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立法情況
1. 漢朝的立法指導思想先後發生哪些變化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05
2. 簡述漢朝的立法成就
漢初由於戰亂,人口銳減,政府提倡黃老的「無為而治」不過多的去騷擾人民,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法制也教為寬松,對積蓄國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後到了漢武帝時期,大儒董仲書向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採納,至此儒家在中國思想上的統治地位正式確立,但對內還是採用法家的思想的來治國,故有「外儒內法」的之說.
3. 30.漢朝的立法指導思想先後發生了哪些變化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漢朝初年的立法指導思想是:約法省禁,也就是法令要簡約禁令要寬松,到漢武帝時期指導思想為德刑並用,即道德教育和刑罰懲戒相互結合。
4. 漢朝的立法指導思想先後發生了哪些變化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漢朝的立法指導思想變化主要,是從法家到道家的轉變,再從道家到儒家的轉變,這是順應了當時的時代發展的舉措,也維護了漢朝長達幾百年的命運
5. 漢朝的立法指導思想先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摘要 漢朝法律的顯著特點是儒家化,這是中國歷史上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的開端,正是因為如此,儒家思想在中國歷史上影響范圍之廣,歷史之久,以致其他思想都無可比擬。
6. 漢朝的立法指導思想先後發生了哪些變化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漢律從「無為而治」到「德主刑輔」,經歷整個漢朝,其間以《九章律》為主體的漢律16篇,是兩漢時期近400年間的立法成果。
漢朝的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控制,也對後世的影響延續了近千年直至清末。
7. 漢代法律制度
漢朝的主要立法
1.約法三章。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俱去秦法。」公開宣布廢秦苛法,是漢朝法制的開端。
2.《九章律》,相國蕭何在《法經》六篇基礎上,吸收奉律部分內容,增加戶、廄、興三篇,合為九篇,故稱《九章律》。《九章律》構成漢律的核心和骨幹。
3.《傍章》,它是漢高祖時叔孫通奉命制定的有關宮廷禮儀方面的法規。高祖還命「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
4.《越宮律》《朝律》是漢武帝時制定的法律。前者是關於宮廷警衛方面專門法規,後者是關於朝賀制度方面的法規。
(三)漢代的主要法律形式是律、令、科、比
「律」是國家的常規法典,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普遍的適用性;而「令」是皇帝隨時頒布的詔令,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靈活性。「令」的法律效力高於「律」,它可以代替,更改甚至取消「律」的有關規定,也可彌補「律」的不足。科即科條是關於犯罪和刑罰的法律規范。「比」是指典型的案例,在律無正條的情況下.採用可以比照判決的典型例進行司法審判,它是較「律」更為靈活的一種法律形式。
漢代文景帝時期刑制改革的內容
漢代司法制度
皇帝掌握最高司法權。中央設廷尉專理司法,審理詔獄和疑獄。丞相、御史大夫參與司法。地方州為最高司法機關,州牧審理郡縣上訴案件。郡由郡守兼理司法.設決曹掾吏專理司法。縣由縣令兼理司法.並設縣丞佐理司法。
訴訟制度主要的有錄囚制,即慮囚,對已經判決但尚未執行的囚犯,由皇帝或其派員定期查訊,對有冤枉或可寬大之處予以平反或寬大的司法制度。春秋決獄是漢代司法制度的特點。它是指漢代中期以後在司法實踐中開始的,以儒家經典《春秋》中的原則與精神作為判案根據的司法活動,實質是「論心定罪」.始創於董仲舒。
西漢初年,中央監察權由御史大夫執掌.御史大夫有權監督丞相,西漢末年.設御史台,作為中央監察機關,其長官為御史中丞。御史中丞主管監察百官,糾察不法。漢武帝時設司隸校尉,負責監察京師及其臨近各郡,因受皇帝倚重,每逢朝會,獨居一席,同御史中丞、尚書一起被當時人稱為「三獨坐」。地方監察體系方面, 漢武帝時把全國劃分為十部州,每州派刺史一人負責監察,刺史成為固定的監察官。刺史監察內容主要是詞訟、盜賊、鑄偽錢、獄不直等等
8. 漢朝的立法指導思想先後發生了哪些變化,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摘要 無為而治,獨尊儒術亦外儒內法,法律「儒家化」
9. 漢朝的立法指導思想先後發生了哪些變化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摘要 從漢初到武帝七十多年間,由於社會政治經濟前後發生很大變化,漢王朝的法制指導思想,也相應發生很大變化,總體上看,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10. 漢朝的立法指導思想先後發生了哪些變化對後世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