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五道德
A. 為什麼韓愈說仁義有定名 道德為虛位
《原道》之作,遂指道德為虛位,而斥佛、老與楊、墨同科,豈為知道哉?韓愈工於文者也。」(見注)可見人們看得都很清楚。盡管如此,韓愈的道統論畢竟在歷史中發生過深遠的影響,所以不能不重視。像這里的排摒佛、老,就很為理學所喜歡。韓愈說得明白,仁就是博愛,所謂仁即愛人,這是直接從古義套下來的。而義就是得當、得宜、適宜,也就是做得恰到好處(該怎樣就怎樣)。道就是路,就是從這里而去達到的軌道,所以遵循、所以憑借的軌跡。所謂道猶路也,道就是所以之、所以由、所以達。道規定了一個定向,朝向那裡,所以道路一定不能錯,錯了路頭,就滿盤皆空了,因為所有的道路都是送達一定目的地的。德就是內自足,無待於外的,也就是個人完滿。可以注意的是,韓愈在這里講仁義、道德,所做出的區別,是有專門定指的,就是指對老子,這種排闢佛、老的做法與宋儒如出一轍。所以韓愈才會說仁義是定名,而道德是虛位。並且說明,老子所講的道德與他自己所說的道德是不相同的。所以,這里與仁義對列的道德,乃是一種專門的東西。仁義是一定的,而道德是有輕重升降的。道有君子、小人之分,有君子之道,有小人之道。所以,道是有分別的,要具體看。而德亦有凶有吉,這應該是說小人之德凶、君子之德吉了。因為德者得也,小人之道當然不可能致吉。韓愈說老子把仁義低估了,這不是毀謗的問題,而是認識的問題。因為老子坐井觀天,看不到仁義的偉大。所以韓愈說,他所說的道德是指仁義之公而言
B. 韓愈五箴譯文
五箴
求助編輯網路名片
《五箴》是韓愈在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謫居陽山時所寫的表露自己真情實感的自戒之作。通篇以自我批評為基調,但這種批評有出自真心的一面,也有告誡自己警醒的一面,更有不屈的精神蘊含其中。
作品名稱: 《五箴》
創作年代: 唐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
作品出處: 韓愈文集
文學體裁: 箴銘
作者: 韓愈
目錄
五箴①游箴
言箴
行 箴
好惡箴
知名箴
說明:
韓愈生平作品
注釋:
賞析:五箴① 游箴
言箴
行 箴
好惡箴
知名箴
說明:
韓愈生平 作品
注釋:
賞析:
展開編輯本段五箴①
人患不知其過,既知之不能改,是無勇也。餘生三十有八年,發之短者日益白,齒之搖者日益脫,聰明不及於前時,道德日負於初心,其不至於君子而卒為小人也昭昭矣!作五箴以訟其惡雲2。
游箴
余少之時,將求多能,蚤夜以孜孜3;余今之時,既飽而嬉,蚤夜以無為。嗚呼余乎,其無知乎?君子之棄,而小人之歸乎?
言箴
不知言之人,烏可與言4?知言之人,默焉而其意已傳。幕中之辯,人反以汝為叛5;台中之評,人反以汝為傾6 ;汝不懲邪,而呶呶以害其生邪7!
行 箴
行與義乖,言與法違,後雖無害,汝可以悔;行也無邪,言也無頗9,死而不死,汝悔而何?宜悔而休,汝惡曷瘳10?宜休而悔,汝善安在?悔不可追,悔不可為;思而斯得,汝則弗思。
好惡箴
無善而好,不觀其道;無悖而惡,不詳其故。前之所好,今見其尤11;從也為比12,舍也為仇。前之所惡,今見其臧13;從也為愧,舍也為狂。維仇維比,維狂維愧,於身不祥,於德不義。不義不祥,維惡之大,幾如是為,而不顛沛?齒之尚少,庸有不思,今其老矣,不慎胡為!
知名箴
內不足者,急於人知;霈焉有餘,厥聞四馳14。今日告汝,知名之法:勿病無聞,病其曄曄。昔者子路15,惟恐有聞,赫然千載,德譽愈尊。矜汝文章,負汝言語,乘人不能,掩以自取。汝非其父,汝非其師,不請而教,誰雲不欺?欺以賈憎16,掩以媒怨,汝曾不寤17,以及於難。小人在辱,亦克知悔,及其既寧,終莫能戒,既出汝心,又銘汝前,汝如不顧,禍亦宜然?
說明:
箴銘是古代文體之一,它用簡明、整齊而且協韻的語句,說明歷史的經驗或者人生的哲理,寓有深刻的教訓。韓愈所寫的這篇《五箴》不能視為嚴肅的說教,而是抒發他對黑暗現實的牢騷和不滿,表達他對自己懷才不遇,屢遭排擠打擊的坎坷身世的深沉感嘆,《序言》是寫自己不到四旬就因命運多舛而過早衰老的感嘆。《游箴》表面譴責自己飽食終目,無所作為,實是抒發內心無限憤懣。《言箴》諷刺當朝權貴昏庸腐朽,不辨是非,不值得跟他們說話。《行箴》雖然並列當悔與不當悔兩層意義,主要是對自己生平事跡的反省,結論則是只要所作所為合乎道義,即使處於困境也不悔恨。《好惡箴》論證交際之道,所好所惡,以道為准,必須慎重。《知名箴》通過自持有才,鋒芒畢露,必然招致危險的社會經驗,含蓄地傾吐了作者對於公侯顯貴妒賢害能的不平之聲。 「箴」雖有五,但基本內容卻包含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作者對於自己「既飽而嬉,蚤夜以無為」的散漫,虛度年華表示了深刻的反省,並警告自己如不改正將被正人君子所拋棄而淪入小人的行列之中。以道德的繼承者自居的韓愈,對此時此刻散漫無為的痛悔,應該說是發自內心的。二是作者在文中反復地自警自戒要謹慎,並且回顧了兩度自任幕僚以及任四門博士期間廣收門徒和在御史台遭貶的際遇,初看起來,似乎是自己言多必失的結果。但透過現象看本質,清晰地呈現在讀者眼前的卻是當朝權貴和群小的專橫、昏庸、嫉賢害能的結果。正是這一切,招致了作者接踵而至的災難。韓愈認為,唯一的出路是,不值得與他們說話,唯有自己今後謹慎處世就是了。三是韓愈表明了自己所作所為的後果,作此文的目的在於提醒自己「痛改前非」,否則「汝如不顧,禍亦宜然」,更大的災難將降臨。但是韓愈並沒有屈服,毅然決然地表白:只要平生所作所為合乎道義,即使身陷囹圄也不後悔,「行也無邪,言也無頗,死而不死,汝悔而何?」表示了韓愈對世俗針砭的憤激之情和剛正不屈的精神境界。 五箴(針)②----中醫養生防病、治病的五種法則 指治神、知養身、知毒葯之真、知制砭石大小、知臟腑氣血的多少五種養生防病、治病的基本法則。中醫經典《素問·寶命全形論》雲:「故針有懸布天下者五,黔首共餘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葯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臟腑血氣之診。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時賢范登脈《黃帝內經素問校補》:「此處之『針』當作『箴』,指箴銘,勸誡之類的文告。《漢書》『針刺』、『箴諫』並作『箴』,《素問》之『針』蓋本作『箴』,後人傳抄,改『箴』為『針』,亦猶今人改古籍文字為今天通行文字。……以『箴』『懸布天下』即『裁箴懸鑒』。以下從『一曰』至『五曰』即箴銘的具體內容,指《寶命全形論》即養生之道的具體程序與要求,非指針刺。」 《黃帝內經素問校補》又說道:「這里提出的是中醫養生防病的總綱--五箴。『針』當校作『箴』,指箴銘,勸誡之類的文告。從『一曰』至『五曰』即箴銘的具體內容,指《寶命全形論》即養生之道的具體程序與要求,非指針刺。《雲笈七籖》卷三十四引張湛《養生集敘》曰:『養生大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語,六曰飲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葯,十曰禁忌。過此以往,義可略焉。』《尊生八箋》引《養生大要》略同,可與《寶命全形論》所述養生『五箴』內容互參。此外,與此五箴相似的內容,亦散見嵇康的《養生論》。」
編輯本段韓愈生平
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志。20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德宗貞元八年(792)登進士第,任節度推官,其後任監察御史、陽山令等職。憲宗即位,為國子博士。後又歷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從裴度征討淮西吳元濟叛亂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憲宗迎佛骨入大內,他上表力諫,為此被貶為潮洲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官國子祭酒、吏部侍郎等顯職。卒於長安,韓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強統一,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統的繼承者自居。他反對六朝以來的形式主義的駢偶文風,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領導了中唐古文運動。韓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潮洲韓文公廟碑》)。韓愈的議論文內容廣博,體裁不拘一格,如《原道》、《論佛骨表》、《師說》、《進學解》等,立意新穎,觀點鮮明,大膽坦率,戰斗性強。他的碑誌文「隨事賦形,各肖其人」(《韓愈志》),創造性地把《左傳》、《史記》的傳記手法運用於碑誌,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誌這種歷來枯燥無味的文體增輝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為優秀的傳記文學,如《柳子厚墓誌銘》等。《送孟東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贈序,手法多樣,使贈序發展成為一種富有文學性的實用性的文體。《答崔立之書》等書啟,因人陳詞,情真意切。韓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蘇洵《上歐陽內翰書》)。深於立意,巧於構思,語言精練,富有創造性。其詩亦別開生面,勇於創新,工於長篇古風,採用散文辭賦的章法筆調,氣勢雄渾,才力充沛,想像奇特,形成奇崛宏偉的獨特風格,開創了李、杜之後的一個重要流派,糾正了大歷以來的平庸詩風。
作品
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等。七律《左遷藍關示侄孫湘》、七絕《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助教》,也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但他過於追求新奇,不免流於險怪,強調「以文為詩」,又不免使詩變成「押韻之文」。有門人李漢所編《昌黎先生集》傳世。宋魏仲舉所輯《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40卷、《外集》10卷較完善。詩注以方世舉《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今人錢仲聯《韓昌黎詩系年集釋》較好。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
編輯本段注釋:
①《五箴五首》並序,方氏《舉正》:「《呂譜》於永貞元年,時掾江陵。」魏廖本均無題注。但對「餘生三十有八年」考辯較詳。魏本引韓醇曰:「公生大歷戊申,四十有八,則元和十年也。一本作三十有八。」又引洪興祖曰:「四十有八當作三十有八。按貞元十八年《與崔群書》雲:『左車第五牙去,兩鬢半白,頭發五分亦白。』又《祭老成文》雲:『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自今年來,蒼蒼者或化而為白矣,動搖者或脫而落矣。』此雲『發之短者日益白,齒之搖者日益脫。』從此觀之,公年未四十,屢有此嘆。如作四十八,為誤矣。」 2 訟:責備。《論語》:「吾未能見其過,而內自訟也。「 3 蚤:通「早」,表時間。 4 烏:副詞,義為哪裡,怎麼,與「安、焉、何」同義。 5 幕中之辯:洪興祖《韓子年譜》雲:「貞元十二年丙子秋,為汴州觀察推官。十五年己卯秋,為徐州節度推官。公《行狀》雲『武寧張建封奏為節度推官,得試太常寺協律郎。』九月一日上建封書,論晨入夜歸事,其後有諫擊球書及詩。《舊史》雲『發言真率,無所畏忌,操行堅正,拙於世務』,公豈拙於世務者,特不能取容於俗耳。十六年庚辰夏五月《題下邳李生壁》雲『余黜於徐州,將西居於洛陽』,按公黜於徐,蓋骾言無所忌,雖建封之知己,亦不能容也。」叛:違背。 6 台中之評:樊汝霖雲:「此謂為監察御史坐論天旱人飢出為陽山令。」傾:傾軋、排擠。韓愈在《論天旱人飢狀》中提出「伏請特敕京兆府」停徵賦稅,而京兆尹李實是德宗的幸臣,他不止一次對德宗說「今年雖旱,而谷甚好」,德宗因而認為韓愈是有意傾軋、排擠李實。 7 呶呶:謂多言也。 8 方崧卿雲:「蜀本作《悔箴》。」朱熹雲:「『行』或作『悔』。」王元啟雲:「此箴專論悔之當否,標題當作《悔箴》。作『行』則與言分二騂,首句言行並舉,先已自乖其例。」 9 《說文·頁部》:「頗,頭偏也。」段玉裁註:「引伸為凡偏之稱。《洪範》曰:『無偏無頗,遵王之義。』《人部》曰:『偏者,頗也。』」 10 《說文》:「瘳,疾愈也。」 11 尤:缺點、錯誤、罪過。 12 比:親密。 13 《說文》:「臧,善也。」 14 聞:名聲。 15 子路:春秋魯國人,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弟子。《孟子·公孫丑》:「(子路)人告之以過則喜。」 16 賈:招引、招惹。 17 寤:通「悟」,醒悟。
編輯本段賞析:
林雲銘曰:「《知名箴》此所作《五箴》之一也。士生斯世,立名原不可少,惟其有實,而名自從之。病在一個『急』字,蓋急則掩人,急則欺人。人必不肯受人之欺,受人之掩,皆取禍之道也。禍至以為悔,何如禍未至以為戒。若聞戒而不知顧,是自納於禍而已。立名者,宜以此箴為當頭一棒。至所引『子路有聞』,解作著聞之聞,似以『未之能行』作『不稱其實』看,昌黎所注《論語》,此類甚多,然皆奇合,不可拘未注而訾其謬也。」 峻峰補評:《五箴》神旨曠遠,詞旨深切,語意含蓄,筆勢恢宏,曲折跌宕。表面上是自戒,實際上蘊寓著激憤和不屈,從而充分體現了韓愈對舊文體不斷加以改造變化的創新精神。
C. 跪求:韓愈傳贊揚了韓愈的哪些優秀品質
發言真率,無所畏避,操行堅正,拙於世務
編輯本段韓愈簡介
韓愈(七六八-八二四),字退之,南陽(今河南省孟縣)人。貞元八年(七九二)進士。唐憲宗時,曾隨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鎮之亂。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諫迎佛骨,觸怒了憲宗,被貶為潮州刺史。後於穆宗時,召為國子監祭酒,歷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 他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詩人。他和柳宗元政見不和,但並未影響他們共同攜手倡導古文運動。他們反對過分追求形式的駢文,提倡散文,強調文章內容的重要性。 韓愈時代的詩壇,已開始突破了大歷詩人的狹小天地。韓愈更是別開生面,也創建了一個新的詩歌流派。他善於用強健而有力的筆觸,驅使縱橫磅礴的氣勢,夾雜著恢奇詭譎的情趣,給詩思渲染上一層濃郁瑰麗的色彩,造成奔雷摯電的壯觀。 另外韓詩在藝術上有「以文為詩」的特點,對後世亦有不小的影響。當然韓詩中也有追求怪誕詭譎的游戲文字,是不足取的。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文創作理論上: 他認為道(即仁義)是目的和內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強調文以載道,文道合一,以道為主。 提倡學習先秦兩漢古文,並博取兼資莊周、屈原、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諸家作品。 主張學古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堅持「詞必己出」、「陳言務去」。 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提出養氣論,「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書》)。 提出「不平則鳴」的論點。認為作者對現實的不平情緒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風格方面,他強調「奇」,以奇詭為善。 韓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又將他與杜甫並提,有「杜詩韓文」之稱。
編輯本段文學主張
他在詩歌創作上也有新的探索。所謂「以文為詩」,別開生面,用韻險怪,開創了「說理詩派」的詩風。當然,他的詩也存在著過分散文化、議論化的缺點,對後代有不良影響。 韓愈還是一位熱心的教育家,他能逆當時的潮流,積極指導後進學習,他「收召後學」、「抗顏而為師」(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特別重視教育和培養年輕作家。 他在《答李翊書》一文中說:「根之茂者,其實遂……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所謂「根」或「氣」,都是指作家的思想修養、人格修養強調作家的道德修養和文學修養,對搞好創作的重要性。現存《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韓愈作為修武人,曾多次游歷縣境北部的百家岩,在此曾作長詩《題西白澗》,由此使西白澗也成為百家岩重要一景。 思想淵源於儒家,但亦有離經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統自居,反對佛教的清凈寂滅、神權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贊孟子辟排楊朱、墨子,認為楊、墨偏廢正道,卻又主張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貴王道,賤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擊二王集團的改革,但在反對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等主要問題上,與二王的主張並無二致。這些復雜矛盾的現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編輯本段文學創作
韓愈的散文、詩歌創作,實現了自己的理論。其賦、詩、論、說、傳、記、頌、贊、書、序、哀辭、祭文、碑誌、狀、表、雜文等各種體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論說文在韓文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為主要內容的中、長篇,有《原道》、《論佛骨表》、《原性》、《師說》等,它們大都格局嚴整,層次分明。嘲諷社會現狀的雜文,短篇如《雜說》、《獲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遠;長篇如《送窮文》、《進學解》,運用問答形式,筆觸幽默,構思奇特,鋒芒畢露。論述文學思想和寫作經驗的,體裁多樣,文筆多變,形象奇幻,理論精湛。敘事文在韓文中比重較大。學習儒家經書的,如《平淮西碑》,用《尚書》和《雅》、《頌》體裁,篇幅宏大,語句奇重,酣暢淋漓;《畫記》直敘眾多人物,寫法脫化於《尚書·顧命》、《周禮·考工記·梓人職》。繼承《史記》歷史散文傳統的,如名篇《張中丞傳後敘》,融敘事、議論、抒情於一爐。學《史記》、《漢書》,描繪人物生動奇特而不用議論的,如《試大理評事王君墓誌銘》、《清河張君墓誌銘》等。記文學摯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誌銘》、《南陽樊紹述墓誌銘》、《貞曜先生墓誌銘》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誌銘中,韓愈也有些「諛墓」之作,當時已受譏斥。 抒情文中的祭文,一類寫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韻常規,如《祭十二郎文》;一類寫朋友交誼和患難生活,四言押韻,如《祭河南張員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書信如《與孟東野書》、贈序如《送楊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韓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穎傳》、《石鼎聯句詩序》之類,完全出於虛構,接近傳奇小說。韓愈散文氣勢充沛,縱橫開合,奇偶交錯,巧譬善喻;或詭譎,或嚴正,藝術特色多樣化;掃盪了六朝以來柔靡駢儷的文風。 他善於揚棄前人語言,提煉當時的口語,如「蠅營狗苟」(《送窮文》)、「同工異曲」、「俱收並蓄」(《進學解》)等新穎詞語,韓文中較多。他主張「文從字順」,創造了一種在口語基礎上提煉出來的書面散文語言,擴大了文言文體的表達功能。但他也有一種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謂「不可時施,只以自嬉」(《送窮文》),對後世有一定影響。韓愈也是詩歌名家,藝術特色以奇特雄偉、光怪陸離為主。如《陸渾山火和皇甫用其韻》、《月蝕詩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內容深刻;《南山詩》、《岳陽樓別竇司直》、《孟東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韓詩在求奇中往往流於填砌生字僻語、押險韻。韓愈也有一類樸素無華、本色自然的詩。韓詩古體工而近體少,但律詩、絕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答張十一功曹》、《題驛梁》,七絕《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題楚昭王廟》等。
編輯本段韓集版本
以南宋魏懷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為最善;廖瑩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遺文》(明徐氏東雅堂翻刻)最為通行。清代顧嗣立、方世舉各有詩集單行注本。今人錢仲聯《韓昌黎詩系年集釋》是另行系年的集注本。另外,為韓集作校勘或補注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陳景雲、王元啟、沈欽韓、方成和今人徐震。年譜以宋洪興祖《韓子年譜》最為詳備。趙翼《甌北詩話》、方東樹《昭昧詹言》、林紓《韓柳文研究法》中有關部分,是評論其詩文的代表著作。
編輯本段代表作品《師說》
題解
本文見《昌黎先生集》。為作者贈李蟠之作。主旨在於闡明師道。「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
分析
本文與《馬說》同是宣揚重用人才的文章。然而寫法自有不同。作者在本文中匠心獨運,用「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比喻「大烏公一鎮河陽,而東都處士之廬無人」,贊頌烏重胤慧眼識賢、善於薦拔人才;又用「私怨於盡取」反襯烏公「為天子得文武士於幕下」的難得可貴,似「怨」而實頌,且比正面稱贊更為有力。文中也不直寫溫生之賢能,而是從多方面敘說溫處士出仕後給東都帶來的「不良」影響,反面襯出其過人之才,十分含蓄而巧妙。
編輯本段名作《馬說》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辱於奴隸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翻譯如下
世間有了伯樂,然後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馬,也只能在僕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會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它。(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它,又不能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鳴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編輯本段傳世名言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馬 說》 ·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韓愈治學名聯) ·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1]不前。(《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聽穎師彈琴》) · 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原毀》) · 親之割之不斷,疏者屬之不堅。 ·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送孟東野序》) · 少年樂相知,衰暮思故友。 ·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 事業無窮年。 ·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 (《師說》) ·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進學解》) ·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師說》) ·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師說》) ·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 聖人無常師。 (《師說》) ·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師說》) ·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調張籍》) ·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原道》)
編輯本段韓愈墓地
韓愈墓位於河南省孟州市城西6公里韓庄村北半嶺坡上。此地北望太行,南臨黃河,是一片丘陵地帶。墓冢高大,有磚石圍牆,翠柏蓊鬱,芳草芨芨,棗樹成林。墓前有韓愈祠,明代建築,三進院落,韓愈雕像坐於祠中。 韓愈墓始建於唐敬宗寶歷元年(825年)。墓地處丘陵地帶,墓冢高10餘米,冢前建有祠堂,計有饗堂三間,門房三間。祠內共有石碑13通,記載有韓愈生平事跡等。墓前院內有古柏兩株,相傳為唐代栽植,有清乾隆年間孟縣知縣仇汝瑚碑記:"唐柏雙奇",左株高5丈,圍 1.2 丈;右株高4丈,圍1.1丈。 1986年11月,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本段韓愈紀念館
潮州韓愈紀念館 位於廣東潮州市城東筆架山麓,唐代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韓愈,由於向皇帝提出停止迎接法門寺佛骨到長安供奉的建議,觸怒了皇帝,被令處死,幸得宰相裴度等講情,改貶為潮州刺史。韓愈以戴罪之身,在潮七個多月,把中原先進文化帶到嶺南,辦教育,驅鱷魚,為民眾做了許多好事,被潮人奉為神,潮人並將筆架山改稱韓山,山下的鱷溪改稱韓江。
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在通判陳堯佐的倡導下建立韓祠。祠宇據地高曠,構造古雅,佔地328平方米,系雙層垂檐建築。其下層為展覽廳,上層辟為「韓愈紀念館」,閣前石砌平台正中有2米多高的韓愈平身石像1尊。內分前後二進,並帶兩廊。後進築在比前進高出幾米的台基上,內供韓愈塑像。堂上有對聯:「闢佛累千言,雪冷藍關,從此儒風開嶺嬌;到官才八月,潮平鱷諸,於今香火遍瀛洲。」祠內有歷代碑刻36塊,其年代最早者即蘇軾的《潮州韓文公廟碑》,從城南移此,置正堂南牆下。祠內前後二進樑柱,還分懸今人為重修韓文公祠所題寫的匾額。韓祠倚山臨水,肅穆端莊。1988年,原侍郎亭舊址又新建了「侍郎閣」(韓愈曾任刑部侍郎,人稱「韓侍郎」),蘇軾為此寫下了著名的《潮州韓文公廟碑記》,稱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遂成天下定論。周圍為歷代韓祠碑刻和韓愈筆跡。饒有趣味的是「傳道起文」的碑刻,因字形特殊,竟有多種讀法。庭園有碑廊,保存現代名人評價韓愈的書法碑刻。後山腰為侍郎閣,閣前有韓愈石雕頭像,閣內辭為韓愈生平展覽館。 陽山韓愈紀念館 位於廣東陽山縣境內,這是為了紀念曾任陽山縣令的大文豪韓愈而修建。展廳內掛滿了韓愈在陽山留下的手跡石刻及歷代文人景韓詩文的拓片。展廳內,有一張珍貴的韓愈全身像的拓片。在陽山韓愈紀念館內,存有肖炳堃的摩刻附有詩及詩序,詩及詩序富有激情,讀後讓人嘆為觀止。
編輯本段韓愈傳
文言節選
韓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無名位。愈生三歲而孤,養於從①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學儒,不俟獎勵。 尋登進士第。宰相董晉出鎮大梁,辟②為巡官。愈發言真率,無所畏避,操行堅正,拙於世務。德宗晚年,政出多門,宰相不專機務,宮市③之弊,諫官論之不聽,愈嘗上章數千言極論之,不聽,怒貶為連州陽山令。 風翔法門寺有護國真身塔,塔內有釋迦文佛指骨一節,三十年一開,開則歲豐人泰。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後。百姓有廢業破產、燒頂灼臂而求供養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諫之,疏奏,憲宗怒甚,乃貶為潮州刺史。 【注】①從:堂房親屬。②辟(bi):徵召。③宮市:原意指宮廷內所設的市肆。唐德宗貞元末年,宮中派宦官到民間市場強行買物,口稱「宮市」,實為掠奪。
白話譯文
韓愈,字退之,昌黎人(好像是東北遼寧省)。父親名叫韓仲卿,不做官也不出名。韓愈三歲的時候成了孤兒(「孤,無父也。」——《說文》),被同族的堂兄撫養。韓愈因為自己是孤兒,小時候很刻苦的學習儒家經典,不像其他孩子那樣還需要獎勵來誘導。大歷(唐代宗年號766~779)貞元(唐德宗年號785~804)年間(因為其他年號都比較短),文壇風氣是比較崇尚古文,模仿楊雄和董仲舒的議論文,而獨孤及和梁肅被稱為模仿的最好,贏得了知識分子的廣泛尊敬。韓愈和他們的擁躉們交往,刻苦鑽研和模仿,打算靠這個成為當時有影響力的人物。在考取進士的時候,把自己的文章上交給多位國家重要行政長官,曾擔任過宰相的鄭余慶很欣賞他,積極地稱贊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很快就成了進士。 宰相董晉到大梁去工作,請韓愈作他的巡官。董晉的職員班子撤除後,徐州的張建封又慕名請他去做下屬。韓愈認為自己得到了承認,說話越來越直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諱什麼,他的品德專一而正派,不去從事一些世俗的人情交際。後來調他去做四門博士,在後來升為監查御史。德宗晚年的時候,朝廷中分了好幾派,宰相也不好好負責。宮市(就是太監到市場上明搶,白居易的《賣炭翁》就反映了此事,曾導致一名太監被憤怒的農民殺死,因為這個太監不但要搶東西,還搶人家的驢子)的弊端很明顯,但諫官們反復提意見皇帝也不接納(因為搶的東西都是他自己用,德宗就是這樣一個目光短淺,自尊心超強和喜好奸佞的一個混蛋,可以說他在位時期,極大地動搖了地主階級的腐朽統治)。韓愈曾經寫了幾千字的文章極力批判這件事,皇帝不聽反而很生氣,把他從京官貶到連州(後來劉禹錫好像也被貶到這地方,好像屬於廣東省,當時屬於不發達地區,很邊遠)山陽縣做縣令,後來又轉到江陵府作政府科員。 元和初年(唐憲宗年號,805年以後,唐德宗的孫子,他在位期間對不服從的藩鎮手腕強硬,並取得了很多成績,逐漸恢復了朝廷的威望,史稱元和中興),召韓愈去做國子博士,後來又任命為都官員外郎(大概相當於什麼候補委員之類,宋代,員外乾脆成了土地主的代名詞)。但是華州刺史閻濟美因為公事停止了華陰縣令柳澗縣令的工作,但還讓他臨時擔任職員的工作。過了幾個月,閻濟美停職了,到公寓中去住,柳澗挑撥農民工去向他討要前年為軍隊服勞役的工資。後來的刺史認為柳澗做事不妥,上報朝廷,朝廷把柳澗貶為房州司馬。韓愈正好經過華州,聽說此事後,認為倆刺史合夥欺負人,就上書朝廷替柳澗開脫,韓愈的奏章被留在了皇宮中沒有處理。皇帝命令監察御史李某某考察這件事,發現了柳澗的罪惡,於是追加處罰,把柳澗貶到某處作尉官。朝廷認為韓愈在不清楚實情的情況下胡說八道,又把他恢復成原來的職位:國子博士。韓愈自己覺得自己很有才,但卻常被朝廷,丟在一邊,就寫了一篇《進學解》自我安慰:國子博士早晨到學校,把學生們召集來,教導說,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大家趕上了好皇帝,都好好學習儒家經典,不要擔心自己沒有出頭之日,還沒說完,學生中有人笑起來,說,您這是糊弄我們呢,我跟了您很久,您學習六藝非常的投入,排斥不符合儒家精神的佛老思想,刻苦總結從古到今所有的經典,但您公眾面前既沒有威望,也沒什麼私人關系比較好的朋友,動不動就被貶官,日子過得很清苦,頭發掉了牙齒鬆了,不去考慮這些反而教別人和你一樣?先生說了,你過來,我只是說你自己努力就行了,至於會不會受重要,那是宰相們的事情。孟子和荀子都很牛查,但他們也不是沒有機會?我現在雖然文章言論並不是很恰當,皇帝大臣沒有收拾我,對我已經很眷戀了。政府中管事的人看到這篇文章很同情他,考慮到韓愈很有史學才能,委任他作比部郎中和史館修撰(編寫史書)。過了一年,又提升為考功郎中(可能是負責績效考評的人力資源部官員)知制誥(起草政令的人),然後封為中書舍人(差不多吧,也是起草公文的) 不久又有看著韓愈不順眼的人,提出他以前的舊事,說韓愈曾經降職到江陵府科員期間,荊南節度使(省級軍政長官)裴均對他很好,裴均的兒子裴鍔很平庸俗氣,最近裴鍔回家看望父親,韓愈作了一篇序文送行,稱呼裴均的字(好像古代不興對兒子稱呼父親的字,具體搞不懂)。這種言論在朝廷傳播開來,因為這個韓愈又被貶為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817年)8月,宰相裴度擔任淮西宣慰處置使,兼任彰義軍(軍是行政單位,和州一級,水滸上害宋江的黃文炳,家住無為軍)節度使,請韓愈作他的行軍司馬,賜給韓愈金紫的衣服。淮西和蔡這兩個地方平定之後,12月韓愈隨裴度返回首都長安,因為功勞授予他刑部侍郎(刑部副部長,定額好像是兩位),命韓愈編寫平淮西碑碑文,這篇文章中韓愈多數突出裴度的事跡,而當時進入蔡州捉拿吳元濟的,應該是李愬功勞最大,李愬很不服氣。李愬的妻子跑到皇宮中上告碑文不能反映真實情況,(李愬的父親是李晟,功勞很大,娶的老婆好像是公主),皇帝下令取消韓愈寫的這篇碑文,讓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新編寫並刻石。 長安附近的風翔,有法門寺,法門寺中有座護國真身塔,塔中珍藏了釋迦牟尼的手指骨一節,傳說這個寶貝三十年開啟一次,每次開啟會保佑莊稼收成好,人民幸福和諧。元和14年(819年)正月,皇帝讓太監某某帥三十個人,去迎接佛骨,要在皇宮中保留三天,再送到各個寺院。無論是大臣和老百姓們,都跑去施捨(畢竟三十年才一次,人生有幾個三十年?亂世之中求個平安吧),唯恐落在後面,老百姓就有因此而導致破產的,甚至燒掉頭發燒灼胳膊去趕這個時髦,韓愈一向不喜歡佛教,於是上了一篇《諫迎佛骨表》(參見我另一篇文章)。 憲宗看了這篇文章十分生氣,過了一天出示給大臣們看,將要嚴厲處置韓愈。裴度和崔群說:韓愈雖然讓您生氣,應該判罪,但也是因為他內心很誠懇,不怕被您處置,否則他幹嘛這么吃力不討好?請寬恕他以顯示您的大度,這樣會鼓勵其他上書言事的人。皇帝說,韓愈說我過度信仰佛教我可以寬容,他幹嘛說東漢之後皇帝信佛的都短命,這豈不是太荒謬了,作為臣子如此狂妄,不能原諒!於是大家都嚇得不敢說話,以至於其他官員都認為韓愈罪有應得,隨便找了個借口把韓愈貶官為潮州(今廣東潮汕吧?當年鱷魚泛濫成災,想必也是蠻荒之地)刺史。 韓愈到了潮陽,又上表給皇帝說:... 憲宗對大臣們說,昨天看了韓愈的表章,想起他勸諫我不要接納佛骨的事情,我發現他還是很愛我滴,我怎麼會不知道呢?(憲宗屬於一驚一乍的人物),但是韓愈作為臣子,不該說我信仰佛教就會短命,我是因為這個討厭他的隨便)憲宗打算重新啟用韓愈,所以先跟大臣們打個預防針,想看看大臣們如何反應。宰相皇甫鎛討厭韓愈的剛直,恐怕他被重用,第一個跳出來回答,韓愈終究是狂妄粗心,把他調到一個好一點的州郡吧,於是授予韓愈袁州刺史。 開始,韓愈得了潮陽,開始辦公,問到老百姓關心的事情,都說,本地西邊的湫水中有很多鱷魚,體型巨大,把老百姓養的家畜將近吃光,所以老百姓都很窮。過了幾天,韓愈親自去看了一下情況,命令判官某某抱著一個豬一個羊,投到湫水中,並作了一篇祭鱷魚文,讓鱷魚們滾蛋,如果不聽就派人收拾它們,不要後悔。祝願完畢的那天晚上,湫水中忽然颳起了狂風,伴隨著打雷,幾天之後,湫水全部乾涸,從此潮州人再也不用擔心鱷魚。 袁州的風俗,男女到別人家做僕人的(估計是少男少女的家長借了富戶的錢,把兒女作為抵押),如果超過期限不還錢,則做工的人就永遠做富戶家的僕人。韓愈到袁州之後,增設了相關法律,贖出那些未成年人,還給他們的父母,改變從前的約定,禁止富戶這種搶男霸女的行為。 元和15年,上調韓愈為國子祭酒(國立大學的校長),轉去做兵部侍郎(國防部副部長)。正趕上鎮州亂兵殺死了州長田弘正,推舉王廷湊代理軍政長官。朝廷讓韓愈去安撫人心。韓愈到了之後,召集軍民,告訴他們什麼是正確,什麼是造反。慷慨陳詞,王廷湊在一邊聽了對韓愈很敬畏。後來又改任韓愈為吏部侍郎(國家勞動部人事局副局長)。後來又改為京兆尹(首都長安市市長),兼任御史大夫(言官,負責向皇帝建議該干什麼,不該干什麼)。因為韓愈不太去指定地點上班,,被御史中丞(根據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制度得失,早先御史中丞這個官是御史大夫派去到皇宮中和皇帝做溝通的官)李紳(誰知盤中餐的作者)彈劾。韓愈沒有被查辦,不服氣,還是不去上班。李紳和韓愈都是脾氣性格急躁走極端的人,於是互相吵鬧,別人怎麼勸也不聽。於是皇帝各打五十大板,派李紳作浙西觀察使,韓愈改任兵部侍郎(國防部副部長)。等到李紳要去浙江之前,跑到皇帝面前哭訴,唐穆宗(很貪玩的一個皇帝)可憐他,於是讓李紳作兵部侍郎,韓愈作吏部侍郎。長慶(穆宗年號,白居易有白氏長慶集)四年12月死去,時年57歲,追認韓愈為禮部尚書(教育部部長),謚號為「文」,所以後世經常稱他作韓文公。
D. 韓愈五原譯文
【原道·韓愈】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1],由是而之焉之謂道[2],足乎己而無待於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為仁[3],孑孑為義[4],其小之也則宜。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凡吾所謂道德雲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謂道德雲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沒,火於秦,黃老於漢[5],佛於晉、魏、梁、隋之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於楊,則歸於墨[6];不入於老,則歸於佛。入於彼,必出於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7]。噫!後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老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為孔子者,習聞其說,樂其誕而自小也[8],亦曰「吾師亦嘗師之」雲爾[9]。不惟舉之於口,而又筆之於其書。噫!後之人雖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其孰從而求之?
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訊其末,惟怪之欲聞。古之為民者四[10],今之為民者六[11]。古之教者處其一,今之教者處其三。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賈之家一,而資焉之家六[12]。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
古之時,人之害多矣。有聖人者立,然後教之以相生相養之道。為之君,為之師。驅其蟲蛇禽獸,而處之中土。寒然後為之衣,飢然後為之食。木處而顛,土處而病也,然後為之宮室[13]。為之工以贍其器用,為之賈以通其有無,為之醫葯以濟其夭死,為之葬埋祭祀以長其恩愛,為之禮以次其先後,為之樂以宣其湮鬱[14],為之政以率其怠倦,為之刑以鋤其強梗[15]。相欺也,為之符、璽、斗斛、權衡以信之[16]。相奪也,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為之備,患生而為之防。今其言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爭。」[17]嗚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無聖人,人之類滅久矣。何也?無羽毛鱗介以居寒熱也,無爪牙以爭食也。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則失其所以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則失其所以為臣;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則誅。今其法曰[18],必棄而君臣,去而父子[19],禁而相生相養之道,以求其所謂清凈寂滅者[20]。嗚呼!其亦幸而出於三代之後,不見黜於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21]。其亦不幸而不出於三代之前,不見正於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與王,其號雖殊,其所以為聖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飢食,其事雖殊,其所以為智一也。今其言曰[22]:「曷不為太古之無事」?」是亦責冬之裘者曰:「曷不為葛之之易也?」責飢之食者曰:「曷不為飲之之易也?」傳曰[23]:「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然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滅其天常[24],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25],進於中國則中國之[26]。經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27]。」《詩》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28]」今也舉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幾何其不胥而為夷也[29]?
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行政;其民,士、農、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麻、絲;其居,宮室;其食,粟米、果蔬、魚肉。其為道易明,而其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為己,則順而祥;以之為人,則愛而公;以之為心,則和而平;以之為天下國家,無所處而不當。是故生則得其情,死則盡其常。效焉而天神假[30],廟焉而人鬼享[31]。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32],軻之死,不得其傳焉。荀與揚也[33],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由周公而上,上而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為臣,故其說長。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34]。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35],其亦庶乎其可也[36]。
【原毀·韓愈】
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1],其待人也輕以約[2]。重以周,故不怠[3];輕以約,故人樂為善。聞古之人有舜者,其為人也,仁義人也[4];求其所以為舜者,責於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5]!」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聞古之人有周公者,其為人也,多才與藝人也[6];求其所以為周公者,責於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聖人也,後世無及焉;周公,大聖人也,後世無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責於身者重以周乎!其於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為藝人矣。」取其一不責其二,即其新不究其舊,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藝易能也,其於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於人者輕以約乎!
今之君子則不然,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7]。詳,故人難於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於人,內以欺於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8]!其於人也,曰:「彼雖能是,其人不足稱也;彼雖善是,其用不足稱也。」舉其一不計其十,究其舊不圖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聞也。是不亦責於人者已詳乎!夫是之謂不以眾人待其身,而以聖人望於人,吾未見其尊己也。
雖然,為是者有本有原,怠與忌之謂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常試之矣,嘗試語於眾曰:「某良士,某良士。」其應者,必其人之與也;不然,則其所疏遠不與同其利者也;不然,則其畏也。不若是,強者必怒於言,懦者必怒於色矣。又嘗語於眾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應者,必其人之與也;不然,則其所疏遠不與同其利者也;不然,則其畏也。不若是,強者必說於言[9],懦者必說於色矣。是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嗚呼!士之處此世,而望名譽之光,道德之行,難已!
E. 求韓愈《原性》原文及譯文
一、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原性》收入其所著《韓昌黎集》雜著部。
(5)韓愈五道德擴展閱讀
一、貞元八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後被貶陽山,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晚年官至吏部侍郎。長慶四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
二、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
F. 請問是誰將人性分為上中下三品並指出人性的五種道德的
中國古代一種主張人性分為三等的理論。 西漢董仲舒把人性分為上、中、下三等。東漢王充也據稟氣的多少把人性分為善、中、惡三種,唐韓愈明確提出「性情三品」說,把性與情分為上、中、下三品。
中文名
性三品
代表人物
韓愈 王充
快速
導航
上中下三等論
善中惡三種論
上中下三品論
簡介
中國古代一種關於人性的學說。中國古代一種主張人性分為三等的理論。性三品之說受孔子「唯上智與下愚不移」的先驗論影響。
上中下三等論
西漢董仲舒把人性分為上、中、下三等。結合天人感應說,提出人性有上、中、下之別的觀點。他認為:「人副天數」,人是天的副本,人的身體和性情都來源於天。「天兩,有陰陽之施,身亦兩,有貪仁之性」(《春秋繁露·深察名號》)。他認為,人性的根源是陽,表現於外為仁,是善;情的根源是陰,表現於外為貪,是不善。人生下來就有性和情兩種質,雖然性是主,情是從,但不能說人性先天就是善的。他比喻說:「善如米,性如禾。禾雖出米,而禾未可謂米也。性雖出善,而性未可謂善也」(《實性》)。要使人養成道德品行,達到「循三綱五紀,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愛,敦厚而好禮」,需要經過社會的教育。董仲舒認為:上等的「聖人之性」先天就是善的,不需教育;下等的「斗筲之性」,是經過教育,也難以轉化為善的。這兩種都是少數,都不可以名性,只有「中民之性」可以名性。中民是大多數,需要教育,所以董仲舒指出:「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為任者也。」認為君王承天命,教育人民養成善德。他從人性論上論證了封建統治的合理性。
善中惡三種論
董仲舒以後,東漢王充也據稟氣的多少把人性分為善、中、惡三種,王充認為性善是中人以上,性惡是中人以下,善惡混是中人之性
上中下三品論
荀悅明確提出「性三品」的概念;韓愈講得更細一些,唐韓愈明確提出「性情三品」說,把性與情分為上、中、下三品。他說:「性之品有三,……上焉整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已矣」(《原性》)。「與生俱」的性包括仁、義、禮、智、信五種道德品質,在三品中的比重各不相同,上品之性具有仁而行於其餘四者;下品之性反於仁而違背其餘四者;中品之性仁有不足,其餘四者也雜而不純。「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已矣」。「接於物而生」的情,包括喜、怒、哀、懼、愛、惡、欲。強調上品與下品之間不可移,同時認為「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通過後天的道德修養與「先王之教」,「上之性就學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並以此反對佛教的滅情以見性之說。這一人性論至宋而息,但遺跡猶存,北宋李靚說:「今觀退之之辨誠為得也,孟子豈能專之!」(《禮論》第六)韓愈的「性三品」說和董仲舒的一樣都是封建等級關系在理論上的反映。
G. 問一個關於韓愈的問題,韓愈在《原道》中批評老子的那些言語顯得特別淺薄,難道韓愈沒認真讀《道德經》
「海納百川,來有容乃自大,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包容太多,歷史上才出現三歲皇帝,包容太多,科學技術上沒有能人,包容太多,感情上沒有真愛,……因為太過縱容和太過苛刻都不利事物發展,所以,伏羲八卦本意是陰陽平衡,不是易經、道德經等經那種偏說,建議多運用自己的智慧多做些邏輯推理,不要人雲亦雲的跟風,謝謝!(本段是摘自氣數學創始人對一位資深古學易人的評說)
H. 韓愈對儒家的仁義道德做了怎樣的新解釋有何意義
開始看道德經了,我討厭玄乎的東西,覺得害人不淺,所以重新去認識它。我上一貼提到的粘稠度概念,時間前行宇宙無限,粘稠度為零,時間無限加快,滄海桑田。粘稠度無限時間凝固。具體的關系請參照雙曲線,注意這是二維的關系,所以不要提出三維的疑惑。具體自己去思考,接下來我來慢慢讀道德經,因為開始讀,所以需要時間,慢慢來。
I. 韓愈的道統論在政治思想發展史上具有什麼意義
韓愈道統論的意義:1,韓愈的道統論,使的儒家思想進一步發展,傳承了傳統儒家的思想,同時。韓愈的道統論思想,真正的使三教並立轉變為三教合一,為後世儒學發展為理學,奠定了基礎。2,強化了君主專制,提倡了尊君主張。強調了君、臣、民三個等級制度,迎合了統治者的需要,同時將傳統儒學中,聖與王合二為一,為君主專制的強化提供了理論依據。3,重新塑造了士人的價值觀念,在韓愈看來,儒家的基本原則是仁義,而仁義最基本的精神是教人如何做人,以什麼樣的精神做人,做什麼樣的人等等,也就是人道。儒家的道德原則在人道中被賦予了充實的內容。體現在一表現為內心修養,一表現為行動。將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原則與個人的道德修養聯系在一起,對士人的積極入世具有引導作用。4,韓愈為了重振儒學,完全否認了佛道學說在當時存在合理性的一面,是因為當時佛老學說對社會造成嚴重的危害。但後來的理學採納了佛道學說中合理的成分,以至於儒家道統思想在宋明時期達到一個巔峰時刻
J. 談談韓愈與董仲舒的性三品說有何異同
求解:韓愈、董仲舒和王充「性三品」說的異同?
異:
董仲舒認為,人性受之於天命,這種受之於天命之性,既有善的因素,又有惡的因素,人"有善善惡惡之性"。由此出發,他根據孔子的"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的思想,而提出了性三品論,並作了具體說明。
董仲舒把人性分為三種:一是情慾很少,不教自善的"聖人之性";二是情慾很多,教也不能為善的"斗筲之性",三是有情慾,而可以為善亦可以為惡的"中民之性"。董仲舒認為,性善、性惡之論,都是不足稱的,只有善善惡惡才足以稱為性。
韓愈把人性看成是人與生俱來的先天本性,人性中所具有的仁、義、禮、智、信這五種道德,同樣是先天具有的,這五種道德的不同差異也是先天具有的,所以先天具有的上、下兩個品級不同的人性,是永遠不可改變的。他以孔子的"惟上智與下愚不移"的先驗論為根據,證明上品之善性與下品之惡性,是不可改變的。
韓愈在人性三品論的基礎上,為了進一步論證人性三品論,同時提出了情三品論。他認為,人不僅有性,而且有情,與性三品相對應,情也有三品。情的內容是:喜、怒、哀、懼、愛、惡、欲。"性之於情,視其品",同樣"情之於性。視其品"。情之上、中、下三品與性之上、中、下三品分別對應。
同: 「性三品」說 韓愈繼承董仲舒的人性論,認為人性是「與生俱生」的,分為上、中、下三品,以此論證封建等級制度是合乎人性的。這種理論也為封建法律把主要鋒芒指向勞動人民提供了一種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