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康德理性為自然界立法

康德理性為自然界立法

發布時間: 2022-01-24 20:55:26

㈠ 「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意思是說「人的理性」主宰著整個自然界,為自然界劃分秩序,規定著自然界的發展。這句話是哲學家康德所說的,這一觀點是主觀唯心主義觀點,認為自然界的規律由人們的悟性規定。

康德認為人的理性是先驗的,理性既為自然立法,也為道德立法。在康德的哲學體系中,理性就是完整的世界,自然的法則和道德的法則,是由人的理性確立的,不「應」是它們本身具有的。所以,在這個層面上理解,康德確實是主觀唯心主義者,從而,「人的理性為自然立法」作為康德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屬於主觀唯心主義理論。

康德哲學理論的一個基本出發點是,認為將經驗轉化為知識的理性是人與生俱來的,沒有先天的范疇我們就無法理解世界。他的這個理論結合了英國經驗主義與歐陸的理性主義,對德國唯心主義與浪漫主義影響深遠。康德的道德哲學理論也十分著名。此外他還曾針對太陽系的形成提出第一個現代的理論解釋,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設。

㈡ 哲學家康德說「人的理性為自然立法」這一觀點是

「人的理性為自然立法」主要是指物自體通過刺激人的感官,而這種刺激的結果是混亂的,所以是人的自身中的先驗原則使得這些混亂的認識成為知性,隨後,人類的思想要上升到理性,認識上帝、物自體本身和靈魂,但是這是不可能的,康德通過二律背反的證明論證了理性離開感性,純粹化後會分裂,而無法得出任何認識,所以他將客體分為物自體和現象界,人類只能認識現象界,而且對於現象界的規律認識也是來源於人類心靈中的先驗原則,所以是人為自然立法。

㈢ 辨析題: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

康德(1724-1804)是德國著名哲學家。他認為,自然界的規律是由人們的悟性規定的,「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也就是說,規律是人的主觀精神的產物。這是一種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觀點。但是這種哲學思想的出現,卻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奮進精神。

康德生活的年代正是歐洲啟蒙運動所掀起的新文化浪潮風起雲涌的年代。啟蒙思想家沖破宗教神學的束縛,「朝人本身走去」,奏出了關於人的贊美詩,將人抬舉到崇高的地位,但人並不是靠膂力過人,而是靠精神和智慧閃光征服世界。康德的思想深刻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他一生致力於將哲學變得更貼近生活,追尋一種將真、善、美與信仰、希望、仁愛合為一體的完美人生,並且相信人類可以做到。

康德認為,我們的知識都是由兩種因素構成的。一種因素是知識的內容,即構成知識的材料。這些材料的來源是十分清楚的,它們就是我們的感覺所提供出來的那種經驗,它是我們接受在我們之外東西的刺激而得到的。知識的另一個因素是由知識能力本身產生出來的,這些因素不能歸於經驗,而是根植於心靈本性之中,是人的認識能力本身所擁有的一些永恆的必然性法則,早已作為一種先在的東西潛在於人的理性之中,並在實際的認識活動中實現地起著作用。這種作用的實質在於:在思想中按理性先在的這些永恆的必然法則要求組織由感覺提供的經驗材料,將它們結合成為一個有秩序的整體即知識。這就是說,由認識能力所貢獻的因素使得人類的理性不止步於一堆堆支離破碎的材料面前,而是以自身的主動性、創造性,將自身那些普遍必然的法則賦給那些零散的材料,將它們裝配在一起,我們就獲得了關於經驗的完備知識,這也就是人們期待的那種可靠的、有理性根據的知識。因此,康德認為,人們不是在自然界中發現秩序,而是通過對自然現象的規定,將秩序和法則賦給自然界,是人為自然立法。這就是那句著名的「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

康德的這個哲學思想終結了休謨哲學所導致的對科學知識可靠性提供質疑的懷疑主義情緒,重新將人對科學和理性的自信還給了人。康德的哲學思想代表了當時的時代精神,反映了啟蒙運動健康積極的方面,因而構成人類燦爛文明史中光輝的一頁,在以後的歲月里不斷以各種形式影響著人類思想史的發展。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感慨萬端地贊譽像康德這樣的大思想家:「大思想家們真是鳳毛麟角,千萬人心裡未必能擇出一個大思想家來。他們是人類的燈塔;如果沒有他們,人類就要流落在迷茫無際的星空里。」

㈣ 哲學家康德曾說:「人的理性為自然立法。」這一觀點是( ) &n...

B

㈤ 什麼是康德的人為自然立法

康德所謂的「自然」是指人的認識能力所認識的「自然」。也就是說,世界是人根據自己的認識條件所認識的世界。而這些用以認識的工具如樓上所說,如時空范疇等,這些是屬於康德所謂的「知性」(也翻譯為理智)的。

所以,確切地說,是人的知性為自然立法,換言之,是人根據知性認識了這個世界。 而這個世界或自然只有必然沒有自因,換言之,一切都在因果律之內,沒有自因,自因屬於理性范疇。而理性主要涉及道德領域,道德領域不屬於康德所謂「自然」的領域。 康德所謂的自然是一個機械的世界。

(5)康德理性為自然界立法擴展閱讀

康德認為,人的知識有兩個來源:感性和知性。這二者都是先驗的能力,或者說是先天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就像人吃飯睡覺等等,都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一樣。

感性能力提供感性直觀的事物,康德哲學里稱為直觀的雜多,即雜亂紛多的式樣。在康德看來,直觀的雜多不過是時間和空間形式而已,只能作為知識的材料,本身不具備確定的意義,不能算作知識。

如同庫房裡的貨物需要整理歸類才能使用一樣,感性的雜多,只有通過理性對它們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分類分析綜合,形成概念,最後通過「判斷」才夠成知識。這種分類分析綜合的概念規則,哲學上稱為范疇。先驗的知性作用就是提供范疇。

康德把研究感性先天形式的理論稱為「先驗感性論」。所謂「感性」,指人的認識的一種被動的接受性,也就是「直觀能力」。

康德認為,當外在的對象刺激我們的感官時,在主體方面接受刺激印象的感受能力便開始活動,一切對象只有通過感性才能被主體接受,對象與主體感受能力處於一種直接的關系牛。因此,康德稱這種認識是「感性直觀」。

㈥ 德國哲學家康德認為,自然界的規律是由人們的悟性規定,「人的理性為自然立法」。這一觀點是:

答案B
這題相對較難,除了D項比較好排除外,其他幾個選項具有一定的干擾性。康德的觀點是唯心主義的觀點,認為規律是人制定的,故選B。

㈦ 康德為什麼說知性為自然界立法

「知性為自然界立法」就是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中所提出來的哥白尼式革命。哥白尼把認識的中心從人(地球)轉向世界(太陽),打破了人類中心主義的迷夢;康德則恰恰相反,認為人類的認識能力並不是像經驗主義和唯物主義所認為的那樣,是不斷積累和進化的過程,而是因為人具有某種超越經驗(即先驗)的認識結構,這就是他歸納出來的12個基本范疇,比如時間、空間、因果關系等等。他質問經驗主義者,如果沒有這些先驗范疇,認識如何可能?但是他又指出,正因為它們是先驗的,所以不能為經驗所證明。通過這番證明,康德也回答了休謨對形而上學的否定和質疑,指出以休謨為代表的懷疑論者對因果關系和整個形而上學的指責是不對的。

㈧ 康德所說的「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是屬於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為什麼

這說法可以歸於唯物主義的改造世界的那一章。
宇宙法則只有一個,就是弱肉強食。人類作為自然界的絕對強者,完全有能力為自然界立法。

㈨ 康德「理性為自然界立法」為什麼是主觀唯心主義

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否認了自然界規律的客觀性。
將人們對客觀規律的反映,誇大為給自然界制定規則。
自然界的運動變化都是按照人的理性制定的規則運行,就是主觀唯心主義。

㈩ 「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是( )。

A 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也是 康德 的觀點
康德(1724-1804)是德國著名哲學家
自然界的規律是由人內們的悟性規定的
1.一種因素容是知識的內容,即構成知識的材料。

2.另一個因素是由知識能力本身產生出來的,這些因素不能歸於經驗,而是根植於心靈本性之中,是人的認識能力本身所擁有的一些永恆的必然性法則.

還有就是這是
2008年考研政治馬哲各章習題精選第二章第7題
多問題沒有壞處,有問題才有答案,才有學習.大家都可以相互學習的,沒什麼不好.
參考資料:http://www.liuwang.cn/ArticleDetail.aspx?DetailID=303820

熱點內容
優質司法服務 發布:2025-02-09 05:10:53 瀏覽:558
太湖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2-09 05:06:59 瀏覽:748
征稅立法是否要回歸人大 發布:2025-02-09 05:05:29 瀏覽:261
教師職業道德是 發布:2025-02-09 04:57:20 瀏覽:635
不符合建設行政法規的有 發布:2025-02-09 04:43:29 瀏覽:742
西城法院副院長 發布:2025-02-09 04:33:17 瀏覽:54
婚姻法關於家暴 發布:2025-02-09 04:07:44 瀏覽:221
行使國家立法權的國家機關是 發布:2025-02-09 03:55:38 瀏覽:625
婚姻法第11條規定 發布:2025-02-09 03:22:06 瀏覽:936
上海勞動法律咨詢電話 發布:2025-02-09 03:15:38 瀏覽: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