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減法

道德經減法

發布時間: 2022-01-24 14:38:25

Ⅰ 老子《道德經》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是怎樣的一個關系呢

最後,我們看看第三個問題:

如何解決人與社會的問題…

人與社會似乎自從出現,就是一對矛盾體。矛盾主要原因在於對物質索取、給予的觀念。

人自化生就與生俱來帶著一顆自為心,當然一定的物質基礎是我們活下去的必要條件,但越往後似乎曲解了這句話,演變成了囤積居奇,直至後來在利益分配中廝殺。

這種惡性循環必然導致人性扭曲、社會冷漠。

一句簡單的問候都變得奢侈,一個燦爛的微笑在埋怨中冰封,最後在冷漠的發酵中消逝了自己。

《增廣賢文》講「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句善意理解的話,就能給人很大安慰,增添勇氣,即使處於寒冷的冬季也感到溫暖。而一句不合時宜的話,就如一把利劍,刺傷人們脆弱的心靈,即使在夏季六月,也感到陣陣的嚴寒。

那麼是否有一個天秤可以有效控制人性的扭曲、社會的冷漠。

解決人與社會的問題,可以從兩個角度出發:

索取:「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意思是:經常保持盈滿反而會失去更多,經常與人相爭,得到了也不能長久,堆積在多財富,也會有守不住的時候。

白話就是:水滿則溢、月滿則虧,任何事物都要有一個度。

可能有人會想,現在生活節奏快、好的物質本來就很稀缺,搶都不一定得到,還要適可而止,那不是等於束手待斃嗎?

大家請看!

這里的水看做是生存物質!

水杯里的三種情況:滿的、半杯、無。

當你端著滿杯水(半杯水)再去和別人搶水的時候,最後會發現本來已經有的半杯水也沒有了,最後只能是懷著憤怒去搶別人的水,最後水灑在了地上,誰也不會得到。

因為一個杯子所裝的總量是有限的,所以,當我們有了必要的物質,是否可以短暫的停歇,讓已經得到的不會因為自己的貪婪再次失去。

回饋: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意思是:盡全力給予他人自己獲得愈多,盡全力幫助他人自己越來越富有);

很多人可能會發笑,世界上有這種傻子嗎?誰會願意做這種傻事!!!

大家記得我們都是社會的一份子,今天你笑我傻、明天我笑你傻,總有一天會在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被別人冰冷的拒絕,那時誰才是真正的傻子。

所以我們要懂得不是我被愛所以才愛人,應該是我愛人所我被愛的道理,這樣社會不再冷、人性不再貪,確實做到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當路寬了、心暖了很多困難也就不在了,自然會左右逢源、立於不敗!

人在社會本不難,莫讓貪心惹人寒;

多予少取存根本,人間處處是仙壇!

樹無根凋零,人無根落寞,這個「根」就是我們的知足心、包容心、博愛心。

道祖講: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只有做好每一道生活的減法,才能積累幸福人生的加法;只有謹持「三心」才能看到自己人性的閃光,才能成為生活的贏家。

Ⅱ 道德經有什麼現實意義

道德經的現實意義:

《道德經》是道家的主要經典著作,全書五千餘言,由春秋末期的老子所作。既然我們要運用《道德經》,那首先就要知道《道德經》主要講了什麼?其實《道德經》主要可以總結為四點:

第一,提出了「道」與「德」的概念。

「道」是老子創造性地提出的宇宙觀,是宇宙及世間萬物的發展規律和動力之源。它普遍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且經久不衰,道是虛無的,非顯現的,但可感知,玄妙深奧,更無法用言語來說明。「德」是「道」在人世間的體現,「道」是客觀規律,而「德」是指人類按客觀規律辦事。凡是符合於「道」的行為就是「有德」,反之,則是「失德」。

第二,提出了「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思想。

老子指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一切事物都以對立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事物正反兩方面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會相互轉化的。

總之,《道德經》從最初的創作至今已兩千多年,但對於我們當今社會的發展和個人的修身養性依然具有巨大的借鑒意義,我們要將《道德經》的精髓與當代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相結合,讓道家思想繼續綻放出絢麗的光芒。

Ⅲ 為什麼道德經如此深奧難懂

道德經。被哲學家推崇為經典。被道家、道教作為修行的聖典。我是正統道家門徒。不同的人讀都有不同的觀點。其中的內容適合各個行業、各個理論、各種看法。可以說十個人讀,可能就有十個看法、八種觀點。

Ⅳ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

出自:春秋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七章。

原文選段: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譯文:

那麼,誰能夠減少有餘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聖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佔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4)道德經減法擴展閱讀:

老子的思想體系:

老子既是周朝的史官,因此《漢書·藝文志》說:「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此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至於班固的諸子均出於王官說,又當別論。金德建《老聃學說出於史官考》認為:「老聃學說的來歷,大約是因為做周史的緣故」。

他列舉了《左傳》、《國語》、《論語》、《大戴禮記》等書中史官屬於格言形式的話,並將16條有關材料與《老子》相對照。比如「《左傳》成公二年:『仲尼聞之曰: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左傳》昭公三十二年:慎器與名,不可以假人。

《左傳》這些話,顯然是《老子》的『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六章)的語意所本。」從這些材料的對比中,說明《老子》的語句,是「史官們向來保存的知識」。可見,《老子》與史官的知識有其思想上的淵源。

老子在《道德經》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無為」思想。老子主張「不尚賢」、「使民無知、無欲」,設想要人們回到一種無矛盾的「無為」境界。老子崇尚「無為」,主張順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論。是當時較為先進的思想之一。

老子試圖建立一個囊括宇宙萬物的理論。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律(道):事物本身的內部不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相對復雜和變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陰陽的統一體。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化,即是陰陽轉化。方法(德)來源於事物的規律(道)。

Ⅳ 道德經全文一共多少章

不分章。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的總字數因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馬王堆帛書,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經章句》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經注》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經古本》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現代《道德經》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數為5162字。

(5)道德經減法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

Ⅵ 《道德經》這部書給你的啟示是什麼

巜道德經》給我人生的啟示主要有如下四句話:

第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眾所周知,「道」是老子極致的人生觀和宇宙觀。意思是:人世間能口述的道理不是永恆的真理」。就是說:不要拘泥於對一事一物一時的看法,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把握事物的內在運動規律。譬如生活中,一個家庭的道是什麼,就是家和萬事興。一個公職人員的道是什麼,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總的來說,這四句話告訴我們,努力做一個豁達的、明智的、自省的、知足的人。如果做到了這一點,就離毛主席所說的「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就更靠近了一步。在先人的指引下,自己能夠不被世間的紛擾是非所羈絆,看淡人生,笑對人生,暢享人生,不枉活著一生!



Ⅶ 怎麼理解《道德經》「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的深意

怎麼理解《道德經》「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的深意?

答:老子的智慧之高!他講出來的話就是這么的精簡有力,又充滿著智慧。因為我們現在要分析的是「經營企業之道」、「經營人生之道」,所以我們重點放在第四段:「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是在讓我們了解一點:你分享的越多、奉獻付出的越多,你的生命會越富有!

這個跟一般的數學觀或是邏輯觀是不相符合的。一般的邏輯觀、數學觀就認為:就好像我們的財產、在我們生命裡面扣掉、減法,你減,照理說應該越少,怎麼說你為別人付出,反而會得到越多?

這就是硬邦邦的、物質的那一種公式――減法的公式,跟實相上面不一樣的地方!人生實際的運作不是那樣死死板板的一加一等於二,或是五減一等於四,不是這樣。不是我十萬元,我如果捐出五萬塊,十減五那就剩五萬塊。我就比較少了,我就虧了!那是死板的數學運算公式,物質的層次。

真實的生命不是這樣!你奉獻得越多,無形之中,大自然、各方面,眾生回饋你的越多。如果你是用買賣的,買賣的當下就銀貨兩訖。但是如果能夠提升到超越名利的層次,不講條件,然後就是一種慈悲大愛跟大眾分享。記得!「既以為人」――你的起心動念都是為別人在著想、為大眾在著想,寧願多付出、不去貪別人便宜,你的人生反而會越來越富有!

別人認為你像傻子!你這樣不是吃虧嗎?結果吃虧就是福,傻人有傻福啊!所以不要用那一種死板板的:「這樣我就吃虧。」不是這樣。

真實的人生、真實的大自然她是很奧妙地在運作!你越強化自我、認為自己越厲害,你要抓越多、捨不得奉獻、捨不得付出,反而到後面,你是抓到一場夢、一場空!如果你了解大自然的運轉法則,也了解生命的實相,你懂得奉獻、付出,很奧妙的――你會越來越快樂、越來越富有、越來越喜悅!這就是「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熱點內容
社區政策法規 發布:2025-02-09 08:01:14 瀏覽:943
刑法263條規定的是什麼 發布:2025-02-09 07:53:04 瀏覽:241
邗江司法局 發布:2025-02-09 07:34:28 瀏覽:786
刑事訴訟法強制措施的變更 發布:2025-02-09 07:15:15 瀏覽:801
楊潔法規 發布:2025-02-09 07:12:28 瀏覽:703
法官刑場救人 發布:2025-02-09 07:10:39 瀏覽:592
外國的法律援助制度 發布:2025-02-09 07:05:05 瀏覽:110
道德經的奧秘1 發布:2025-02-09 06:58:39 瀏覽:198
香港外籍法官制度 發布:2025-02-09 06:12:50 瀏覽:447
優質司法服務 發布:2025-02-09 05:10:53 瀏覽: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