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發展
㈠ 道德認識的發展
「道德發展階段論」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就由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J·Piaget)在歐洲腹地內日內瓦提出。可惜,容反映他的研究成果和觀點的《兒童的道德判斷》一書在當時並未引起任何反響,直到五十年代後期,人們才回過頭來對皮亞傑的早期研究給予極大的重視和應有的評價。在西方循著這一路線進行研究且有所發展的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La,reuoeKohlberg)。科爾伯格在皮亞傑研究的基礎上,運用「兩難」故事作了長期的、大量的實驗研究,使皮亞傑的理論更具體、更系統。他編制了九個在道德上難以判斷是非的故事讓兒童對其中人物的行為用回答問題的方式進行評論,並據此來劃分兒童道德發展的水平。
㈡ 簡述道德發展的規律是什麼
道德發展有其自身的相對獨立性;道德進步是一個曲折前進的歷史過程版;道德發展的總權趨勢是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不斷進步。
前道德階段指兒童從剛出生到3歲的階段,皮亞傑認為這一年齡時期的兒童正處於前運算思維時期,他們對問題的考慮都還是自我中心的。
(2)道德的發展擴展閱讀:
對這一發展的具體過程.不同學者看法各異。其中非階段論者(如哈茨霍恩和M.A.梅)認為兒童的道德行為是情境性的,沒有發展階段可言。階段論者(如,格塞爾、弗洛伊德、皮亞傑和科爾伯格)則認為,兒童或個體的道德發展與其心理發展的其他方面一樣存在一定的發展階段。格塞爾提出,兒童的道德發展是一個每五年循環一次的發展過程。
在第一階段歲~5歲)中,兒煮初步形成所有基本的道德態度。在以後的第二階段(5歲~10歲)、第三階段(1()歲~1 6歲)中,兒童只是進一步發展第一階段已經形成的基本道德態度,使它們更為精細和完善。
㈢ 道德對人生發展的作用
了解良好道德的作用,理解良好道德在促進人生發展、推動社會和諧方面回的重要作用,答情感態度觀念目標;認同良好道德的重要作用,認同加強個人品德修養對人生與社會的重要意義。 自覺進行道德修養,推動個人全面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人的道德品質的好壞,往往決定一個人一生走什麼路、做什麼人的問題。良好的道德品質對於人的一生的影響都是至關重要的。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於己於人都是有益的
1.良好個人品德的形成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目標要求.
2.良好個人平品德的形成是個體精神境界的提高和全面發展的要求
3.良好個人品德的培養及時個人修養的目的,也是社會教育的任務.每個社會成員都應該形成良好的個人品德而努力.
㈣ 人類道德的發展是一個什麼過程
人類道德的發展,是一個曲折上升的歷史過程。道德發展的規律是:人類道德發展的歷內史過程與容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進程大體一致。雖然在一定時期可能有某種停滯或倒退現象,但道德發展的總趨勢是向上的、前進的,是沿著曲折的道德向前發展的。
人類道德進步的主要表現是:道德在社會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對於促進社會和諧與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道德調控的范圍不斷擴大,調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斷豐富、更加科學合理;道德的發展和進步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是人類道德發展合乎規律的必然產物,是人類道德發展史上的一種嶄新類型的道德,是對人類道德傳統的批判繼承,並必然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實踐的發展而與時俱進
㈤ 簡述個人道德發展階段
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前道德階段(出生~3歲)。
第二階段:他律道德階段或道德實在論階段(3~7歲)。
第三階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階段。(7~12歲)
第四階段:公正階段(11~12歲以後)。
科爾伯格的道德階段包含如下的一些特徵。
1、道德發展的各階段都是一個「結構化了的統一體」,一個有組織的思想系統。
2、每一階段的核心特徵標志著階段與階段之間的質的差異。
3、這些階段形成一個自然的連續順序,在發展過程中,新的階段從前一階段中發展出來,因而是舊與新的綜合體。
4、每一個體都是為建立他自己的綜合體積極努力,而不是去接受一個社會文化所規定的現成模式。
(5)道德的發展擴展閱讀:
帶有沖突性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適合於促進個體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兒童通過對假設性道德兩難問題的討論,能夠理解和同化高於自己一介階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拒斥低於自己道德階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因此,圍繞道德兩難問題的小組討論是促進學生道德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
德育也象智育一樣,應該以促進兒童對道德問題和道德決策的積極的思維為基礎。兒童的品德是一個發展過程,兒童是從道德判斷和道德推理中逐漸理解道德的。學校道德教育的目標應該是促進兒童道德推理的發展。
兒童道德成熟的標志就是能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具有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則的能力,而不是服從周圍成人的道德判斷。
基於這一道德教育觀點,科爾伯格認為,在學校道德教育中應該經常給兒童提供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兩難問題,引起他們的討論,激發他們向更高的道德階段不斷前進的願望和動機。
㈥ 人類道德的發展是一個什麼樣的歷史過程
人類道德的發展,是一個曲折上升的歷史過程,人類道德發展的歷史過程與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進程大體一致。雖然在一定時期可能有某種停滯或倒退現象,但道德發展的總趨勢是向上的、前進的,是沿著曲折的道德向前發展的。
人類道德進步的主要表現是:道德在社會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對於促進社會和諧與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道德調控的范圍不斷擴大,調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斷豐富、更加科學合理;道德的發展和進步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是人類道德發展合乎規律的必然產物,是人類道德發展史上的一種嶄新類型的道德,是對人類道德傳統的批判繼承,並必然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實踐的發展而與時俱進。
(6)道德的發展擴展閱讀:
道德的認識論內容在不斷加深。道德也是一種認識。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深入發展,道德在識別社會關系、提供關於人的生活價值和人生目的的客觀知識方面,越來越成為有效的、敏感的工具。
「有尊嚴的生活」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什麼是榮譽,什麼是恥辱,應該樹立什麼樣的榮辱觀,已經引起了人們普遍地反思。長期以來,那些與道德相關的社會偏見、無知盲從在不斷地被打破。這一切都是道德的認識論內容不斷加深的結果。
道德調節的手段在不斷完善。道德是人類精神的自律,是以人們的內心信念、社會輿論和傳統習俗作為調節機制的。改革開放以來,揚善抑惡的道德調節手段在不斷增加和豐富。傳媒的參與,互聯網、微博的發展把社會輿論的監督力量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
歷史證明,當一個社會在全民層面上感受到諸如「信仰危機」、「價值失落」的困惑時,這不僅表明這個社會在實際生活中受到的嚴重挑戰,而且也表明它在精神上的憂患與覺醒。
當代中國人越來越不滿足於單純地履行某種道德義務,而是在自覺地提出和探索更崇高的道德目的,越來越成為追求高尚的道德價值、創造良好的道德關系的主體,這正是道德調節方法在逐步完善的表徵。
個人道德意識的結構和功能在不斷豐富。個人的道德意識是人們的道德關系賴以健全的思想基礎,也是指導人們實現道德行為選擇,進行道德活動的內在動因。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左」的路線的否定,人們在逐步擺脫「行政本位」的束縛、僵化教條的桎梏甚至對「金錢至上」的依從。當代中國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認識到自己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現實的社會主體。
個人完善的道德動力、道德需要在提升和拓展。這一切都是人類精神財富的積聚在個人道德世界中的體現,它成為道德進步的一個重要方面。
應該指出,當代中國的道德狀況正在矛盾中發展,在困境中前進。作為主流的社會主義道德,對社會的解放和人的精神完善化產生良好影響的可能性在不斷增長。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科學認識「道德困境」和道德進步規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
㈦ 道德發展的規律是什麼
道德發展的規律是:道德發展有其自身的相對獨立性;道德進步是一個曲折前進的歷史過程;道德發展的總趨勢是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不斷進步。
前道德階段指兒童從剛出生到3歲的階段,皮亞傑認為這一年齡時期的兒童正處於前運算思維時期,他們對問題的考慮都還是自我中心的。
他們不顧規則,按照自己的想像去招待規則。他們的行動易沖動,感情泛化,行為直接受行動的結果所支配,道德認知不守恆。
例如,同樣的行動規則,若是出自父母就願意遵守,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他們並不真正理解規則的含義,分不清公正、義務和服從。他們的行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7)道德的發展擴展閱讀:
兒童的道德發展是一個每五年循環一次的發展過程。在第一階段歲~5歲)中,兒煮初步形成所有基本的道德態度。在以後的第二階段(5歲~10歲)、第三階段(1()歲~1 6歲)中,兒童只是進一步發展第一階段已經形成的基本道德態度,使它們更為精細和完善。
普遍的倫理原則的定向階段。公正被看作是與自我選擇的倫理原則(要求在邏輯上全面、普遍和一致相符的、由良心作出的決斷,這些原則是抽象的、倫理的,如金箴(基督)、絕對命令(康德的)等。
它們不是像聖經上的「十誡」那樣的具體的道德准則。這些實質上都是普遍的公正原則,人的權利的公平和對等原則,尊重全人類每個人的尊嚴的原則。
㈧ 人類的道德是怎麼起源和發展的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
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實為遵循道的規律來自身發展變化的事物。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
「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8)道德的發展擴展閱讀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方向。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規范自己行為。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㈨ 道德水平的發展
中國的道德水平發展
我國有一句古語,說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三字經》中也有一句話,叫做「性相近,習相遠」。前者是說,人的好壞與所處環境關系極大;後者是說,人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相差無幾,是後來在不同的生活環境中,有人學好,有人學壞,其德行才有顯著的區別。這兩句話道出了古今中外所有學者的共識:——人的德行,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學好或學壞得來的。或者說後人的德行是效法前人的德行而來。
文殊哲學研究指出,原始人本來和一般動物一樣,也是靠掠奪大自然提供的現成的生活資料活命的。但在漫長的漁獵和採集過程中,一部分原始人逐漸學會了製作工具,一部分原始人逐漸學會了馴養和種植,即學會了勞動生產。隨著人類勞動生產的不斷發展,逐步改變了自身的生存方式,——由靠掠奪而生存轉變為靠勞動生產而生存。從此人類的發展就和一般動物分道揚鑣了。
無數事實證明,事物的發展並非是朝著同一個方向齊頭並進的。人類的發展與一般動物的根本區別就在於:一般動物的進化是不斷改善或增強自身的體能,去適應各種艱難困苦的生存環境,因而只能是適者生存;而人類的發展則是在勞動生產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智能,並通過自己的勞動生產為自己創造出越來越好的生存環境。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這部分原始人也就逐步演變為真正的人類。只有那些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沒有學會勞動的原始人,它們依然與動物為伍,靠掠奪為生。它們的後人和傳人則一直延續到今天,就成為現代的掠奪者和剝削者。故「人」這個種群,自古就有勞動者和掠奪者之分。
按常理分析,在勞動者之間和掠奪者之間人們是不可能產生好壞善惡的觀念的。因為勞動對象是物不是人,勞動者在聚精會神的勞動過程中偶爾也會傷及他人,但這種傷害都不是故意的,頻繁的;而掠奪者之間則向來就是你爭我奪的,既然個個都是如此,也就無所謂誰好誰壞,誰善誰惡。同樣,當掠奪者和勞動者處於各行其是,互不騷擾的情況下,人們腦子里也不會產生善惡好壞的觀念。因為,在此情況下,掠奪者和勞動者不過是生活習性不同而已,也就無所謂好壞善惡。排除了上述種種可能,那麼就只有在掠奪者把勞動者及其勞動成果列為它們的掠奪對象,且頻頻侵犯勞動者的切身利益,勞動者頻頻遭到掠奪者的傷害時,在勤勞善良的勞動者心目中才能產生這樣的觀念——只有那些貌似同類的殘忍的掠奪者才是最可惡的人。於是,人類的善惡好壞觀也就由此而生。
基於上述簡要分析,文殊哲學明確提出,在影響人的品德的諸因素中,起決定作用的,歸根結蒂是一個人自己所從事的社會實踐(即職業)。不管你學識水平有多高,不管你家庭出身有多好,不管你受過多麼良好的教育,不管你有怎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一旦你加入了掠奪者的行列,不管是自願的還是出於某種外因所迫,你就不再是一個好人,而墮落為一個壞人了。相反,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是決不會輕易地去傷害他人的。而現時的掠奪者和剝削者,特別是那些位高權重的,卻往往滿口仁義道德。我們決不能因此而喪失了自己的判斷力。
國外的道德水平發展
英國教育家科爾伯格把道德水平為三個水平六個階段:水平一:是前習俗水平,包括階段一—— 以懲罰與服從為價值取向階段,階段二 —— 以個人的功利主義目的與交換為價值取向階段;水平二:是習俗水平,包括階段三 —— 以協調人際關系為價值取向階段,階段四— —— 以維護社會秩序和履行個人義務為價值取向階段;水平三:是後習俗水平,包括階段五— —— 以社會契約為價值取向階段,階段六— —— 以普遍道德原則為價值取向階段。他認為兒童的年齡與其道德發展階段有很大關系。一般0至9歲處於第一水平,9至15歲處於第二水平,16歲後向第三水平發展。但年齡並非是決定因素。盡管發展階段不可跳躍、發展方向不可逆轉,而在發展速度上則存在個體差異,有的發展快,有的發展慢,還有的可能長期處於某一階段上停滯不前。科爾伯格主張用教育,特別是道德兩難故事策略,促使其向更高一階段發展得更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