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的價值
① 當代德育模式的價值特徵
1、德育模式愈來愈注重學生在德育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強調學生參與德育過程的主動性、自覺性和積極性。當代德育模式則注重發揮學生在德育過程的主體作用中飛速發展,社會變遷很大,當代學生具有不同於教育史上任何一代學生的心理特點。
從整體上講,性格和精神需求趨於多元化、個性化,個人愛好興趣表現非常明顯。所以,當代德育模式就比較注意青少年學生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注重激發他們在德育過程中的主動性、自覺性和積極性。
不像傳統德育模式那樣讓學生記住有關德目,養成有關傳統美德,或為學生構思未來的道德准則。當代德育模式站在未來的高度,重在使學生具有解決各種道德問題能力,不注重學生學會了記住了哪些道德准則,而注重學生怎樣理解和思考這些准則。
2、德育模式的適應性愈來愈廣,愈來愈具有世界性。
傳統的德育模式總是習慣於立足本地區、本民族和本國來考慮應該傳授哪些道德觀念和形成哪些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隨著當代科技進步,現代通訊技術和交通設施的發展,地域的限制已在逐漸消失。
整個地球正日益成為一個村落,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和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和聯系越來越緊密,越來越普遍,許多德目,如誠實、正直、勤勞、守信等,都具有超越地區、民族和國家道德價值范圍的通約性,對不同地區、民族和國家的道德進步都有一定的啟迪和推動作用。
當代德育模式正是適應這種趨勢,在結構和功能上具有高度的穩定性,能適應不同地區、民族和國家的情況,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從當今世界范圍來看,許多國家正在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原有的德育模式,以適應當代世界飛速發展變化的趨勢。
(1)道德教育的價值擴展閱讀:
可持續發展、全球本位倫理是確立現代德育目標、德育內容的重要理論依據。而生態環境倫理、經濟倫理、科技倫理、網路倫理等等關乎人類共同利益、具有普適化特徵而又極具時代特色的德育內容。
正在使我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教育方針在道德教育領域變為豐富而具體的實踐活動,並且逐漸走進家庭、走進學校、走進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成為我國德育活動中最具活力和發展潛力的領域,值得我們的德育工作者給予更多的關注。
② 對於人類來說道德觀念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
1、有助於人們的幸福生活
從道德修養的產生來看,道德修養是人類幸福的必要條件。道德規范的存在與人們的追求幸福的活動有直接關系,可以說道德的存在本身就是以人們在追求幸福的活動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相互沖突為前提,如果人們所追求幸福的活動本身之間不存在任何沖突,彼此天然地相安無事,那麼,道德的存在就是無意義的。
對於一個社會成員來說,道德規范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他追求幸福的活動的環境的構成部分。社會成員總是在一定的道德規范等制約因素之中從事自己追求幸福的活動,他如果要追求不合於道德、不合於法律的幸福,往往就會受到社會的譴責與阻撓,這對於他自己來說就已經是一種痛苦了,因此他是不可能得到幸福的。所以,道德教育有助於人們的幸福生活的實現。
2、有助於大學生的素養發展
對於接受道德教育的人來說,能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與法律基礎,成長為有用的人,還可以幫助人正確認識「德」和「才」的辯證關系,深刻理解兩者的關系,避免走入:「重智輕德」的誤區,從各方面發展自我、完善自我。
從青年大學生自身發展狀況看,青年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大學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總的來說,社會生活經驗還不夠豐富,思想還不夠成熟,還存在有明顯的知行脫節的現象。
比如在成才問題上,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成才願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奮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的決心和恆心。這就需要在學校教育和引導下,不斷學習,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完善自己。
進行道德教育,對於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理論素質和思想認識水平,幫助大學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營養,獲得真、善、美的心靈啟迪,不斷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3、有助於個人的發展
道德反映社會發展的的客觀必然性,就能引導和激發人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斷調節社會整體和個人的關系,使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逐漸完善和諧,是人們的行為逐步從「實然」向「淡然」轉化。
道德往往藉助於道德觀念、道德准則、道德理想等形式,幫助人們正確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認識人生的價值和意義,認識自己對家庭、他人、社會的義務和責任,使人們的道德實踐建立在明辨善惡的認識基礎上,從而正確選擇自己的道德行為,積極塑造自身的道德人格。所以,道德教育有助於個人的發展。
最後,道德教育對人生的意義重大,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並形成自己關於責任和義務的觀念,確立自己的道德理想,自覺的揚善抑惡、明辨榮辱、選擇高尚、棄絕卑下,保持社會和個人的健康發展。
③ 道德教育的重要意義
對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響的活動。內容包括提高道德覺悟和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樹立道德信念,培養道德品質,養成道德習慣。中國社會主義時期實施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
社會主義社會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培養人民的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提高人民的歷史主動性,推動社會秩序和社會風氣的不斷改善。它既從現實經濟政治關系的實際需要和可能出發,又著眼於人民道德境界的不斷升華。
它不僅注重清除一切舊道德的消極殘余和影響,積極配合和保證政治、法律、知識、審美等方面的教育,而且更注重於培養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選擇能力。
(3)道德教育的價值擴展閱讀:
從類型劃分的角度說,德育即培養學生在私人生活、國家與社會公共生活、職業生活中的道德意識,以及合乎私德、國民公德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規范的行為習慣。
德育包括私德、公德和職業道德教育。私德教育即培養學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識及行為習慣;公德教育即培養學生的國家與社會公共生活的道德意識及符合國民公德和社會公德的行為習慣;職業道德教育即培養學生職業生活的道德意識及合乎職業道德規范的行為習慣。
從層次劃分的角度說,德育即對學生進行道德理想、道德原則、道德規則的教育,激勵學生的高尚行為,指導學生的正確行為,約束學生的不良行為。
德育包含理想、原則、規則層次的道德教育。道德理想教育即運用道德倡議形式激勵學生的高尚行為;道德原則教育即運用道德指令或道德倡議形式指導學生的正確行為;道德規則教育即運用道德禁令或道德指令形式約束學生的不良行為。
從德育任務的角度說,德育包括發展學生的道德認識、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感、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等三個相互聯系的方面。
當代學校德育重在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斷力即運用一定的道德標准對一定的事件或行為進行對與錯、當與不當的判斷的能力;道德敏感性即敏銳地感知、理解和體察自己、他人及社群的情感、需要和利益的能力。
④ 怎樣理解德育價值的重現
改革開放以來,國人的思想主要經歷了「優勝劣汰」和「自信成功」這兩種西方理念地洗禮。
「優勝劣汰,物竟天擇」和「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無疑符合自然生物進化的規律。雖然,人類今天已經進化為萬物之靈,並且主宰了其他物種超越了其他動物。然而,當代的國人無疑是把這個法則重新應用在今天的人與人的關系中.現在看來,這種法則導致了嚴重的誠信危機。
其實,這種理念早已經被德國哲學家尼采發揮到及至。尼採的「超人」哲學瘋狂了自己,更瘋狂了另外一個驚世駭俗的人物——西特勒。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無知導致我們總是重復災難,痛後思痛。
然而拿破崙.希爾的《成功學》中的「自信、熱忱、專著」等理念,又在今天極大地激發了經濟浪潮中蠢蠢欲動的國人.這些由於激情燃燒而充滿自信的人們終於義無返顧地走上創業道路,其結果,由於燃料儲備不足而化為烏有。成功學的最大功績就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發展了中國特色的「老鼠會」傳銷業。
國人在「全民創業」的大環境中,以「閃電式」的節奏運行了一個階段,終於不堪重荷,滿身疲憊,跌入思緒的沼澤里.精疲力竭之餘,又以懷疑的態度漠視著新一輪的思辯「國學大討論」。尋找確定一種心理行為的指導思想已然成為時代的需要,而這種需要在傳統的思想觀念中左右搖擺,舉棋不定。傳統思想究竟應該束之高閣以供專業探討,還是俯首人群讓多數人重新接受?很多仁人志士帶著這個「使命」粉墨登場苦口婆心地解釋著幾千年前的文字,至此,我們似乎看到了「希望和成效」——國人帶著似曾相識的感覺,失魂落魄地陷入「倫理道德」的五花八門地解釋中,不知所措。
其實道德是自覺的秩序規則,而法律是外力強壓下的秩序規則.沒有德人類連群居都實現不了,何以發展到如今.作為個人和社會,缺失了它人與人之間無法互動,如此一來,社會停滯.
⑤ 德育的意義
德育的意義
第一,德育工作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與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相輔相成,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提供了道德支持和道德保障。德育是社會道德建設的
主渠道和主陣地,德育工作的效果直接影響社會的道德狀況。
第二,德育工作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長的需要。
對於青少年來說,道德需要與理智需要、審美需要一樣,是他們的人生基本需要。道德需要能否得到滿足及滿足的方式和類型,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他們成年後 的道德素質和道德素養,決定了他們的社會性發展程度和社會性接納程度,決定了他們發展空間的大小和發展方向的正確與否。良好的德育工作能夠滿足、引導和提 升他們的道德需要,為他們的道德發展以及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使他們擁有一個充實的、有意義的、有尊嚴
的和幸福的人生。
第三,德育是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德育與智育、美育、體育、勞動技術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德育與其它各育相互滲透,相輔相成,並為其他各育提供精神動力和價值方向,它們共同服務於教育目的,促進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和豐富個性的形成。
⑥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教育的目的實際上不是要將學生培養成一個僅僅只有文化知識的個人,而是要將學生塑造成為一個有健全的人格和全面發展的人。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⑦ 道德的價值
人類怎樣才能被提升到其顯赫狀況和權力的頂峰呢。思考這一問題的人首先須得明白,回他本人一定要置身於道答德之外。因為,從本質看來,道德的目的與此相反,它要阻止或摧毀那種向著顯赫方向的發展。因為,實際上這種發展會吸引無數的人為其效力,以致出現一種逆流是自然的。弱者、嬌生慣養者、平庸者必然群起抗拒生命和力的光輝,為此,他們必須對自身作出新的估價,藉以譴責極度充盈的生命,可能的話,摧毀生命。因此,就道德蓄意制服各類生命而言,它本身就是敵視生命的慣用語。
⑧ 如何理解教育的倫理道德價值
現在,經常聽到一句話就是「看你那德行」,「這人太缺德了」,人們說的這種「德」指的是社會公德。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進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重要內容,作為一名歷史老師,有必要在教學當中重視「德育教育」。
我國道德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如何把繼承優良傳統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的問題,其前提是對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文化進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倫理道德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能夠凝聚一個民族的重要的精神力量之一,在新階段,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應從學生抓起,充分發揮中國傳統道德積極進步的作用,首先就要讓學生正確認識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文化。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文化的基本內容:
在我國,傳統道德主要指的是儒家道德,其創始人是孔子。孔子生活在春秋時期,他從自己的政治理念出發形成他全面系統的道德思想。他以「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境界。
「仁」是孔子道德思想和道德學說中的核心概念,「仁」的含義最基本的解釋是「仁者人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者愛人」,就是說要把人當人看,而且要愛人,在孔子看來「仁」是社會規則和人文精神的基礎,學生愛家人,愛同學,愛老師,才能創造和諧家園、和諧校園、和諧社會。
董仲舒根據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出「三綱」《春秋繁露》,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 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常」《舉賢良對策》說。宋元時期 ,人們在管子的禮義廉恥上,配以孝悌忠信,就成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
張岱年先生在《道德與文明》1992年第3期上發表文章,在總結傳統道德規范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九個主要規范:公忠、仁愛、誠信、廉恥、禮讓、孝慈、勤儉、勇敢、剛直的「九德」。
國家教育委員會組織編寫,羅國傑主編的《中國傳統道德》的多卷本《規范卷》中把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規范分為四個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道德規范,有公忠、正義、仁愛、中和、孝慈、誠信、寬恕、謙敬、禮讓、自強、持節、知恥、明智、勇毅、節制、廉潔、勤儉、愛物;第二部分是職業道德規范,有政德、武德、士德、民德、商德、師德、藝德;第三部分是家庭倫理規范,選取了三個最主要的方面,它們分別是關於親子關系的規范,關於夫妻關系的規范,關於長幼關系的規范;第四部分是文明禮儀規范,分別是尊老敬賢之禮,接人待物之禮,儀態言談之禮,慶典婚喪之禮。
這些道德規范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形成中國封建社會道德的綱目,道德規范體系,充分地反映了中華民族在人類道德文明上的智慧和貢獻,當然,中國傳統道德規范又具體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思想和要求,成為統治階級實現統治的有效工具。所以,對待中國傳統道德規范既要繼承也要批判。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文化的特點 :
第一,歷史悠久,良莠雜陳。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文化的政治性明顯,它必須服從並服務統治階級的利益需要,要讓學生有所鑒別,融入社會主義道德觀。
第二,緊密結合社會政治,服務於宗法等級制度。與社會政治緊密結合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另一基本特徵。這一基本特徵,反映了先哲們所具有的自覺為社會政治服務,為社會的安定和諧服務的務實精神,中國古代社會制度有兩個基本特點,一個是宗法制度,一個是等級制度。在中國社會中,家庭是一個最基本的單位和社會細胞,在一個「家」中,有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之間的血緣關系,還有主人與奴僕之間的社會政治關系。社會治理得如何,從一定意義上說,其關鍵在家。
第三,入世尚仁,重義輕利。任何社會都需要用道德規范、行為准則來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形成社會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引導人們如何為人處事、如何在社會中共同生活。「仁者,愛人」、「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以及「恭、寬、信、敏、惠」等都是人情世故。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在堅持其入世性質的同時,卻又在世俗生活中尚義不尚利,提倡先義後利,以義制利。孔子告誡人們要「見利思義」,見到利益要想到道義,只有通過節制人對利慾的追求,自覺「存義去利」,才能保持國家清廉和公平。
這就形成了中華民族在現實生活中特有的義氣:對國家民族——盡忠義,對父母長輩——行孝義,對親人——重情義,對朋友——講信義。人們義不容辭、見義勇為、伸張正義、施行道義直致捨生取義。「為義」已成為整個社會道德的重要信條,「捨生取義」的高尚境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國捐軀、為民獻身。
承襲、弘揚中國優秀傳統倫理道德更重要的是要使中國傳統倫理道德面向當代中國道德建設的實踐。正如羅國傑先生所說「一旦一個民族拋棄或失去了自己的民族傳統,或者被別的民族的文化所征服,那麼,這個民族的生存也就岌岌可危了」。
⑨ 談談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學校教育,知識教來育重要,道德教育源更重要。素質教育的核心是道德 教育。結合當今社會的發展,讓同學們形成與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時效觀以及信念觀,讓他們明確未來的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人只有一直保持進步,才能在競 爭的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進而讓他們樹立起立志成才、刻苦鑽研的精神,並建立起終身學習的意識。同時加強大德育教育,培養學生強烈的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
⑩ 加強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何謂職業道德?《公民道德實施綱要》指出:「職業道德是所有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要大力倡導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鼓勵人們在工作中做一個好建設者」。職業學校擔負著我國廣大新型勞動者的培養和教育工作,因此除了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之外,職業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它關繫到我國勞動者職業素質的整體水平。
當前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用人單位意識和體會到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從以對員工的技能要求為主轉向重視員工的職業道德、素質要求,對從業人員職業觀念、職業態度、職業紀律和職業作風的要求越來越高。有的大型企業在招聘新員工時就提出:「態度比能力更重要」。相關人員表示,具有良好的工作態度、誠實的個性比起他有最優秀的能力更為重要,員工的技能可以通過培訓來提高,但在短期內改變其工作態度卻更困難,特別是對客戶的服務意識。因此培養具有較高職業道德修養的勞動者既是企業的願望,也是職業教育的社會責任所在。
當前職業道德教育的現狀來看,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對職業道德教育的認識不足一種情況,認為職業教育是教會學生技術技能,有了技術技能就可以找到工作解決就業問題,職業道德問題到了單位由規章制度來要求即可以解決。因此比較強調學生的專業教育,重視資格證、上崗證等,忽略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全面素質要求。另一種情況把職業道德與一般德育等同起來甚至把職業道德簡單的理解為能夠吃苦耐勞。從而使得職業道德課程成為課時安排上的「填空題」。教育觀念的滯後和教育方式的不得當。目前根據教育部的規劃課程《職業道德和就業指導》是作為必修課程,各職業院校也把這一課程作為顯性課程。
要有效的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必須首先正確認識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
第一:把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和《公民道德建設綱要》精神相結合。全面理解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理解職業道德和一般道德教育的聯系與區別。正確認識職業道德是在從事職業過程中的行為規范,以及從業者在職業活動中體現出來的積極性、責任心、主動性等等。職業道德教育是作為培養從業人員的必要和不可缺乏的課程,它的內容也是一般道德教育不可替代的。
第二:把職業道德教育與社會責任意識教育相結合。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內容,職業道德更體現其行為的社會意義。職業道德是人的社會性的具體的重要的表現。因為職業本身是人們對社會所承擔的一定職責,對於從業者來說,職業活動是實現個人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因此,要在職業道德教育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關系。即《綱要》中所指出的奉獻社會的精神。
第三:把職業道德教育與社會發展的要求相結合。新時期的職業道德不僅需要吃苦耐勞的精神,而且應該體現與時代發展相一致的創新、合作、誠實、鑽研等精神。特別是我國加入了WTO之後,更要把國際先進的職業道德理念和要求作為我們的教育內容。
第四:把職業道德知識與職業道德行為培養相結合。不僅通過課堂強調職業道德知識的接受,更重要的是加強養成教育和實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