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道德行為
㈠ 一切應到行為都是道德行為嗎,為什麼請舉例
個人認為,這一觀點是不準確的。
應當的行為,可能符合常理和常情的行為,但不一定符合道德規范的行為。
要正確處理,情、理、法、道德的若干層次的關系。
比如,肚子餓了要吃飯,這是應當的行為,符合情理,但這跟道德沒有關系。
欠債要還錢,符合情理,有時不合法,也不道德,比如是賭債。
㈡ 如何區分道德行為與非道德行為、道德的行為和不道德的行為
是否有行為動機與行為效果的支配
㈢ 道德行為有哪些
馬克思主義對道德的定義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各種文化中的道德觀
相較於西方文化自古希臘以來把道德視為一個獨立分離的單元(哲學中的倫理學),中國古代並沒有特別把道德領域(Moral)跟非道德領域(Amoral,異於指不道德的Immoral)切割開來(中文道與德兩字經常並用,對真善美三者亦無明顯區隔):兩者之間界線模糊又經常融為一體(儒家理想的天下觀即為一例,文史哲不分亦為一例,大體上是受到陰陽五行及天人合一思路的影響);希伯來、伊斯蘭和印度文化中,道德附屬於宗教,例如耶和華或安拉或法 (印度哲學),並不是獨立的單元;原始部落中(非洲人、印地安人、澳洲土著、台灣原住民等),道德通常附屬於傳統習俗,亦非獨立單元。
從形式來看,道德包括一個人的言論和行為兩大方面;從內容來看,道德包括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等方面。 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 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㈣ 什麼是有道德的行為
道德行為抄是指在一定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有利或有害社會和他人的行為。 道德行為具備以下特徵: 1、一定是與他人或社會集體發生利害關系的行為。 2、是自知的行為,即行為者對自己的行為目的有明確認識的行為。 3、是行為者本人意志自願選擇的行為。 因此,也就能夠從道德上對其進行善惡評價,行為者負有道德責任的行為。 道德行為又包括有道德的行為和不道德的行為。 有道德的行為是指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的行為,是一種有利於他人、集體和社會的 行為,又叫善的行為。 不道德的行為是指不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的行為,是一種有害於他人、集體和社會 的行為,又叫惡的行為。 那種不受道德意識支配,或同人們相互之間的利益無關,又不能進行善惡評價的行為,即 不具有道德意義的行為,稱為非道德行為或非倫理行為。
㈤ 是道德的還是不道德的
還是道德的好
㈥ 道德和文明有何區別哪些屬於不道德行為哪些屬於不文明行為
從概念上來來講,廣義的文明源是具有高度智商的生物社會發展的產物,是用來描述、認識、了解、掌握該社會的工具。它包含歷史、經濟、科技、語言、文化、法律、教育、地域、風俗等等等等,既然是社會的產物,它就有一定的范圍性,我們常見的一般表現為:社區文明、組織機構文明、城市文明、國家文明、人類文明等。狹義的文明是相對於其他文明相互對比而產生的結果,通常表現為對某種范圍內社會整體的評價。
而道德是文明的產物,是思想的產物,比較復雜。道德的產生源泉多種多樣,有「人性論」、「信仰論」、「社會進步論」、一般具有人格特點的,可以表現在個人,也可以放大到整個社會。可以通過思想約束人的行為。
道德的內涵出自文明,與文明是一脈相承的。不道德的事,如隨地大小便、公共場合抽煙、罵人、打架等,這些肯定也是不文明的。
㈦ 道德行為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道德一定具有主觀性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沒有主觀性就不存在道德,道德只能存在於主體的思維中,所以必然具有主觀性。問題是,道德是否具有客觀性。要麼具有,要麼不具有。如果不具有,那麼道德就對人沒有了動力。人不必按照道德律令來行動。因為沒有客觀性也就會缺乏普遍性或者是絕對普遍性。比如尼采和馬克思,都認為道德只是統治者的工具,是一種思想枷鎖。
所以這種道德觀下,道德具有客觀性的表現是一方面這種道德被客觀物所影響,一方面能影響一定量的主體。不具有客觀性表現在不同的主體因為階級的不同具有不同的道德。那麼就沒有一個客觀的不變的道德。而且這樣道德變成了利益,甚至是消融道德的,也許是否認道德存在的。這種情況下,不具備客觀性的因素導致結果是道德無力,道德缺乏說服力。我認為這種道德觀是傾向於道德沒有客觀性的。說道德具有客觀性則是儒家學說的論證,康德也有過涉及。此處只講儒家。儒家經過發展,在道德問題上,認為道德是與宇宙本體分不開的。
宇宙本體是個客觀的實在。這個本體具有客觀性,而這個客觀性在人的身上所投射的就是道德。這就是儒家心性說的研究內容。儒家通過這種方式把人內心的道德和客觀的本體相聯系,然後借著本體的客觀性就有了客觀性。這樣道德就有了動力。可是事實的殘酷性是,形上學,本體論被認為是失敗的,是精緻的藝術品而不是真理。所以這種道德客觀性也就不成立了。
㈧ 你知道什麼才算是道德行為
道德是復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制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
道德是人本能的東西,更是後天養成的合乎行為規范和准則的東西。它是社會生活環境中的意識形態之一,它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線。道德雖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對人的修養和身心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類是靠道德的建立來作保障的。道德的傳承也同樣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勞動和創造,以致分門別類地產生各自的要求和水準。
道德的功能: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良師;道德是社會矛盾的調節器;道德是催人奮進的引路人;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評價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和人們內在的意志力量;道德不僅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人類擬定道德原則的目的是調節利益關系,實現本階級(社會或團體)利益最大化。
㈨ 什麼是道德的行為
道德行為是指在道德認識的基礎上,個體符合道德規范、准則的外在行動,是實現道德動機的基本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