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人人說道德

人人說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1-24 04:05:50

① 「一個骯臟的國家,如果是人人講規則而不是講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情味的國家。一個干凈的國家

這是一句不對的話。當成雞湯讀一讀還有一定的營養價值,奉為人生箴言就太可笑了。
首先,這是不是胡適說的,還有待商榷。《四十自述》等介紹胡適的書中並無記載,題主可以自己去翻翻相關的書看。
再者,這句話本身就講不通。
先說後半句話。後者的話,容易被人認為道德是無用的,甚至是有害的。其實很多人都會把「道德」和「偽道德」混為一談,認為拿輿論去壓制別人就是講道德的後果。錯了,道德是律己的,而不是律人的。至於道德綁架就更是偽道德了,因為發出這個命令的人是通過不顧及別人利益的方式去讓別人無條件服從自己,本質上也是違反道德的。拿道德大棒去打壓別人是偽道德,不是真道德。很多人恐怕連真道德和偽道德都分不清吧……
至於如果人人都只講道德的話,那些真正有道德的人總歸還是不會干壞事,但大部分人道德水平沒那麼高。而且講道德不代表遵守道德,只是口嗨一下而已。那些道德水平一般的人通過口嗨來提升自身優越感,以至於他們會以「道德王子」的身份自居,行為越發不檢點。另外,道德無法懲罰作惡的人,所以說一個壞頭蛆在沒有硬性約束的情況下會越發無底線,而道德水平一般的人也會因此而墮落,但真正道德高尚的人是不會受影響的。
所以說,後半句話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
至於前半句話的話,那就完全是胡謅八扯了。
道德和規則的最大區別在於,規則是死的,道德是活的。規則是比較被動的,道德是有自發性的。如果人人都只講規則不講道德,人們頂多做到不做壞事,僅僅不做越雷池的事情就足矣了。但不做壞事就意味著做好事嗎?道德的自發性和主動性是規則所不能替代的。規則不會讓你去幫助別人,不會讓你去關心別人,也不會讓你放下歧視和偏見……
綜上所述,這句話就是胡謅八扯。後半句有一定的道理,告訴人們規則的重要性,但卻沒有告訴人們要區分開「真道德」和「偽道德」。前半句就沒什麼價值了。
這種話當成一句雞湯讀一讀,尚且有一定的營養價值。但如果把這句話當成張口就來的人生箴言,那就太可笑了。只可惜啊,如果有名人的名義附體的話,狗屁都是香的,讓人趨之若鶩。很多人崇拜這類「名人名言」,也許只是一種附庸風雅的舉措,或者拿來主義式的吸收;再或者說,哪怕出了錯,名人的名號也能讓他們心安理得。

② 胡適的「只有人人都開始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才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這句話出自哪裡啊

這個好像是胡適的日記裡面寫的。一個骯臟的國家,如果人人講規則而不是談道版德權,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回歸;一個干凈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談道德,談高尚,天天沒事兒就談道德規范,人人大公無私,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布的骯臟國家。

③ 「如果人人都講規則,那麼社會將怎麼怎麼樣如果人人只講道德,那麼社會將怎麼怎麼樣」原話是什麼

原話是:「一個骯臟的國家,如果人人講規則而不是空談道德,最終會變成版一個有人味兒權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回歸;反之,一個干凈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談道德、談高尚,天天沒事兒就談道德規范,人人大公無私,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布的骯臟國家。」

【出自】胡適的《介紹我自己的思想》這本書是胡適先生在1930年為《胡適文選》寫的自序。在文選中,胡適從三集《胡適文存》中精心挑選了22篇文章,作為讓青少年了解他思想的課外讀物。

【背景】在中國的新文化運動(1915年——1923年)期間,大量來自於國外的思想思潮被引入中國。空談各種主義的風氣,也在知識分子中日益濃厚。胡適先生意識到空談主義趨勢的危險,早在1919年就指出:「一切主義,一切學理,都該研究。但只可認作一些假設的(待證的)見解,不可認作天經地義的信條;只可認作參考印證的材料,不可奉為金科玉律的宗教;只可用作啟發心思的工具,切不可用作蒙蔽聰明、停止思想的絕對真理。」並提出「多研究問題,少談些主義」。而胡適的這些主張,在當時是「最不能得各方面的了解」。

④ 假如人人都不講道德,會有什麼後果

假如人人都不講道德,那麼這個社會都將不復存在,人們會到處打架,隨地扔垃圾,見一個人罵一個人,沒有了道德,人類就會消失在世界上,謝謝。

⑤ 道德名言名句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孔子
●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為惡。
——蔡元培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
——陶行知
●教導兒童服從真理、服從集體,養成兒童自覺的紀律性,這是兒童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部分。
——陳鶴琴
●道德修養貴乎實行,卻不貴看書,但看書能正確我們的道德觀念,自也很有益處。
——楊賢江
●一種集體的習慣,其力量更大於個人的習慣。因此如果有一個有良好道德風氣的社會環境,是最有利於培養好的社會公民的。
——弗·培根
●兒童第一步走向邪惡,大抵是由於他那善良的本性被人引入歧途的緣故。
——盧棱
●教育必須立足於道德和智慧,道德是為了支撐美德,智慧是為了防止自己遭到不道德的侵凌。
——尚福爾
●對你們的孩子要教之以德性,只有德性,而不是金錢,才能使人幸福,這是我的經驗之談。
——貝多芬
●教育的最終目的為明辨善惡及真偽,並使人傾向於善與真,排斥惡與偽。
——塞·約翰生
●必要的道德教育最好在嬰兒出生的那一瞬間就開始,因為這樣開始就不會因太多的期望而失望。
——羅素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條既適合於孩子,又對各種年齡的人來說都最為重要,那就是:絕不損害別人。甚至教人為善這一條,如果不從屬於這個教訓,也是虛偽的、矛盾和有害的。
——盧棱
●教你的孩子規矩勤勞,不要在窮苦中失措,敗壞了品德而行為不檢。
——裴斯泰羅齊
●人人都應該祈求自己具有存在於一個健康的身體裡面的一個健康的心靈。
——誇美紐斯
●我們應該盡量使孩子們開始聽到的一些故事必定是有道德影響的最好的一課。
——柏拉圖
●不要讓兒童的思想和心靈接觸到不正義的事情時抱著漠不關心的態度。這是邁向道德發展的更高境界的一個台階。
——蘇霍姆林斯基
●五年寒窗固然能培養出工程師,但學會做人,則需要一輩子。
——蘇霍姆利斯基

⑥ 關於道德的名言

1、道德衰亡,誠亡國滅種之根基。—— 章炳麟

2、人在智慧上應當是明豁專的,道德上應該是清白屬的,身體上應該是清潔的。—— 契訶夫

3、道德能幫助人類社會升到更高的水平,使人類社會擺脫勞動剝削制。—— 列寧

4、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赫爾巴特

5、要是一個人的全部人格、全部生活都奉獻給一種道德追求,要是他擁有這樣的力量,一切其他的人在這方面和這個人相比起來都顯得渺小的時候,那我們在這個人的身上就看到崇高的善。—— 車爾尼雪夫斯基

6、道德美,包含兩個互相區別的因素,就是正義與慈愛。—— 庫申

7、道德不是良心的可卑的機謀,而是斗爭和艱難,激情和痛苦。—— 托馬斯·曼

8、道德和才藝是遠勝於富貴的資產。墮落的子孫可以把貴顯的門第敗壞,把巨富的財產盪毀,而道德和才藝卻可以使一個凡人成為不朽的神明。—— 莎士比亞

⑦ 人人知誠信 人人講誠信

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我演講的題目是《人人講「誠信」,世界更美好》。 誠信,就是要誠實、守信用,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要有責任感。它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每個人應該做到的最起碼的道德標准。我們的父母和老師常常用他們的言行教導我們:「從小就要做一個有誠信的人。」 記得在元旦前夕,為了讓教室的環境布置更漂亮些,我請求媽媽抽空到班上來幫幫忙,媽媽答應第二天中午過來。誰知,第二天一早就紛紛揚揚地下起了鵝毛大雪,不一會兒,大地就積起了厚厚的冰雪,天地間一片白色,銀裝素裹的冰雪世界煞是好看,同學們開心極了。不過,路上的行人可沒那麼輕鬆了,雪大路滑,一不小心就會摔個嘴啃泥。我的心越來越不踏實,我既希望看到媽媽的身影,又擔心媽媽在路上不安全。到了中午時分,董老師帶我們去演播廳拍錄像,剛到樓下,我一眼就看到一個大雪人出現在我們面前:她的頭發、眉毛、衣服全是白的,連眼鏡的玻璃片都是白的,她就是我的媽媽呀,她不管天氣的惡劣,如約地來了!我還看到了一個別人不易察覺的細節——媽媽的一個膝蓋又臟又濕,樣子好狼狽,可她的臉上堆滿了笑容,我真想撲上去擁抱她,為她送上一點溫暖,可我還是轉過臉去不再看她,因為,我不想讓她看到我流淚的樣子。同學們,你們和自己的家人之間可能也有類似的故事,你們也被深深地感動過,這——就是母親對孩子的誠信。 還有一次,具體的時間我記不清了,但肯定是我上一年級的時候。那天晚上,我對數學作業有些模糊,非常著急,就想給王老師打電話問問清楚,一看,時間已經是晚上七點多了,媽媽說:「王老師一定已經回家了,給她家裡打電話吧。」電話打過去,接電話的是一個大哥哥的聲音,他說:「王老師還沒回家呢。」我想:老師們可是五點左右就下班的呀,王老師不會還在學校吧?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情撥通了王老師辦公室的電話,很快,從電話那頭傳來了王老師親切的聲音,我奇怪地問:「王老師,您怎麼還在學校?」王老師很輕松地說:「學校剛開學,還有很多事要做哪。」我們都知道,王老師也有一個需要照顧的小家,也有一個盼著她早點回家的兒子,可是王老師……這就是一個老師對工作、對學生的誠信。這件事過去很久了,王老師可能已經完全沒有了印象,因為這樣的日子對她來說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可這件事會永遠永遠地留在我的心中,一直會鞭策著我,告訴我要做個像老師一樣對社會、對他人有誠信的人。 說了這么多,不要以為誠信只是大人的事,其實,誠信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誠信就在你我的身邊。 我有一個好朋友,名叫舒冊,有一次我和他約好星期天上午八點在小區門口等,一起去吳山遊玩。為了赴約,星期天一早,我就起床了,早早地來到了小區門口,因為我一向是這樣想的:寧可我等別人,不能讓別人等我。到了七點五十八分,還沒有看到舒冊的身影,我有些急,但約定的時間還沒到,我應該再耐心地等一等。八點一到,舒冊准時地出現在我面前,我高興地抱住了他,可一看,他的眼圈紅紅的,顯然哭過了,原來,這一天他的爸爸媽媽要他去奶奶家,他盡管也很想去,但覺得同我的約定更重要,為了說服爸爸媽媽,他還同大人發生了爭執。從那次以後,我倆的關系更親密了。 一個人只有講誠信,別人才會稱贊他、尊重他、親近他、信任他,有困難時才會幫助他。否則,他將是一個孤獨的人。同學們,讓我們都來講誠信吧,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譬如,昨天你答應過老師要努力學習;今天早上你答應過爸媽要認真聽講,你就一定要做到。只有我們人人講誠信,時時講誠信,這個世界就會充滿真善美,我們的世界就會更美好! 謝謝大家!

注意:自己改一下

⑧ 自我道德,人人道德,社會道德……

道德已經淪為一種嘴上文明!!!!這才是道德為什麼會淪喪的原因!!信教本身沒錯!但是道德不是一個部分人的標准!以自己的觀點約束別人同樣不道德!!當前還是凈化這個只唯利是圖的世界吧!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是倆手抓物質!!文明扔一邊!!價值觀不統一,甚至已經是扭曲,顛倒!道德,我們應該先做再說吧!

⑨ 人人都在談道德,什麼才是道德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准,是指一定社會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系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道德相對主義者認為,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系:雖然人類的道德在某些方面有共通性,但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准也常常有所差異;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⑩ 講道德的句子

1、 愛國守法,明理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2、 創文明校園,譜世紀新聲。

3、 團結友愛,嚴肅活潑;鑽研進取,求實創新。

4、 普及文明用語,提倡禮貌待人。

5、 共建美好環境,同創文明校園。

6、 文明用語人人講,校園之內處處春。

7、 樹立環保意識,反對白色污染。

8、 惡語一出話傷人,好話一句暖人心。

9、 拒絕陋言穢語。

10、 講好普通話,溝通你我他。

11、 生活簡朴,不挑吃穿。

12、 人人有禮貌,個個愛學校。

13、 自尊自愛,注意儀表。

14、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15、 您並非美麗才文明,而是因文明才美麗。

16、 一句兩句三四句,文明用語開奇花;春風又綠校園內,明月今日照我還。

17、 尊師重道少不了,微笑寬容待人好。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譯文]
有德的人做了有德的事,人們都會認為他有德;無德的人做了有德的事,人們也會認定他沒德。這是一種固定的看法,在心理學叫刻板效應。
有德的人使用了無為,人們也會認為是很正常的,無德的人使用了無為,人們也會認為是有問題的。如果我們只知道這樣的事情,好像很有道理,但卻是糊塗的開始。
用仁來規勸人們的言行,人們可以接受;但是用義來批評人們的言行則人們就會有想法。如果用禮來制裁人們的言行,人們一般不接受,甚至會採取拒絕的態度。
在道上走偏了才有德的衡量,偏的量太大了,被別人或自己評價為無德或失德。按道而行就有德,走在道的中間就是品德高尚;言行過了就叫失德,失德後會先用仁愛來規勸,用仁愛不行才用義來批評,用批評也不行才用制度來制裁。動不動就用制度來制裁,是不厚道,無忠信可言,可能是會引起大亂,制裁是引起大亂的罪魁禍首。用仁義可以讓走道偏了的人回到正道上來,但是用禮或刑則就是不一樣了,可能犯過錯誤的人就無法再回到正道上來了。
在這里,仁與義相比,仁是無為,義是有為;義與禮相比,義是無為,禮是有為;仁義與禮刑兵相比,仁義是無為,同時,厚黑也是無為之舉的表現。
佛家的胸懷更寬,所以說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管你犯下了多大的罪過,都是可以饒恕的。
所以有道的人,為人處世要厚道,不要太刻薄;要實實在在,不要華中取寵。所以要去掉刻薄,保留厚道。
總結:道德仁義禮是有先後順序的。

熱點內容
司法體制弊端 發布:2025-04-22 19:55:22 瀏覽:514
公司獎罰條例 發布:2025-04-22 19:47:58 瀏覽:347
行政訴訟法模擬審判報告 發布:2025-04-22 19:29:03 瀏覽:292
高空拋物造成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22 19:17:19 瀏覽:723
2016法學就業 發布:2025-04-22 18:59:33 瀏覽:559
通山法院拍賣 發布:2025-04-22 18:49:07 瀏覽:209
大學教育法律法規 發布:2025-04-22 18:46:15 瀏覽:55
法律顧問的內容 發布:2025-04-22 18:40:02 瀏覽:760
2020年婚姻法多大可以領結婚證 發布:2025-04-22 18:33:44 瀏覽:36
和諧的道德觀 發布:2025-04-22 18:32:56 瀏覽: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