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的作用機制是什麼

道德的作用機制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1-24 02:59:08

道德的作用機制有什麼傳統習俗和人們的什麼

道德的作用機制是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准。源於人們的道德意識,內起源與傳統習俗,在古容時候可以的形式來存在,而現在大家更多的是成為道德。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 。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道德的活動本身就能夠帶來快樂,這種快樂又誘導我們選擇做道德的事情,所以做一個道德的人也可以說並不難。特別要注意乃是從小就養成一個好習慣,因為好習慣既然特別有助於增進人的幸福,壞習慣自然也就特別能夠損害人的幸福。



(1)道德的作用機制是什麼擴展閱讀: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

道德的活動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❷ 人的道德機制是由什麼組成的

人的道德機制是由肉慾、慾望、意志和理性組成的。德行或善寓於正確的選擇之中,寓版於兩個極端之權中,意志和理性要適當控制慾望。最基本的道德真理就是「趨善避惡」。實際上,他基本上把亞里士多德的那一套倫理學思想都搬了過來,不過在此基礎上再加上一些來自上帝的超自然的神法來保證人們的行為規范。這種神法是通過神的啟示,作為上帝恩惠的禮物而直接來自上帝的。因此,德行是靠上帝的恩惠而「滲入」人間的,神又是理智的指導。

❸ 道德作為一種最廣泛的社會行為規范它的作用機制有什麼傳統習俗和人們的什麼

其實道德的作用就是對人們的生活進行一個規范性的定義,並且制定對應的准者,主要是對人們的日常生活、言論、行為,起到一個約束的作用。

換句話說,當一個人做了一件壞事時,首先用來衡量他的並不是法律,而是道德,違背道德的言行不一定觸犯法律,但觸犯了法律的言行,一定也違反了法律。所以,道德是排在第一位的,道德約束靠自律、法律約束靠強制。話雖然如此說,但實際上道德的約束范圍是巨大的,但約束力卻是極差的,很多情況下約束人們言行的依然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線「法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❹ 道德的作用是什麼

其次,道德是影響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第三,在階級社會里,道德是進行階內級斗容爭的重要武器。 第四,道德通過對其他社會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築的其他部分發生影響,從而間接地為經濟基礎服務。 第五,道德對社會穩定和人們日常生活及交往的正常進行具有重要的維護和保證作用。 道德反作用於社會經濟關系是普遍的現象,但它所起的能動作用卻具有不同的性質,存在著革命與反動、進步與保守的區別。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充分肯定道德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能動作用,但並不把它看作是變革階級社會經濟關系的決定性力

❺ 道德的三大作用機制是什麼

道德的三大作用機制:自律機制、他律機制、自調節機制。

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

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地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道德的准則: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

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

❻ 道德的作用有哪些

道德的作用:

1、始終為產生它的經濟基礎服務,它以自己的善惡標准從道義上論證產生它的經濟基礎的合理性和正義性,促進自己經濟基礎的形成和鞏固,並譴責和否定不利於自己經濟基礎的思想和行為。

2、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是階級斗爭的工具之一,統治階級的道德為統治階級的利益辯護,是維護其階級統治的精神力量。被統治階級的道德代表被壓迫者對這個統治的反抗和末來的利益。

3、一切進步的道德,總是對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而一切落後、腐朽的逍德則對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起著消極的阻礙作用。

4、道德還對上層建築的其他領域以及社會生活秩序起著重要影響。

(6)道德的作用機制是什麼擴展閱讀:

道德有一定的共同性,它指同一社會的不同階級,甚至不同社會的不同階級的道德之間,由於類似或相同的經濟條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而存在著某類相似或相同的特性。

道德主體藉助於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藉助於對現實生活條件的認識,自願地認同社會道德規范,並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況踐行道德規范,從而把被動的服從變為主動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變為自己內在良好的自主行動。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❼ 道德的作用機制,究竟是怎樣的

有一句話叫做「法律決定底線,道德決定上線」,這是什麼意思呢?

意思就是雖然道德和法律都是用來約束人性的,但是法律劃定了人性的底線,一旦越過就絕不容赦。道德則主要是為了提高人的上限,目前人類道德的最高標準是「聖人」。

簡單來說,道德就跟臉皮一樣,如果你爭一口氣,那麼人們會尊重你;如果你不要臉,那麼道德作用機制也拿你沒辦法。道德作用機制的反擊力度就是對一個人的臉皮厚度的檢測!

❽ 道德行為的根本機制是什麼

一、道德養成教育的基本機制
眾所周知,道德是社會調控的基本方式或手段。道德又是如何人們行為的呢?有學者指出,「實際上,道德觀念的形成,道德作用的發揮是通過自律(個人內心價值選擇)和他律(社會輿論、傳統習俗)相結合的機制來實現的」〔1〕。筆者認為,道德養成教育的基本機制是自律機制、他律機制以及自調節機制。
1.自律機制
馬克思曾經說過,「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2〕所以,自律機制是道德養成教育的首要的基本的機制。道德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一種自律規范,強調人們自覺遵守,自覺承擔起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所謂道德自律機制,就是指導、幫助個人實現道德自律的一種內在心理活動結構。在這種機制下,道德主體能夠適應社會組織的要求和自身發展的需要,開展道德自我評價、自我反省、自我激勵,積極、自覺、主動地約束、限制、調控自己的思想、行為,以符合社會道德規范和道德原則的要求。道德自律機製作為個體道德自我約束、自我激勵的一種機制,是道德主體高度自覺的表現。
2.他律機制
他律是相對於自律而言的。筆者認為,道德既是自律,也是他律。所謂自律,主要指促使行為主體自覺依照道德規范進行自我對照、自我踐履、自我反省、自我提高的道德良心、內心信念等,是不受任何外在因素影響的自我意志行為;所謂他律,主要指歷史沿襲下來的傳統習俗、現實社會的公眾輿論以及廣泛存在的紀律、規則、守則、條例、公約等規范形式。所謂他律機制,就是指促使道德的規范約束作用得以實現的一切手段、形式的總和。例如,各種道德教育、輿論監督、道德評價、道德懲戒等,都是構成道德他律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律機制是保證道德發揮作用的外在強制機制,是道德養成教育的重要機制。
3.自調節機制
自調節機制是一種不同於自律機制的道德養成機制,我們不應把二者混為一談。自調節機制是從系統論中借用過來的道德養成機制,也是調節道德行為的基本機制。
自我調節是個體道德發展的重要內在心理機制。這種調節能保證個體在沒有外部監控和壓力的情況下獨立自願地遵守道德准則。自調節機制,作為道德養成的基本機制,就是促使行為主體作出自調節行為的諸如自然萌生的道德責任感、義務感、使命感、神聖感之類的道德心理活動、價值體認活動及其結構關系,是指在道德生態系統中,保證道德生存、發展、提升,實現系統自我平衡、自我更新、自我發展的內在機制。
二、道德自調節機制與自律機制的比較
1.自調節機制與自律機制的密切聯系
自調節機制與自律機制同為道德養成教育的基本機制,彼此有著密切不可分割的聯系。
(1)二者均以道德規范存在為前提 道德規范是道德調節的價值准則、善惡標准,是人們行為的參照系。不以規矩,難成方圓。道德規范的存在既是道德自律機製作用的前提,也是道德自調節機製作用的前提。即:道德規范存在是自律機制和自調節機制起作用的共同前提。它啟迪我們:不論是強調自調節機制的作用,或是強調自律機制的作用,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都要重視道德規范的建設,重視豐富和完善道德規范體系,使道德的觸角遍及人類生活的一切領域。
(2)二者均以主體自覺性為基礎 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從根本上說,道德是建立在行為主體自覺的基礎之上的。沒有自覺作為心理基礎,道德就不再是道德而成了法律、制度。離開了行為主體的自覺性,人們對道德的遵守和踐行就不再是自由的。道德自律機制也好,道德自調節機制也好,都要求以主體自覺性為基礎。因為,任何道德調節的行為都是行為主體的意志行為,都離不開行為主體的心理活動。特別是自律機制,更加強調行為主體的高度自覺,更加需要行為主體的自覺意志。
(3)二者是互相轉化和促進的 個人意志自覺、目的高尚的自我調節行為其實就是自律行為,這時,自調節機制就轉化為自律機制。自調節機制轉化為自律機制的前提條件,是個體在調節、改變自己行為時必須體現自己的個人意志,意識清醒,目的明確,且必須追求高尚、追求超越、追求完美,向著更高的道德境界努力。自律行為是體現個體意志的道德自覺行為。自律水平是反映社會道德教育效果、社會道德水準、個人道德品質優劣的重要標志。自律行為本質上是一種自我調節行為。自律水平的提高意味著自我調節水平的提高。所以說,自律機制能促進自調節機制。
(4)二者互不包含但彼此有交叉 首先,自調節機制的內容是不受限定的。凡是個體生活(實踐活動)所及的領域,都可能成為自調節的對象和內容。因為,自調節機制是基於個體自身道德生存發展需要而存在的,它的作用是隨時隨地的。例如,一個從差班轉到好班的差生,剛開始也許會繼續我行我素,經常逃學、曠課、違紀,破壞班集體榮譽,但是,這樣一來,他很可能遭到來自老師、全班同學的批評、鄙視、憤怒等,讓他覺得很難堪、很慚愧、很孤立。於是,慢慢地他也不由自主地調節和改變自己的不良行為,像其他同學一樣好學、守紀,不自覺地融入到這個集體而成為其真正的一員。
其次,自律機制的內容是隨人類生活范圍的擴展而不斷擴展的。自律行為是意志自覺行為,因而自律機制一般發生在已有社會道德規范和要求而個體道德約束缺失或不力,或者是尚無社會道德規范又急需道德約束的領域。從個人自律來講,自律的內容必須是社會道德規范有明確要求,且主體能自覺意識並能努力做到的內容。
再次,自調節行為與自律行為在內容上既互不包含,又有一定的交叉關系。一般情況下,凡是主體自發的行為就是自調節行為,凡屬主體自覺的行為就是自律行為。對於有些行為,既可劃歸自調節行為,亦可歸屬自律行為,如自願捐款行為、見義勇為行為等。我們看一個人的行為是自調節行為還是自律行為,主要就看這種行為是否體現了社會的道德要求和個人的道德自覺。
(5)自律行為本質上是一種自調節行為 自律是道德的本質特徵,道德作為一種社會行為規范和社會關系的調節器,其根本任務就是從合乎理性、正義的角度對社會行為、社會關系進行調節、調整,以建立和維持社會的正常秩序。道德是一種軟約束、軟控制,主要依靠個人的內心信念(主要是良心)、社會輿論、傳統習俗來自律自治。所謂自律,似乎不是一個人內在既存的道德標准,而是人、行為、環境三者互動的結果,所產生的一個自我調整的動態歷程,並受社會獎懲制度影響。因此,自律是一種認知發展的社會建構歷程。自律是人們的一種高度自覺行為,體現了人們道德意識的責任感。但這種自覺是通過人們對道德行為的自我調節、自我約束、自我判斷和自我「立法」來實現的。自我調節主要表現為人的意志行為,它監督、調節人的行為活動,調節、控制自己對自己的態度和對他人的態度,表現為自主、自立、自強、自製、自律、自衛等。
2.自調節機制和自律機制的重要區別
自律機制和自調節機制的重要區別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二者的發生原因不同 首先,自調節機制是基於人類的生存本能而與生俱來的。人要在社會中生存、立足、發展,首先就要努力適應社會,為社會所接納,成為社會歡迎的人。我們知道,一個人不懂得謀生,至多餓死,不會累及他人和社會,但如果沒有道德,就會為非作歹、無惡不作,對社會造成巨大危害,危及千千萬萬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所以,人來到社會後,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和一生都要做的事,就是學會做人,學會正確地做人。即對於人來說,道德生存是第一位的,人的生存離不開道德。其次,自律機制是基於人類的高尚追求而產生的。人立於世,除了想辦法活下來,更主要的是要有高尚精神生活的追求。道德的產生,從根本上講,是人類為了精神生活的崇高,為了人生的幸福自由,為了社會的和諧美好。可見,自律機制的發生不是根源於人類個體的生存需要,而是追求生命價值的自我超越和高尚完美人格的需要。
(2)二者的前提條件不同 自調節行為是人們在社會道德生活中的一種本能行為、適應性行為。只要人們的社會生活是道德生活,並且這種社會道德生活對個體的道德生存有潛在的危機感或實際帶來了一定的危機,就必然存在自調節機制和自調節行為。自調節機制是無條件地客觀存在的。而自律行為是個體在社會道德生活中的一種意識行為、自覺行為,自律機制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後天在社會道德生活實踐中形成的。一個人能否自律,靠的是自覺、意志和決心。所以,我們要想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對社會有所貢獻,讓自己的人生閃光,就要從自律開始,嚴格自律,嚴格要求。
(3)二者的性質表現不同 自調節行為是人在社會道德生活中的一種道德生存本能,展現的是道德生態模式下人的道德自身免疫功能和自然生態發展能力。在人的道德生活中,自調節機制是長期道德習染而成的免疫機制,自調節行為是道德自我生存能力、適應能力和生態發展能力的自然表現。自律行為是社會道德要求與個體道德意志相結合的產物,體現了人類對高尚道德理想、高尚道德境界的追求。自律能力主要表現為個人的道德自我強制、自我約束、自我激勵、自我提升能力。自律機製作為個體道德的自我約束機制,表現的是人們對自身道德修養和完美道德人格的追求與捍衛。
(4)二者的根本目的不同 自調節機制和自律機制都是人的道德養成的重要機制。但從理論上講,一個人的道德更多地是在自調節機製作用下調節的,只有在自調節機制無效無力時,才由自律機制來調節。這與人的身體一般由自身免疫機制、免疫系統來調節,只有當疾病嚴重到自身免疫系統難以奏效時,才由醫生用醫學手段來強制恢復人的生理平衡一樣。一個人的道德由自調節機制還是自律機制來調節,主要取決於個體調節行為時的目的。在自調節機製作用下的行為調節,其目的是為了得到社會的承認、認可,被接納成為社會的合格成員,從而在社會中正常順利地生存和生活下去。自律機製作用下的自律行為,調節的目的是為了成為自身道德的主人,為了自身道德人格的完善,為了崇高道德理想的實現,為了高尚道德境界的提升。
(5)二者的實現方式不同 自調節機制的作用是在社會道德生態環境建設和個體與環境之間的生態互動中實現的。它需要我們建立社會道德生態環境,保護不同類型不同層級道德的生態競爭,確保我們生活的道德環境始終是生態的、有生命活力的。同時加強個體與社會之間在思想、道德、文化、心理等方面的互動溝通,居安思危,時時刻刻感受到道德生存的壓力與危機,激發個體的道德生存本能,加強道德行為的自我調節、自主調節和自發調節。
自律機制只有在社會道德規范建設和社會道德教育等外在強制條件下依靠個體的自覺努力才能實現。為此,我們一方面要重視社會道德規范建設,健全完善社會生活各領域的道德規范,制訂各行業自律公約或行業紀律制度,為人們的行為提供基本的道德依據、價值准則、評價標准。另一方面,要加強道德教育,強化人們的道德意識、道德信念、道德意志,特別要重視運用道德良心的自我監督、自我評判、自我調節作用,加強行為的自我約束、自覺約束。另外,也不可忽視社會輿論特別是媒體輿論的監督作用,監督人們增強行為自律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三、對當前我國道德養成教育的重要啟示
如前所述,自調節機制與自律機制是兩個不同的機制,二者性質各異,作用有別。我們既不能以自律機制否定、代替自調節機制,也不能用自調節機制否定和取代自律機制。既然人的道德行為同時受自調節、自律、他律三種機制的調節,那麼,我們的道德教育就不能搞單打一,片面強調哪一個機制的重要性,而應綜合運用這三種機制的作用,使之互相補充,互相配合,互相促進,相得益彰。具體而言,我們的道德養成教育必須:
1.堅持以自調節為基礎,尊重人的善良本性
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的本性。一個人的道德行為只有完全建立在意志自覺、行為自主、心理自願的基礎上,只有完全聽任自己的本性,不失本性,才是真正符合道德要求的,才是一個真正的道德自由的人。因此,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道德行為由行為主體自身調節是完全可能的、可行的,並有著充分的依據。因此,我們的道德教育應該首先尊重學生的道德主體地位,尊重他們作為一個自由人的道德權利。人都要為生存而思而行,道德生存是人的生存的重要內容。沒有道德的生存就不是人的生存,至少不是人所要的生存。既然每個人都要為生存而思而行,那麼,他們就不可能完全無視社會道德特別是社會公德的存在。當然,道德自調節離不開良好的道德生態環境,並且要以之為根本前提,所以我們要努力營造和構建一個有利於青年學生道德成長的良性的道德生態環境。
2.堅持以自律為條件,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人是高貴的動物,有著不同於一般動物的精神追求,有自己的道德人格理想。換句話說,人不可能只為生存而生存,除了設法解決生存問題而活下來外,還有對人生價值、意義、人格、尊嚴、榮譽的追求。因而,我們完全可以說,在道德修養問題上,人是具有高度自覺性的。這也正是自律機制存在和作用的根本前提。人們常說,一個人很難偉大,但一定要高尚。能否偉大要受許多主客觀條件的限制,而高尚與否則完全在於個人自身的修養、要求。在文明日益發達、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人們基本上不用再為衣食飽暖發愁,為柴米油鹽憂心,人與人之間,少了許多利的爭奪,生存的殘酷競爭,更看重的是德,是一個人的德行修養。現代社會的用人標準是德才兼備,德勝於才。高等教育發展到今天,要找一個有才、會幹事的人並不是難事,難的是既有才又有德的人。馬克思說,道德是人類精神的自律。而自律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人們對自身的嚴格要求,是一種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修養。人類社會要達到理想的德治社會,除了依靠個人與生俱來的道德自我調節機制外,還要重視自律機制的運用,重視道德的自我教育、自我修養。概言之,既然人有追求高尚人格、偉大精神、閃光人生的願望,我們就應在道德教育問題上堅持以自律機制為重要條件,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自覺性。
3.堅持以他律為保證,重視道德立法
道德立法是對人們行為道德約束的外在強制,是非常必要的。所謂道德立法,有人認為,就是把道德領域中一些帶有根本性和普遍性的規范上升為法律規范,依法推行,促進道德內化,弘揚社會道德。〔3〕筆者認為,「道德立法」並非真的立法,強調的是道德規制的建設,它仍屬於道德領域而非法律領域。孔子說過,「性相近,習相遠」。人雖有善良的天性,但會在後天的社會環境中受到污染。所以,在我們的現實社會,不乏作姦犯科之人、犯上作亂之人、違法犯罪之人。沒有道德立法,沒有道德規制建設,沒有嚴厲的道德懲戒,人就會失去對道德的虔誠、敬畏之心,就會藐視道德,踐踏道德,社會的秩序就要受到破壞。道德是社會的最後的安全閥,道德決堤,一瀉千里,後果不堪設想。道德教育、道德養成必須要以道德立法為屏障和保證。任何時候我們都要重視道德立法工作,加強道德規制建設,以他律作保證,築牢道德的防線,確保道德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❾ 道德的本質功能和作用是什麼

親愛的樓主:
【本質】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內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容系的反映。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以能動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和引導、規范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
【功能】是指道德作為社會意識的特殊形式對於社會發展所具有的功效與能力。其主要功能是認識功能和調節功能。道德的認識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會現實特別是反映社會經濟關系的功效與能力。道德的調節功能是指道德通過評價等方式,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和實踐活動,協調人們之間關系的功效與能力。此外,道德還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如導向功能、激勵功能、辯護功能、溝通功能等。
祝您步步高升
期望你的採納,謝謝

熱點內容
清華大學法學院招生簡章 發布:2025-02-09 11:18:52 瀏覽:303
上海勞動法試用期工資規定 發布:2025-02-09 11:07:05 瀏覽:126
中南政法法學院 發布:2025-02-09 10:42:14 瀏覽:693
行政法案例分析要點 發布:2025-02-09 10:40:16 瀏覽:435
女朋友和我分手後死了我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9 10:37:56 瀏覽:969
月息3違約金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09 09:01:01 瀏覽:551
刑事訴訟法再審抗訴 發布:2025-02-09 08:58:44 瀏覽:371
財經法規習題集 發布:2025-02-09 08:53:13 瀏覽:838
集體土地司法強拆 發布:2025-02-09 08:37:26 瀏覽:538
第三人要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9 08:26:03 瀏覽: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