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程序性立法權

程序性立法權

發布時間: 2022-01-24 09:50:05

『壹』 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制定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動,是

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在其法定的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定程序制訂規范性回法律文件的答活動,是法律制定。
法律制定,又稱法律創制,法律創立,最通常的稱之為「立法」。它是指有法的創制權的國家機關或經授權的國家機關在法律規定的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定程序,制定、補充、修改和廢止法律和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以及認可法律的一項專門性活動。一般也簡稱為法律的訂、修、廢活動。這種活動,是將一定的階級(階層或階級聯盟)的主張上升為國家的意志,成為規范性法律文件。

『貳』 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制定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動,是(單選題)

  • 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制定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動,是法律制定。

法律制定,又稱法律創制,法律創立,最通常的稱之為「立法」。它是指有法的創制權的國家機關或經授權的國家機關在法律規定的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定程序,制定、補充、修改和廢止法律和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以及認可法律的一項專門性活動。一般也簡稱為法律的訂、修、廢活動。這種活動,是將一定的階級(階層或階級聯盟)的主張上升為國家的意志,成為規范性法律文件。

  • 根據我國憲法和有關國家機關組織法律規定,我國各級種類國家機關的創制許可權如下:

①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及其常設機關的許可權是:修改憲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和其他的基本法律的權力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修改,但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②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及其所屬機關的許可權是: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規,發布決定和命令由國務院做出。國務院各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許可權內發布命令、指示和規章

③地方各級國家權力機關及其常設機關的許可權是: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在本行政區域內,有權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通過和發布決議。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大常委會,可以擬定本市需要的地方性法規草案,提請省、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審議制定,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

由於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或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④地方國家行政機關的許可權是: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在本行政區域內,有權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發布決定和命令。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和行政法規,制定規章。縣以上人民政府的下屬部門可以發布命令和指示。

『叄』 立法權包括哪些要素

「立法」(Legislation),一般又稱法律制定。西方國家的學者對立法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古代中國與現代意義上的立法含義也有所不同。立法是通常指特定國家機關依照一定程序,制定或者認可反映統治階級意志,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的活動。
1.立法的概念

我國當今法學中,對「立法」一詞有四種理解。
從狹義的解釋來看,根據我國現行憲法,立法是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設機關制定和變動法律這種特定規范性文件的活動。
從廣義來看,立法是指從中央到地方一切國家機關制定和變動各種不同規范性文件的活動。
兩者之間的解釋,立法是指一切有權主體制定和變動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動。
北大教科書解釋:立法是由特定的主體,依據一定職權和程序,運用一定技術,制定、認可和變動法這種特定規范的活動。
編輯本段
2.立法的特徵

第一,立法是國家履行職能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國家的一項專門活動。
第二,立法既包括有立法權的專門國家機關進行的立法活動,也包括經授權的國家機關進行的立法活動。
第三,立法是依照法定程序進行的活動。
第四,立法是一項包括多種法律變動的專門活動。
編輯本段
3.立法部門

立法部門是現代社會中負責制定法律的機構,通常由當地公民按人口比例組成,通常稱為國會或議會,但亦有使用不同名稱。立法部門除了制定法律外,通常亦負責審批政府(行政部門)的公共開支要求、監督政府運作、同意司法首長的任命等。在議會制中,行政部門亦是由立法部門產生,向立法部門負責。在總統制中,行政首長並不由立法部門產生,而是分開選舉。但不論在何種制度中,由於立法部門掌握了公共財政的大權,可以說是最根本的權力來源。
編輯本段
4.不同時期的立法

制定法律的權力不是一開始在議會手上的,在不同時代和不同國家中,立法權不盡相同。在原始社會時代,法律一般是習慣法,由一個氏族內大家共同的習慣組成,大家共同遵守。
在奴隸社會時代,法律已經成文,不同國家法律制定的權力也不同。獨裁君主國家,立法權屬於君主。在古代印度,則屬於祭司階層 - 婆羅門,隸屬於神權。古代雅典,立法權由奴隸主組成的議會共同決定。
在封建社會,立法權一般都掌握在君主手裡。
編輯本段
5.現代的立法

現代社會,各國的立法權一般都是掌握在議會,各國的議會制度也不相同。三權分立的國家,議會單 相關書籍獨掌握立法權。議會除了具有立法權外,通常都具有運用稅款的權力。兩院制的議會制度國家,一般下院掌握最根本的賦稅權,能以否決政府財政預算的方式控制稅款的運用。
在美國,立法權和行政權完全分離,互不幹涉,互相牽制,各自單獨選舉。行政權首腦 - 總統對立法有部分否決權,但如果經議會2/3多數通過,總統無權干涉。經常有總統的反對派掌握議會多數的情況。
在日本,議會多數黨首自動接管行政權,擔任首相,所以行政和立法互相配合。要犯了錯誤,大家一起下台。
荷蘭女王不僅是禮儀元首,尚掌握部分立法權。
芬蘭總統不僅是行政機構首腦,也掌握部分立法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不僅是立法機構,而且是最高權力機構,掌握任命行政長官 - 總理和司法長官的權力,但不單獨掌握全部立法權,行政機構 - 政府也有部分立法權,在一定范圍內可以單獨頒布具有法律效力的規章。
編輯本段
6.院制

現時大部份國家的議會都可分為兩院制或一院制兩種。兩院制的來源通常有兩種:英國式或美國式。英國式是源於英國國會建立初期,貴族和平民的利益無法平衡,於是設立由貴族組成的上議院和以平民組成的下議院以互相制衡。美國式是源於合並成美國的州份各有自己的淵源和文化,為避免人口多的州份侵害人口少的州份的利益,於是設立參議院,各州不論人口均派有兩名代表,以平衡以人口比例分配的眾議院。一院制的好處則是簡單,實行的多是人口少的國家。
編輯本段
7.立法程序

1.提出法案
2.審議法案
3.表決和通過法案
4.公布發

『肆』 司法權的程序性

司法權的程序性是指司法權的運作是依據程序法律所規定的順序、步驟、程式所開展的表現形態。司法權的程序性是非常明顯的,三大訴訟法即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均是程序性法律,其所系統地規定的各種訴訟程序,如一審程序、二審程序、執行程序、特別程序、審判監督程序等等,無不體現出司法權行使的程序性及規范性的特點。為何司法權的行使必須要依程序規則來進行呢?這是由法律的規范性所決定的,既然司法機關及法官所司的對象是法律,那麼,對規范性的法律之適用自然也應依規范性的程序來進行的。程序性也是司法權區別是於行政權、立法權的一大特徵。雖然,立法權在行使過程也有一套步驟、方式,但其程序的嚴格性及系統性程度遠比不上司法權的嚴格性和系統性程度高,況且,立法權也沒有一套程序性法律來確定其運作規則。行政權的程序性程度相對於立法權、司法權的程序性程度來講更低,且更不規范,因為,行政權很多時候是依政策、命令、決策來運作的,機動和靈活性是其突出的特點,因此,其程序性程度遠不及司法權的程序性是顯而易見的。
司法權的程序具有權威性,是指司法權的行使在完成一個或幾個法定程序之後,就對程序參與者各方產生一種法定約束力,非經法定程序的變更或解除,不得改變其效力。司法權程序的權威性是由程序本身所決定的,因為,程序既然是由法律規定的,那麼,依法定程序行使的權力自然就會產生法定的權威性。
程序決定司法權權威性的表現為:
(一)程序的正當性。即程序必須依法律規定的順序、期限、主體、條件等來展開,如果違反這些要素則構成程序違法,程序違法則不能產生法定的效果及權威。
(二)程序的獨立性。是指程序的依法運作不應受到非程序性因素的干擾,非因法定原因不得造成程序被任意的拖延、終止、終結或遭人為因素的破壞。程序的獨立性與司法權的獨立性是一致的,司法權的獨立性包含著實體獨立和程序獨立,依法或依獨立程序審理案件所產生的結果不僅符合法律的規定,而且符合司法權運作的特點與規律。
(三)程序的保障性。「自由的歷史基本上是奉行程序保障的歷史」此話道出程序的權威與價值。程序的保障性是指程序對參與各方的權利的保護都是平等的,約束各方的義務也是對等的,各方都享有程序給予的權利來表達自己的意見,提供相關證據,反駁對方的觀點,處分自己的權利;各方都平等地接受義務的約束並及時履行義務,尊重對方的權利,等等。只有程序參與人平等地參與程序,平等地受到程序的保障,則他就能夠尊重並接受程序所產生的結果,因為,「權威來源於確信和承認」,所以,程序的保障性自然也就產生權威性。
(四)程序的終局性。由於程序決定著結果,因此,一旦完成了一個或幾個程序之後,結果就業已確定,不得改變。例如三大訴訟法均規定,案件經一、二審程序所做出的判決,具有終局性。故,不論是一個程序或是幾個程序,都應當完整開展,如果未完成法定的程序,自然也就不能產生法定的結果與效力;同時,完成了所有的程序之後,程序就具有終局性,這種終局性是不可改變的。這樣,其權威性就由終局性所決定。

『伍』 立法權和決定權怎麼區別

答來:
立法權。源狹義的立法權即制定法律的權力,廣義上的立法權則指關於法律的制定、修改和廢止的權力。在我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省、直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決定權。決定權是憲法和法律賦予各級人大和縣級以上各級人大常委會依照法定程序決定國家和社會或本行政區域內重大事項的權力。

『陸』 立法權的性質

立法權是近代分權理論與實踐的產物,是國家權力體系中一種相對獨立的權力,是具有政治性質的一種重要國家權力。所謂立法權是一種相對獨立的權力,是指這種權力較之行政權、司法權而言,在適用范圍、運作特點、合法性基礎等各方面都有明顯的不同,雖然近些年來,在許多國家出現了三權之間相互滲透的情形,如委託立法,行政司法等,但上述現象並沒有從根本上動搖三種權力劃分的根基。之所以說立法權是一種具有政治性質的權力,是因為立法權通常與國家的最高權力相聯系,體現或代表國家主權或人民主權,並且管轄具有普遍意義的事物。在這方面,許多思想家都有過重要論述。 盧梭從其人民主權的理論出發,強調「立法權是屬於人民的,而且只能是屬於人民的」,它作為一種普遍性的權力,屬於主權者;而不像行政權那樣只限於個別性的行為。

『柒』 法律、法規、條例有何不同,立法權指

立法權在我國,是指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依據憲法所享有的制定法律的權力。專這里的法律屬是狹義的法律,僅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依特定立法程序制定的法律。
而法規,分為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兩種。前者是由國務院依法制定的法律文件,它不是狹義的法律,但在其特定許可權范圍具有規范效力;地方性法規是有權地方人大依立法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而條例,是規范性文件的一種名稱,它主要可以指代法規,規章等。
你說的「上海市政府有制定《......條例》」屬於地方規章,是指有權地方政府依准立法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它也不屬於狹義的法律,而是行政立法。上海市政府可以制定地方規章,是因其享有行政立法權,它是一種准立法權。這種准立法權不同於立法權,主要表現在程序沒有後者嚴格,前者不能於後者沖突,不能規定專屬於後者的領域。因此不能說上海是政府享有立法權,上海市政府享有的是行政立法權,屬於廣義的行政權,與立法權性質完全不同

『捌』 司法程序和立法、執法程序的關系

於行政管理的復雜性、專業性、多變性、靈活性和廣泛性,行政權最經常、內最直接地與社會、公民發生容密切聯系,社會的需求又使得行政權的膨脹成為不可避免的禍害。因而行政權最需要自由而又最容易自由無度,最需要控制而又最難以控制。面對日益膨脹的行政權,立法權難以完全通過制定實體法對其實行限制,只能通過程序性的規定對其進行規范,而行政立法聽證程序正是行政立法程序的核心制度。我國《立法法》規定:「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這些法律規定是建構我國行政立法聽證程序的法律依據和法理基礎。

『玖』 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和監督權的區別

我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具有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監督權等權利.

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

1、表決通過法律的是立法權

2、表決通過國家大政方針的那是決定權

3、表決通過國家機關人事任免的是任免權

4、表決通過其他國家機關的工作報告的是監督權。


立法權就是制定、修改和廢止法律的權力

立法權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制定和修改憲法的權力;第二類中制定和修改普通法律的權力。一方面,立法機關自己制定法律,另一方面,立法機關授權行政機關制定法規、條例、決議和命令等,它們都具有法律規范的性質。在資本主義國家,作為立法機關的議會還享有提出法案的權力。在我國,作為立法機關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不僅有制定、解釋、修改、廢止普通法律的權力,而且還有制定和修改憲法以及監督憲法實施的權力。

決定權是指國家權力機關討論、決定重大事項的權力。

對於決定權各國法律規定不一。在我國,行使決定權的機關是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決定權作為人民代表大會四類職權之一,是最能表現人民代表大會國家權力機關特徵的一種職權,反映了人民代表大會權力的廣泛性。具有鮮明的法定性、人民性、權威性、強制性。同時,能起到補充人民代表大會其他三類職權、協助其他三類職權行使的作用。

任免權是憲法和法律賦予地方人大常委會的一項重要職權。

任免權是人民行使管理國家事務權力的具體體現。正確行使人事任免權,既能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需要,也是大力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需要。及時准確地依法行使好人大常委會的人事任免權,可以提升國家權力機關的權威。

監督權,是指公民有監督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公務活動的權利。

監督權它是公民參政權中的一項不可缺少的內容,是國家權力監督體系中的一種最具活力的監督。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權是憲法和法律賦予的,離開了憲法和法律的監督就失去了法律依據。人大監督的對象、內容、范圍和方式都要嚴格符合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在法律規定的職權范圍內,按照法定的程序,對法定的對象進行監督。是否需要行使監督權,如何行使監督權都要以法律為准繩。只有堅持依法監督,監督才能有權威性和法律效力。

『拾』 全國人大的決定權和立法權如何區別

.什麼是決定權?
決定權是指國家權力機關討論、決定重大事項的權力。各國法律規定不一。在我國,行使決定權的機關是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決定權作為人民代表大會四類職權之一,是最能表現人民代表大會國家權力機關特徵的一種職權,反映了人民代表大會權力的廣泛性。具有鮮明的法定性、人民性、權威性、強制性。同時,能起到補充人民代表大會其他三類職權、協助其他三類職權行使的作用。

2.確定重大事項應遵循的主要原則有哪些?
重大事項的內容是不確定的,它因時間、地點的變化而不同。因而,確定重大事項,不僅要看事項本身的重要程度,還要考慮時間、地點等因素,應遵循以下原則:(1)合法性原則,即確定的重大事項必須是憲法和法律允許的,而且是人大及其常委會職權范圍內的。(2)全局性原則,即確定的重大事項必須是關繫到本行政區域內的全局性、長遠性、根本性的問題。(3)可行性原則,即確定的重大事項必須從該本行政區域內的實際出發,在實踐中能夠行得通。(4)群眾性原則,即該事項是人民群眾普遍關心並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

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重大事項決定權的范圍是怎樣規定的?
憲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決定權包括:審查和批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審查和批准國家的預算和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建置;決定特別行政區的設立及其制度;決定戰爭和和平的問題;作出各種授權決定等。

4.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重大事項決定權的范圍是怎樣規定的?
憲法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決定權包括:審查和批准本行政區域內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預算以及它們執行情況的報告;討論、決定本行政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衛生、環境和資源保護、民政、民族工作的重大事項等。鄉級人民代表大會的決定權包括:根據國家計劃,決定本行政區域內的經濟、文化事業和公共事業的建設計劃;審查和批准本行政區域內的財政預算和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決定本行政區域內的民政工作的實施計劃等。

5.全國人大常委會重大事項決定權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憲法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決定國家重大事項的權力,具體內容有:(1)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審查和批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國家預算在執行過程中所必須作的部分調整方案。(2)決定同外國締結的條約和重要協定的批准和廢除。(3)規定軍人和外交人員的銜級制度和其他專門銜級制度。(4)規定和決定授予國家的勛章和榮譽稱號。(5)決定特赦。(6)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如果遇到國家遭受武裝侵犯或者必須履行國際間共同防止侵略的條約的情況,決定戰爭狀態的宣布。(7)決定全國總動員或者局部動員。(8)決定全國或者個別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戒嚴。(9)決定延長本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任期。(10)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有權根據國務院總理提出的議案,決定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的設立、撤銷或者合並。(11)審查和批准中央決算,等等。

6. 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重大事項決定權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憲法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討論、決定本行政區域內各方面工作的重大事項」,具體內容有:(1)討論、決定本行政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衛生、環境和資源保護、民政、民族工作的重大事項。(2)根據本級人民政府的建議,決定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預算的部分變更。(3)審查和批准本級決算。(4)決定授予地方的榮譽稱號等。

7.人大決定權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人大的決定權,是指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行使決定權的具體方式規范。用什麼方法和形式行使決定權,法律沒有明確具體的規定。實踐中,通常運用的方式,就是由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會議審議和通過決定式決議。其中,決定包括:法規性決定、制度性決定、批准性決定等。實際上,通過制定地方性法規,通過和決定任免、批准任免,以及對監督對象依法作出處置和制裁的決定等,也是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行使決定權的具體形式。所以,行使決定權採取什麼樣的形式,由內容決定。

8.人大決定權的種類主要有哪些?
人大的決定權,從所作決定內容看,可分為修改、補充法律的決定,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和大政方針性決定;從作出決定的形式看,可分為批准性決定和自主性決定;從決定的時效性看,有即時性決定和長效性決定。

9.人大行使決定權的程序主要有哪些?
根據法律規定和各地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工作條例、工作制度的規定,人大行使決定權的程序一般是:(1)決定草案的提出。決定草案由法定的有提案權的單位或個人提出,經法定機構審查後才能列入議程。(2)聽取和審議決定草案。(4)表決。(5)通過。(6)公布。

立法權就是制定、修改和廢止法律的權力,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制定和修改憲法的權力;第二類中制定和修改普通法律的權力。一方面,立法機關自己制定法律,另一方面,立法機關授權行政機關制定法規、條例、決議和命令等,它們都具有法律規范的性質。在資本主義國家,作為立法機關的議會還享有提出法案的權力。在我國,作為立法機關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不僅有制定、解釋、修改、廢止普通法律的權力,而且還有制定和修改憲法以及監督憲法實施的權力

熱點內容
集體土地司法強拆 發布:2025-02-09 08:37:26 瀏覽:538
第三人要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9 08:26:03 瀏覽:301
行政法派出機關類型 發布:2025-02-09 08:25:17 瀏覽:74
全國法院系統學術 發布:2025-02-09 08:24:34 瀏覽:770
論民法的精神 發布:2025-02-09 08:24:31 瀏覽:389
教師法律法規學習 發布:2025-02-09 08:18:17 瀏覽:201
社區政策法規 發布:2025-02-09 08:01:14 瀏覽:943
刑法263條規定的是什麼 發布:2025-02-09 07:53:04 瀏覽:241
邗江司法局 發布:2025-02-09 07:34:28 瀏覽:786
刑事訴訟法強制措施的變更 發布:2025-02-09 07:15:15 瀏覽: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