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中哪十惡
㈠ 佛教的十惡是什麼
「十惡」,最初佛教中的一個用語,指十種當招致地獄、餓鬼和畜生這「三惡道」苦報的惡業,故又稱「十惡業道」。至於「十惡」的具體內容,《佛說未曾有經》中說:「起罪之由,為身、口、意。身業不善:殺、盜、邪淫;口業不善: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意業不善:嫉妒、嗔恚、憍慢邪見。是為十惡,受惡罪報。今當一心懺悔。」行「十惡」而程度嚴重的,據說要受大苦報。與「十惡」之說相對應,佛教中亦有「十善」之說。十惡十善之說見於佛教大、小乘中的諸多經典,如東晉僧伽提婆譯的《增一阿含經》卷四四中就有「由此十惡之報,致此殃。是故比丘,當離十惡」這樣的經文。另外,「十惡十善」之說早在隋朝以前就已在民間廣泛流傳,如南朝梁武帝《斷酒肉文》中即曰:「行十惡者,受於惡報;行十善者,受於善報。」
而在我國古代的封建刑法制度中亦有「十惡」之名,它是在西漢的「大逆不道不敬」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北齊河清三年,尚書令、趙郡王等奏上《齊律》十二篇,「列重罪十條: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惡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義,十曰內亂。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議論贖之限。」而到了隋開皇初年,隨著佛教的興盛,封建統治者遂將佛教之中的「十惡」之名引入律法,以之代替了《齊律》中的「重罪十條」,「十惡」之罪名遂正式出現,如《隋書·刑法志》第二十五卷中即載:「開皇元年……更定新律(指《開皇律》)……又置十惡之條,多采後齊之制,而頗有損益。一曰謀反,二曰謀大逆,三曰謀叛,四曰惡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義,十曰內亂。犯十惡及故殺人獄成者,雖會赦猶除名。」至於「十惡」之罪的具體內容,《唐律疏議》中有詳細的規定(引文略)。由於「十惡」之罪直接危害了封建專制制度的核心——君權、父權、神權和夫權,所以自隋代在《開皇律》中首次確立「十惡」之罪以後,歷代封建法典皆將之作為不赦之重罪,因此,民間遂有「十惡不赦」之說。□劉書龍
「十」在語境中表示最多、全了、滿了。十惡不赦,那就是惡貫滿盈了。「十惡不赦」,常用來形容罪大惡極、不可寬恕的人。古人往往給敵人列上十大罪名,以便出師有名。
其實,「十惡」真有律法規定的十條大罪,始見於一千三百年前的北齊法律。隋、唐把這十條大罪的內容略加增刪,正式定名為「十惡」寫在法典的最前面,以示嚴重。以後經歷宋、元、明、清各代,都規定犯了「十惡」罪不能赦免。
古代「十惡」罪的內容是:
1.謀反,指企圖推翻朝政。這歷來都被視為十惡之首。
2.謀大逆,指毀壞皇室的宗廟、陵墓和宮殿。
3.謀叛,指背叛朝廷。
4.惡逆,指毆打和謀殺祖父母、父母、伯叔等尊長。
5.不道,指殺一家非死罪3人及肢解人。
6.大不敬,指冒犯帝室尊嚴。通常為偷盜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偽造御用葯品以及誤犯食禁。
7.不孝,指不孝祖父母、父母,或在守孝期間結婚、作樂等。
8.不睦,即謀殺某些親屬,或女子毆打、控告丈夫等。
9.不義,指官吏之間互相殺害,士卒殺長官,學生殺老師,女子聞丈夫死而不舉哀或立即改嫁等。
10.內亂,親屬之間通姦或強奸等。
這是封建時代的產物,其內容一部分在今天是不能接受的。但由於「十惡」成為「不赦」之罪,影響深廣,人們一接觸到罪惡大、不可寬恕的事情,很自然地就稱為「十惡不赦」。
【成語】十惡不赦
shí è bù shè
解 釋 十惡:指十種不可赦免的重大罪行,即:謀反、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指罪惡極大,不可饒恕。
出 處 元•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這葯死公公的罪名,犯在十惡不赦。」
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示 例 魯迅《書信集•致許壽裳》:「仆審現在所出書,無不大害青年,其~之思想,令人肉顫。」
近義詞 罪大惡極、罪該萬死
反義詞 罰不當罪、立功贖罪
㈡ 古人常說的十惡不赦之罪中的十惡包括哪些
北齊尚書令、趙郡王寫的《齊律》的十二篇里說過十惡是列重罪十條:一曰謀反、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惡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義、十曰內亂。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謀反是代表你要推翻當時的統治者,這是最嚴重的,所以被列為首條,
而第二條大逆是說破壞統治者家族生前或者死後居住的房屋。
第三條是指背叛當時的統治者。
第四條是說在打仗的時候投降給敵軍。
後面依次就是說殺人,或者是冒犯統治者,還有不孝順家人,家暴,殘害同事或者上司之類的,最後一條內亂是指亂倫。
不過,這也相當於是對佛教徒的限制,如果你做了這些事情就會受到懲罰,就比如說你下輩子會投胎做畜生之類的,不過有了惡當然會有善事,所以如果你經常做善事,就會得到好報。
而這兩個說法的其實是不同的,前面說的你那個是法律上規定的,而後面說的,這個是佛教對於道德上的規定。
㈢ 佛教中上品十惡和五逆指什麼
佛教十惡十善——做人的根本
【十惡】 由彼三業,能成十惡。惡者乖理之行,謂眾生觸境顛倒,縱此感情於身口意,動與理乖,成此十惡也。
由於身造者三:
一、殺 殺謂殺害生命。
二、盜 盜謂盜取財物。
三、淫 淫謂淫狎行動。
由於口造者四:
四、妄語 妄語,謂虛誑不實之語。
五、綺語 綺語,謂雜穢不正之語。
六、惡口 惡口,謂罵詈惱人之語。
七、兩舌 兩舌,謂離間兩方之語。
由於意造者三:
八、慳貪 慳吝貪著。
九、嗔恚 嗔恚忿怒。
十、邪見 暗昧迷理。
由彼三業,亦成十善。善者、順理之義。行順理之十法,是名十善。然有二別:一者以止惡故,得名為善。謂能止息己惡,不惱於他。所以反乎十惡,即是十善。
┌一、不殺生。
一、身三┤二、不偷盜。
└三、不邪淫。
┌四、不妄語。
│五、不綺語。
二、口四┤
│六、不惡口。
└七、不兩舌。
┌八、不慳貪。
三、意三┤九、不嗔恚。
└十、不邪見。
又者以行好故,亦名為善。謂能修行勝德,利安一切,其數亦十。
┌一、救護生命 不惟不行殺害,更能行其救護。
一、身三┤二、給施資財 不惟不行盜取,更能行其給施。
└三、遵修梵行 不惟不行淫邪,更能行其清凈。
┌四、說誠實語 不惟不行誑惑,更能行其實語。
│五、和合彼此 不惟不行離間,更能行其和合。
二、口四┤
│六、善言安慰 不惟不行粗獷,更能行其柔和。
└七、作利益語 不惟不行雜穢,更能行其正直。
┌八、常懷舍心 不惟不行慳貪,更能行其施捨。
三、意三┤九、恆生慈念 不惟不行嗔恚,更能行其慈忍。
└十、正信因果 不惟不行邪見,更能行其正信。
在藏傳佛教中,因果報應思想所包融的忌行文化,佔有一定比例。所謂「因果報應」,就是力求對自然界萬物變化與生命系運轉規律相聯在一體,詮釋物質與精神的內在統一。對眾生生存的環境與生命流轉之變化作分析,並揭示諸多苦根源,用因(業)果將其連結起來,認為一切事物的產生、發展和消亡,都受因果規律支配。業,指觀點和行為,含善和惡兩類,這是因。不同的因(業)——特別是行為,必將導致不同的果報。宗喀巴大師說:「業力無窮,所經行為,確定其自果。」今世的貧富窮達,皆系前世所作善惡決定的結果;今生的善惡行為,亦必導致後世的罪福報應。這就是佛教的因果報應「三世因果」與「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觀念,並成為佛教禁忌文化和戒律的核心。佛家認為,宇宙是一個無限的空間,存在著有如同恆河沙粒數一樣多的物體。這些物體,均隨因緣的聚散而生滅,既沒有片刻停留的自由,也沒有固定的強富貧窮,都處於流水不息,變化無常之中。眾生生老病死自然交替的流轉過程始終充滿著矛盾和苦樂的不斷變化。受因果制約,幸福會變為痛苦,煩惱會變成快樂,不僅今生中的處境在不斷升降變化,而且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生存的境界,也因「三世因果」而會轉換變化。所有的人、天。神和餓鬼、畜生、旁生都在這個大的循環中隨因轉換,沉浮交替。這種因業果報、輪回轉世和追求來世的思想是藏傳佛教乃至整個佛教的主體觀念。
眾多福禍果報,是由眾多善惡因業來決定的。因而佛教倡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抑惡揚善的道德觀念,構成禁忌文化的核心所在。在眾多因業中,總體上可歸結為三類:①身業;②語業;③意業。其中每一類都有提倡(善)和禁忌(惡)的雙重內涵。這里著重就其禁忌略予介紹。
1.身業
(1)殺生:殺生是指用身體活動來剝奪任何生靈之生命,由基、意趣、行為和究竟四個內容所構成。基指殺害對象;要奪去對方生命之思念,就是意趣;採取各種手段,殺害了對方生命的行為構成殺命罪;對方已殺死,構成殺生究竟罪。比如一百個人殺生,每個人會承受一條命的業果;指揮殺生者,這一百條命的業果同樣也會落在他的身上。這種業果的回落,就是因果報應。殺生之業,會導致自己的生命縮短或生在貧窮區或遭受各種災難,甚至命斷身亡的可能。因此,殺生是佛教禁忌之首要內容。藏族地區,無論是出家,還是在家人都要禁忌殺生。喇嘛每年堅持「坐夏」的修持,意在防止出門踩死春夏之交孵出的幼蟲。普通人捉到虱子臭蟲不弄死,而是送到門外放生。一般禁止打獵。藏族不吃魚的原因是,殺一條魚,肚中的魚子也被致死,所以,諺語中有「滅一條魚而受萬命罪」之說。由禁忌殺生,而提倡放生善事。如果捕殺被放生的牛羊等,必須承受數倍之業果。藏傳佛教徒及信教群眾雖然吃肉,但除未見殺、未聞殺、未懷疑專為我殺的三清凈肉外,其他肉是不食的。
(2)偷盜:偷盜是指在別人未允許的情況下,拿走屬於別人的東西。偷盜包括偷偷地做,也包括通過暴力、狡詐的語言、欺騙的手段等達到目的,也包括謊稱擁有一些實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指使另外一些人偷盜,同樣也會得果報。但偷盜罪不僅包括行為本身,而且包括偷盜意識的滋生。佛家認為貧窮飢寒的人,是前世所作之惡業或偷盜行為的因果報應。別人給喇嘛供養的微薄之物,以至寺廟佛殿或出家人周邊的任何東西,都不許亂動取拿。未經准許,俗人不得觸摸佛像、佛經等法器、法物。
(3)邪淫:是指嚴禁僧尼的任何性行為。對在家修佛的居士而言,是指一個已婚普通人,追求除妻子或丈夫以外的異性來滿足淫慾;或在不恰當的時間(白天和每月初一、十五)與配偶交媾;或在不恰當的地點(如寺廟內、佛堂、佛經等聖地);使用非生殖器官交媾。異性間的不當接觸、挑逗也是禁止的。在西藏,父母兄妹在一起,不得隨意談婚姻愛情,尤忌談兩性關系。在密宗佛像中,常見的雙身佛,是修佛過程的最高境界——方便大樂與智慧空性的融合標志,也是一位密宗本尊的不同功德部分的顯示,根本不是性崇拜或低級的色慾。
2.語業
(1)謊語:謊語包括任何試圖欺騙人的言語,關鍵在於動機和目的是有利於自己而損傷他人。西藏人不分僧俗,諱忌謊語出口。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道德修養的一種美德。
(2)兩舌:出於一些嫉妒別人友誼的動機,挑撥關系,使朋友間產生矛盾而變成仇人的言語,兩舌可以發生在國與國之間,也可發生在人與人之間,或團體與團體之間。只要屬於離間性、挑撥性的語言,不管是來自傳說或有意編造,都在禁忌之內。
(3)惡語:它包括出於邪惡的目的用臟話罵人;用惡毒的言詞攻擊人;或用上師、尊者的權勢威脅人等。也包括用謊言或流言使人受傷害或生氣。這種行為正像頑石擦傷身體會感到痛一樣,惡語會使人感到損傷。惡語的禁忌,是語之四業中最需引起注意的一點。
(4)綺語:任何使人產生迷惑、妄想的言辭,像談話間夾雜暴力、色情等煽動性語言,都被視為綺語。因而在藏傳佛教一切有關佛事、儀軌、講習、著作中,都禁忌使用蠱惑性、煽動性、教唆性言詞。
3.意業
(1)貪婪:貪婪不是指正當嚮往和追求好事物的願望,如努力獲得知識和智慧,而是指對財物無休止的貪欲。例如當一個窮人看到汽車和巨額的財產,他會產生追求這些事物的慾望;或一個富翁已擁有眾多財產,但會希求更多。對於任何事物,人們都會希求;但根據達到所求的不同思想和手段,可以區分為好的。中性的和罪惡的三種。後者就是貪婪,屬禁忌之列。佛教認為身、語諸惡業,多源自貪婪,因而它是產生一切煩惱和惡行之根,應嚴予禁除,禁除貪婪遂成為所有佛教經典之中心內容。
(2)嗔恚:即怨恨,指傷害他人的願望。也包括幸災樂禍等。它可以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國家間,小到昆蟲間。對於這種思想活動,人們一般會認為,它雖然具有傷害別人的動機,但只是一種願望,尚未付諸行動,從而加以輕視。事實上思想邪見是無休止和沒有滿足的貪婪行為,往往是由傷害他人的願望的產生和發展而形成的,所以應該從根源上給以重視,在願望萌生之初就加以禁除。
(3)邪見:專指對佛、法等持否定或懷疑的見解。這不是指那些不知佛法人的行為,而指那些知道佛法,但堅持否定或懷疑態度人的行為。
意的惡業是最嚴重的惡業,因為身和語的業行都由意識支配。例如我們殺一隻動物,首先是思想上有了這樣的願望,然後才會自己做(身),或告訴其他人做(語)。如果能控制意識,那麼就可以避免其他惡行,但意識是很難被控制的,因為它的活動非常之快,許多意的惡業可以發生在一瞬間。因此,提倡人人都要時時刻刻注意積極的思想道德修養,禁除哪怕只是一剎那的追求色、香、味、觸的各種私心雜念,杜絕十惡言行。
五逆
1.殺父(梵語pitr-ghata)2.殺母(梵語matr-ghata)3.殺阿羅漢(梵語arhad-ghata)4.破和合僧(梵語samgha-bheda)5.出佛身血(梵語tathagatasyantike)
五逆者,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其罪次第而遞增。以前二者背恩養故,後三者違福田故。以父母乃身之所出,命之所養,殺父母乃極背逆恩德,故重;以阿羅漢、佛乃福田也,殺之或出血之,乃違福田。而破壞和合僧眾,使令斗爭,則三寶斷絕,乃五逆中罪業最大者。
㈣ 老子《道德經》中所說,「五刑十惡等罪」指的是什麼
道教很多經文中都提到“五刑十惡等罪”,例如《太上三元賜福赦罪解厄消災延生保命妙經》中就提到“地官曰:五刑十惡等罪,永不赦除。”
㈤ 「十惡不赦中的「十惡」有哪十惡
在古代,人們觸犯法律是會受到懲罰的,特別是十惡不赦的人。“十惡不赦”是指罪大惡極,不可饒恕。“十惡”是舊刑律中十種不可赦免的重罪。那麼,這十種重罪是指哪十種呢?這“十惡”為:“一曰謀反、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惡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義、十曰內亂。”
關漢卿的《竇娥冤》中第一次在文學作品中出現了“十惡不赦”這個詞彙。竇娥被冤枉謀殺自己的婆婆,犯了十惡不赦中的不孝、不義,是要被官府砍頭的。竇娥在行刑前發了重誓,如果自己是被冤枉的就六月飛雪。十惡不赦的人,不僅要受到官府的懲罰,也會受到人們的唾棄。
“十惡”與古代的綱理倫常是密切相關的。這十條罪狀,人們只要都犯了或者犯了幾條,都是不可饒恕的。我們捫心自問:人如果犯了這些罪,還算是人嗎?還有人性嗎?應該也不值得大家同情。
㈥ 道德問題有哪些
如下:
1、不注意個人衛生。襪子衣服穿完不洗,踢了球一身臭汗也不洗澡,上廁所甚至常常忘了沖馬桶,從來不疊被子,床上又臟又亂,東西亂扔。
2、集體衛生從不關心,坐享其成。
3、製造噪音。沉溺於無休止的電腦游戲中,「感覺寢室就像是伊拉克戰場」。愛好學習的不得不每晚去擠自修教室。如果游戲的快樂是建立在別人忍受噪音的痛苦上,寢室生活的快樂就要打折扣了。
4、計較小錢。要在關系密切的寢室成員中,把互相的經濟帳精確到以角做單位的程度,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然而有一小部分同學還是「執著」於追求寢室經濟分配的「絕對公平」,早上我請你吃了一頓飯,心裡就上了根弦,一定要盡快「吃回來」。到頭來寢室「財政」是理得一清二楚了,卻忘了由此帶來的情感損失。
5、隨便吸煙。寢室吸煙給同處於一個屋檐下的人群帶來的危害,決不僅僅是尼古丁上的。不征詢室友的意見就隨便點煙,實際上是對於室友健康權利的輕視。
大學宿舍中的不和諧事件原因:
一方面是生活差異導致習慣不同。
另一方面也與公共道德水準有關。一些受訪大學生在面對和室友之間的生活差異時,總是有「他人生活習慣不對」的表示。例如,每所高校都有作息時間規定,但總有一些學生不遵守。法規禁止公共場所吸煙,大學宿舍是室友的公共場所,就是有人無視法規。
㈦ 十惡不赦中的「十惡」是指哪些,哪一種最難以容忍
十惡不赦中十惡分別指的是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從古至今,如果要評價一個壞蛋的話,很多人都會用上十惡不赦這個詞語,代表這個犯人犯下了很嚴重的錯誤,不能夠被原諒。其實十惡不赦並不是指一種錯誤,而是指十種重大的罪行,如果你要犯下其中一種,在道德的角度來看都是不可原諒的,就算是當年,如果皇帝心情好要大赦天下,那麼犯下這些罪惡的人也是不能夠被赦免的,因為他們的罪行實在是太嚴重了,說到這里很多小夥伴還是不了解他們具體到底指什麼,接下來就為大家好好的講解一下。對於這件事情你要是有什麼好的想法,歡迎寫在評論下方,我們一起打論吧。
㈧ 十惡業是哪十惡
"十惡不赦"的主要內容有:
一、謀反。指的是以各種手段企圖推翻封建政權的,這歷來都被視為十惡之首。
二、謀大逆。指毀壞皇帝的宗廟、陵寢、宮殿的行為。
三、謀叛。指叛國罪。這與謀反有明顯的不同,謀叛是叛逃到其它敵對國家。
四、惡逆。指打殺祖父母、父母以及姑、舅、叔等長輩和尊親。
五、不道。殺不應該處死因的三人以上以及肢解人體。
六、大不敬。偷盜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偽造御用葯品以及誤犯食禁。
七、不孝。指咒罵、控告以及不贍養自己的祖父母、父母。祖、父輩死後亡匿不舉哀,喪期嫁娶作樂。
八、不睦。毆打、控告丈夫和大功以上的尊長以及小功尊屬。
九、不義。指毆打、殺死長官(一般指州縣長官),丈夫死後不舉哀並作樂改嫁等。
十、內亂。指與祖父、父親的妾通姦。
「十惡不赦」雖然由來已久,但是在歷史上這個成語第一次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卻是在元曲大家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里,其中「十惡不赦」用來冤枉竇娥,給她搭上子虛烏有的罪名:「這葯死公公的罪名,犯在十惡不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