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法立法
Ⅰ 《會計法》是什麼時候頒布實施的
《會計法》於1985年首次頒發施行。1993年12月,經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專次會議修正,1999年10月,屬再次經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修正,由國家主席下令公布,於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除《會計法》外,中國還制定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總會計師條例》、《企業會計准則》等法律、法規。
(1)會計法立法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於1993年10月31日通過,現予公布,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廣義的會計法是指國家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制定的各種會計法規性文件的總稱,包括會計法律、會計行政法規、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地方性會計法規等。狹義的會計法僅是指國家最高權力機關通過一定的立法程序,頒發施行的會計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就是狹義的會計法。
Ⅱ 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的立法宗旨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第一章第一條說明了其立法宗旨:為了規范會計行為,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加強經濟管理和財務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維護社會主義經濟秩序,制定本法。
Ⅲ 會計法的立法宗旨
根據會計法的規定,其立法宗旨是:1.規范會計行為,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會計行為是指以會計核算、會計監督和會計管理為主要內容的會計活動。會計資料是指記錄和反映單位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事項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和其他書面會計資料,是會計信息的載體。
加強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地反映經濟業務活動情況,參與經濟管理和經營決策,是會計工作的基本職能。目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受利益驅動,會計職能被人為扭曲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情況十分嚴重,已經影響到會計資料在加強宏觀調控、改善經營管理、評價財務狀況、防範經營風險、作出投資決策等方面作用的發揮,由此帶來的社會危害和經濟損失很大。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會計行為不規范,是主要原因之一。為了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必須依法規范會計行為,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2.加強經濟管理和財務管理,提高經濟效益。
Ⅳ 《會計法》的立法原則
《會計法》的立法原則
1、合法性原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個體工商戶和其他組織辦理會計事物,必須遵守《會計法》的有關規定;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必須遵守法律、法規,按照《會計法》的規定辦理會計事物,進行會計核算,實行會計監督。
2、統一性原則:會計工作由財政部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各單位必須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並按照本地區、本業務主管部門或總後勤部制定的實施辦法或補充規定進行會計活動。下級制定的實施辦法不得與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相抵觸。
其適用范圍是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必須依照本辦法辦理會計事物。
Ⅳ 會計法制度的立法目的
一、《會計法》第一條明確了會計法律制度的立法宗旨是有四項:
1、規范會計行為,
2、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
3、加強經濟管理和財務管理,提高經濟效益,
4、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
二、所有其他的會計法律法規制度都是依據《會計法》制定,第一條都明確規定:為了規范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行為,保證會計信息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制定本准則。
Ⅵ 會計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會計做賬有四個原則,即依法原則、全面系統原則、組織控制原則、科學合理原則。
一、依法原則各單位必須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規定設置 會計賬簿,包括總賬、明細賬、日記賬和其他輔助性賬簿,不允許不做賬、不允 許在法定的會計賬簿之外另外做賬。
二、 全面系統原則設置的賬簿要能全面、系統地反映企業的經濟活動,為企業經營管理提供所 需的會計核算資料,同時要符合各單位生產經營規模和經濟業務的特點,使設置 的賬簿能夠反映企業經濟活動的全貌。
三、 組織控制原則設置的賬簿要有利於賬簿的組織、做賬人員的分工,有利於加強崗位責任制和內部控制制度,有利於財產物資的管理,便於賬實核對,以保證企業各項財產 物資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
四、科學合理原則做賬應根據不同賬簿的作用和特點,使賬簿結構做到嚴密、科學,有關賬簿 之間要有統馭或平行制約的關系,以保證賬簿資料的真實、正確和完整。賬簿格 式的設計及選擇應力求簡明、實用,以提高會計信息處理和利用的效率。
(6)會計法立法擴展閱讀
在會計核算中,經常會出現相同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有多種辦法可供選擇,例如存貨發出的計價方法有先進先出法、後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和個別認定法等,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也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數總和法、雙倍余額遞減法等,企業可以在會計准則或制度允許的范圍內選擇使用。
但是,在一般情況下,企業一經選定某一種方法,就不得隨意變動,如果企業在不同的會計期間採用不同的會計核算方法,將不利於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理解,不利於會計信息作用的發揮。
當然也不是說企業所選擇的會計核算方法不能做任何變更,在符合一定條件的情況下,企業也可以變更會計核算方法,並在企業財務會計報告中作相應披露。在會計核算中遵循一貫性原則,有利於提高會計信息的使用價值,可以防止某些企業和個人利用會計方法的變動,在會計核算上弄虛作假,粉飾財務會計報告。
Ⅶ 會計部門規章是根據立法法還是會計法啊
1、會計部門規章是根據立法法的制定的。
2、會計部門規章,是根據《中華人版民共和國立法法》規定的權程序,由財政部制定,並由部門首長簽署命令予以公布的制度辦法。
3、如2001年2月20日以財政部第10號令形式發布的《財政部門實施會計監督辦法》;2005年1月22日以財政部第26號、第27號令發布,於同年3月1日起實施的《會計從業資格管理辦法》、《代理記賬管理辦法》等。2006年2月15日以財政部門第33號令發布的修訂後的《企業會計准則——基本准則》也屬於部門規章。它包括總則、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會計要素、會計計量、財務會計報告和附則六個方面內容,共有十一章五十條。
Ⅷ 《會計法》的立法宗旨是
為了規范會計行為,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加強經濟管理和財務管理。
《中華人民專共和國會計法 》第屬一條 :為了規范會計行為,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加強經濟管理和財務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制定本法。
(8)會計法立法擴展閱讀:
國家實行統一的會計制度。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由國務院財政部門根據本法制定並公布。國務院有關部門可以依照本法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制定對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有特殊要求的行業實施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具體辦法或者補充規定,報國務院財政部門審核批准。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可以依照本法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制定軍隊實施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具體辦法,報國務院財政部門備案。
Ⅸ 會計法的立法宗旨是
根據會計法的規定,其立法宗旨是:
規范會計行為,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會計行為是指以會計核算、會計監督和會計管理為主要內容的會計活動。會計資料是指記錄和反映單位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事項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和其他書面會計資料,是會計信息的載體。
加強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地反映經濟業務活動情況,參與經濟管理和經營決策,是會計工作的基本職能。目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受利益驅動,會計職能被人為扭曲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情況十分嚴重。
已經影響到會計資料在加強宏觀調控、改善經營管理、評價財務狀況、防範經營風險、作出投資決策等方面作用的發揮,由此帶來的社會危害和經濟損失很大。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會計行為不規范,是主要原因之一。為了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必須依法規范會計行為,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
(9)會計法立法擴展閱讀:
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實現這個目標,一方面要靠國家立法和執法予以保障;另一方面,也要靠全體人民、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自覺遵守法律來實現。即利用法律機制調整和規范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各種社會關系。
以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這不僅是市場經濟對法律的要求,也是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保障。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依法規范會計行為,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對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將發揮積極作用。
Ⅹ 會計法的立法宗旨
為了規范會計行為,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加強經濟管理和財務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制定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