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道德的故事30字
㈠ 求十則有關道德修養的小故事
01.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02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 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03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 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04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 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 「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05 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 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06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07 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09 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 行佣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㈡ 關於道德行為的小故事
道德行為的小故事一: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解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
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芸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詟為文景之治。
道德行為的小故事二: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肖看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綠故。
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峧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
道德行為的小故事三:
趙孝爭死
漢朝時候,有一個人姓趙,單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趙禮,很是友愛的。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強盜占據了宜秋山,把趙禮捉去了,並且要吃他。趙孝就趕緊跑到了強盜那裡,求懇那班強盜們說道,趙禮是有病的人,並且他的身體又很瘦是不好吃的。我的身體生得很胖,我情願來代替我的弟弟,給你們們吃,請你們把我的弟弟放走了。
強盜還沒有開口說話,他那弟弟趙禮一定不肯答應。他說道,我被將軍們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註定的,哥哥有什麼罪呢。兩兄弟抱著,大哭了一番。強盜也被他們感動了,就把他仙們兄弟倆都釋放了。這件事傳到了皇帝那裡,就下了詔書,給他們兄弟兩個都做了官。
道德行為的小故事四:
姜肱大被
漢朝時候,有個姓姜名肱的,表字叫伯准。和他的兩個弟弟,一個叫姜仲海,一個叫姜季江的,天性非常友愛。有一次,兄弟們一同到府城裡去,晚上碰著了強盜,就要殺他。他們們兄弟三個人都搶著死,強盜也就把三個人都釋放了,只搶了一些衣服和金錢去。
到了府城裡,別人家看見姜肱兄弟們都沒有了衣服,就可姜肱這是什麼綠故。姜肱就用別的話來支開了,終究不肯說明,碰著強盜這一回的事。強盜們們得知了,覺得很感激瀲,並且很懊悔,就就到了姜肱那兒,叩頭謝罪,把以前搶去的物件,統統都還了他們。
道德行為的小故事五: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㈢ 古代的道德故事20字
成語典故1、孔融讓梨
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他年幼時,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總是拿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原因,他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後來,「孔融讓梨」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成語典故2、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又一次孔子要向他傳授高深的理論,曾子本來坐著,聽了便從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站立,表達了他對老師的充分尊敬。
成語典故3、千里送鵝毛
唐朝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在路上,緬伯高不小心讓天鵝飛走了,只剩幾根鵝毛。到長安後,緬伯高拜見唐太宗,奉上了鵝毛並賦詩「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這個典故比喻禮物單薄,情意卻異常濃厚。
成語典故4、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劉備為求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三次到其住處請他,最後才等到諸葛亮。「三顧茅廬」後來成為形容求賢若渴的著名典故。
成語典故5、車胤囊螢
車胤是晉朝人,自幼聰穎好學卻家境貧寒,常無油點燈。於是他夏夜就捕捉螢火蟲,用以照明夜讀,學識與日俱增,成為知名學者。「車胤囊螢」也成為勤奮學習的典故。
成語典故6、王恭身無長物
王恭是東晉時的名士。他從會稽當官後回家,同族的一個長輩去看到他坐在一張竹席上便說,你從東邊回來,應該有不少這種東西,可不可以給我一張。王恭將席子送給他,自己之後卻只能坐草席了。那人聽說後非常驚訝,對王恭說,我本以為你還有多餘的竹席。王恭則回答,我為人平日從來沒有多餘的東西。
成語典故7、張良拜師
張良在成為劉邦軍師以前,有一天在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故意把鞋子掉到橋下,讓張良把鞋撿上來給他穿上。張良照做後,老人高興地稱他孺子可教,並給他一本《太公兵法》。張良仔細研讀,終於成為一代軍師。這個故事後來成為尊老敬老的著名典故。
成語典故8、荀巨伯捨身救友
荀巨伯是東漢桓帝時的賢士。一次他去探望重病的朋友,恰逢胡兵圍攻城。他不肯獨自逃跑,甘願用自己的性命代替朋友的性命。胡兵大受感動,率軍撤回,全城得救。荀巨伯對友情的忠誠也流傳千古。
成語典故9、管鮑之交
春秋時,鮑叔牙是齊桓公的謀士,他的好友管仲曾經在齊桓公敵人的門下做事,失敗後被俘虜。齊桓公讓鮑叔牙做相國,他反倒大力推薦管仲。最終管仲做了相國,鮑叔牙則成為其手下,這段友誼在歷史上傳為美談。
成語典故10、許衡不食無主之梨
許衡是元代理學家。有一次他在盛夏時走路,十分口渴,遇到路邊有一棵梨樹,別人都爭著摘梨吃,唯有許衡獨自端坐。有人問他,他說,梨樹沒有主人,我的心卻有主人。別人所遺失的東西,即使有絲毫不合乎道義也不能接受。
成語典故11、程門立雪
宋代時,程頤的學生楊時、游酢某次一同前往程頤家求教問題,來到老師家時卻發現程頤睡著了,他們不忍打攪,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時天寒大雪,當老師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程門立雪」後來成為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
成語典故12、範式張劭交友重誠信
東漢時,張劭和範式一同住在太學里讀書,是很好的朋友。學成別離時,兩人約定兩年後的中秋節中午在張劭家再見。兩年後中秋,張劭殺雞備飯,正午時範式果然從數千里外趕來。兩人交友誠信的典故也由此流傳。
成語典故13、緹縈救父
西漢時,官吏淳於意被判肉刑被押送上京。他的小女兒淳於緹縈堅持一路隨父親進京,為救父親向漢文帝上書,最終令漢文帝廢除肉刑,成為著名的孝順典故。
成語典故14、孟母三遷
孟子幼年時,家附近的環境不好,其母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多次遷居。「孟母三遷」後成為父母用心良苦培育孩子的典故。
㈣ 誰有關於君子品德的小故事30字左右
程顥與王安石政見不同,一次,皇上召見他們共同議政。王安石一臉厲色,正要怒聲爭辯,卻見程顥和顏悅色的說道:「天下的事應該從容和氣的討論,我願意平心靜氣的聽您談談看法。」王安石聽了這話,稍感慚愧,自覺氣度不如程顥。
㈤ 身邊關於道德的小故事,50字
1、昂起頭來真美
別看它是一條黑母牛,牛奶一樣是白的。
珍妮是個總愛低著頭的小女孩,她一直覺得自己長得不夠漂亮。有一天,她到飾物店去買了只綠色蝴蝶結,店主不斷贊美她戴上蝴蝶結挺漂亮,珍妮雖不信,但是挺高興,不由昂起了頭,急於讓大家看看,出門與人撞了一下都沒在意。
珍妮走進教室,迎面碰上了她的老師,「珍妮,你昂起頭來真美!」老師愛撫地拍拍她的肩說。
那一天,她得到了許多人的贊美。她想一定是蝴蝶結的功勞,可往鏡前一照,頭上根本就沒有蝴蝶結,一定是出飾物店時與人一碰弄丟了。
自信原本就是一種美麗,而很多人卻因為太在意外表而失去很多快樂。
溫馨提示:無論是貧窮還是富有,無論是貌若天仙,還是相貌平平,只要你昂起頭來,快樂會使你變得可愛——人人都喜歡的那種可愛。
2、成功並不像你想像的那麼難
並不是因為事情難我們不敢做,而是因為我們不敢做事情才難的。
1965年,一位韓國學生到劍橋大學主修心理學。在喝下午茶的時候,他常到學校的咖啡廳或茶座聽一些成功人士聊天。這些成功人士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某一些領域的學術權威和一些創造了經濟神話的人,這些人幽默風趣,舉重若輕,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順理成章。時間長了,他發現,在國內時,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騙了。那些人為了讓正在創業的人知難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創業艱辛誇大了,也就是說,他們在用自己的成功經歷嚇唬那些還沒有取得 成功的人。
作為心理系的學生,他認為很有必要對韓國成功人士的心態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並不像你想像的那麼難》作為畢業論文,提交給現代經濟心理學的創始人威
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讀後,大為驚喜,他認為這是個新發現,這種現象雖然在東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還沒有一個人大膽地提出來並加以研究。驚喜之餘,他寫信給他的劍橋校友--當時正坐在韓國政壇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他在信中說,「我不敢說這部著作對你有多大的幫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個政令都能產生震動。」
後來這本書果然伴隨著韓國的經濟起飛了。這本書鼓舞了許多人,因為他們從一個新的角度告訴人們,成功與「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三更燈火五更雞」、「頭懸梁,錐刺股」沒有必然的聯系。只要你對某一事業感興趣,長久地堅持下去就會成功,因為上帝賦予你的時間和智慧夠 你圓滿做完一件事情。後來,這位青年也獲得了成功,他成了韓國泛業汽車公司的總裁。
溫馨提示:人世中的許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該克服的困難,也都能克服,用不著什麼鋼鐵般的意志,更用不著什麼技巧或謀略。只要一個人還在朴實而饒有興趣地生活著,他終究會發現,造物主對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3、永遠的坐票
生活真是有趣:如果你只接受最好的,你經常會得到最好的。
有一個人經常出差,經常買不到對號入坐的車票。可是無論長途短途,無論車上多擠,他總能找到座位。
他的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耐心地一節車廂一節車廂找過去。這個辦法聽上去似乎並不高明,但卻很管用。每次,他都做好了從第一節車廂走到最後一節車廂的准備,可是每次他都用不著走到最後就會發現空位。他說,這是因為像他這樣鍥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實在不多。經常是在他落座的車廂里尚余若干座位,而在其他車廂的過道和車廂接頭處,居然人滿為患。
他說,大多數乘客輕易就被一兩節車廂擁擠的表面現象迷惑了,不大細想在數十次停靠之中,從火車十幾個車門上上下下的流動中蘊藏著不少提供座位的機遇;即使想到了,他們也沒有那一份尋找的耐心。眼前一方小小立足之地很容易讓大多數人滿足,為了一兩個座位背負著行囊擠來擠去有些人也覺得不值。他們還擔心萬一找不到座位,回頭連個好好站著的地方也沒有了。與生活中一些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害怕失敗的人,永遠只能滯留在沒有成功的起點上一樣,這些不願主動找座位的乘客大多隻能在上車時最初的落腳之處一直站到下車。
溫馨提示:自信、執著、富有遠見、勤於實踐,會讓你握有一張人生之旅永遠的坐票
㈥ 品德小故事50字
桔子
一個殺人犯亡命逃竄了整整一年,來到小鎮時,已經衣衫襤褸。飢渴難耐的逃犯在一個水果攤前久久不想離開,攤上的桔子深深誘惑著他。但是他已用完了身上所有的錢,不知該怎麼辦:是乞討還是搶劫?逃犯慢慢把手伸向身上攜帶的尖刀。
就在這時,一個大桔子忽然出現在心神不定的逃犯面前。逃犯感到有些意外,握刀的手不由自主地松開。原來,攤主已注意逃犯好久,猜測他是想吃桔子而沒有錢,便拿了一個遞給他:你吃吧,不要錢的。逃犯猶豫了一下,接過桔子,大口吃了起來,而後什麼也沒說就離開了。
三天後,逃犯又來到那個水果攤。這次沒等他開口,攤主就拿起幾個桔子塞給他。同上次一樣,逃犯吃過桔子又匆匆離開。晚上攤主准備回家時,發現水果邊放著一份不知哪個顧客遺忘的報紙,展開一看,頓時驚呆了。原來上面大篇幅刊登著通緝令,懸賞3萬元給提供線索者,而刊登的逃犯照片酷似他送出桔子的那人。理智最終戰勝了憐憫,攤主撥通了警察局的電話。
警察連續幾天埋伏在小攤周圍。三天後,逃犯果然又出現了,這次他打扮得與照片上一模一樣。不過,他似乎覺察到了什麼,緊張注視著攤主的一舉一動,沒有進入警察的包圍圈。攤主與警察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因為街上人來人往,一旦逃犯發覺到警察的存在,就會很快消失在茫茫人海中。而且他身上可能有刀,隨時可以挾持人質,後果不堪設想。
終於,站立許久的逃犯有了行動。但出人意料的是,他緩緩掏出身上所帶的尖刀,扔在地上,隨即坦然舉起雙手。警察蜂擁而上,沒費吹灰之力便把逃犯制服。戴上手銬的逃犯忽然說:請等一等,讓我與水果攤老闆說句話。在警察的裹挾下,逃犯來到驚魂未定的攤主面前,小聲地說了一句話:那張報紙是我放在那裡的,然後掛著滿足的微笑走上警車。攤主連忙仔細查閱那份報紙,發現反面還赫然寫著幾行小字:我已經厭倦了東躲西藏的流亡生涯,謝謝你的桔子,當我為選擇怎樣結束自己的生命而猶豫不決時,是你的善良感動了我。舉報酬勞三萬塊錢就算是我的報答。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它發生在中國北方的一個小鎮,時間是2006年3月23日。
㈦ 關於弟子規的道德故事30字概括
一字一分,快寫!
㈧ 有關道德的故事
一:姜肱大被
漢朝時候,有個姓姜名肱的,表字叫做伯淮。和他的兩個弟弟,一個叫姜仲海,一個叫姜季江的,天性非常友愛。雖然他們兄弟三個人,各自娶了妻子,可是不忍分開了睡,所以他們做了很大的被,兄弟三個人一同睡著。
有一次,兄弟們一同到府城裡去,晚上碰著了強盜,就要殺他。他們兄弟三個人都搶著死,強盜也就把三個人都釋放了,只搶了一些衣服和金錢去。
到了府城裡,別人家看見姜肱兄弟們都沒有了衣服,就問姜肱這是什麼緣故。姜肱就用別的話來支開了,終究不肯說明,碰著強盜這一回的事。強盜們得知了,覺得很感激,並且很懊悔,就到了姜肱那兒,叩頭謝罪,把以前搶去的物件,統統都還了他們。
二:許武教弟
漢朝時候,有個姓許名武的,他父親是早已死了,剩下兩個弟弟,一個叫許晏,一個叫許普的,年紀都還很小。許武每每在耕田的時候,叫他兩個弟弟立在旁邊看著,晚上許武自己教他兩個弟弟讀書。如若弟弟不聽他的教訓,他就自己去跪在家廟里告罪。
後來許武舉了孝廉,但是他因為兩個弟弟都還沒有名望,就把家產分做了三份,自己取了最肥美的田地,和廣大的房屋,所有壞的統統給了弟弟。所以當時社會上的人,都稱許他的兩個弟弟,反而看輕許武了。
等到兩個弟弟都得了選舉,他就會合了宗族和親戚們,哭著說明當時要給他弟弟顯揚名聲的緣故,並且把所有的家產,都讓給了兩個弟弟。
三:趙孝爭死
漢朝時候,有一個人姓趙,單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趙禮,很是友愛的。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強盜占據了宜秋山,把趙禮捉去了,並且要吃他。
趙孝就趕緊跑到了強盜那裡,求懇那班強盜們說道,趙禮是有病的人,並且他的身體又很瘦,是不好吃的。我的身體生得很胖,我情願來代替我的弟弟,給你們吃,請你們把我的弟弟放走了。強盜還沒有開口說話,他那弟弟趙禮一定不肯答應。他說道,我被將軍們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註定的,哥哥有什麼罪呢。兩兄弟抱著,大哭了一番。
強盜也被他們感動了,就把他們兄弟倆都釋放了。這件事傳到了皇帝那裡,就下了詔書,給他們兄弟兩個都做了官。
四: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五: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 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㈨ 道德小故事50字
1. 一隻火雞和一頭牛閑聊,火雞說:「我希望能飛到樹頂,可我沒有力氣。」牛說:「為什麼不吃一點我的糞便呢?它們很有營養。」火雞吃了一些牛糞,發現它確實 給了自己足夠的能量飛到第一枝樹枝。第二天,火雞吃了更多牛糞,飛到第二根樹枝。兩個星期後,火雞驕傲的飛到了樹頂。但不久,一個農夫看見它,迅速把火雞 射下來。生存之道一:「牛屎運」可以讓你達到頂峰,但不能讓你永遠留在那兒。
2.烏鴉站在樹上,整天無所事事,兔子看見 烏鴉,就問它:「我能像你一樣站著,每天什麼也不幹嗎?」烏鴉說:「當然,有什麼不可以的。」於是,兔子在樹下的空地上開始休息,忽然,一隻狐狸出現了, 它跳起來抓住兔子,把它吞進肚子---生存之道二:如果你想站著什麼也不幹,那你必須站得非常高。
3. 一隻小鳥飛到南方 去過冬,天太冷,小鳥幾乎被凍僵了,於是它飛到一大塊空地上。一頭牛經過那兒,拉了一堆牛糞在小鳥身上,凍僵的小鳥躺在糞堆里,覺得好溫暖,漸漸蘇醒過 來,它溫暖而快活的躺著,不久開始唱起歌來。一隻路過的貓聽到歌聲,便坐過去看個究竟。循著歌聲,貓很快發現了糞堆里的小鳥,把它拽出來吃掉了。生存之道 之三:不是每個往你身上拉大便的人都是你的敵人;也不是每個把你從糞堆里拉出來的人都是你的朋友。還有,當你躺在糞堆里的時候,最好把嘴閉上。
4. 從前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有一群青蛙在比賽誰能爬上最高的鐵塔,比賽開始了,一大群的青蛙看著那高大的鐵塔異論紛紛:「這太難了!我們絕對爬不到 塔頂的......」、「塔太高了!我們不可能成功......!」聽到這,有些青蛙便放棄了。看著那些仍然繼續爬的 青蛙,大家又繼續說:「這太難了!沒有誰能爬上塔頂的......」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越來越多的青蛙退出了比賽。 但有一隻卻越爬越高,最後當其他的青蛙都無法再前進的時候,它卻成為唯一到達頂點的選手。 其他的青蛙都想知道,它是怎麼做到的?於是便跑上前去詢問,才發現原來它是個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