮的東西;功利也不是一個人覺得沒有道德光榮的東西。 儒家也沒否定利的存在。如果一個有所謂道德或是有正確的功利觀的人,那麼他的這種道德和功利觀或者說是金錢觀,不會因為功利的不斷增加而改變的。道德是一個人深層的東西。 現如今的大多數人不能這樣做,那是因為他們沒有形成自己的金錢觀。金錢觀的形成,我們得要求自己有一種比較合理的功利意識,盲目的追求功利只能做金錢的奴隸。 形式是形式,道德應該屬於本質上的東西。誰說的,窮人有窮人的活法,富人有富人的活法。為金錢而奔跑,到頭來什麼都得不到,為生命而奔跑,你將會得到所有!!! 我知道~形而上的東西肯定會被錢所打敗。錢,是需要在一種約束下去獲得的,我所講的不是錢的重要性,而是一種約束的重要性。沒人說錢不重要,而是說我們應該怎麼樣對面對錢。 功利必須要在一種道德他律與自我約束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夠在人的身上形成一種「正確的」功利意義。錢的「意義」相對錢「本身」來講,我們更關注的是前者。我們應該關注的是錢能給我和我的家人帶來一種怎麼樣的效果,而不應該僅僅為了賺錢而賺錢。現代人盲目的賺錢觀念,正是基於他們並沒有思考錢的意義,而是過於在乎「錢的本身"。 話題總結:在當今快速發展的社會,物質生活的確是我們不斷向上追求的,然而,我們在努力的改變自己和家人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不要在道德的荒漠中迷茫的前行,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並不困難,困難的是我們對於金錢與權利過度貪婪而忘記了社會的存在,忘記了我們處在一個道德自律與他律共同維持的理性世界。賺錢並不是可恥的,滿足自己的慾望也不是無道德的。我們之所以為人,如康德所講,就是因為我們有著其他動物無法擁有的理性。因而慾望是本性,而理性的金錢觀和功利意識,能夠讓我們在社會中更完整的生存下去。還是那句話,我將倒過來說:沒錢雖然是萬萬不能的,然而錢絕對不是萬能的。在道德的約束下追求物質生活,會讓我們的物質生活變得更有價值!(鼓掌)
⑼ 道德是不是一種超功利的精神追求淺析道德作為精神追求的功利性何為道德
有時候生活像,一股甘甜的泉水,使沉浸在痛苦的人,忘記生活的苦澀;有時候生活像,一首動聽的歌謠,使生活枯燥的人,感受到生活的樂趣;有時候生活像,一把雨夜的小傘,使漂泊異鄉的人,得到親情的蔭庇;有時候生活像,一道天邊的彩虹,使落寞孤寂的人,看到世界的美麗。
⑽ 什麼是道德上的功利主義
即絕復對道德主義的反面制。以滿足絕大多數人的需要為宗旨,使最大多數人得到最大幸福。而不去考慮是否在乎少數人的需求和大多數人需求的正確性。
舉個例子即:一輛火車,剎車失控,前方的路上有五個人。這時你發現旁邊一條岔路上只有一個人。
如果你把火車轉向只有一個人的那條路。即功利主義
有興趣可參考哈佛大學課堂視頻:公正,該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