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檢驗兒童道德

檢驗兒童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1-24 16:38:51

① 皮亞傑採用什麼來研究兒童道德判斷的發展

皮亞傑用對偶故事法以及兒童對游戲規則的認識來研究兒童道德判斷的發展。通過對偶故事法,可以對兒童是否具有道德意識和判斷的依據,對兒童道德判斷階段進行劃分。

② 科爾伯格運用什麼方法對兒童道德判斷進行研究

採用道德兩難故事法

科爾伯格認為,品德的發展依賴於認知能力的發展、道德判斷的成 熟,道德教育的任務就在於提高學生 的道德 判斷的水平。他採用道德兩難故事法,對兒童道德判斷的發展進行 了探究和分析

③ 皮亞傑把兒童道德發展的階段劃分為

皮亞傑認為,認知(或智慧)的發展是整個心理發展的核心,通過對認知(或智慧)發展階段的描述,能展示心理發展的基本特徵。他認為發展進程是一個具有質的差異的連續階段,心理發展階段出現的先後順序固定不變,每一階段都有其獨特的格式或認知結構,前一階段的結構是後一階段的基礎。他把個體認知發展的過程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一)感知運動階段(0~2歲)
這一階段兒童認知發展的主要特點是兒童依靠感知和動作來認知外部世界,即思維與動作密切相連。在10個月時,兒童獲得了客體永久性概念,即當客體在他的視線中消失的時候,仍然認為客體是客觀存在的。此後,兒童可以將自我從外界客體中區分開來。在該階段的後期,兒童建立了初步的因果關系概念,開始認識到主體既是活動的來源,也是認識的來源。但兒童在這個時期還沒有達到運演的水平,他們所具有的只是一種圖型的認識,即僅僅是對刺激的認識。嬰兒看到一個刺激,如看到一個奶瓶,就開始做出吮吸的反應圖型的知識依賴於對刺激形狀的再認,而不是通過推理產生的。
(二)前運算階段(2~6歲)
這個階段兒童的各種感知運動圖式開始內化為表象或形象圖式,特別是語言的出現和發展,使兒童日益頻繁地用表象符號代替外界事物。但他們的語詞或其他符號還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維仍受具體知覺表象的束縛,難以從知覺中解放出來。這一階段思維的主要特徵是:認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認知活動具有相對具體性,還不能進行抽象的運算思維;思維不具有可逆性等。
(三)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這個階段兒童的認知結構已經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維可以逆轉,因而能夠進行邏輯推理。重要標志是兒童已經獲得了長度、體積、重量和面積的守恆。所謂守恆,指兒童認識到客體在外形上發生了變化,但其特有的屬性並沒有發生變化。這個階段思維的主要特徵是:兒童能夠完成從多維對事物進行歸類的任務;思維具有了可逆性;逐漸學會從別人的觀點看問題,意識到別人持有與他不同的觀點和解答;思維不再局限於靜止表象;兒童能憑借具體事物或從具體事物中獲得的表象進行邏輯思維。但這一階段兒童的思維仍需要具體事物的支持。
(四)形式運算階段(11歲至成人期)
這一階段兒童的思維已超越了對具體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賴,使形式從內容中解脫出來。兒童形成了解決各類問題的推理邏輯,由大小前提得出結論。不管有無具體事物,都可以了解形式中的內涵與相互關系。這一階段思維的主要特徵是:兒童的思維以命題的形式進行,並能發現命題之間的關系;能夠通過邏輯推理、歸納和演繹的方式解決問題;能夠理解符號的意義、比喻或隱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維水平已接近常人。

④ 請問,皮亞傑兒童道德判斷研究的四個規律性結論,並理論的概括下

第三階段: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觀主義階段。皮亞傑認為兒童大約在7~12歲期間進入道德主觀論階段,這個階段的道德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兒童已認識到規則是由人們根據相互之間的協作而創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們的願望加以改變的。規則不再被當作存在於自身之外的強加的東西。

第二,判斷行為時,不只是考慮行為的後果,還考慮行為的動機。研究表明,12歲的兒童都認為,那些由積極和動機支配但損失較大的兒童,比起懷有不良動機而只造成小損失的兒童要好些。由於考慮到行為的動機,因而在懲罰時能注意照顧弱者或年幼者。

第三,與權威和同伴處於相互尊重的關系,兒童能較高地評價自己的觀點和能力,並能較現實地判斷他人。

第四,能把自己置於別人的地位,判斷不再絕對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幾種觀點。

第五,提出的懲罰較溫和,更為直接地針對所犯的錯誤,帶有補償性,而且把錯誤看作是對過失者的一種教訓。

達到自律性道德階段的兒童,在游戲時不再受年長者的約束,能與同年齡兒童平等地參加游戲,彼此明白自己的立場與對方的立場,共同制定規則,遵守規則,獨立舉行游戲比賽。

皮亞傑認為兒童道德發展的這些階段的順序是固定不變的,兒童的道德認識是從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轉化的過程。他律道德階段的兒童是根據外在的道德法則進行判斷,他們只注意行動的外部結果,不考慮行為的動機,他們的是非標准取決於是否服從面人的命令或規定。這是一種受自身之外的價值標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斷。後期兒童的道德判斷已能從客觀動機出發,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標准來判斷是非,這是一種為兒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觀的價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斷,屬於自律水平的道德。皮亞傑認為只有達到了這個水平,兒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

三、道德認識發展的因素

按皮亞傑的觀點,兒童道德認識的發展主要受到兒童認知發展的水平和兒童與其他人的交往的影響。兒童道德認知的發展與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是相對應、相平行的(見下表)。在認知上處於感知運動階段的兒童,在道德上都相應處於前道德階段,同時前道德階段包括了2~3歲的處於前運算認知階段的兒童;在認知上處於前運算認知階段的2~7歲兒童,在道德上都處於他律道德階段;而在認知上處於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在道德上多處於自律道德階段。所以皮亞傑說,道德上的他律階段與自律階段間的差別,就相當於前運算思維階段與具體運算思維階段間的差別。皮亞傑的這個觀點受到了有關實驗的支持,有人發現守恆程度低的兒童在道德判斷上也是低水平的,同時指出,道德要領和倫理價值觀的教學和純認知的教學一樣,需要與兒童按照他現有的認知結構加以同化的東西相適合。

兒童的道德認知是怎樣由他律性轉化為自律性的呢?可以從年幼兒童為什麼具有他律道德的原因分析起。研究認為年幼兒童的道德不成熟主要有兩個原因造成的:一是認識的原因,即自我中心(把別人看成和自己一樣)和實在論(把主觀經驗同客觀現實混同,如把夢境看成是現實存在的事物);二是對權威的服從,包括自卑感、依賴性、依戀、贊賞、害怕等情感綜合體,使兒童服從成人指示,將規則視為神聖不變的東西。

兒童要獲得道德認識上的發展必須擺脫自我中心和實在論,理解到別人有著與自己不同的看法,從而發展自己與別人不同的自我概念。皮亞傑認為,要使兒童人自我中心和實在論中解放出來,最重要的途徑是與同伴發展相互作用。因為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兒童才會把自己的觀點與別人的觀點相比較,從而認識到自己的觀點與別人有別,對別人的觀點可以提出疑問或更改意見。也只有在與同伴的交往中才能認識到同樣的行為也許會被別人以不同的方式所理解,導致不同的結果。同時,正是在與同伴的交往中,他們開始擺脫權威的束縛,互相尊重,共同協作,發展了公正感。皮亞傑重視同伴在發展兒童道德認識中的關鍵作用,但也未完全否定父母的作用,只是有一個條件,成人必須改變傳統的所謂權威的地位,與兒童平等相處,只有這樣的父母才能成為促進兒童道德認識發展的積極力量。

⑤ 兒童道德品質的發展有哪些特點

培養兒童良好的道德品質,對於兒童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和適應集體生活,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從心理學看來講,人的道德品質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道德意識的發展和道德行為的發展。道德意識是掌握首先原則或信念;道德行為是將這些原則和信念在一定場合付諸行動的能力。
一、 道德意識的形成和發展
掌握道德原則和信念是道德意識形成的標志,從小學階段開始,兒童開始具備了自覺運用道德意識來評價和調節道德行為的能力。小學生道德意識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在道德知識的理解上,兒童從比較膚淺的、表面的理解逐步過渡到比較精確的、准確的理解。
2、 在道德品質的評價上,兒童從只注意行為的效果逐步過渡到比較全面地考慮動機和效果的統一關系。
在道德原則的掌握上,兒童的道德判斷從受外部情境的制約逐步過渡到受內心的道德原則或道德信念的制約。
二、 道德行為的發展
小學生的道德行為屬於依從傳統慣例行為型,特點是符合社會提倡的模式,遵從集體的決策,自己很少採取單獨的主張。
在整個小學階段,小學生道德意識與行為基本上是協調的、相稱的。但是其中還有這樣一種規律,即兒童年齡越小,言行越一致;而隨年齡增長,逐步會出現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分析小學生言行不一致的原因,研究者認為,可能是由於模仿、出於無意、在不同人面前有不同行為表現、只會說不會做等等。針對小學生這種言行不一致、言行脫節的問題,教育者應該做到正確了解兒童的內心情況和體驗,針對實際情況,採取有效的教育措施,而不應該一味地責怪、懲罰。

⑥ 豐富孩子的道德情感,會對孩子成長有什麼好處

不管做什麼事情,孩子就像一張白紙,父母對他傳授了什麼,孩子就會學什麼,所以以身傳教先自己吧,道德的事給理解正確過後你的孩子也會把這個道德理解正確。要想兒童有德,必須以道教之,但何為道又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姑且把我國的當代算為多元文化時代,那麼哪一家的理論才算是合乎道的呢?人類歷史可以說是對人性檢驗的歷史,合乎道貼近道的階段,人們就會有比較好的德行表現;背乎道遠離道的階段,人們就會大顯貪腐的敗壞性情。兒童的德育應該包含這樣幾方面:敬天,愛人,律己。因為敬天所以心含敬畏,存敬畏之心才能謙卑做人。

⑦ 皮亞傑關於兒童品德發展的階段性理論是什麼

皮亞傑將兒童的道德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自我中心階段」或前道德階段(2-5歲),該階段兒童缺乏按規則、規范行為的自覺性,在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價值判斷等方面均表現出自我中心傾向;



第二階段為「權威階段」或他律道德階段(6-7、8歲),該階段兒童表現出對外在權威絕對尊重和順從,把權威確定的規則看作是絕對的、不可更改的,在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時完全以權威的態度為依據;



第三階段為「可逆性階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階段(8-10歲),該階段兒童的思維具有了守恆性和可逆性,他們已經不把規則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東西,逐漸從他律轉入自律;



第四階段為「公正階段」或自律道德階段(10-12歲),該階段的兒童繼可逆性之後,公正觀念或正義感得到發展,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於主持公正、平等。

(7)檢驗兒童道德擴展閱讀:

皮亞傑對心理學最重要的貢獻,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種隨意、缺乏系統性的臨床觀察,變為更為科學化和系統化,使日後臨床心理學上有長足的發展。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擺脫了遺傳和環境的爭論和糾葛,旗幟鮮明地提出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發展觀,即心理發展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皮亞傑認為智力是一種適應形式具有動力性的特點。隨著環境和有機體自身的變化,智力的結構和功能必然不斷變化,以適應變化的條件。

在皮亞傑的理論中,格式既可被看成是有機體認知結構中的一個子結構,又可被看成是認知結構中的一個元素。認知結構就是協調了的格式的整體形式。

他將生物學的同化這一概念應用於心理學中,意指人們把知覺到的新鮮刺激融於原有的格式中,從而達到了對事物的理解,同化是個體認識成長的機制之一。

依據皮亞傑的觀點,平衡化指通過多重的去平衡與再平衡,導致從一接近平衡的狀態向著質上存在差異的平衡狀態遞進發展。而自動調節是介於同化與順應之間的第三者,對同化與順應進行調整以達到兩者的平衡。

皮亞傑認為一切知識,從功能機制上說,是同化與順化的統一;從結構機制上分析,則是主體認知結構的內化產生和外化應用的統一。而運算是組成認知結構的元素,各個運算聯系在一起就組成了結構的整體。

皮亞傑認為,發展有四個條件,即成熟、實際經驗、社會環境的作用和平衡化,前三者是發展的三個經典性因素,而第四個條件才是真正的原因。

隨之而發展起來的各種活動與心理操作,都在兒童的心理發展中起著主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中介作用。第四個因素平衡化促進了同化與順應之間的和諧發展,並使得成熟、實際經驗和社會環境之間處在協調狀態。更為重要的是,平揚的傾向作為一種過程,總是把兒童的認知水平推向更高階段。當低層次的平衡被沖破以後,由於有了這種傾向,平衡才能在高一級的水平上得以恢復,從而導致了智力的發展,因此是最為根本的因素。

⑧ 17.科爾伯格認為,兒童道德判斷的前習俗水平包括的兩個階段是

指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羅倫斯·科爾伯格60年代通過研究兒童和成人對道德兩難問題的反應而建立起來的理論模式。它描述了兒童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是如何進行道德推理的。他認為,兒童道德判斷的發展具有固定順序的六階段,這些階段分屬三種道德水平: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和後習俗水平。在前習俗水平,道德的價值不決定於人及准則,由外在的要求而定。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道德判斷和推理以服從與懲罰為定向,以自我為中心,服從強權和權威,重視實際後果,力避自己受懲罰和苦惱。第二階段的道德判斷以樸素的利己主義為定向,凡正確的行為都被視為滿足自己和偶然滿足他人需要的手段;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被看成是互惠和平等分享的關系。在習俗水平,道德的價值在於做好事或盡義務,在於別人的期待和傳統秩序的保持。它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三、第四階段)。首先,道德判斷和推理以使人愉快和幫助他人為定向,這一定向遵從大多數人的定型意見,遵從慣常的角色行為,並按人的意向進行判斷。其次,道德判斷以盡個人義務、重權威和維持現有社會秩序為定向,尊重別人和社會期望。在後習俗水平,自覺遵守公共規則,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被認為具有道德價值。它包括第五、六階段。第五階段:道德判斷和推理以墨守法規和契約為定向。為求得一致,承認准則或期望的要求,通常總是避免背離別人的意志和權利、責任以契約的形式加以規定。第六階段:道德推理以良心或原則為定向,不僅遵循規定的社會法則,而且遵循自己憑邏輯的連貫性和普遍性所選擇的原則,伴同互相信賴與尊重的道德心起指導作用。科爾伯格認為,在這六個階段中,後續階段高於前面階段,兒童道德判斷的發展逐漸由低到高,由一個階段進入另一階段。階段轉換過程的實現依賴於道德判斷早期形式的重組。道德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促進這些階段的發展。

⑨ 皮亞傑指出,幾歲是兒童道德判斷由外在標准轉向自身內在標准支配

10歲

熱點內容
社區政策法規 發布:2025-02-09 08:01:14 瀏覽:943
刑法263條規定的是什麼 發布:2025-02-09 07:53:04 瀏覽:241
邗江司法局 發布:2025-02-09 07:34:28 瀏覽:786
刑事訴訟法強制措施的變更 發布:2025-02-09 07:15:15 瀏覽:801
楊潔法規 發布:2025-02-09 07:12:28 瀏覽:703
法官刑場救人 發布:2025-02-09 07:10:39 瀏覽:592
外國的法律援助制度 發布:2025-02-09 07:05:05 瀏覽:110
道德經的奧秘1 發布:2025-02-09 06:58:39 瀏覽:198
香港外籍法官制度 發布:2025-02-09 06:12:50 瀏覽:447
優質司法服務 發布:2025-02-09 05:10:53 瀏覽: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