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與道德
① 素質與道德有什麼區別
素質與道德是不成比例的,文化素質高不代表高道德;反之則反之。文化高的人往往更懂得掩飾自己的虛偽。有些人表面高尚,正人君子,骨子裡卻陰暗得很;也不能一概而論。趙本山小品有句名言,流氓不可怕,最怕流氓有文化!世界上的壞人都絕種了。人人都是大好人。
② 道德與素質有什麼不同
道德,僅是指人的思想、品德素養。而素質不僅涵蓋了道德范疇的理念,版還包含了人的言行權舉止和科技文化的素養程度。良好的道德素養,可以極大地幫助提高人的言行舉止的素養形象;科技文化的素養,則豐富了人的素質內涵。如果說道德是人的靈魂形象,那素質就是人的肉體形象。因此,一般而言,凡是注重自身素質的人,對自己的道德觀念、言行舉止及科技文化等方面,要求一貫是比較高的。當達到一定高度後或說自感沒什麼問題後,會把精力更多地放在科技文化素養的提高上。
我自己就是這樣做的。
③ 素質與道德有什麼關系
素質是個人的,道德是社會的約束,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包括道德水準這一標志,在利益面前,高素質的人會因為道德水平的高而做正確的事,受道德的約束。
④ 素質和道德是一回事嗎
所謂素質的來「高」或源「低」,只是我們把一個「德」字放在心目中位置的「高」或「低」的表現.法律、道德、禮教,都是一種「規則」.道德是上善若水的規則,與「禮教」相反;能夠對行為形成約束的,一是萬惡的「禮教」,二是中性的「法律」.
法律加道德才是最完善的無論是法律還是道德,只要人人都能自覺遵守,都是百姓之福!唯獨儒家舊式觀念去球!
遵循大道貴信上德,[道]、[德]都沒有刻意的約束力,完全由人自己去尊守.
越是高標準的道德則越符合大道.否則就是道德蛻變的產物——「禮教」.
⑤ 素質與道德有什麼區別呀,是不是可以說素質相對差的人
區分道德和素質是很重要的,道德、德行(即人的善惡)是人的先天品質,而素質是後天形成的。素質高的人不一定道德品質高,素質低的人也不一定道德品質低,一個把辦公室收拾得干凈整潔的人可能在領導面前造謠生事。一個隨地吐痰,滿口粗話的人可能在你旅途最困難的時候向你伸出援助之手。兩者並不完全關聯。(網路解釋)
⑥ 人品、素質、道德這三者有什麼不同
人品:人品到底是什麼,根據上下文,好像是個奇妙的東西,當你不順不走運的時候就是在攢它,當你走運的時候就是在用它,攢的和用的是保持平衡的,也就是人品守恆定律。粗看來,人品守恆只是一個噱頭,是BBS上的人為了搞笑提出這個定律,用來增加帖子的...
素質:基本素質分為5類:
1。道德素質,也就是你個人的修養素質。
例如一個有一定修養的人,不會亂沖紅燈,不會亂拋垃圾、不會亂講粗言爛語等等;
2。智力素質(或稱為智能素質),也就是你個人的學問和能力。
例如你的人文素質和科學修養等等,或者你的藝術/創新能力、邏輯/數學能力、語言/文字能力;
3。身體素質(或稱為身體素質),也就是你個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以及所具有的體育才華。
例如健康的心理、健康的身體,以及能打幾場羽毛球,跑得800米等等等;
4。審美素質,也就是指你個人的外表衣著是否得體和內心審美情趣是否高雅了;
5。勞動素質,也就是你個人的實踐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了。可以說,勞動素質是現代社會上的每個人都必定要擁有的,否則他她就很難獨立和健康發展。
概括起來,就是——
德、智、體、美、勞,
辭典的解釋是,素質是指「事物本來的性質」,相信是沒錯的,可是太過於抽象。比如說,對於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文化素質、思想素質之類,這樣的解釋還勉強湊合。可是,當我們說「中國人的素質」如何如何時,這「素質」看來另有其意。
我以為,這里的「素質」,是指一個人「對於社會秩序遵守、維護的自覺程度」。梁漱溟先生認為中西文化的最大差異在於「中國人的社會性較差」。這里的社會性,我把它理解為我上面說的素質,只不過我力圖使之具體化一點。
是什麼樣的社會秩序呢?我想,其表現形式或許千姿百態,但其「性質」卻一:能夠保障社會大多數成員的利益。人作為一個類而言,是通過我們稱之為科學、技術的東西向自然界獲取利益。但是,落實到具體的人,情形是我們向他人獲利,或者,被他人獲利——交易普遍地存在於社會成員之間。因為獲利手段之不同,才有了道德的高低之判,甚至進而產生了法律。道德、法律本身並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還是人的利益:使人這樣一個具有復雜社會性的類得以存續下去,因為某些獲利的手段,如暴力、欺詐,如果失控的話,最終的結果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大家都遭殃。對這樣一種社會秩序的遵守和維護,其自覺程度,就是「素質」,而我們常說「中國人的素質很差」,實際上也是在這個意義上作的判斷。
這里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既然這樣的社會秩序能夠保障大多數人的利益,為什麼大家反而不去遵守呢
道德:以善惡評價為標准,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的內心信念的力量來調整人們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貫串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社會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職業道德等。它通過確立一定的善惡標准和行為准則,來約束人們的相互關系和個人行為,調節社會關系,並與法一起對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有時專指道德品質或道德行為。
道德是對人的社會性的自我約束和心理約束意識。
不同的社會可以有不同的道德標准,但是任何一個社會的道德標准都是以維護社會的正常運轉秩序為目的。
對道德的維護,實際上就是對人的社會性的維護。需要從宗教、教育和國家機器的作用多方面來實現。
(一)道德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經濟關系決定的,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的,並以善惡進行評價的原則規范、心理意識和行為活動的總和。
道德是社會物質條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所決定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社會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各種社會道德的性質,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麼樣的社會道德。而在社會經濟關系中居於統治地位的階級,其道德也必然居於統治地位。社會經濟基礎的變化,又必然引起社會道德的變化。可以說,利益是道德的基礎。
起源問題非常復雜。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社會關系的產物,
只有發生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和整體利益關系,而且人們自覺意識到這種關系時,才會出現道德問題。
道德得以產生的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是人類通過勞動形成的。
道德的特徵及其作用特徵:
1.把握世界方法的特殊性。
2.實施手段的特殊性。
3.主要是以個人為主體來認識和調節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之間的利益關系的。
4.道德具有特殊的穩定性。
5.判斷對象的特殊性
6.調節范圍的廣泛性。
(二)在中國哲學史上,「道德」指「道」與「德」的關系。孔子主張:「志於道,據於德。」(《論語·述而》)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會圖景,「德」指立身根據和行為准則。因儒家以仁義為道德的重要內容,故也以仁義道德並稱。《老子》中的「道」指事物運動變化所必須遵循的普遍規律或萬物的本體。「德」和「得」意義相近,指具體事物從「道」所得的特殊規律或特殊性質;對於「道」的認識修養有得於己,亦稱為「德」。《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認為「道」和「德」雖尊貴,卻不是什麽主宰(「命」),而是一切任其自然的。韓非認為:「德者道之功」,把「德」釋為道的功用。北宋張載提出:「德,其體;道,其用,一於氣而已。」(《正蒙·神化》)認為「德」是氣之體,「道」是氣之用。
老子所寫的《道德經》受全世界推崇,是相當出色的一部著作!
(三)合乎道德。例:這是不道德的行為。
其實道德是不是1個人追重要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
⑦ 道德和素質本質的區別是什麼
樓上的,那沒人的時候是不是就可以不道德,脾氣不好就是沒素質啊?是這個意思么?我是這么理解的。
⑧ 「道德」與「素質」之間的關系是怎麼樣的
道德:社會意識形態之一,人們行為的准則和規范。素養:即修養。 個人在道德上的自我鍛煉,以及由此達到的較高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在不同的社會和階級中,人們的道德素養有不同的目的、內容和途徑。
⑨ 素質和道德之間的關系究竟是什麼
我覺得素質和道德是相輔相成的,只有有素質的人才能成就一個人的道德,並且有道德的人是一定有素質的,他們二者是離不開的,一個沒有素質的人一定不知道道德是何物,一個道德淪喪的人一定也是一個沒有素質的人。
⑩ 素質和道德有什麼區別
素質是指一個人,對於公共衛生或者是言行舉止方面的高低,是對於每一個人的要求。而道德不同於素質,道德的低下可能會犯更大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