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抬高
1. 為什麼會有釘子戶,釘子戶占據道德制高點
可是網友們對強制拆遷的指責好像使一些非常無理的釘子戶占據了道德的制高點,我可以告訴你好多地方人知道要拆遷加緊「增加面積」以圖多點補貼,那是在向購房者要補貼,我甚至認為房價的推高一些釘子戶也起了作用,開發商肯定要轉嫁成本。
還有本人認為高房價有個巨大的好處,就是使中國的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大大加快,蓬勃的房地產業使各處市容市貌大為改觀,生活硬體迅速升級,這是無可爭論的。因為存在巨大利潤,所以涌現越來越多的開發商,樓盤。中國的城市化也大大加快了。
還有在絕大部分國家,擁有一套房子都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在人口眾多的我國更甚, 大喊買不起房的人請問大家以前住哪裡,大家肯定是想要更好的房子(更好的地方或者更大的房子),大家應該考慮的是房價那麼高怎麼還有那麼多人買的起,畢竟供需關系決定了房價的基礎,如果沒人買,房價肯定降。 我想大家口中所說的房價肯定指城市的房價,但是我國未來多年農村人口湧入城市的局面不會變,需求還是大,房價基本沒什麼大的下降的理由,在這里我奉勸網友們想要房子的人太多了,在網上罵娘沒用。想要更好的生活只能自己努力。當然對於官商勾結引起的房價增長,還是該罵。不過供需關系還是最大因素,畢竟他們把房價勾結的再高, 買的人少就得降。
中國房價最大問題在於官商勾結給巨大的供需缺口再加一把火,更加燒高房價。go-vern-ment要在中國農村居民城市化這一歷史階段把好關。
還有中國的文化環境也抬高了房價,如果沒有女孩願意學習外國租房結婚,中國的男「新人」永遠累,房價也會越高,因為社會保障等原因, 國人普遍缺少安全感,才會結婚必須買房。
本人觀點是決定房價的順序(按關聯性排列):供需關系,官商勾結,文化環境,釘子戶
有些人可能要罵我,但是我覺得自己客觀,罵我可以勿及家人!
2. 聊一下站在道德制高點來對別人進行道德綁架你見過哪些
必須要給老人讓座,以看似道德的邏輯去約束或規范別人的行為。以某種高尚的口號(比如仁義、自由)為籌碼,要挾個人或眾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
3. 比道德制高點更高的是什麼
在所有的道德制高點中,沒有比「保護弱勢群體」更高的了。但是,口號的簡潔性不能掩蓋現實的復雜性,最近美國參眾兩院在「07年聯邦最低工資法案」問題上的較量,就體現了這種復雜性。 美國的聯邦最低工資,從1997年開始就一直沒有變化,停留在5.15美元/小時的水平上。為了適應新的經濟形勢,民主黨很早就提出將聯邦最低工資提高到7.25美元的目標,共和黨卻遲遲不肯響應。但是06年11月民主黨在中期選舉中大獲全勝,打破了這一僵局。民主黨佔多數席位的眾議院,很快就於07年1月通過了提高最低工資的法案。 按理說這事就該完了,最低工資提高,底層勞工的利益得到了保護,政治家們可能還因此多贏得一些選票,豈不是皆大歡喜? 可惜,這事沒完。1月眾議院剛通過該議案,2月參議院的許多共和黨人就出來「搗亂」。他們表示,如果不增加小企業減稅條款,他們就不批准該議案。最後,參議院通過了該法案,但是增加了「10年內給小企業減稅83億美元」的條款。 這樣一來,眾議院又不幹了。我們提高最低工資,是「保護弱勢群體」,你們要給小企業主減稅,是「保護強勢群體」,你這不是跟我對著干嗎?不行,要減點稅可以,最多13億。 兩方面討價還價兩三個月,最後的結果是:最低小時工資從5.15增加到7.25美元,同時5年內給小企業減稅48億美元。各方預計它的最後批准指日可待。 看到這里,大家可能會對共和黨的「搗亂」感到困惑和不齒。「資產階級的代言人」、「與勞苦大眾為敵」……我們從小接受的階級教育也許會條件反射般地給我們輸送這些判斷。但是,事情真的這樣簡單嗎?我們不妨把「提高最低工資」作為一副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張,看看它可能引起什麼樣的連鎖反應。 假設我是一個企業主,手下僱傭了7個人,每個人的小時工資是5塊錢,如果政府強令我將工資漲到7塊錢,我會怎麼做呢?為了維持同樣的生產成本,我很可能將7個員工裁成5個。這時候,那5個人的利益是得到了保護,那麼,那兩個被裁掉的人呢? 事實上,無數經濟學研究已經表明最低工資法和失業率之間的正相關關系。雖然經濟學家當中也有「異見分子」,比如克魯格的研究表明最低工資法對就業率影響非常微弱,但是絕大多數的經濟學實證研究都一再表明最低工資增加失業率,尤其是年輕的、非熟練工的失業率。「最低工資研究委員會」調查表明,最低工資上升10%,會導致年輕非熟練工失業率增加1%到3%。這個研究結論令人悲哀之處就在於,最低工資法旨在保護弱勢群體,最後傷害的,恰恰是弱勢群體。 你可能會說,那就讓政府禁止企業在提高最低工資的情況下裁減員工。先不說這個「禁令」在僱用自由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是否可能,就先假定它是可行的吧,後果怎樣?對於企業來說,如果政府規定我不能解僱員工,那我不雇新的員工總行吧?前面說過,最受最低工資法影響的,恰恰是年輕非熟練工人的就業機會。你可能又要說,那我強制你僱傭新工人。好吧,我只好僱傭新工人。結果又怎樣?這個企業的生產成本提高,它的競爭力下降――美國的製造業在第三世界國家面前節節敗退,與其勞動力成本偏高不能說沒有關系。那麼我們就貿易保護主義!你又說了。好吧,貿易保護主義――咱競爭不過中國、印度,把它們關外面還不行?後果又是什麼?提高的生產成本轉移到價格當中,誰來承擔?消費者。那些抱怨美國的商品、服務太貴的人,很可能同時是主張提高最低工資的人,卻不願看到這二者之間的聯系。你可能又要說了,咱不讓他們把生產成本轉移到價格當中來,咱降低資本家的利潤率不行嗎?可以啊,but how?如果一家企業沒有違法,你怎麼強制規定它的利潤率?強制企業不許解僱工人、強制它僱傭定量的新工人、貿易保護主義、規定企業利潤率,把這一切加起來,那叫什麼?計劃經濟。計劃經濟的弊端,呵呵,還用得著我繼續推這付多米諾骨牌嗎? 「保護弱勢群體」最後導致「傷害弱勢群體」,「道德制高點」變成「道德陷阱」,這就是所謂的悖論。不幸的是,這個世界充滿了悖論。 認識這些悖論,需要比道德制高點更高的東西,那就是理性。當然,我絕不是說「最低工資法」不合理,事實上,我支持最低工資法。我說的只是,在討論這個法案的同時,要考慮它可能導致的不良後果,並對這個不良後果採取「配套」的預防措施,從而防止好心辦壞事。共和黨「給僱傭窮人和老兵的小企業減稅」的附加條款,恰恰是基於這種意圖,因為最低工資法案真正沖擊的,其實並不是那些利潤豐厚的跨國大公司,而恰恰是那些本來利潤率就微薄的小餐館、小百貨店、小農場,一旦它們因為抬高的勞動力成本破產、或者不得不通過裁員來維持低運行成本,「弱勢群體」就從倒霉走向更倒霉了。 羅斯福政府1938年第一次在美國歷史上提出最低工資法案的同時,也建立了一系列的增加就業的「配套」措施。比如著名的「工人進步項目」,通過大量的公共工程來增加就業機會,從而抵消最低工資法對就業率的沖擊。後來美國福利制度日漸完善,通過緩沖失業給個人帶來的經濟危機,同樣為最低工資的不斷上升提供了配套制度。 能否把相關思考引入中國呢?應該認識到中美兩國本質性的區別,如果說美國對勞工幾乎存在「過度保護」,中國的情況則正好相反。那種「中國的最大優勢就在於廉價勞動力,如果給工人確定最低工資就會嚇跑投資者」的認識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想當然」。如果勞動力越廉價一個國家的投資環境就越有優勢,那世界上最有投資優勢的應該是非洲。事實上,相對很多發展中國家,除了廉價勞動力,中國還有很多其他優勢:基礎設施、政策優惠、熟練勞動力、基本信用機制等等,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要害怕稍稍抬高一點最低工資投資者就會跑到印度去呢?其實,中國勞動力極端廉價很大程度上不是國際競爭的結果,而是中國企業之間惡性競爭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通過國家立法的形式讓所有企業集體提高最低工資,防止它們之間的惡性競爭,外國投資者未必會跑,工人受益,後果無非是讓美國的消費者為一條中國製造的牛仔褲多付一、兩塊錢,何樂而不為? 而且,由於許多研究表明窮人消費率比富人高,提高窮人的工資能夠更有效地拉動有效需求。在中國這樣一個「金字塔」型的社會結構里,最低工資拉動需求的效果,應該比美國這樣一個「橄欖型」的社會顯著得多,就是說,在今天的中國實行最低工資法,對就業率的負面影響更可能被其正面影響所抵消。當然,即使如此,如果我國真的開始嚴格執行最低工資法,還是需 許多配套政策以保證就業率,比如小企業的減稅、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強化福利制度、通過公共基建項目增加就業、提供優惠投資政策、加強勞動力培訓等等總而言之,保護弱勢群體,絕不僅僅是佔領道德高地的問題,而是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制定。
4. 如何提高教師的道德素質
教師作為人生的啟蒙者,人的行為的誘導者和知識的傳播者,自身行為、品格的優劣與否,對下一代的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有識之士都及為重視對教師的職業道德教育。古人曾把師德作為正本清源、純正社會風氣的重大措施,提出「唯師道立而善人多」。孔子在告誡他的弟子時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就說明教師的職業道德在教育中是有極其重要的示範力量的。為此,作為教師,應該十分重視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加強自我教育和自我修養,是提高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重要途徑。那麼如何加強教師的自我修養呢?首先,教師要學會關愛學生。關愛學生是教師處理學生之間關系的准則,是全部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精髓.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是教育的橋梁和推動力,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過程中發揮著其它教育因素和力量所不能發揮的作用,教師對學生的尊重,理解、鼓勵和寬容,將使課堂處處充滿真誠的信任和友好的合作,只有熱愛學生,才能教育學生,感染學生,並得到學生的尊敬和信任。愛學生,就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對待每一位學生要一視同仁,不能因為成績的好壞、相貌的美醜、家庭的貧窮等原因而歧視學生,即使是調皮學生也不能放棄,有時老師的一次談心、一次鼓勵、一次問候,說不定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一般說來,教師愛優等生並不難,而要真正熱愛後進生就很不容易,而後進生恰恰是最缺乏受、最需要愛的人,這些學生往往是父母不喜歡,同學看扁他,心靈之弦十分敏感,存在著戒備心理。事實上,每個學生都有優缺點,優秀生不可能滿身都是優點,後進生也不會一無是處。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設法「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教師要以博大的胸懷,滿腔的熱情,關心熱愛後進生,幫助他們樹立起生活學習的風帆,對他們的教育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明之以義、施之以法、導之以行,即使是批評也要委婉中肯,愛在其中,教師對學生的愛,不是一種單純的情感賦予,其目的是教育好學生,「教不嚴,師之惰」、「嚴師出高徒」,教育學生本身就包含著對學生的嚴格教育,嚴格訓練、嚴格要求,當然嚴格並非是越嚴越好,而是要嚴慈相濟,嚴中有度,嚴中有理,嚴中有情,對學生所提的要求和目標,要掌握合理的分寸。95年我做班主任的時候,我們班裡一名叫王強的學生,從小父母的離異,跟長輩一起生活,長輩的溺愛,復雜的家庭背景使他沾染了許多不良習氣,隨著年級的增長他變得粗暴,早熟。4年級開學,我便把他列為第一教育對象。開學不到一周,他便與高年級的學生接觸,打架。被告到我那,他還是一副滿臉是理、不屑一顧的樣子。我壓制自己的情緒,對圍觀的學生說:「我調查清楚事情的真相,如果是你們的理,讓他給你們賠理道歉。」然後把他們支走,我一步步詢問打架的情況,並再三強調:要保證所說事情的真實性。原來是因為一孩子無意踩到了他的腳,他讓那個孩子道歉,那個孩子不願意,他才用武力解決的。依這孩子的個性,所說的每一句話都不會是假話。弄清楚了事實,我帶他去找那幾個孩子,我首先讓他們各自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然後自己主動像對方承認錯誤並向對方道歉。然後我當著很多學生的面表揚了王強,我一邊撫摸著他的頭,一邊說:「雖然我們王強平時很橫,可是今天卻很講理,而且他也很真誠、很主動地承認錯誤,希望得到同學們的原諒,他今天的做法,老師很欣賞。」他聽到這話很高興。在日記里,他這樣寫到:「今天,我打架,老師站在我這一邊。」這是孩子對我認可的第一步。在以後的日子裡,他有意無意地總會找我說兩句話,我知道他缺乏的是一份母愛,在生活上我疏導他,讓他懂得自重、自愛。同時我也把一份母愛送給他,教他怎樣與同學交往。他樂於為班級服務,我讓他當我們班的生活班長,班級里瑣碎的事情他管理得很好,學習態度也積極了,笑容常掛在他的臉上,他變得樂觀向上了。看著他那張燦爛的笑臉,看著他一天天在茁壯成長時,我感覺到是愛心給了他快樂,是愛心讓我感受到我職業的偉大,關愛學生是師德修養的靈魂,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具有可比性,做為班主任,在工作中我用不泯的童心去和一顆顆稚嫩的心進行對話,去發現他們的與眾不同,讓他們的個性得到張揚,特質得到發展。熱愛一個學生就等於塑造一個人才,厭棄一個學生無異於毀壞一個人才。友愛需要回報,師愛則是無私奉獻,陶行知先生提出「愛滿天下」,因此他才能為學生做到「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一旦我們有了這種比友愛更無私,比母愛更深刻,比情愛更崇高的師愛,我們的教育也就邁進了成功的大門。其次,教師要為人師表。為人師表是教師處理職業勞動與自身人格塑造之間的關系准則,是教育事業對教師人格提出的特殊要求。其基本含義是:模範遵守社會公德,衣著整潔得體,語言規范健康,舉止文明禮貌,嚴於律己,作風正派,以身作則,注意自省、自察、自糾。其特點是:表率性、律己性、統一性、真實性。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要始終與學生緊密聯系在一起,教育的目的就在於要把學生培養成國家和社會的有用之才,因此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教師職業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也是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和調節的重要內容。教師的勞動是一種以人格來培養人格,以靈魂來塑造靈魂的勞動,教育過程始終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因此教師就必須致力於塑造自己的高尚人格。教師在各方面應成為學生的表率,應該身教重於言教,教師的學高身正,是對學生無形的感化力量。青少年學生的模仿性的可塑性是很強的,教師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質、性格、感情、意志和愛好,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工作態度、待人接物、文化素養、治學精神,都會在學生的心靈上產生積極的或消極的影響,教師的高尚人格和言行,會讓學生油然而生敬意,會使學生耳濡目染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從而增強教育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有時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一輩子。教師道德上的完善還需要教師實現內在美與外在美的統一,這兩者獲得統一的突出表現是教師的風度,語言規范,避免語言不當,切忌粗魯、尖刻。舉止文明,儀態端莊,教態從容。第三、教師要學會團結協作。團結協作是調節教師與教師、教師與領導等教育主體之間相互關系的道德規范。是優化校內育人的關鍵因素。雖說教師的工作目標和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教師之間是平等的同志關系,但不能否認,在現實生活中,教師之間、教師與領導之間,教師與教輔人員之間還是存在著一些矛盾,對此我們應當遵照《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做到謙虛謹慎、尊重同志、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維護其他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關心集體,維護學校榮譽,共創文明「校風」,培養人這一偉大而艱巨的教育工程,不是哪一位教師所能獨立完成的,要辦好一所學校,教好一個班級,開好一門課,培養好一個人,都不是哪一位教師單憑個人勞動所能奏效的,而必須由教師這個集體共同努力完成。任何一所學校,必須通過全體教師齊心協力,才能完成教書育人的任務,教師無論在業務上,工作上還是生活上,都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互相尊重。尊重對方的自尊心,尊重對方的勞動,增進彼此的理解和信任,樹立同行相親,相助的新風尚,任何輕視,貶低別人的言行或不擇手段地抬高自己都是不道德的,每一個教師都不應貶低其它學科而提高本學科,更不應片面地去爭地位、爭時間,學校領導應當尊重、信任、關心教師,公正、科學、客觀地評價教師的勞動,要嚴以律己、勤懇坦誠,做教師的表率,深入教育實際,提高管理水平,教師則應服從,接受,支持領導的工作,發現領導工作中的缺點和失誤,要善意地予以指正,積極幫助克服,並理解體諒領導的難處,共同分憂解難,以主人翁的姿態關心學校的發展,只有這樣,上下一心,左右協調,才能形成良好的環境氛圍,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總之,教師只有真正具備了職業道德自覺性,才能把師德修養貫穿於整個教學活動中。所以,教師要學會關愛學生,要學會為人師表,要學會團結協作。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自我修養,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修養,構建和諧校園文化。才能使學校興旺發達。
5. 他們張開的嘴以為自己站在道德的最高點什麼意思
道德綁架,其實誰都不比誰高尚。
6. 人們為什麼喜歡搶佔道德制高點
道德只不過是一種抹黑人的工具,站在道德制高點就可以抹黑所有人,然後間接的抬高自己,或者說在古代都是有稱王之心的人
7. 道德的評價標準是什麼
道德的評價標準是善與惡。
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評價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和人們內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以評價來把握現實的一種方式,它是通過把周圍社會現象判斷為「善」與「惡」而實現。
道德評價是依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標准對他人和自己的行為進行善惡、榮辱、正當或不正當等道德價值的評論和斷定。通過贊揚、褒獎或批評、譴責,激勵人們揚善棄惡。
延伸:道德
道德是以文明為方向,以禮義廉恥忠孝節悌為核心內容的一種社會主流價值觀下的非強制性約束法則。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順理則為善,違理則為惡,以善惡為判斷標准,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 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 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8. 道德的約束力都多大
道德和法都是約束人們行為的准則,法律與道德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不可分離,二者的關系是一個歷史與現實中永恆的話題。人類的法律發展史告訴我們,從法律的產生到法治的實現就是一個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進的過程。道德法律化強調人類的道德理念鑄化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過程;法律道德化強調法律內化為人們的品質、道德。中國古代禮法結合、德主刑輔的思想為我們今天採用德法並治之治國模式提供了一種可行性的歷史考證。筆者試圖通過對禮與法關系之歷史考察,尋求道德與法律協調之合理內核,進而就當今社會發展中存在的道德與法律之間的矛盾略陳解決之管見。
關 鍵 詞:禮;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法治;德治
不管法治這張天網如何恢恢,總有漏網之魚;不管法治調整的范圍多麼廣闊,總有鞭長莫及的地方。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凡是法治不及之處,皆是德治用武之地,法治不可能完全取代德治。〔1〕 德治是指在社會治理中對道德自律、道德教育、道德建設的重視和適用。法治與德治在社會治理中應是相輔相成、相互呼應的,即法律與道德雙管齊下、「綜合治理」。中國古代的法律實際上是一種二元體制,就是兩種體系或淵源、形態的法律並存。一種是國家制定法,一種是「禮法」、「德法」。這兩種社會調節手段相互配合,把各種社會現象納入其調整范圍。而我國當代社會法律是唯一的社會調節手段,道德作為另一種調節手段存在嚴重缺位。這樣的一元法體制亟待調整。因此,有必要考察我國古代「禮」與「法」的關系,吸收其合理內核,建立起德法並治的二元法體制。
一、中國古代道德與法律關系之考察
「德」,在西周時是一個融道德、政治、信仰、策略為一體的綜合概念。它要求統治者敬天孝親,對己嚴格,與人為善,只能在不得已時才使用刑罰,而使用時必須慎重。儒家對「德」加以繼承和發展,一方面突出了「德」的政治意義,主要包括寬惠使民和實行仁政,認為「德」是治理國家、取得民心的主要方法;一方面抬高了「德」的地位,認為「德」高於君權與法律,是行政、司法的指導方針,即主張「德主刑輔」。〔2〕 儒家的這種德治是以「禮」做為根本內容的。 「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3〕 禮的起源與宗教、祭祀、宗法有關,它體現了社會中的宗法身份等級,同時作為身份社會的古代中國也促成了禮的繁衍,兩者互為支架。但禮的范圍很難界定,它包羅萬象,無所不在,既可以是個人生活的基本信仰,又可以是治理家、國的根本綱領;它是對他人做道德評判和法律裁斷的最後依據,又是社會所有制中所包含的基本精神;它一方面細膩地對人的行為做出准則式規定,另一方面又對社會的方方面面作理論上的抽象。再論及「法」,「灋,刑也,平之如水;灋,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4〕「平之如水」,有公平、正義之義。因此要正確理解禮與法的關系,就必須將其放入中國古代這片土壤中,以中國傳統的視角來審視。
(一)道德的法律化
所謂道德的法律化,主要側重於立法過程,指的是立法者將一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規范或道德規則藉助於立法程序以法律的、國家意志的形式表現出來並使之規范化、制度化。
1、周公制禮,引禮入法
周公制禮就是對夏殷之禮進行整理補充、厘訂,使禮的規范進一步系統化,禮的原則趨於法律化。「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5〕「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涖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6〕 「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7〕
周禮所確定的基本原則是「親親」、「尊尊」。親親與尊尊的一致性,表現了族權與王權的統一。「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8〕 禮與刑在性質上是相通的,在適用上是互補的,違禮即是違法,違法即是違禮,出禮入刑。但是禮與刑的適用對象各有所側重。正所謂「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