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壟斷立法
⑴ 什麼是反壟斷立法中的行政性壟斷
反壟斷立法中的行政性壟斷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危害性,要求反壟斷立法必須加以規制而不能迴避。行政性壟斷是國家機關濫用行政權力造成的,雖然就其結果而言它也是一種經濟壟斷,但它有著和一般經濟性壟斷不同的許多特點。這決定了法律對它的規制也有著許多特殊性:反行政性壟斷的主管機關必須具有較高權威性和擁有充分的職權;他們應獨立辦案而不受干預;反行政性壟斷的程序應當明確具體,可操作性強,不給人以規避的機會;要處理好反壟斷專門機關辦案程序同司法程序的銜接關系,並應充分發揮司法程序的作用;制裁措施要恰當和有力。
⑵ 簡述反壟斷的法理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 第一條 為了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制定本法。
反壟斷的法律基礎是自由、效率和公共利益的平衡。反壟斷法的價值目標是維護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行,充分發揮其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社會整體福利、保護公共利益的功能。提高效率和消費者福利是保持市場機制有效運行的手段。
反壟斷是禁止壟斷和貿易限制的行為。它是國家政府或國際組織在公司營銷呈現壟斷或有壟斷趨勢時採取的一種干預手段。 19世紀末,世界經濟發展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反壟斷已經成為各國監管的對象。所有國家都通過嚴格的立法來規范反壟斷。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也積極承擔了反壟斷的責任。
拓展資料:
一、2011年11月,國家發改委就寬頻接入問題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發起反壟斷調查。如果屬實,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可能會被處以數億至數十億元的罰款。 2021年4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規劃(2021-2025年)》,明確了「十四五」期間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重點措施,將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案件審理,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適時制定相關司法解釋,明確規范各類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消除市場封鎖,促進公平競爭。妥善處理互聯網領域壟斷糾紛,完善平台經濟反壟斷裁判規則,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促進平台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中國政府在國內外對反壟斷也有不同的態度。對內提倡競爭的概念,很少對其利弊進行實證分析;對外,我們根據國家利益調整平衡競爭和壟斷的規模。 對壟斷的判斷有兩個視角:全球和局部。比如,中國的電信運營商在中國處於絕對壟斷地位,但在國際市場佔比不足5%;美國佔全球份額的20%以上,但在一個地方市場上並沒有實現絕對控制。從整體來看,中國電信還遠未實現壟斷,其規模需要持續增長才能與國際巨頭競爭;從本土來看,中國電信明顯處於壟斷地位,需要分離。發達國家往往從自身利益出發,強調局部,忽視全局;中國政府從國家利益出發,兼並大型國有企業組建航母,這是全局的視角。
⑶ 我國反壟斷法的立法現狀
反壟斷法》背後的部門「卡位」
眾多行政部門對立法主導權「青睞」,根本動因是為了獲取法案執行權,進而獲得相應的機構設置權和財權
2005年初,一則有關三部委角力《反壟斷法》立法權,從而導致該法十年難產的報道,再度引發了外界對《反壟斷法》的關注。商務部相關負責人隨後進行了澄清,表示該法案經過商務部努力,已經上報國務院進行審議。
商務部的反應相當迅速,但在澄清說明中卻對另外兩個涉及角力的部委——國家工商總局、發改委——是否參與了立法隻字未提。這似乎更印證了人們的種種猜測。
誰是主導者
據本刊記者了解,早在1987年8月,國務院法制局就成立了《反壟斷法》起草小組,1988年就提出了《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暫行條例草案》。
1993年9月,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反不正當競爭法》,但《反壟斷法》卻未能出台。1994年《反壟斷法》被列入八屆人大的立法規劃。當時人大委託國家經貿委和國家工商總局兩部門起草該法案。此後,兩部委成立了工作小組,開始了法案的起草工作,一些法學專家也受到邀請加入其中。但是,這部法案卻遲遲沒能順利出世,以致該法案又相繼被九屆人大和十屆人大列入立法規劃。
2003年,國家經貿委在機構改革中被裁撤,經貿委有關反壟斷的立法工作轉交給了商務部。《反壟斷法》的起草也相應變成了商務部和國家工商總局的合作。
盡管存在延續十年之久的合作關系,但兩部委在如此長的時間沒能完成反壟斷法的起草工作,讓民間產生了有關兩部委間相互角力的猜測。
而這種猜測在2004年似乎明朗化了。當年3月,商務部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送審稿)》單獨提交了給國務院法制辦,而作為一直參與反壟斷法起草工作的國家工商總局卻並沒有出現在提交者名單之內——按照常規,如果屬於兩部門共同起草,則應當由雙方一起提交到國務院。
當年6月,商務部聯合國務院法制辦、監察部、財政部、交通部、稅務總局、質檢總局等七部門發出《關於清理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實行地區封鎖規定的通知》,要求各地對屬於排斥外地產品和服務、對本地產品和服務予以特殊保護的各種分割市場的規范性文件以及其它相關文件進行清理。當年11月8日,商務部等七部門又組成了聯合工作組開始到各地進行監督檢查。
細心的人們不難發現,無論是發出《通知》還是聯合檢查,這樣一個涉及市場監管和反壟斷的活動,卻偏偏漏下了部門職責為市場監管和行政執法,並一直進行反壟斷工作的國家工商總局。
及至2004年年末,發改委研究機構發布題為《當前經濟形勢及2005年的政策取向》的報告,呼籲「盡快制定和出台《反壟斷法》,從依法管理、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價格監管等方面加強對壟斷行業的管理」。此舉令圍繞《反壟斷法》立法權的角力更形復雜化。
主導權的含金量
民間評論普遍認為,眾多行政部門對立法主導權「青睞」,根本動因是為了獲取法案執行權,進而獲得相應的機構設置權和財權。而這一點在圍繞《反壟斷法》的角力中頗為明顯。
本刊記者從有關渠道了解到,在向國務院提交的《反壟斷法》草案中,商務部將反壟斷的執行權劃歸自身所有。但此舉卻並沒有得到國務院的首肯,同時也遭到其它部門的反對。而在2004年9月,商務部即成立了反壟斷調查辦公室。商務部對其職能的定位是「承擔有關反壟斷的國際交流、反壟斷立法及調查等相關工作」。盡管目前該機構還是虛置的狀態,但它的設立無疑是在為《反壟斷法》的執行而做的「熱身准備」。
發改委則在2003年通過了自己制定的《制止價格壟斷行為暫行規定》,規定中明確賦予發改委對價格壟斷行為的認定、處罰、解釋等權力。
在此一輪對執行權的「卡位戰」中,國家工商總局的表現相對較為低調,除了在2004年6月推出一份《在華跨國公司限制競爭行為表現及對策》的報告外,別無其它行動。
評論人士指出,這與工商部門擁有行政執法權的「天然」優勢地位不無關系。實際上,早在10年前,國家工商總局就在其公平貿易局下設了反壟斷處。根據國家工商總局官方網站提供的信息,反壟斷處的第一條職責即是「參加《反壟斷法》的立法工作。研究擬定有關反壟斷的規章制度及具體措施、辦法。」
同時該處還負責「市場壟斷狀況的調研和動態分析,搜集、處理、分析反壟斷的數據資料」以及「協助辦理反壟斷案件的行政復議」等工作。
據本刊了解,工商總局從1999年開始,每年都要進行查處壟斷行為的專項執法行動,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執法經驗。從1995年到2004年,工商部門共查處行業壟斷6000多件,行政壟斷500多件。不但查處數量多,涉及的壟斷性行為的種類也非常豐富,涉及供水、供電、供暖、供氣、鐵路、電信、郵政、保險、商業銀行、煙草、石油、鹽業壟斷行業。同時還對經營者之間通過協議聯合劃分市場、統一價格等卡特爾行為進行了查處。
超越部門分割之途
長期研究反壟斷法、並參與草案制定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律所經濟法室主任王曉曄認為,為了避免部門分割減弱執法效力,應當設立一個獨立、權威的反壟斷執法機關。
王曉曄向本刊解釋說,《反壟斷法》與其他法律制度不同,它的任務不僅是要同大企業集團或者壟斷企業限制競爭的行為作斗爭,而且還要同政府濫用行政權力限制競爭的行為作斗爭,這就要求執法機關具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和足夠大的權威性。
特別是行政性限制競爭的案件,往往有著盤根錯節的復雜關系,調查難度大,如果反壟斷法的主管機關沒有相當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它的審案工作就會受到其他行政部門的干擾和影響,不利於依法做出裁決。
一位長期從事工商執法工作的人士也向本刊表示,工商部門在查處壟斷行為時,的確會遇到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律責任不明確、調查取證困難、處罰力度輕、行政干預多、執法權被肢解等諸多難點。「這些問題的解決最終要還是要依靠法制的完善。」
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李曙光教授認為,阻礙《反壟斷法》出台的難點不僅在於統一的反壟斷機構如何設置,同時也在於國有壟斷企業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些企業擁有強大的博弈能力,同時各行政部門為了本部門的利益,也會「主動」維護本部門下屬企業的利益。這也使得反壟斷法出台的過程變得極為艱難。
2005年2月底,在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2005年立法計劃中,《反壟斷法》又一次被列入立法計劃。
參考文獻:中國新聞周刊
⑷ 反壟斷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法律分析:為了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
第一條 為了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經濟活動中的壟斷行為,適用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壟斷行為,對境內市場競爭產生排除、限制影響的,適用本法。
⑸ 中國反壟斷法律特點
您好,我國反壟斷法的特點如下:(我們老師說的!)
1.對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做出了規定,列舉了強制交易、地區封鎖、強制經營者從事壟斷行為等行為。
2.中國反壟斷法平等地適用於所有的市場主體,不分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和內資企業。
3.排除農業生產者及農村經濟組織在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運輸、儲存等經營活動中實施的聯合或者協同行為的適用。
如果想記得方便點,就是:
一是,原則性立法,總共八章共57個條文。
二是,經營者承諾制度。我國《反壟斷法》第45條引人了這一制度。
三是,寬恕制度。
四是,經營者集中採取了強制的事先申報制度。
五是,反壟斷法的適用豁免制度。
六是,明確規定了反壟斷法的域外適用,反壟斷法無疑屬於國內法,其效力本應及於域內。
⑹ 反壟斷法的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則
1、立法目的
為了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維護消費者利內益容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2、基本原則
(1)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的原則。
(2)保護經濟自由權與監管和調控相結合的原則。
⑺ 關於反壟斷法
不算,這個新工藝算是專利吧,一般人可能會覺得,反壟斷法與專利保護是矛盾的,但是兩者內在並不矛盾,反壟斷規制的是排除和限制競爭的壟斷行為,也就是說壟斷本身並不違法,只有經營者濫用自己的壟斷地位打亂 市場自由競爭(反壟斷法的立法目的就在於保護市場公平競爭) 才算違法。所以,只要是不影響公平競爭就不構成壟斷違法。
⑻ 反壟斷法(法律)
答案:AD
A對:第三十二條 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不得濫用行政權力,限定或者變相限定單位或者個人經營、購買、使用其指定的經營者提供的商品。
B錯,抽象的行政行為,例如立法機關也是;
第三十七條 行政機關不得濫用行政權力,制定含有排除、限制競爭內容的規定。這當然不僅指地方;
C錯,法條沒有顯示這兩個領域,講課也沒有強調這種知識; 投資領域也規范;
第三十五條 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不得濫用行政權力,採取與本地經營者不平等待遇等方式,排斥或者限制外地經營者在本地投資或者設立分支機構。
D對,停止違法行為,限期處分,罰款等都是行政責任。
⑼ 反壟斷的相關法律
1. 世界上第一部反壟斷法是1890年《謝爾曼法》(Sherman Act),也被稱為世界各國反壟斷法之母。美國最高法院在其一個判決中指出了謝爾曼法的意義,即「謝爾曼法依據的前提是,自由競爭將產生最經濟的資源配置,最低的價格,最高的質量和最大的物質進步,同時創造一個有助於維護民主的政治和社會制度的環境」。
2.《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2007年8月30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
3.《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1993年9月2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