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社會道德標准

社會道德標准

發布時間: 2022-01-25 02:35:21

1. 當今社會人的道德標準是什麼

當今社會的道德標准,沒有嚴格的界限。 不同大民族道德標准,是隨著歷史和社會的發展,衍生 發展 並不斷完善的一個過程。 如果樓主實在想選擇一個當代的道德標准,前幾年提出的「八榮八恥」可以作為參照的。

2. 道德是以什麼為判斷標準的社會准則

善惡

道德是以善惡為判斷標準的社會准則。道德標准亦稱「善惡標准」。是指判斷和評價回人們行為是非、善惡答、榮辱的尺度或根據對於道德標准問題。馬克思主義道德學說認為:人們總是以他們所處那個時代的社會或階級所倡導或實際奉行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直接作為評價行為善惡的標准。凡是符合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原則或規范的行為,這一社會或階級的人們即認為是善,反之即為惡。

(2)社會道德標准擴展閱讀:

在一定的時間區域內,為了指導並約束這一時間區域內的人們行為規范所形成的理論是不是科學的,主要看它所表達的經濟關系和相應的利益需要,是否同社會發展的客觀必然性相一致,是否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願望。道德標準是倫理體系的定盤星是界定人為形為是非的准繩,拋開其階級和歷史成因,它當是人道主義品德的標准。

如簡單的理解成父母與子女之間、弟兄姊妹之間以及泛化的人際之間如何相處、做人的基本准則,這不是高尚的標准,如儒家的一些道德思想是適用於一夫多妻制的舊式道德標准。

3. 道德標準是什麼標准

《老子》介紹

《老子》相傳是春秋末期楚國李耳騎青牛隱西關去,經函谷關緣尹喜求賜所留的珍典。
李耳,據司馬遷《史記》載,姓李,名耳,子聃,是楚國苦縣(現河南鹿邑縣)人,曾從任周王室藏書官。因其相傳天孕八十一載,生來就是白發的老者,並有先天地生之說,故名老子。他「介然有知」,超時空演義著道,開天為三皇的天師,黃帝問道時名伊成子,春秋末稱李耳,始終不離中國這塊沃土,是中國道文化的創造人,是人類啟今為止能揭示宇宙萬物本體的唯一至尊聖哲,冠人類文化的聖頂。
《老子》全經五千字,寓五千運,分上下兩部,上部重在道境道律之體,下部重在德理德法之用。凡經,特別是本體之經,絕不是著識於字,而是全存字里行間不可言名至及的境和義。 沒有吃過「辣椒」,把這兩個字讀一千遍、悟一萬年,也無法說吃的真滋味。水字很好寫,但渴了不能喝、旱了不澆田,是字並非水,都是非常名。錢學森超三維,愛因斯坦證十維寫廣義,用我們欲執境界中的三維思維看老子,好比我們地球人並不會感覺到地在轉在動中。老子處全維的本體心,自徹時空始末,萬物動變,是絕對真理的知者,而我們處在慾障的小小千里,外有無盡所不見,內有無盡所不知,故必難知難解無內無外的老太上。有障之心不了無障之義,這是捧經的理性和必知,用唯心唯物的我卡之尺①判量老子,如若說太陽一米高的時候。事實中太陽永遠沒有一米高的時候,那麼到底是太陽錯了,還是說者錯了?這叫位置比量不同的自量說。所以學經首先要開放自己,要善能既學既習的認識老子,是解經義。不解老子不入經義,不入經義不解老子,老子處時空零動狀態,這是本參讀使用《老子》書名的所在,亦在提出一個可能太需思索和禪解的命題,或許大有益。
《老子》經境義身不二,為萬物蒼生說,為直觀天下域中四居其一說,為德政道在天下說,是絕對本體真理說,是德普天下真知宇宙規律說,是徹一切知的無有能比瞭然說。天地間老子開道,釋迦證道,墨子欲效道,孔子在禮中欲用道,大千多元識生在找道,道生一、二、三,太極三有生易經,演證萬物天道左旋的動變七律欲執輪回。釋迦承道直虛了性,中國道教丹術隱傳,都在歸行中顯證了道用的起人之智和大德品行;黃帝內經為世表道逝復合二十五友的生運之理,其治未病不治已病的深湛理法,亦為政治經濟普用通行通效的無為之法;孫子是不得已兵道客處惡逆之法,亦為抗事的奇用通則。總之道用無限量,背逆取自亡,大千萬物無一不在共同演說如是法。
人類四大古代文明僅存中國道,使命責任決定舍道無根棄道無性,中華民族的全部價值就在運載傳承了必將承救造福整個人類以及所有蒼生的道。注有太上血統的中國人,正是憑借擁有了這一無上的生存財富,才大律決定了東方中國的世界性必然崛起。
《老子》全經,無論名道言德,無論明智言用,都無不集中在「有無」二字的轉變之中。從無生有知因生,由有還無歸恆常。故經者常證,知律達理還到無,不可惑;德者常無,處能生不生之中,不可違;道者常常,能生之本不可失。是中,道者不德,德者不經,經者不義,義者不佛。只有德處無中自不欲、自虛下、自清靜,自不自以為而能無以為。生活中很多文化藝術科技發明創作恰恰都是無以為的自然崩生。所以學經的要義就在無以為的虛靜之中,就在無時不處的無以為定定之中。何其名解?此也;何其名德?此也。去彼取此為道動之反,不離虛中為道用之柔。此虛中自知常,此虛中自谷納,此虛中剛亦柔為亦無,萬物千川百流用力自然並作歸之為。此乃彼之所不能及,此乃彼之所求不得,故天下生生的所求萬信只一道,萬法只一德,萬難皆因欲,萬壽獨虛中。特別在身處大律極反中,智者皆應當下學中處中承中傳中,否則就將國非國中經、經非經中義,誰知極所惡,悲佛非非②望。
《老子》是人類社會科學、社會政治、社會哲學、社會經濟、社會文化的至尊讀本、生根之本。此本無論學不學知不知,誰都無法抗拒、無法超越,規律的節拍已經自然的道動極反,人類已經在期盼著東歸的大潮,道動道用已經到了天時地利人和重振道明的時候了。所以,中國人並不是僅在為自己,而是要為全人類「善貸」而「且成」,要首先完成社會科學讀《老子》、社會政治讀《老子》、社會哲學讀《老子》、社會經濟讀《老子》、社會文化氛圍建設、自然科學讀《老子》的中國道德覺行潮。以自覺覺他、覺社會、覺宇宙不可抗拒的大規律,以道引領人類的歸。
老子自正處上不重、處前不害、取信天下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原則;中不偏極有無陰陽七律的哲學法體;天道損有餘補不足的法則和知足食、服、居、俗的經濟終極模式取向;權不自以生為不誘欲不生禍的「弗為而已」人文環境。其哪一個領域不具絕對的指導歸正價值,其哪一個能在規律和實踐被否認和推翻!中國化是最理智、最具有中國性的提法,只是這個能化的本體應當是能以不變應萬變的道及其化,而決不能是某種自見、自以為是。自以為是非道,不能引領人類規律必然的大歸之潮。
中國文化,也既人類文化,是以道為本體核心,以道釋儒還有墨為主體,包容多元的實體文化系。其小無內、其大無外只有道和一的狀態可言。出玄牝的一,過眾妙之門的二,就進入了有界的三,就內外逐之成障,這是不可混淆的界別。此外,老子從未立教,無從名為道教的創始人,但道教尊聖信願封為宗祖,這是中華民族的本所應當。再借「佛法東移」中,我們應當感悟到這是道佛的引歸。這種道釋儒馬列基督伊斯蘭的多元欲歸之象當知當可見當從中以明而合抱之共。於是大勢之中,中國人首先需要弄明白中國文化的本體、主體是什麼,實體中包容的多元和濁低是什麼;首先需要知道中國文化的道處在人類全部文化的什麼位置上。以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看清瞭然老子、看清瞭然中國、看清瞭然所有的文化現象和層次分布,從中重立中國人,敬信中國尊,慈納多元心,和諧天下人。且不可還敏敏察察封建外迷連中國文化是什麼都不知道的封鎖、虐待、歧視自己的祖宗人類的太上寒牢久禁不得其明。這種名燦燦不容光奉瀚瀚不許動的歷史性斷承悲劇之恥,願在復興中華《老子》的捧讀之中能立地而止,使中國《老子》的瑞光還徹普照宇宙時空的天地間。
以此為禮,願諸校正共參。.

注釋:①我卡之尺:卡尺,為機加工測量工具。我卡:我執自見。②非非:釋迦金剛經描述如是的哲學用語,引意為佛願眾生得非非心而自解脫。

4. 社會主義道德基本規范是什麼

中共中央印發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把公民基本道德規范集中概括為二十個字:「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愛國守法:愛國」主要是規范公民與國家的關系;「守法」是「愛國」規范的延伸,規范的也主要是公民與國家的關系,即把「守法」
作為公民對國家的道德責任的「底線」;
明禮誠信:「明禮」主要是規范公共場合的公共道德行為,文明禮貌是公民在公共場合應當遵守的最基礎的道德准則;「誠信」主要也是規范公共關系中的道德行為,是對「明禮」規范的進一步深化和「升華」,即古人所說的「禮於外,誠於內」;
團結友善:「團結」主要是規范公民與公民之間的道德關系,強調公民之間的親和力;「友善」與「團結」是同一層次的道德規范,功能也是相類似的,但更加註重公民個人之間的道德關系;
勤儉自強:「勤儉」主要是對公民個人提出來的道德要求,勤儉的道德素質更多地在公民個人的行為中表現出來;「自強」主要也是對公民個人的道德素質提出要求,與「勤儉」是同一層次的道德准則;
敬業奉獻:「敬業」主要是規范公民與職業的道德關系;「奉獻」主要是規范公民與社會的道德關系,並引申出公民對待他人的道德責任。
由中共中央2001年9月20日印發實施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是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全面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指導性文件。
公民道德規范是一個國家所有公民必須遵守和履行的道德規范的總和。包括道德核心、道德原則、道德的基本要求和一系列的道德規范。

5. 善良是社會道德標准嗎

善良是道德范疇,也是道德規范——團結友善。
人們對什麼是道德標准有不同看法:
1、一專種觀點認為,屬道德標准就是道德規范
道德規范是調整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非暴力性的行為規范,通過傳統習俗、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來維系。
道德規范在中國已經系統化、精煉化,熟記這些規范,不但有助於應對一些重要的考試(考核),更重要的是有助於我們立身做人。
①個人品德(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②社會公德: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
③職業道德: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
④家庭美德: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
2、另有觀點認為,道德標准比道德規范更根本
道德標準是制定道德規范的標准。
筆者認為,馬克思主義的道德標準是「兩個有利於」即有利於個人全面發展、有利於社會和諧進步。

6. 道德標準是什麼

判斷行為善惡的價值尺度。道德標准不是超歷史、超現實、超人類的東西,在其直接意義內上,它是一容定社會、階級或集團所倡導或實際通行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凡是符合這種原則、規范的行為,就被判斷為善的行為,否則,就被判斷為惡的行為。判斷行為善惡價值的標准,歸根結柢是從一定社會、階級或集團的利益和需要中引申出來的。正因為如此,不同社會、階級或集團往往有著不同的甚至根本對立的道德標准,有著不同的甚至根本對立的善惡觀念。道德標準是不是科學的,主要看它所表達的經濟關系和相應的利益需要,是否同社會發展的客觀必然性相一致,是否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願望。

7. 社會公德規范主要有哪些

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有: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
一、什麼叫社會公德?
1、簡單地講,就是做人做事最起碼的道德要求。
2、社會公德,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守的行為准則,是維護社會成員之間最基本的社會關系秩序以及保證社會和諧穩定的最起碼的道德要求。
3、社會公德 ,就是群體中約定俗成的應做什麼和不該做什麼的行為規范。它是在歷史長河中、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積淀下來的道德准則,文化觀念和思想傳統。它對維系社會公共生活和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作用。
4、與「私德」相對,這里的「公德」是指與國家、組織、集體、民族、社會等有關的道德;而「私德」則指個人品德、作風、習慣以及個人私生活中的道德。
二、在我國現代社會中,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為:
1、文明禮貌
社會公共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應該和諧相處,舉止文明以禮相待。自覺杜絕說臟話、隨便猜疑、欺騙他人等惡習。這是處世做人最起碼的要求。
2、助人為樂
在公共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應該團結友愛,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現實生活中難免會遇到這樣和那樣的困難和問題,總有需要人幫助、救濟的時候。這就需要人們之間互相幫助,扶危濟困,樂善好施,以助人為樂。
3、愛護公物
愛護公共財物是社會公德極其重要的內容。尤其在公共場合更要注意這一點。要愛護國家及公共財產不受侵犯。
4、保護環境
環境事關人人,事關每個人的身體健康,每個公民都應當自覺保護生活環境,講究公共衛生,造成優美環境,是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證;是社會風尚的一個重要方面,體現出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
5、遵紀守法
法律是最底限度的道德要求,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紀律,是社會公德最基本的要求。人們只有遵紀守法,才不會妨礙他人的正常活動,也保障自己所要從事的某項活動;才不會紿社會和他人造成損失和傷害,保持社會公共生活相對穩定和和諧,並保證社會的健康發展。同時,要敢於並善於運用法律武器同各種違法亂紀現象作斗爭,並能正確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真正做到知紀懂法,遵紀守法。
三、社會公德貴在自覺遵守。
社會公德作為生活中最起碼的行為准則,每個社會成員都應該自覺遵守社會公德。
1、遵守社會公德是維護社會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條件。
2、遵守社會公德是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
3、遵守社會公德,事關每個社會成員的利益。社會公德是社會道德的基石和支柱,對社會公德的踐踏和破壞,可能導致整個社會的道德體系的瓦解,每個社會成員都應該增強社會公德意識,自覺地以社會責任感考慮自己的行動,遵循體現社會群體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公共規范。

8. 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

1、誠實守信
誠實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則,也是社會道德和職業道德的基本規范。專也是不同國家屬間即國際社會交往應遵循的原則。
誠實守信是人際互動的基本規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講的辦事要講「信用」,不能「背信棄義」,指的就是誠信原則。它是完善人際關系的潤滑劑。
2、誠信原則
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的高級發展階段,是一種現代經濟式它是以市場經濟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性方式和主要手段的經濟。
市場經濟作為一種交換經濟,在它發展的各個階段都需要誠信。但在其高級發展階段,誠信的作用更為突出。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交換的范圍擴大,交換的品種與數量急劇膨脹,交易對象具有陌生性、間接性。
因此,交換的風險程度加大。一旦失信,造成的損失也特別巨大。因此人們對誠信的呼聲很高。我們現在發展的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建立誠信原則更是市場建設的應有之義。

9. 當今社會的道德標準是什麼

愛國 責任 奉獻仍是當今社會道德的最高標准.
曾幾何時,市場經濟大潮沖擊了一切,包括我們的社會道德,人的良知在淪喪,責任在缺失.這次地震,使全民社會道德有了一次大的提升.再一次明白了什麼是重要的,那就是不管你權多大,位多高,名多大,都要記住愛國 責任 奉獻.
在這次救災中,為什麼一些名星,名人受到了指責,他們也盡了愛心,也做出了行動,但,他們沒有盡到應有的責任。特別一個公眾人物應有的責任。一個名人,絕不僅僅是他一個個體,他是一個社會人,他代表著一面旗幟,他的言行會影響很多的人。對名人的道德要求,當然也要高於普通人。
這次救災,網民對一些公眾人物的批判,雖有過激的地方,但,這種批判很有必要,那就是社會名人、企業社會責任的缺失。一個公眾人物,平時可以高調,可以做秀,那麼在擔當社會責任的時候,也一定要高調,此時如果講什麼理性、不作秀,那就是不想承擔社會責任的一種借口。
從年初任正非、張茵、馬明哲,以及現在的王石、馬雲,他們的所做所為沒有違法,也是為了企業利益最大化,但,他們的確沒有承擔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當企業利益與社會利益相沖突的時候,那就不要一意孤行,鑽法律的空子,人心是很公平的。法律也許不會審判你,但,民眾聲音可以討伐你。
網民對社會名流的批判斷,不只是憤青,是對他們社會責任缺失的不滿。

熱點內容
優質司法服務 發布:2025-02-09 05:10:53 瀏覽:558
太湖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2-09 05:06:59 瀏覽:748
征稅立法是否要回歸人大 發布:2025-02-09 05:05:29 瀏覽:261
教師職業道德是 發布:2025-02-09 04:57:20 瀏覽:635
不符合建設行政法規的有 發布:2025-02-09 04:43:29 瀏覽:742
西城法院副院長 發布:2025-02-09 04:33:17 瀏覽:54
婚姻法關於家暴 發布:2025-02-09 04:07:44 瀏覽:221
行使國家立法權的國家機關是 發布:2025-02-09 03:55:38 瀏覽:625
婚姻法第11條規定 發布:2025-02-09 03:22:06 瀏覽:936
上海勞動法律咨詢電話 發布:2025-02-09 03:15:38 瀏覽: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