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道德的內容
Ⅰ 公民道德包括哪些內容
一、「愛國守法」,強調公民應培養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自覺地學法、懂法專、用法、屬守法和護法。 二、「明禮誠信」,強調公民應文明禮貌、誠實守信、誠懇待人。 三、「團結友善」,強調公民之間應和睦友好、互相幫助、與人友善。 四、「勤儉自強」,強調公民應努力工作、勤儉節約、積極進取。 五、「敬業奉獻」,強調公民應忠於職守、克己為公、服務社會。
Ⅱ 道德內容
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 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韓愈《原道》:「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 道德與博弈的共存一元論是經濟學里的默認定律。 優先預測悲劇後作出的忍讓是道德。 優先預測勝利前作出的競爭是博弈。 競爭與忍讓基本對立,博弈與道德基本對立。贏在博弈,就缺失道德;贏得道德,就缺少博弈。 領導人的行為一半是道德,一半是博弈。博弈是決策優先,道德是對抗默認。超智慧的領導人知道多少忍讓,又何時競爭。他們總是尋找戰略主題,制定規則,讓他人競賽。 理性是說教,道德是展現。有多少人,就有多少道德途徑,都是為了絕對的自信進行國正論的大小之爭。道德與自信沒有法紀,是第三空地里游盪的個人意志,那裡的靈魂正將演變成智慧,它不是生也不是死,而是新文明的創生。其實人類的文化進程無窮無盡,無終無果。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國際社會成為一個大的博弈實體,每個國家的發展戰略必須納入到經濟體系中。科學發展觀作為一個國家的發展戰略,一定要符合國際規則(即道德與國際慣例),而孤立主義、利己主義是《博弈聖經》上說的經濟學里的一二七死亡法則。所以,將來的國家發展戰略既要考慮他人,還要保持國家的自身利益和穩定發展,這就需要道德和博弈。"優先預測悲劇後作出的忍讓是道德,優先預測勝利前作出的競爭是博弈"。"道德與自信沒有法紀,是第三空地里游盪的個人意志"。道德讓人依賴自身,按照各種規則負起責任,自覺遵守或自我懲罰。道德是人類對自然的義務。道德是世界的秩序,道德適應這個世界。《博弈聖經》中《博弈文化屬性之魂》一文,有一段充滿哲學意味的隱喻:"假如這個與競爭基本對立的文化思想能被所有的人接受,它將會繁榮整個世界。"我們在《博弈聖經》的後記中找到了答案:"競爭與忍讓基本對立,博弈與道德基本對立。"道德與法律在陽光下完美的體現就是道德與博弈。
道德一詞在漢文中最早是分開使用的。中國商朝的甲骨文中已有「德」字,但含義廣泛。西周初年的大盂鼎銘文的「德」字,是按禮法行事有所得的意思(見彩圖)。《老子》一書中有「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的命題。在《荀子·勸學》中「道」與「德」二字始連用,「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中國古代的道德概念,即包含道德規范,也包含個人品性修養之義。在西方,道德一詞源於拉丁文moralis,該詞的復數mores指風俗習慣,單數mos指個人性格、品性。
道德名言
一:為人們多多少少做了一點好事,自己失去了很多,也無所謂。因為我們造的是好因,自得好果。
二:不要以為布施點財物,為大家做點好事就了不起,那是我們在向大眾求福。若大家都不接受我們的供養,我們也不能得福。
三:君子之德,益及子孫。今日之貴,昨日之功。
四:人最偉大,得人心者就會得到一切。得財富者失人心,財富也失。故此我們要結好人緣。
五:芝蘭生在幽谷之中,不會因為無人欣賞而不吐芳香。蓮藕雖然有孔,它的胸中切是一塵不染。人生在世,不要因為五濁惡世而隨波逐流,有道德行好心才得天佑。
六:與人說話時,記住要說一些使對方有利益的話,令對方生歡喜心。我們布施快樂,就會得到快樂的果報。
七:不忘世上苦人多,我們要盡其力量幫助貧窮疾病的人。俗語說:滴水如甘露。我們幫助貧窮的人會得大財富,幫助疾病的人會得健康長壽。
八:我們沒有能力利益大眾不要緊。但是要記住不要傷害大眾。我們不傷害大眾就不會得業報。
九:我們要深信做善事和布施財物,一定會得到福報。雖然,目前不是很順心乃至有挫折。但是,善事和財物以做以施,到後來就會順利順心。
十: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我們若能關心和幫助處於病痛的人,功德最大。
中國道德受從上古發展而來,孔子整理六經,形成了系統的儒家思想,是中國社會道德的基本思想來源。
Ⅲ 關於道德的內容
什麼是道德? 一個道德淪喪、缺失的國度,不可能有快速、持續、健康發展的經濟,也不可能有社會的正常發展、基本社會秩序的存在[1]。道德存在的目的是直接關繫到人們了解並掌握基本的為人之道,在此基礎上,形成完善的正常的人格,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想。我們對道德看似非常重視,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簡單化和片面化,重視高層次的道德理論教育,而對社會道德等基礎性的道德規范重視不足。 無論人性本善還是本惡,教育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深遠和長久的,本惡,道德促使他多從善。本善的,道德促使他繼續從善。作為某些受過幾年到十幾年教育的人,在接受了十幾年的系統教育後,依舊曝露出某些醜陋的一面,這不得不讓人深思道德的缺乏。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效率和效益的凸顯使得教育等社會上的東西也變得功利化甚至市場化。自古以來,培養「德才兼備」的學生是學校和老師的基本方向和目標,但現代許多學校的教學理念里往往重視強調「才」而忽視了「德」的重要性,教育的天平發生了傾斜,是導致了大量缺乏道德的事情發生的重大因由之一。而一系列缺乏道德的事件的發生則說明道德的缺失已經不再是個別現象,這不得不讓人審視現代缺乏道德存在的問題。雖然國家一直在提倡「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並行,在用人機制上也倡導「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但在實際的貫徹落實中成效卻不顯著,這也是當今社會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道德作為規范人們行為的准則,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著引導、促進人們向善的功能。正是因為有了道德的力量,我們的社會才變得溫馨和諧。一個道德淪喪的社會是沒有希望可言的,也不會走的長久。法治作為強制性的懲罰手段是對道德約束的補充,但最終目的還是要實現道德約束人的作用。道德能使人們主動去遵守行為規范,法律永遠只能是使人們被動的接受。因此,道德在規范人們行為和實現社會和諧中的作用是無法取代的[2]。人才與道德應該是相對應的兩個范疇,有德才有才。道德的培養應該與知識的培養、能力的塑造同步進行,而其中若是出現道德的滯後,最終的結果可能會給社會、國家帶來嚴重的損失。一個沒有道德,不懂得遵守道德的人將來踏上工作崗位之後只能是中飽私囊、唯利是圖、置民族國家利益於不顧。從國家高級官員貪污腐敗到企業老總不顧消費者利益再到教師、醫生的灰色收入,無不在說明一個問題:職業道德嚴重缺失!雖然社會整個大環境對人們的思維和觀念會造成一定的沖擊,但人們對道德操守的無視則是問題更根本的所在。而這些行為與某些人的缺乏道德的致使這些所謂的人才在走向工作崗位之後不能將職業道德以及社會道德作為自己行為的指南,對道德和法治的無視也造成了他們在迷途中越走越錯誤。競爭與忍讓基本對立,博弈與道德基本對立。如果你一心勝在博弈, 甲骨文中的「德」就可能輸在道德;你一心想贏得道德,就容易輸在博弈。領導人的行為一半是道德,一半是博弈。博弈是決策優先,道德是對抗默認。超智慧的領導人知道多少忍讓,又何時競爭。他們總是尋找戰略主題,制定規則,讓他人競賽。道德是基於承認和保證人類社會存續的理念,發揮的旨在限制或倡導人們行為的規范。也可以說,道德是初始的具有柔性特徵的法律。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長期進化而形成的一種制約,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下,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總和。道德與自信沒有法紀,是第三空地里游盪的個人意志,那裡的靈魂正將演變成智慧,它不是生也不是死,而是新文明的創生。其實人類的文化進程無窮無盡,無終無果。
Ⅳ 中國傳統道德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一般來說,是指以古代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並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傳統道德思想的精華。在2000多年的歷史過程中,儒、墨、道、法各家倫理思想及佛學中的心性之說,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倫理傳統。
(一)整體至上,「克己奉公」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中國傳統倫理結構中,為國利民,「興天下人民之大利」(《墨子·經上》)乃是道德的最高表現,是最大的「義」。堅持這個原則,以此來規范人們的行為,一切服從這一準則,乃是「仁人志士」的體現。從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們一直倡導這種人生的境界。孔子曰:「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論語·雍也》),孟子曰:「生,我所欲也;義,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孟子·滕文公上》)。范仲淹主張「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杜甫詠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的秋風所破歌》);林則徐銘志「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些觀點、主張,都堅持從國家利益和整體利益至上的原則出發在個人對他人、對社會、對群體的關繫上,「義以為上」、「先義後利」。考慮個人利益時應不違背道德原則,不得傷害社會和他人利益。所謂「義然後取」、「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論語·雍也》)。
(二)仁愛兼利的人際和諧原則
在中國傳統倫理中,特別重視和強調對人的尊重和關心,提倡人和人之間的相互關心,愛護和幫助,力圖構建和諧親善的溫和氣氛。孔子以「仁」作為自己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他將「仁」同「愛人」相聯系,把「愛人」作為「仁」的根本要求。倡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仁」,「博施濟眾者,可謂仁矣」(《論語·述而》)。主張人與人相和,就從自己的慾望、情感、意志和利益的切身感受上,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考慮,增強理解,彼此相互體貼,照顧,給對方以便利,特別是對有困難者以幫助和救濟。墨子從人與人的樸素尊重的功利原則,提出了「兼相愛,交相利」的倫理原則。他認為,人與人的矛盾、糾紛,都是由於「虧人而自利」的利己思想引起的,即「不相愛」,困此人應當「愛人若愛其身」,而愛人和被人愛是相互聯系的。「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墨子·兼愛中》)。這種人際相愛不僅表現在心理上的同情與關心,更表現在實際生活中的互利互惠,使人得到實際利益。「兼和愛」而「交相利」,默家沖破了儒家「愛有等差」的等級觀念,而倡行兼愛到利的普遍性。力爭使之「廣施周遍」、「廣達四海」。
(三)「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與「厚德載物」的寬闊胸襟。
中華傳統文化數千年的流變,化育而成中國人的人格精神,表現為相互聯系而又相對而生的兩方面:一曰「自強不息」,二曰「厚德載物」。在《易經·易大傳》中,最早提出「剛健」學說,「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象傳》)「剛健」表現為人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剛強不屈的性格,奮發圖強的斗爭精神,「剛健自強」的思想,歷來被歷代思想家所崇尚,成為人們激勵鬥志、克服困難的精神支柱。而「厚德載物」則是中華傳統倫理所孕育的人文情懷,也是實現剛健自強的現實途徑。《易經·象傳》中指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主張君子應象大地那樣以博大的胸懷、孕育、承載與容納萬物,從而使自己成為博大精深的聖人。這一優秀的品質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以喜悅的情懷容納別人,善待別人,善待人生,凡事多從好處看,在生活中 發現美,發現對人類,對自己有益的東西,與人相處,多發現共同點,求同存異,共同發展。其二就是以謙遜的態度,發現自己的不足,學習別人長處,取長補短,而克服自己的缺陷與不足,這種廉和態度促使人不斷充實自己,從而使自己日益壯大起來。
(四)修身自律,躬行實踐的道德修養原則
注重加強個人道德品質的修養,是中華傳統道德中獨具特色的倫理文化,在這個方面可資借鑒繼承的精神遺產也最為豐富。
在中國古代各思想流派中都有關於道德修養的論述,而儒家一派在這方面的思想資料最為系統,儒家學派為人們構畫著「三綱八目」的修養系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三綱」,明確了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的根本目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各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禮記·大學》)這里的「修身八目」詳細地規劃了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的八個階段,而且他們認為,道德修養是社會上所有的人們共同的立身之本,「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儒家學派既概括了道德修養的完整體系,肯定道德修養的極端重要性。同時還為指導人們的道德修養,提出了許多具體可行的道德修養方法,諸如「立志」、「學習」、「克己
Ⅳ 道德的內容包括哪些
道德用於自律時,好過一切法律;道德用於律人時,壞過一切私刑。 語言出現後,道德成了一個害人的東西。
道德存在於兼際。兼際者,於其間且兼而有之也。這種結構點明了人生存之特性。
於其間,這個「其」就人類的語言意識而言只能是種種象徵。此岸/彼岸、人性根基/神性根基,更多時候並非這樣的教條,而是真實經驗之兩極,要點是共同經驗。
例如:
[你有時是天際,伴著我孤帆夜航]。這個「伴」,可以是一種祈禱,關鍵是點明了共同經驗。
再如:
[心寄明月,身如秋蓬]。這里有兼際的影子,但共同經驗還不夠強烈。若那秋蓬是月光沐浴下的秋蓬,那也釋然了。
Ⅵ 社會的全部道德內容包括
從形式來看,道德包括一個人的言論和行為兩大方面;從內容來看,道德包括家專庭美德、職業道德和社屬會公德等方面。 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 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Ⅶ 道德的內容與分類
任何一個事物都可從內容和形式給其分類
一、道德的內容,即概念:
概念: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道德觀念。
二、道德的形式分類:
一是階級學說
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是指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行為規范。
它是統治階級根據自身利益的需要而創造的精神產物。目的是使被統治者自願的放棄自己的利益,心甘情願的接受統治階級的奴役。
因此階級社會的道德往往是一種最卑鄙的雙重標准,對於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行為規范。
統治階級往往把自己的利益等同於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要求被統治者的個人利益無條件的服從虛幻的集體利益(即統治階級的利益),甚至必須毫不猶豫的犧牲個人的生命。
二是自由法則
一切不侵犯他人自由的自由都應該受到保護。
這條法則是自由主義者提出的,檢驗一切道德規范的標准,不符合這條規則的道德就是不平等的、迫害弱者的奴隸道德。換句話說,只要是與他人無關的、沒有侵犯他人的自由和利益的行為都不應該被認為是不道德的、邪惡的、可恥的,不應該受到任何暴力干涉或輿論譴責。
例如禁止同性戀、禁止乞討、歧視性工作者等行為都是對弱勢群體的迫害,因為他們沒有侵犯任何人的利益、沒有傷害任何人,因此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干涉這些行為。
Ⅷ 道德包括哪幾方面
道德包括:
一、一般慾望部分
行動方面的道德有自信和勇敢,不道德有魯莽,遲鈍和怯懦等。感情方面的道德有節制和自製,不道德有放縱和冷漠,病態和變態等。
二、特殊慾望部分
交易方面的道德有慷慨和節儉,不道德有揮霍,浪費和吝嗇等。交流方面的道德有嚴肅和溫和,不道德有暴躁和麻木等。交談方面的道德有風趣和誠實,不道德有滑稽和乖戾,誇張和刻板等。交際方面的道德有大方和謙遜,不道德有驕傲,虛榮和虛偽等。交往方面的道德有博愛和公正,不道德有自戀和諂媚等。
三、理智部分
考慮方面的道德有周詳和謹慎,不道德有繁瑣,沖動和馬虎等。
四、理性部分
思辨方面的道德有深刻和廣博,不道德有膚淺和狹隘等。
(8)六小道德的內容擴展閱讀:
道德的起源為:
實踐或活動起源於慾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對錯,而不引起任何活動,慾望正好相反,它能夠引起活動。慾望能夠服從理性,也能夠反對理性。服從理性的慾望導致良好的選擇,反對理性的慾望導致較差的選擇,而道德正在於這種良好的選擇,所以說道德從根本上起源於慾望和理性的統一。
進一步來講,慾望是由感覺引起的,感覺又分為快樂和痛苦。快樂來源於愛好,痛苦來源於討厭。凡熱愛一事物者,該事物就能夠給他以快樂,所以愛好道德者,道德也使得他快樂。因此,道德與快樂並非不可兼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
Ⅸ 道德包括哪些方面
從形式來看,道德包括一個人的言論和行為兩大方面;從內容來看,道德包括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等方面。
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
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9)六小道德的內容擴展閱讀:
表徵個人道德的總體特點的范疇。簡稱品德。指體現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要求,並具有穩定性傾向的個人的道德意識和行為的特點。道德品質表現在——
①道德意識,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
②道德行為,包括道德言語、道德行動和道德習慣等。道德意識引起並調節人們相應的道德行為,道德行為實現、鞏固和深化人們相應的道德意識,二者綜合構成一個人的道德品質狀況。
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做到「日三省吾身」:
第一應當分得清先與後,該先的一馬當先,該後的甘居最後。先進性最重要的特點是「先」,即走在前列,一是走在群眾的前列,帶領群眾;
第二走在時代的前列,引領時代潮流。共產黨員要有"先人後己,先公後私"的思想覺悟,始終把黨的利益、集體利益、他人利益置於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著群眾,不搞近水樓台先得月。
再次,要有"吃苦在先、享受在後"的優良品質,艱巨任務搶在先,危難之際沖在先,做改革創新的先行者,攻關克難的急先鋒。生活享受往後靠,物質待遇不與人攀比,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影響人、帶動人。
第三要有「正人先正己」的律己意識,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執行黨的決議率先垂範,完成黨的任務身先士卒,不落在群眾後面。
Ⅹ 道德有哪些基本內容
(一來)價值:就是指真、善、美源等內容,這是道德中最高層次的內容,這也是評價人們意願和行為的最高標准。當然,這些價值都有相應的附屬理論的證明和支持。
(二)原則:這是僅次於價值的評價標准,它體現價值的內容,但又更具體化。比如為人應當誠實,這就是一個原則。人為什麼要誠實呢?從道德上說,因為這是善的、美的和正義的等。這一原則的正當性是在價值中得到證明的。
(三)規則:這是評價人們行為和內心活動的最直接的標准,它又是原則的具體化。比如,不要說謊,這是一個規則。人為什麼不要說謊呢?因為道德原則要求人們誠實,說謊是不誠實的。在這里規則延伸了原則。
(四)感覺和態度:這個層面已經直接與人們的內心活動以及行為相聯系,它是人們對道德價值、原則、規則的感性認識,或者說它是人們道德情感層面的東西。前面三個層次作為調整形式還可以說相對獨立於主體之外,而感覺和態度則是與主體聯系在一起的。
但是,這種感覺和態度又構成了道德體系的一個部分,因為沒有人們一定的道德情感,一定的道德價值、原則、規則就沒法在社會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