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法治
1. 民主當以什麼為重法治當以什麼為念
民主以公平為重,法治以公正為念。
2. 人治和法治有什麼區別啊中國歷來是重人治而不重法治嗎
沒有區別,
人治需要法律,法律要由人來執行,
3. 十八屆四中全會為什麼高度重視法治
法治建設水平和制度創設能力,是一個國家外樹形象、內聚民力、永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在帶領民族走向復興的進程中,法治中國目標越是接近,黨越要做出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對許多重大前沿問題,包括理論問題、制度問題和實踐問題作出回答」,針對依法治國的意義,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張文顯如是表述。
已到重大歷史關口
當前,無論從國際環境看,還是從國內形勢看,我國依法治國進程都處在重大歷史關口。
從國際進程看,文明國家的崛起和制度成熟定型,離不開法治能力的彰顯。當今世界上部分國家出現局勢動盪,甚至政權更迭,大多與法治未立、民主先行有關,給治國理政以警示。
而眾多國家的復興,依靠的也是良法善治。新加坡雖建國不足50年,但其憑借良好法治和清明政治,一躍成為世界公認的法治國家;荷蘭人口不過600萬,但因創設「國際法」令世界尊重。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因而在實現中國夢的重要關口,法治能力的提升、法治氛圍的形成、法治環境的培育至關重要,關系著中國能否全面把握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從國家治理方式看,我國正處在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點,培植制度優勢和法治文明是復興之梯、崛起之魂。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嚴雋琪說,中國強大不是要讓人家害怕,而是要讓人家尊重,所以必須有軟實力,包括價值觀、制度和法治。
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朱民說,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全球第二大外商投資國,中國在獲取利益的同時,也要學會運用國際規則尤其是法治規則。一位資深外交人士認為,當前無論處理國際關系沖突,還是應對貿易激烈摩擦,都需要善用法律武器。
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說,國際上有影響的評價體系都由西方掌控,我國亟待建立一套更為公平的評價體系,以擺脫在法制形象發布上受制於人的現實。
從現實挑戰看,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面臨共識難聚、誠信難立、權益難維等考驗,執政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目前仍存三大落差
綜合受訪專家和幹部群眾意見,當前仍有三大落差值得關註:
一是法律大國與法治強國的落差。截至2013年,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了243部現行有效法律,國務院制定了680多件現行有效行政法規。這些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加上其他立法確認的具有法律性質的規范性文件,共同構成了我國的法律體系。
「我們用30年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300年立法進程,即使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們法律體系也已比較健全。」張文顯說,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後,有法可依的目標基本實現,但距離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仍有差距,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仍待在實踐中進一步落實。
二是權力色彩濃與法治色彩淡的落差。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認為,法治的前提是公權力受到約束,但從實踐中,這個狀況目前仍待改變。
三是社會法治呼聲高與國民法治素質低的落差。受訪法律界人士說,群眾對公正司法的期盼越來越強烈,期待司法的權威性、定紛止爭能力亦能同步提升。但是,當前鑽法律空子、知法犯法、權力干法、輿論擾法的現象仍有發生。
人民的期盼與需要
接受瞭望采訪的專業人士,渴盼中國法治向前大步推進,在他們看來,依法治國的關鍵之一,在於依照憲法和法律管住權力、保障人權。
李林指出,當前,少數領導幹部依然相信「權大於法」,甚至濫用職權、以權謀私,這對法治造成較大傷害;
部分群眾信權不信法,信「管」不信法,信訪不信法,甚至信錢不信法等等,使我們的法治建設缺乏應有的社會基礎;
解決上述問題,首先需要依照憲法和法律管住權力、管住官員,切實解決公權腐敗的問題,取信於民。
另一個關鍵點是,通過法治保障人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讓廣大人民群眾在法治進程中得到更多實惠。特別是通過法治消除貧困,縮小貧富差距,實現社會公平正義,讓人民增加更多的幸福感。
「四中全會將主題定為依法治國,是對黨的十五大以來依法治國理論與實踐的深化與發展。它有力回應了社會各界對法治建設的關注和期待,表明黨中央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堅定決心,也充分表明我們黨治國理念達到一個新高度新境界,標志著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入一個新階段。」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封麗霞這樣告訴瞭望。
4. 簡述唐初如何重視法治
在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的法制史中,唐律以其形式的完備性、語言的精確性、技術的高超性占據重要地位,堪稱中國封建法典的楷模,在中國法制史上具有繼往開來、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對後世的法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的影響力不僅作用於本國,而且對亞洲,特別是東亞各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唐朝法制指導思想:(一)「德本刑用」,即「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二)強調法律寬簡、穩定、劃一,以利於執行和遵守。(三)嚴明法制,一斷以律。
唐初統治者為了穩固王朝的封建統治,認真地總結了隋朝迅速來亡的歷史經驗,確立了「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的法制指導思想。綜觀唐初的律典來看,它強調以封建倫理道德為治國的根本,法律作為一個階級的上層建築,但在其當時的社會中,刑罰僅僅作為輔助手段。同時,從唐律的內容來看,其以封建禮教為內容,法律僅是上層建築的表現形式。
唐朝統治者在制定律法時,充分考慮了當時的社會政治局勢,因此,它一方面是為了爭取社會的更大支持,使社會早日恢復穩定;另一方面出於階級統治的需要,對隋末的暴政予以廢止。「寬簡、穩定、劃一」這一指導思想的貫徹使唐初的律法環境相對寬松一些,統治階級的壓迫使被統治階級相對還可以承受,二者的矛盾沖突還有緩和的餘地。另外唐律的「劃一」,即法律的相對穩定性也對唐初社會的穩定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封建社會中,唐朝律典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否認的,但我們還要在客觀分析後,從中發現其不足之處。封建社會的階級政治意識、小農經濟發展程度以及其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結合,才形成了和前幾朝代相比較為寬簡、穩定、劃一的法律。作為現代社會中的法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要求它必須有較為完備的法律與之相適應。因為經濟的發展與上層建築的關系是密切相關的,而作為上層建築之一的法律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其影響,特別是當前我國的經濟在這二十幾年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法律更新較快,不僅使民事法律、法規的出台顯得相應滯後,不能適應現今社會,同時使刑事犯罪中的新類型經濟犯罪增加,以致有權機關的司法解釋不斷出台。因此,「寬簡、穩定、劃一」的立法指導思想它只適用於一定的經濟社會,如果對於經濟發展較快的社會環境,這種粗線條、一成不變的法律指導思想是不適應的。
唐朝統治者在立法時已經深刻認識到依法辦事、奉法守法的重要性,因此產生了「嚴明法制,一斷以律」的法制思想。這一法制思想對後世的立法者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無論是封建社會還是現代社會,制定法律的統治階級的目的都是通過約束人們的行為來鞏固其上層建築,維護其統治。在立法、守法、執法等各個環節中,唐朝的統治者雖然並沒有將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來看待法律從擬訂到實施、執行的各個環節,他僅僅因「律令雖早已頒布,但是官吏們多不依照執行」,才提出了「嚴明法制,一斷以律」的指導思想,「有良法,不等於有良好的法制」這一觀念,當時的統治者也已意識到,但由於其階級屬性,使其無法去克服。現在我們的法制已經走過了這一步,因為無論是刑事司法還是民事司法過程中,如對司法有異議均可通過行政訴訟及國家賠償獲得救濟。一部法律的實施是立法、守法或違法、執法幾方面的統一的過程,而「嚴明法制,一斷以律」這一法制思想就是我們經常所提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最早雛形。在一個社會中,某一行為是否犯罪,是否應受處罰以及對犯罪行為如何懲罰這些問題是法律能夠得以落實的關鍵幾步,當然法律制定是否公平、守法者的法律意識、執法者的執法水平等外部因素這些軟體建設也是起著重要的作用。
唐朝刑罰適用原則:(一)十惡重懲原則;(二)貴族、官僚減免原則;(三)其他刑罰原則:1、刑事責任年齡及矜恤老幼、殘疾的原則;2、同居相陷不為罪的原則;3、自首減免刑罰;4、共同犯罪區分首、從的原則。5、官吏犯罪,「私罪」從重,「公罪」從輕;6、數罪並罰的原則;7、累犯加重的原則;8、類推原則;9、涉外案件的處理原則。
在唐朝刑罰的三大原則中,對原則一所謂的「十惡」,也就是十種直接威脅皇帝人身、權力和嚴重危害社會秩序以及封建信倫常關系的行為,它體現了保護統治者利益的功能。對於原則二,它則是為了保護貴族、官僚的特殊地位,唐律並在制度上以「議、請、減、贖、官當」等形式來保證該原則的實施,以達到對於犯罪貴族、官僚給予特別減免或適用特殊審理程序的目的。其他刑罰原則中的大部分如刑事責任年齡、自首、首從犯、累犯加重等原則對後世的法制思想方面大都有著積極而重大的影響。
摘得一部分 希望對你有幫助
5. 中國法制史,重法之人是包括了哪些人
什麼意思?重視法治的統治階級嗎?
先秦的法家就是咯,韓非子、商鞅都是
如果說發了罪要加以重罰的,那就例如古代的十惡不赦
古代「十惡」罪的內容是:
1.謀反,指企圖推翻朝政。這歷來都被視為十惡之首。
2.謀大逆,指毀壞皇室的宗廟、陵墓和宮殿。
3.謀叛,指背叛朝廷。
4.惡逆,指毆打和謀殺祖父母、父母、伯叔等尊長。
5.不道,指殺一家非死罪3人及肢解人。
6.大不敬,指冒犯帝室尊嚴。通常為偷盜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偽造御用葯品以及誤犯食禁。
7.不孝,指不孝祖父母、父母,或在守孝期間結婚、作樂等。
8.不睦,即謀殺某些親屬,或女子毆打、控告丈夫等。
9.不義,指官吏之間互相殺害,士卒殺長官,學生殺老師,女子聞丈夫死而不舉哀或立即改嫁等。
10.內亂,親屬之間通姦或強奸等。
這是封建時代的產物,其內容一部分在今天是不能接受的。但由於「十惡」成為「不赦」之罪,影響深廣,人們一接觸到罪惡大、不可寬恕的事情,很自然地就稱為「十惡不赦」。
6. 從黨的十五大到黨的十九大,為什麼都特別重視法治建設
法治建設就復是在一定的階級范圍制內,按照在憲法和法律的框架下,按照平等原則和少數服從多數原則來共同管理國家事務的國家制度。表現在三個方面,即完善立法,嚴格執法,大力普法。貫徹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治國方略,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在民主體制下,人民擁有超越立法者和政府的最高主權,盡管世界各民主政體間存在細微差異,但民主政府有著區別於其他政府形式的特定原則和運作方式。民主是由全體公民——直接或通過他們自由選出的代表——行使權力和公民責任的政府。民主是保護人類自由的一系列原則和行為方式;它是自由的體制化表現。民主是以多數決定、同時尊重個人與少數人的權利為原則。所有民主國家都在尊重多數人意願的同時,極力保護個人與少數群體的基本權利。民主國家注意不使中央政府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政府權力分散到地區和地方,並且理解,地方政府必須最大程度地對人民敞開和對他們的要求做出反應。
7. 我們黨為什麼要高度重視法治建設 政治答題
我們黨高度重視法治建設。長期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提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治,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執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積極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取得歷史性成就。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法治政府建設穩步推進,司法體制不斷完善,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
同時,必須清醒看到,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眾期待相比,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相比,法治建設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有的法律法規未能全面反映客觀規律和人民意願,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立法工作中部門化傾向、爭權諉責現象較為突出;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比較嚴重,執法體制權責脫節、多頭執法、選擇性執法現象仍然存在,執法司法不規范、不嚴格、不透明、不文明現象較為突出,群眾對執法司法不公和腐敗問題反映強烈;部分社會成員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維權意識不強,一些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依法辦事觀念不強、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現象依然存在。這些問題,違背社會主義法治原則,損害人民群眾利益,妨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必須下大氣力加以解決。
@sdbzzb
8. 解釋法師為何重視法治
只有重視法治,
社會才能長治久安,
才能讓人民生活幸福!
9. 到底是人治好,還是法治好
對比中西方現在以及歷史結論,當然是人治好,法治不人性。西方體系特別是西方現代政治,都是偏向人治型的法治,而中國自古以來都是重法治,不人性。秦朝因法而強,也因法而亡,因為秦法太繁復太具體,漢高祖入關中廢除一切秦法,只和百姓約法三章,這就是一種撥亂反正,重新回到人治的一面。但是中國自戰國確立法家思想以來,政治統治者為了方便御下,都喜歡嚴肅法律偏愛法治,這使自上而下形成了全國性的共識,這種中國特色的偏激的認識,現在仍然在毒害我們,一旦發生某些因為無法可依執法不嚴的事件,就會認為是法律不完善,需要繼續加強補充更多的法律條款,並繼續強調要法治,豈不知這種不斷加碼的法律,最後不過是秦法的翻版,最後必然是禍國殃民。
然而為什麼會這樣呢,中國明明一直是偏法治,卻還要加強法律呢?這就牽扯到中國法治的另一個特點愚民了,是法家都會推行愚民,讀過韓非子商君書就會發現,除了大量的以法治國的部分,其餘的中心思想就是愚民,只有百姓們變的愚蠢了,才會聽話更有利於統治者。所以讓你以為一切都是沒有法治的結果,為了讓你們生活的更好,需要更多的法律里加強法治,但是對普通百姓來說真的需要那些與自己日常只有一點關系,甚至毫無半點關系的法律么?答案是不要需要,那麼就給你灌輸不法治的壞處,人治的危害,借具體的事件增強這類刺激,以為所以的錯都是人治造成的,卻閉口不提人因何能治人,因為有法的存在,權實際無法制約人,能制約人必然是一個法,國王想殺人也得造個借口,無端殺人就會被指責,那個借口就是法,謀反啊不敬啊什麼的。所以人治沒有法治的殺傷力大,但凡極端法治的社會,必然是愚民的,民眾普遍自願要求法治,把不法治認為是一切錯誤的根源,人治的社會不會這樣關注個別人有沒有遵守法律,有沒有凌駕於法律之上,亦如人治的歐洲中世紀絕不會出現,王子犯法與民同罪,這種論調,因為貴族特權是常識,一律平等才奇怪?但是法治的中國就會很痛恨,因為法治的觀念深入人心,有人不遵法就會被指責,這也是偏重法治的一種現象,但是歸根結底法治,治的根本就是底層百姓,上層階級才是收益者,法律條款都是有利於上層階級,而奴役驅使下層民眾的,於是極端法治社會才會出現權大於法的現象,這不是人治造成的,恰恰是法治發展到極端的產物,法的根本就是統治管理百姓,由制權者解釋法律,人治不會讓法律違法人性,只有法治才會這樣,中國一直以來就是重法治,統治者鼓吹法治的好處,誹謗人治的不好。好好理解這個吧,不要被政治導向牽著走,繼續被驅使為愚民。
再完善的法律,也會有它的漏洞,會被刻意鑽盈變相發揮,法律再完善也解決不了現實中不斷增加偶發的問題,這就是個最簡單的熵增課題。
中國偏法治,法律太多太繁復,輕視人性化,這種狀況沒有改變。反過來看西方的法治,他們是偏人性化,也就是更趨向於人治。法律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執政者是民選產生的,也就是說這個人上台可以實現這部法律,下一個上台的或許就廢除了它。但是在中國這種情況就絕對不會發生,能否蕭規曹隨成了現任領導,考核下任接班者的必要科目,所以中國就是這種所謂的法治,法律條款只會越來越具體,越來越繁瑣,不重人性。不法官員鑽法律漏洞,藉助刻板的法律做事。到頭來再被歪曲成是這個官員人為的錯解法律,是人為的施政過失,同時也是法律出了問題,不完善。於是把這一結果以為是人治的不好,繼續增強完善法治,殊不知卻恰恰是刻板的法治導致的結果,這根本就是惡心循環。
所以,就我的觀點來看,人治好於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