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莫法
『壹』 道德與法律的區別與聯系
這玩意分權重么?又不是資源扶持。如果題主說的是權威性的話, 那無疑是法律的權威性更大一些,法律是道德的最基本底限,且具有非常強的約束力和強制性。而兩者的關系就在於容忍度上,觸犯法律是零容忍,而違背道德還是有轉換的餘地的。
所以說,道德與法律結合起來構成了整個社會的規則體系,法律規定了人們最基本的道德標准,而傳統意義上的道德標准,其主要作用是引導人們正向發展,構建和諧美好社會,人與人能夠和平相處。而隨著社會的穩步發展,道德行為規范也會越來越健全,而法律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的健全。而這個過程是漫長的,是根據社會發展過程中遇到或發生了一些事情之後,再做出改變或調整的。基於我個人的觀點,我認為法律的更具有權威性,且必須是人人遵守的規則。
『貳』 道德與法治的古詩
1、不將法律作春秋
出處:《詠史上·宣帝》,朝代:宋,作者:陳普
全文:不將法律作春秋,安得河南數國囚。莫道漢家雜王霸,十分商鞅半分周。
2、恥言法律羞丘戎
出處:《新作南門》,朝代: 宋 ,作者: 蘇轍
全文:於公決獄多陰功,自知有子當三公,高作里門車馬通。定國精明有父風,飲酒一石耳目聰。漢家宰相仍侯封,左右中興始且終。我家讀書自我翁,恥言法律羞丘戎。中年出入黃門中,智巧不足稱愚忠,雖雲寡過亦無功。
不忮不求心粗空,舉世知我惟天工。恃此知不累兒童,作門不庳亦不隆。陋巷正與顏生同,勢家笑唾儻見容。
3、惟用法律自繩己
出處:《寄盧仝》,朝代: 宋唐,作者: 韓愈
全文:玉川先生洛城裡,破屋數間而已矣。一奴長須不裹頭,一婢赤腳老無齒。辛勤奉養十餘人,上有慈親下妻子。先生結發憎俗徒,閉門不出動一紀。至今鄰僧乞米送,仆忝縣尹能不恥。俸錢供給公私餘,時致薄少助祭祀。
勸參留守謁大尹,言語才及輒掩耳。水北山人得名聲,去年去作幕下士。水南山人又繼往,鞍馬仆從塞閭里。少室山人索價高,兩以諫官征不起。彼皆刺口論世事,有力未免遭驅使。先生事業不可量,惟用法律自繩己。春秋三傳束高閣,獨抱遺經窮終始。往年弄筆嘲同異,怪辭驚眾謗不已。
4、先公法律自治身
出處:《送師道弟守德慶》,朝代: 宋, 作者: 陳宓
全文:乃父高皇侍從臣,汝今潛邸牧疲民。天低日近偏臨照,士曠人稀費撫循。得暇詩書休釋手,先公法律自治身。舟來勿寄南方物,只寄平反愜老親
『叄』 什麼是道德
中國道德
《易經.系詞》雲:「一陰一陽之謂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陰陽之說」是中國哲學重要的宇宙起源說,也就是我們大家都了解的矛盾統一的辯證法。太極陰陽之理,就是物質矛盾統一率。陰極之中有一陽生,陽極之中有一陰生,就是量變導致質變。也就是所謂的「物極必反、否極泰來」。
形而上就是有形物質的無形規律,這個規律就是「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顧名思義,有形之物為器,就是我們通常說到的物質。而德是什麼意思呢?當然依照道理行為,既是「善行」,積善成德。
地球是自然界,依賴宇宙而存在,同時也受著天體運行的制約,這就是矛盾。而人類需要自然界而生存,同時也受自然界的制約。原始社會,人類生存必須依賴人群,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形成人群對個人的制約。因此,上古時代理解道理的人就是有德之人,因為,他可以做到無私把人們集中起來。
人類群居自然根據道理建立秩序,這個秩序為「道德」。只有少數的所謂有智慧的人,才能建立秩序,並維持秩序,這就是古人所謂「得道」者。而那時人群大多是處在愚昧狀態,因此,這個秩序就是外力對人們的制約,用今天的話講叫做「倫理秩序」。德是聚集的力量,因此為大。而有德之人就是首領,因為他明白道理,能給人們化解矛盾,共同創造利益,抵抗野獸和自然界的威脅。
因此,給人們帶來福利的智者就承擔起人們的分工協作以及利益分配。而那時人們都認為有德之人是神和天的派遣,他建立的秩序都是依照天的啟示或者神的啟示。而《易經》就是聖人觀察自然界摸索規律的一部集哲學、科學、數學於一體的中國的神奇文化瑰寶。
《易經.系詞》有雲:「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這段對於「易」的描述,在今天看來是描述人處於異常安靜的狀態下,也就是苦思冥想中產生的靈感,既是「感而遂通」,進而發現內心世界的靈魂,也就理解天下萬物的道理。而原始古人把這種人類生命的一種奇妙狀態當成神的啟示,或者天的啟示都是很正常的。
而且,西方的古人先哲都有類似的經歷,也都認為是天啟或者神啟,後期笛卡兒在沉思中感受到上帝的存在——既是靈魂。無論東方與西方,人類在生命進程中的步伐都是一致的。西方的真理就是東方的道德,西方的上帝就是中國的天命。
尤其上古時期,人們都非常單純樸素,而這些得道的大德之人確實是找到了自己的靈魂,所謂靈感就是良知。這些偉大的靈魂都是無私地按照良知治理天下,因為,他們深刻地理解慾望對個人和子孫後代的危害。
後來,人們發現治理天下可以獲得分配權,可以享受榮華富貴。所以就出現了爭奪天下的中古時代,而中古時代的統治者無疑不是得道者,而是慾望驅使。因此,這個時期的道德就不是真理了,是偽道德。德者是積蓄數量以大多數為准則,因為陰陽之道理是量變導致質變,多數永遠是真理,違背這個真理,人類的分配就會失去真理。
因此,中古時期是人類物質慾望的強烈膨脹而導致的災難時期。所謂「物極必反」,人類開始了斗爭而不是和諧,矛盾發生對立,陰陽劇烈運動開始無休止地重復暴力,中古時期正是喪失道德的人類發展時期。
『肆』 道德和法律分別存在哪些缺陷
法律被譽為「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古代法學家傾向於「德主刑輔」,近代法學家們強調「依法治國」.
從《漢莫拉比法典》開始,法律就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法律具有建構性、確定性、一元性、法律評價的共同性、外在側重性、程序性、外在強制性、可訴性的特徵.
道德具有非建構性、模糊型、多元性、道德評價的個體化、內在關注、非程序性、內在約束、不可訴性的特徵.
個人認為:例如
1、法律的缺點是:當代法律覺有不健全性,很多權益無法用法律保障.
道德的優點是:雖然法律沒有明文規定「可為」或者「勿為」,但根據個人的信念和良知,自行約束或者判斷該行為的「可為」或者「勿為」.
2、法律的缺點:滯後性.社會是不斷發展的,物質決定意識,不同時期,人的觀念會隨之變化,而法律卻滯後於社會的發展.很多法律問題出現,且法條不能解決時,才會修改或從新解釋法律.
道德的優點:社會不斷發展,物質決的意識,人的思想覺悟會隨社會的變化而改變,道德具有靈活性.自身修養的提高,道德水平會隨之提高.
3、法律的缺點:只懲罰行為.此所謂「法無明文規定不為法,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道德的優點:可以懲罰思想,也可以懲罰行為.例如,犯罪預備中的中止行為,有些法條可以是不處罰的.都是法律不懲罰行為,而當犯罪嫌疑人後悔時,或者當此行為引起社會公憤時,道德是可以懲罰一個人的思想的.例如,犯罪行為結束後,銷贓行為的時候不可罰,在道德層面是可以懲罰行為的.
總是,道德的層面比法律廣很多,法律僅僅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伍』 道德與法律的 名言警句
犯罪總是以懲罰相補償;只有處罰才能使犯罪得到償還。——英國作家回達雷爾
我不同意你說答的話,但是我願意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法國作家伏爾泰
賞善而不罰惡則亂,罰惡而不賞善亦亂。---元結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孟子
有法不行,與無法同---蘇軾
搞四個現代化一定要有兩手,只有一手不行。所謂兩手,即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鄧小平
紀律是勝利之母---蘇沃洛夫
公正的法官立場是冷酷的中立---伯格
不遵守規章制度的人,不能自由---卡萊爾
法律的目的不是廢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護和擴大自由----洛克
只要法律不再有力量,一切合法的東西也都不再有力量----盧梭
『陸』 道德和法律的關系
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上的思想關系,是一種特殊的社意識形態或上層建築。道德是以善惡為標准,調節人們之間和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法律屬於上層建築范疇,決定於經濟基礎,並為經濟基礎服務。法律就是國家按照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和。道德與法律之間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
道德與法律的區別
法律與道德是兩種不同行為規范,它們的產生原因、調整對象、調整范圍、表現形式、調整機制、評價標准等方面各有不同。
第一,法律與道德產生的條件與消亡各不相同。根據馬克思主義關於國家與法的學說,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因此,法律的產生以國家的形成為前提條件,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的行為規范。沒有國家就沒有法律,國家的性質決定了法律的性質。而道德則不以國家的產生為前提,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有了道德的存在。在1種社會形態之內通常只可能存在1種同1性質的法律,卻可能存在幾種不同性質的道德。如在社會主義國家產生以前,少數先進人物與革命導師就已經具備了社會主義的道德理念和道德品質。法律既然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也必然隨著國家的消亡而消亡。在法律消亡之後,道德依然存在。
第二,法律與道德調整的對象與范圍有所不同。在現代國家,法律調整的對象僅限於人們的外在行為,單純的思想或動機不是法律所調整的對象(在法官判斷一種行為是否要受到法律制裁以及該行為如何受到法律的制裁時,行為人的心理動機也是法官考慮的一個因素。)在古代社會曾經存在過「腹誹」、「莫須有」等以思想定罪的荒謬案件,這種情形與現代國家的法治原則是格格不入的。而道德所調整的不僅僅是人們的外在行為,它還規范人們的心理動機。即使在調整人們外在行為的問題上,道德所調整的范圍也比法律要廣泛。例如,婚姻關系是法律與道德所共同調整的對象,但是愛情關系、友誼關系通常只受道德的調整而不受法律的調整。
第三,法律與道德的表現形式與調整機制各不相同。許多道德規范表現為1種抽象的原則與信念,違反道德規范的後果是行為人要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以及行為人自身的自責、內疚、懺悔。而法律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的行為規范。在現代國家,法律規范則必須規定明確、具體的行為模式與行為後果。違反法律規范的後果,是由相應的國家機關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
第四,法律與道德的評價標准各不相同。道德評價具有「揚善懲惡」的特點,其評價對象包括了「善行」與「惡行」,而法律評價所針對的主要是違法犯罪行為。在通常情況下,違反法律的行為必定違反道德,而違反道德行為未必都違反法律,道德評價的標准比法律的評價標准更高。
道德與法律的聯系
它們都屬於上層建築,都是為特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它們是兩種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任何社會在建立與維持秩序時,都不能不同時藉助於這兩種手段,只不過有所偏重罷了。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第一,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為兩類:一是社會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社會要維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傷害他人、不得用欺詐手段謀取利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2類包括那些有助於提高生活質量、增進人與人之間緊密關系的原則,如博愛、無私等。其中,第1類道德通常上升為法律,通過制裁或獎勵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2類道德是較高要求的道德,1般不宜轉化為法律,否則就會混淆法律與道德,結果是「法將不法,德將不德」。法律的實施,本身就是1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不但有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有助於人們道德的培養。因為法律作為1種國家評價,對於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有1個統1的標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評價標准與大多數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1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實施對社會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第二,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1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道德對法有補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第三,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