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43章
❶ 道德經,第四十章是什麼
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內
要想了解道的存在就要從事容物的反面去觀察它,道是以柔和謙下為作用而產生萬物的[所以水的特性接近於道],天下萬物始於一,一又是從空無為體的道中產生的.[有的反面既是無和第一句的反者道之動相合]
❷ 怎麼用道德經13章5章43章進行闡述怎樣領導團隊,管理團隊結合實際怎樣利用道
摘要 了解團隊運作團隊合作是所有成功管理的根基。無論你是新手還是資深管理人,對你而言,管理好團隊都是重要且具激勵性的挑戰。1.切記:每位成員都能為團隊作出一些貢獻。2.謹慎地設定團隊目標,且認真嚴肅地對待它們。3.切記成員間要彼此扶持。4.
❸ 道德經第四41章全文翻譯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累,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義解;
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勤奮地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半信半疑;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如果下士不笑,就不能稱其為道。因此古語說: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進的道好像後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嶇,高尚的德好像低谷,潔白好像污黑,廣大的德好像不足,剛健的德好像疲弱,質朴而純真好像混沌未開。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稜角,貴重的東西遲遲才能完成,最高的樂聲聽不到,最大的形象看不見,道盛大而沒有名稱。只有道,才能使萬物善始善終。
簡析;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❹ 道德經四十章感人故事
道德來經講的是人與自然和諧永生的源方法。我讀了一遍又一遍道德經,我突然發現,道德經可能是上一代地球文明或者宇宙高級智慧文明寫給人類發展的指導書。像小國寡民(人口限制),像水(順應規律),無知無欲(不加控制的濫用知識,人性的私慾膨脹,破壞人生存的環境),不自生(友愛互助謙虛尊重),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對宇宙或者黑洞中心,象形化的闡述)。不如守中(和諧中庸)。無為(不違背規律)。等等,感覺不是遠古蒙昧的人類先祖所能闡釋的。這可能也跟老子是圖書館館長有關,他看到的古籍和圖像可能非常古老,山海經就是一例。
❺ 道德經22章,43章,60章
道德復經及譯文 道德經及譯文 第制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4章 第25章 第26章 第27章 第28章 第29章 第30章 第31章 第32章 第33章 第34章 第35章 第36章 第37章 第38章 第39章 第40章 第41章 第42章 第43章 第44章 第45章 第46章 第47章 第48章 第49章 第50章 第51章 第52章 第53章 第54章 第55章 第56章 第57章 第58章 第59章 第60章 第61章 第62章 第63章 第64章 第65章 第66章 第67章 第68章 第69章 第70章 第71章 第72章 第73章 第74章 第75章 第76章 第77章 第78章 第79章 第80章 第81章
❻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的譯文
[譯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名利與己身生內命那一個更親呢?己身生命與貨利那一樣更容重呢?得與失那一樣更有害呢?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過分的追求、愛名 必定費重大的消耗,多藏必失去越多。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所以人能做到知足,就不會有何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有危險,這樣才能長久。
——(引自國學自學網)—
❼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的詳細註解和翻譯
第四十一章 不被人笑不為「道」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我們先來看看什麼叫做「士」?南懷瑾先生說,古代選拔人才十取其一,要麼讀書,要麼做事,這個被取的人就稱作「士」。范慎的《說文》解釋曰:「事可事者為士」。可見,「士」應該是高於一般的「民」的(當然,春秋中期前的民被稱為「小人」),應是屬於智慧型的一類人。但「智慧」也是有高低的。所以,這類有智慧的人又分作「上士」、「中士」、「下士」。「上士」是有較高智慧的人,「中士」是有一般智慧的人,「下士」是更低一等智慧的人。因為智慧不同,所以他們對「道」的了解也不同:「道德」品行高一點,聽到「大道」便會積極行動,身體力行,努力按照「道」的要求去做,「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等智慧的人聽到了「道」,便會將信將疑,若有若無,受到鞭策,他便動一下,一旦鞭子放下來,他又呆在了那裡;那些較低等智慧的「下士」們,聽到了「道」,就會認為它空洞迂腐,甚至加以嘲笑,就好像我們今天拾到一份錢交給警察叔叔一樣,「下士」們的嘴裡肯定會發出「呵呵」的陰陽怪氣。這些「有事可事」的「士」們尚且笑得如此,那些「無事可事」的「小人」們不更得把鼻子笑歪了嗎?其實,我個人認為,「小人」們的笑遠比那些「下士」們的笑來得更可愛、更單純。孔子周遊列國,沒有一個國家能接受他的治國思想,然而最終儒家的思想卻成為一代又一代的統治方略;曹雪芹的《紅樓夢》起初被認為風月雜情、難登大雅之堂,然而最終卻成了中國古典小說中的奇葩;梵高的畫,生前幾乎一文不值,今天卻成為世界繪畫中的最高峰。這些人在當時不也是被很多人「笑」嗎?其實,在我們身邊也有很多被笑的人或事:當你全身心投入你的事業或追求的時候,是不是也經常聽到背後的「嘰嘰」聲呢? 面對這些笑,最主要的是我們應該怎麼辦?是放棄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止住他們的笑,還是停下來和他們一起再去笑別人呢?這都不是真正的求道之士的做法。最好的做法就是:要笑隨他笑,我自巋然不動。什麼是「偉大」?偉大就是能否在他人的笑中能否堅守自己的偉大。愛因斯坦因沉迷於研究,披著一條毯子遊走於校園而被人笑;畢加索因堅守自己印象派畫法而窮困潦倒被人笑;王安石因讀書廢寢忘食,鬍子上爬出虱子而被人笑……但他們無不走向了自己事業的高峰。我們是否可以換個說法:嘲笑往往是與偉大、崇高並行的,有目標、有追求、被嘲笑的人往往才是幸福的。也許,你家資巨億、身纏萬貫,可你真的認為你幸福嗎?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你是否也聽得到自己靈魂的嘆息呢? 大道超凡脫俗,與眾不同,但是它又來源於世俗,只不過我們這些庸俗的看不懂罷了。大家都知道安徒生的童話《皇帝的新裝》,皇帝光著屁股趾高氣昂的遊行,多麼明顯的事實啊!可全城人除了孩子就是愣看不明白,這就叫「明道若昧」;哥白尼創建了「日心說」一樣,他不僅遭到了教會的攻擊和反對,甚至把他的擁躉布魯諾給活活的燒死了。本來是先進的、能引導科學甚至是人類社會前進的「道」,可往往被那些俗人認為是低劣的、退步的東西,這就是「明道若退」;「道」是要經過時間和實踐甚至是生命來檢驗的,那些「下士」們又怎麼能得「道」呢?「道」本來是一條平坦順暢的康莊大路,在那些「下士」們的眼裡卻是疙疙瘩瘩的,這就叫「夷道若颣」。對於這條「道」,他早就在自己的意識里掛上了此路不通的牌子,更談不上孜孜以求了。上面那些如此看「道」的人,他能有所「德(得)」嗎? 首先我們得再回過頭來看看「德(得)」是什麼?老子說,他像一條山谷,表面雖狹窄卻能廣納萬物,正如最純的白,看上去像是灰灰的一樣。說道這里,不由得想到了一位玩玉朋友的說過的話:最好的白玉,看上去像是灰灰的,但用燈光打上去,它卻晶瑩透亮,這種玉才是玉中的上品。「德(得)」也是如此,表面上狹窄低下,可它所包含的「用」卻是無窮無盡的。「德(得)」看上去不足、不深厚,可它又是最博大、最充盈的。真如我們生活中所看到的越是有學識、有修養的人,他越是謙虛,甚至你給他講一加二等於三這樣的道理,他都表現出一副潛心求教的樣子。堅定剛直的「德(得)」好像偷偷摸摸、苟苟且且的。如司馬遷受宮刑之辱,苟且存活,但他卻「德(得)」到了史學家們的頂禮膜拜。 「德(得)」看起來變化不斷,可他卻是最質朴純正;它表面上看起來稜角分明,可他最會通融權變;「德(得)」就像木工做一件精美的大器物一樣,它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追尋。然而,「德(得)」一旦養成,它就像我們對著山谷大聲喊出的聲音一樣,即使漸行漸遠,也餘音裊裊,終生受用。「德(得)」是廣闊無邊的,正如最大的形狀是沒有形狀一樣,只要你不斷地追尋,他就會不斷擴充,使你的生命和靈魂變得越加的廣闊。「德(得)」又像「道」一樣渺小無名,甚至潛藏於草芥之間,不被人們認識、更不被人們認同,甚至還找來了「下士」們嘲笑。然而,唯有這樣而「德(得)」的「道」才能善於輔佐萬物、成就萬物。所以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勤而行之,善貸且成」。最後,扣一下題吧!我自求道你來笑,要笑隨便笑。你若不笑,我又怎能稱得「道」?哈哈,補上一笑。
❽ 求 老子《道德經》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天下希及之 這句話的意思,以及感情
有二種東抄西是天下最柔軟襲的,他是什麼東東?水和氣體。也叫精氣。能在天下運動的也是水和氣體。水可以從山裡出來,從地里出來,水可以水滴石穿,專門到縫隙去鑽,天下的洞都是水做出的事。氣體現在比水更厲害。天下的萬物比不過水和氣體。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不言之教、無為就像是水和氣體一樣對萬物有很大用處,擔天下人很少能體會,很少人能做到。
❾ 道德經全文一共多少章
不分章。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的總字數因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馬王堆帛書,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經章句》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經注》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經古本》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現代《道德經》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數為5162字。
(9)道德經43章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