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普世性道德

普世性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1-24 20:39:36

⑴ 普世價值觀是什麼

普世(適)價值觀,顧名思義,就是普遍適用的價值觀。它超越民族、種族、國界和信仰,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價值觀,是衡量是非善惡的最低尺度,或者說是人類道德的共同底線。具體的說,普世價值觀由三個基本要件組成:公平、正義、自由。

公平不是指物質財富的絕對平均,他是指競爭機會的均衡和基本人權的對等,簡單說就是不能有特權,就是在規則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正義就是事實真相,就是人的行為和事物的最終結果,必須符合邏輯、合乎道德規范。更通俗的說,正義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澄清事實,還原真相,懲惡揚善,就是維護正義。

自由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意志;二是指我們每個人,必須要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以及承擔必要的責任,以便不妨礙他人的自由意志和固有權利,不違背公平正義的大原則。

脫離了公平正義,自由是不能成立的;沒有公平和自由,正義也無從談起。因此,公平、正義、自由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是一個整體性的概念。

普世價值觀包括但不限於:民主、自由、法治、人權等等。國家有義務捍衛國民與生俱來的權利,如生存的權利、免於恐懼的權利、生育的權利、知的權利、免於匱乏的權利、思想的自由、表達的自由。

⑵ 普世價值觀是什麼意思

普世(適)價值觀,顧名思義,就是普遍適用的價值觀。它超越民族、種族、國界和信仰,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價值觀,是衡量是非善惡的最低尺度,或者說是人類道德的共同底線。

具體的說,普世價值觀由三個基本要件組成:公平、正義、自由。

公平不是指物質財富的絕對平均,他是指競爭機會的均衡和基本人權的對等,簡單說就是不能有特權,就是在規則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正義就是事實真相,就是人的行為和事物的最終結果,必須符合邏輯、合乎道德規范。更通俗的說,正義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澄清事實,還原真相,懲惡揚善,就是維護正義。

自由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意志;二是指我們每個人,必須要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以及承擔必要的責任,以便不妨礙他人的自由意志和固有權利,不違背公平正義的大原則。

(2)普世性道德擴展閱讀:

普世價值與法律:

狹義的道德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對人性的闡述,另一部分則給出價值判斷與行為准則,對人性進行約束和引導。

人類社會的道德源自於宗教信仰,說白了,道德就是人的社會倫理、行為規范、判斷善惡是非的尺度。道德的現實意義,就是約束人的惡性,發揚人的善性。所謂的良知,就是道德水準在人心理活動中的具體體現。

很多人認為只要實現了憲政法治,一切社會問題都將得到解決,公平正義自然就能實現。

那麼,法律又是怎麼來的呢,法律又是依據何種原則來制定的呢,事實上法律也是道德的一部分,只是法律帶有強制性,屬於外在約束機制,區別於一般意義上的道德規范。法律,可以說是道德的底線之底線,一但逾越了最後的界限,就必須採取強制措施。

法律的制定,不能違背人性,不能違反倫理道德和普世原則,否則就是惡法,就是黑幫的幫規;如果法律逼著人去作惡,那它就是邪教的教規。這樣的法律,毫無遵守的必要。比如1994年之前,南非實行的種族隔離政策,1961年之前美國實行的種族歧視法規

一個社會,如果只講道德,不講法律,那就等於沒有底線,沒有懲惡的機制。如此,權力就會成為法律的替代品,社會的走向將取決於掌權者的個人操守;如果只講法律,不講道德,則是非善惡無從分辨,法律或將背離道德准則,那時任何人間慘劇都有可能發生,希特勒時期的德國就是例證。

⑶ 怎樣理解普世主義

普世主義是哲學上的一個分支,它強調普遍的事實能夠被發現且被理解。在倫理上,普世性就是指能夠應用在所有人身上的價值觀或事物。這種思想存在於許多宗教或哲學體系之中。普世主義最早出現於宗教、神學和哲學概念上的普世。

既代表活力又意味著穩定的普世主義原則是帝國的基本力量之一,也就是說,帝國應當平等地對待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民族。這種態度能夠將各被征服的民族和個人納入帝國核心,從而不斷擴大帝國的權力范圍,超越最初的民族基礎。

被這一體系所同化的人群規模不斷擴大,因為它允許被統治者將自己重新定義為統治者。在被征服者的眼中,征服者最初的暴力轉變成寬宏大量。

普世主義被用於數個方面,在宗教上,它是宗教的普遍原則-----比如基督教普世主義(Christian Universalism),是基督教的普遍原則,包括信上帝,信耶穌,信靈魂不滅,信原罪和死後賞罰。

哲學上的用法來自康德,極其晦澀我也看不懂。君主制的普世主義---似乎相當於世界之王,把君主制推廣到全世界的意思。

和我們接近的普世主義,應該是道德普世主義---尋找和推行能為人類廣泛接受的普遍道德觀念。要超越種族,宗教,國家的限制。對此有一個簡單的法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喬姆斯基的原話很復雜,大致意思就是這樣)。

⑷ 普世價值觀是什麼

普世(適)價值觀,就是普遍適用的價值觀。普世價值觀主要由公平、正義和自由三個基本要素組成。

公平是指競爭機會的均衡和基本人權的對等,簡單說就是不能有特權,就是在規則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正義就是事實真相,就是每個人所收到的結果必須符合他之前的行為。更通俗的說,正義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澄清事實,還原真相,懲惡揚善,就是維護正義。

自由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意志;二是指我們每個人,必須要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以及承擔必要的責任,以便不妨礙他人的自由意志和固有權利,不違背公平正義的大原則。

自由有兩層含義

一是指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意志;

二是指我們每個人,必須要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以及承擔必要的責任,以便不妨礙他人的自由意志和固有權利,不違背公平正義的大原則。

脫離了公平正義,自由是不能成立的;沒有公平和自由,正義也無從談起。因此,公平、正義、自由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是一個整體性的概念。

⑸ 道德具有普遍性 因而具有普適性對嗎

道德作為一種來價值觀、社自會意識、文化形式、上層建築,是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經濟、政治的歷史與現實結合在一起的,是在一定社會群體的實踐中形成的。
既有共性也有鮮明的民族個性。因此,道德的普遍性與特殊性都是相對的,不能誇大。
普適性有時也叫普世性,在不同的民族與不同的國家,這種道德的普世性是有條件地存在的。

⑹ 普世性是什麼

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是財產私有制,羅馬法中關於保護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成為反對封建制度、推進資本主義發展的有力武器。

⑺ 宗教的普世性有哪些

首先,要搞清楚並不是所有宗教都具有普世性,而且,所謂的普世性也是相對普世來講的!其次,所謂普世性,包括這個宗教本身教義所包含的這種對社會風俗習慣等存在引導作用的方面,另外,它有一種人類關懷,且較容易被人接受 (這是我的拙見)

⑻ 普世倫理就是普遍真理嗎

可能會有很多人提出疑問:這個世界上有「普遍真理」嗎?不管結果如何,總的來說,人們還是會同意自然科學所揭示的「真理」具有某種普遍性。這些是可以被事實證明的,比如,原子彈爆炸成功、衛星發射升天等。同時,真理的普遍性,往往指的是隱藏於語言表達或符號運作中的邏輯關系,例如,2+2=4。無論是哪一種語言,也無論用什麼符號表達,都無損於這種邏輯性的存在,即其客觀性的要求。

「普世倫理」或「普世價值」就不同了。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我們可以同意2+2=4,但不會同意這個結論就是「善」或「惡」。

那麼,到底有沒有「普世倫理」呢?「普世」(general),也有人喜歡把它理解為「普適」(即普遍適用),但在這里還是用「普世」更為合適,因為它在意思上更接近於一種對「世界倫理」的構想。

如果說「普遍真理」的根由必須從人類語言活動的形式規則中獲得答案的話,「普世倫理」的根由則存在於對人類活動的內容所具有的普遍性要求上。它與對人性的理解有關,也就是說,必須把合乎人性作為「普世倫理」的基本標准。這里所說的「合乎人性」,並不是事先假定了的人性的「善」,而是以「人的尊嚴」作為人之為人的基準。也就是說,使人真正成為人的,是他的尊嚴。所謂「普世倫理」,就是指一些什麼樣的倫理規則才可能使人真正如人那樣活著。它預先回答的就是這樣一些問題:人為什麼不應對他人撒謊、欺騙別人、偷盜與謀殺,即使這樣做可能會使自己獲得某種好處。

德國圖賓根大學神學教授漢斯·昆(Han kung)有一本書叫《世界倫理構想》,裡面專門談到了「普世倫理」的問題。從中大約可以概括出這樣三層意思:

首先,它指的是一種價值基礎的轉移。這包括,從一種無倫理的科學轉向一種對倫理負責的科學,從人的技術統治轉向為人性服務的工程技術,從一種毀滅自然環境的工業轉向一種促進人的真正興趣和需要的與大自然相結合的工業,從一種形式上合法的民主轉向一種活生生的、自由與民主兩者重新和好的民主。

其次,它指的是一種「責任倫理學」。它必須使自己區別於「成就倫理學」(例如,以成敗論英雄、論對錯)與「思想倫理學」(以為倫理學只涉及行事人單純的內在動機與修養)。「責任倫理學」立足於這樣一個基本立場:任何一個團體的內在和平,都必須同意以非暴力的手段來解決社會沖突;任何一種經濟或法律秩序,都得以某種一致同意遵守其規則為前提等。

最後,它包括這樣一些可以「共同擁有」的東西:例如,堅信人類家庭的根本上的一致性,所有人的平等和尊嚴;關心個人及其良心的不可侵犯性;關心人類社會的價值;認識到權力並不等同於法律、人的權力不會自我滿足,而且它也不是絕對的;相信愛、同情心、無私和精神的力量以及內心的真實性,最終擁有比仇恨、敵視以及自私自利更大的權力;深切期望美好的意願將最終獲勝等。

總的來說,普遍真理並不是普世倫理,但兩者有著眾多相通之處。普遍真理與普世倫理的根據都只能在人這里尋找,只是前者著眼於人的話語或思維形式的普遍性,後者立足於人性中的普遍性的情感要求,例如,維護尊嚴、獲得承認等。其實,既然相信在所有語言後面都潛存著某種「普遍語法」,也就有理由相信在人性中潛存著某種共通的情感能力。

盡管多樣性與差異性就是我們生活的現實,但追求同一,並為這種同一提供論證,始終是哲學的內在動力。這幾年,無論是各國政要,還是學者、專家,也都在思索著「最低限度」上的人類所可能共同具有的價值觀念。不管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的差異有多麼大,但至少應該存在對話與交流的可能。這種對話與交流,正是「普世倫理」得以可能的前提

⑼ 什麼是普世價值

?民主、自由、平等、博愛、和平、正義、人權、法治、科學皆屬之。它是舉世公認的、符合人類整體利益的道德規范,是最高層面的道德范疇。 普世價值的具有普世性,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人類本性所具有;二是現代文明所必需。全世界的人,無論什麼國家、民族、宗教、階級等,全都屬於人類。人類是動物界中最高等的物種。既然來自同一物種,就必然有該物種的共同特性。 普世價值體現了人的基本權利,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生存需要。中國傳統的政治、道德觀念中,有『以民為本』一說,但這種民本思想,只是體現了某些明智的君主,認識到要穩定其統治地位,必須對黎民百姓有所體恤和倚重。它並不承認民權是人的天賦權利,不是任何人所恩賜的。這種觀念延續到當代,仍有人要求人民高唱:天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爹親娘親不如領袖親,等等。完全把本末倒置了。在歷史上,儒家推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剝奪了民眾的知情權。可惜,時至21世紀,這種公然違背法律、道德准則的行為,在某些當權者中,依然照行不悖。
中國不能拒絕擔當普世價值,這是大國的世界歷史責任。有關中國是否需要普世價值的論爭,本身就有問題。當今時代,有誰會說自由、平等、博愛,民主、法制、人權,都是壞東西?既然是普遍好的或善的東西,誰又能拒絕呢?恐怕爭論在起點上就有誤解,這種誤解不僅是對對方的,也是對自己的。中國需要普世價值,這里只有是,沒有非,是不容也不用爭辯的。問題在於,我們需要誰的普世價值?那些拒絕普世價值的人,實際上反對的不是普世價值,而是普世價值的話語主體——西方;而認同普世價值的人,有時候也分不清自己是認同普世價值還是認同普世價值的特定表述主體——西方。
有關普世價值的論爭,問題不在普世價值本身,而在普世價值的話語權。西方現代文化最偉大的功績,就是為西方建構起普世價值的話語權。這種話語權的塑造包括一個三段論證:首先,自由存在於人的天性,具有絕對價值的意義,構成普世價值的前提;其次,自由是在西方歷史中生長的,西方文明是自由的文明,自由是西方的價值;最後,西方對自由擁有文化主權,自由是普世的價值,西方自然擁有普世價值的話語權。西方在現代化歷史上自覺地構建普世價值,意義不僅是追求實現普世價值,還有謀取普世價值的主體權利。從古希臘希波戰爭到當代反恐,西方所有的暴力都是受自由主導的普世價值話語保護的。
西方現代自覺構建普世價值的方式,造成世界現代化或全球化歷史中的一種文化幻覺或文化錯覺。後發現代化國家,總是不知不覺把普世價值等同於西方的普世價值話語權。他們對普世價值的態度,取決於他們對西方的態度;或者因為認同西方而認同普世價值;或者因為反抗西方而拒絕西方的普世價值,進而否定普世價值本身。這兩種選擇,無一不使自身落入後殖民主義文化霸權的陷阱。
認同西方的普世價值是危險的。認同西方的普世價值同時也認同了西方普世價值的話語權,喪失「思想主權」,使自身淪陷於後殖民主義的文化蒙昧中,這樣不但談不上對世界歷史負責,甚至談不上對中國歷史負責;拒絕西方的普世價值進而否定普世價值本身更危險。在思想競爭的世界歷史中,陷自身文化於地方知識與地方價值,將普世價值的話語權拱手相讓,無異於為西方文化霸權「卧底」。
任何一個有世界歷史擔當的民族或國家,都應該具有自覺的普世價值使命。抗議西方普世價值話語權的唯一方式是:構建中國立場的普世價值,這是大國崛起義不容辭的文化責任。否則,突然吃飽了志滿意得的「崛起」,只落得爆發戶的淺薄。中國文化為什麼不能建構普世價值呢?是沒有這種能力、還是沒有這種權利,或者根本沒有這種意願?
首先是意願問題。中華文化包含著強烈博大的普世價值關懷,天下國家的政治理念、士者弘毅的道德使命,都使中華文化自覺以天下為己任,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現代,即使到了中華民族最危難的時刻。19世紀中國一敗再敗,有亡國滅教之災,康有為卻在中法戰爭之際開始寫他的《大同書》,把人類社會分作三世:據亂世、昇平世、太平世,太平世大同成就,「無國界而為世界」、「人民皆為世界公民」。早年毛澤東「身無半文心憂天下」,發願建設富強幸福的現代中國,從大本大源處求索,動天下之心,環球同此涼熱。中國現代歷史在起點上就有普世價值的宏願。這種宏願難道就消失了嗎?
宏願從未消失,只是缺乏歷史的機遇,讓我們獲得權利。起初的問題是,我們空有普世價值的意願,卻缺乏弘揚普世價值的權利。不是沒有意願,而是沒有時機。 「小康之後,進以大同」,國家富強了,才有資格討論普世價值。否則靠什麼在嚴峻的歷史面前為「烏托邦」作證呢?普世價值的宏願一度在歷史中受挫,卻從未消失。建國60年努力,現代中國基本上完成了經濟崛起,國家富強為我們這一代人爭得了建構普世價值的權利,誰又能夠迴避?未有小康而思想大同,是虛妄張狂;已有小康而不思想大同,是狹隘愚昧。
現代中國曾經有、也一直有構建普世價值的意願,如今又有了構建普世價值的權利,下面考驗我們的是,是否具備構建普世價值的能力。這種能力不僅是知識問題,還決定於胸懷和眼界。這一代人是否意識到這種使命並有能力擔當?2008年是中國參與普世價值重建的元年。從汶川大地震、北京奧運會到世界經濟危機,中國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現代中國逐漸成為世界經濟政治的主角,在器物、制度與思想不同層面上,開始展示自身的魅力。遺憾只是這種魅力依舊面目不清,意義不明。中國能理直氣壯地明確告訴世界,中國文化將為世界的繁榮、幸福、公理負責,什麼樣的制度是正義的,什麼樣的生活是善良而有意義的,中國如何創立典範?恐怕我們目前還沒有思考這些問題的知識能力與道德勇氣。
世界改變了我們,我們也將改變世界。西方學者在世界經濟危機與美國反恐戰爭的困局中,看到中國的世界力量的崛起。有深遠洞察力的西方學者已經開始思考這樣的問題:當今世界不是中國進入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而是世界進入中國與美國協調的「中美國秩序」;不是中國暫時地修改世界格局,而是中國模式將永遠改變人類歷史上由自由資本主義及其否定形式馬克思主義塑造的現代化模式。中國目前是否真有這種實力不說,至少中國文化目前仍沒有這種自信。士不可以不弘毅。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想想祖先,那是何等志氣。
現代中國歷史起點上樹立的普世價值,曾向我們許諾過世界歷史的「道德制高點」,世界大同的主體是中國。用西方的話說,每一個民族國家都有天選民族的擔當。這種擔當可以讓國家與個人感到尊嚴,進而高標自律,進而思想深刻、道德勇敢。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家都清醒地意識到,民主自由在法國的成敗決定世界的命運。美國革命也一樣,漢密爾頓認為美國的共和主義偉大政治試驗決定著世界的命運。中國的現代化運動,從辛亥革命、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到改革開放,每一步都擔負著改變世界的責任,這種責任在歷史中實踐著,只是有待明確的思想表述,這是我們這一代人文化自覺的真正使命。
我們在中國現代化運動中看到「世界命運的影子」,必須有所擔當。目前的問題不是中國是否參與普世價值重建,而是如何參與普世價值重建。我們應該具備大時代應許的知識能力與道德勇氣,毫不妥協也毫不掩飾地回答這些問題:我們能夠回答普世價值的根本問題嗎?能為理解這個世界提供一個知識與信念體系嗎?能為這個世界提供一種制度理想與實踐典範嗎?能為人在這個世界上生活提供一種善良高貴的意義嗎?如果能,我們必須進一步回答:什麼是人類歷史的方向與方式,中國現代化模式的歷史與世界意義是什麼?什麼是現代國家社會的合理正義的制度,中國是否為此努力、是否做出典範?什麼是人的生活的意義,什麼是中國文化為人類有德的生活提供的普遍的價值尺度?面對上述問題,中國的現代化實踐是否有此誠意並如此努力?
明確勇敢地回答這些關切普世價值的問題吧,否則就不要輕率地狂想所謂中國崛起,我們即使躲得過目前世界的經濟危機,也躲不過自身深重的精神危機。
民主、自由原本是發源於古羅馬、古希臘的西方價值觀,但是他構成了全世界普世價值觀的基礎與核心。五四運動率先高舉起「德先生(民主)」、「賽先生(科學)」的大旗,毛澤東也認為他找到的避免王朝更替的鑰匙就是民主,當然這只是在野黨的訴求,一旦自己掌權還是覺得集權比民主更可靠,這關鍵在於制度的建立啊。
民主是民眾及在野人士的蜂蜜,當權者的苦酒,孰利孰弊有人卻茫然不知,還沉浸在30年前當道的思維定勢之中。

⑽ 什麼是普世價值觀它的存在合理嗎

普世(適)價值觀,顧名思義,就是普遍適用的價值觀。它超越民族、種族、國界和信仰,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價值觀,是衡量是非善惡的最低尺度,或者說是人類道德的共同底線。

具體的說,普世價值觀由三個基本要件組成:公平、正義、自由。

公平不是指物質財富的絕對平均,他是指競爭機會的均衡和基本人權的對等,簡單說就是不能有特權,就是在規則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正義就是事實真相,就是人的行為和事物的最終結果,必須符合邏輯、合乎道德規范。更通俗的說,正義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澄清事實,還原真相,懲惡揚善,就是維護正義。

自由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意志;二是指我們每個人,必須要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以及承擔必要的責任,以便不妨礙他人的自由意志和固有權利,不違背公平正義的大原則。

(10)普世性道德擴展閱讀:

普世價值與法律:

狹義的道德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對人性的闡述,另一部分則給出價值判斷與行為准則,對人性進行約束和引導。

人類社會的道德源自於宗教信仰,說白了,道德就是人的社會倫理、行為規范、判斷善惡是非的尺度。道德的現實意義,就是約束人的惡性,發揚人的善性。所謂的良知,就是道德水準在人心理活動中的具體體現。很多人認為只要實現了憲政法治,一切社會問題都將得到解決,公平正義自然就能實現。

那麼,法律又是怎麼來的呢,法律又是依據何種原則來制定的呢,事實上法律也是道德的一部分,只是法律帶有強制性,屬於外在約束機制,區別於一般意義上的道德規范。法律,可以說是道德的底線之底線,一但逾越了最後的界限,就必須採取強制措施。

法律的制定,不能違背人性,不能違反倫理道德和普世原則,否則就是惡法,就是黑幫的幫規;如果法律逼著人去作惡,那它就是邪教的教規。這樣的法律,毫無遵守的必要。比如1994年之前,南非實行的種族隔離政策,1961年之前美國實行的種族歧視法規。

一個社會,如果只講道德,不講法律,那就等於沒有底線,沒有懲惡的機制。如此,權力就會成為法律的替代品,社會的走向將取決於掌權者的個人操守;如果只講法律,不講道德,則是非善惡無從分辨,法律或將背離道德准則,那時任何人間慘劇都有可能發生,希特勒時期的德國就是例證。

熱點內容
香港外籍法官制度 發布:2025-02-09 06:12:50 瀏覽:447
優質司法服務 發布:2025-02-09 05:10:53 瀏覽:558
太湖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2-09 05:06:59 瀏覽:748
征稅立法是否要回歸人大 發布:2025-02-09 05:05:29 瀏覽:261
教師職業道德是 發布:2025-02-09 04:57:20 瀏覽:635
不符合建設行政法規的有 發布:2025-02-09 04:43:29 瀏覽:742
西城法院副院長 發布:2025-02-09 04:33:17 瀏覽:54
婚姻法關於家暴 發布:2025-02-09 04:07:44 瀏覽:221
行使國家立法權的國家機關是 發布:2025-02-09 03:55:38 瀏覽:625
婚姻法第11條規定 發布:2025-02-09 03:22:06 瀏覽: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