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
1. 全面依法治國要求
全面依法治國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之一,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 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 2017年10月18日,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加強對法治中國建設的統一領導;2018年3月,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
依法治國是對新中國歷史經驗進行深刻總結的結果:建國以後,中國民主和法制建設一度有過長足的發展,但由於「左」的指導思想,而使民主法制建設的良好勢頭急轉直下,最終釀成十年「文革」的歷史性悲劇。「文革」的教訓極為慘痛和深刻。鄧小平同志在回答外國記者如何避免類似「文革」那樣的錯誤時說:「我們這個國家有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歷史,缺乏社會主義的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法制。現在我們要認真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法制。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問題。」
發展需要
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國家民主法治進步的重要標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並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依法治國把堅持黨的領導、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一起來,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保證中國共產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實行依法治國,必須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牢固樹立法制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堅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實現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的民主化與法治化。
問題挑戰
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眾期待相比,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相比,法治建設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有的法律法規未能全面反映客觀規律和人民意願,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立法工作中部門化傾向、爭權諉責現象較為突出;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比較嚴重,執法體制權責脫節、多頭執法、選擇性執法現象仍然存在,執法司法不規范、不嚴格、不透明、不文明現象較為突出,群眾對執法司法不公和腐敗問題反映強烈;部分社會成員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維權意識不強,一些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依法辦事觀念不強、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現象依然存在。這些問題,違背社會主義法治原則,損害人民群眾利益,妨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必須下大氣力加以解決。
2. 全面依法治國的關鍵
全面依法治國的關鍵是依法行政。
【法律依據】
《憲法》第五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
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3. 全國依法治國委員會地址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11
4. 依法治國是在什麼時候提出的
依法治國是在1997年月中共十五大提出。
「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從「法制」到「法治」,一字之變,制度體系向囊括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的動態體系轉變,意味著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凡屬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我們正確處理改革與法治的關系,確保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我們建立權力清單、負面清單等制度,用法治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我們修訂環境保護法、建立環保督察制度,用法治為美麗中國保駕護航……全面依法治國,不僅是制度文明的發展,更體現著「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的治理智慧。
從治國理政的全局出發,更能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判斷:「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著眼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長遠考慮」。
(4)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擴展閱讀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提高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能力」的部署,為貫徹落實全會精神,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要健全保證憲法全面實施的體制機制,完善立法體制機制,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加強對法律實施的監督。
改革發展穩定,離不開法治護航;經濟社會發展,有賴於法治賦能;百姓平安福祉,靠的是法治守衛。繼續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就能讓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讓發展更有質量,讓治理更有水平,讓人民更有獲得感,確保黨和國家事業蓬勃發展。
「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權利的顯著優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提高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能力。
全面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5. 中央成立依法治國委員會會對法檢帶來影響嗎
一是確認和保障公民的權利,使其不受侵犯;二是設定和約束國家的權力,使其不被濫用。
6. 全國依法治國委員會地址
一、山東元邦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稱「元邦」),憑政府發放的私募基金牌照瘋狂內詐騙,濟南容委府公職人員144人(含14名廳局級官員及親屬)參與集資詐騙,從中謀取本金1.5倍以上的「收益」,洗錢數十億,數千受害人被騙110億元。
二、2018年6月始,元邦暴雷,數千受害人多次報案,濟南經偵置若罔聞,遲遲不立案,給元邦詐騙分子爭取了足夠的轉移贓款銷毀證據時間,延誤了追贓良機,給政府官員創造了瘋狂洗錢條件。
三、2018年6-7月元邦暗箱操作贖回款26億元,涉嫌山東高速等權貴利益輸送或資產轉移。
四、2019年7月15日,濟南經偵按「領導要求」,以「7.15非吸」名義對元邦立案,而「立案決定書」中竟無「元邦」字樣,彰顯元邦百億詐騙案是官商勾結,有計劃、有預謀、涉黑涉惡所為。
7. 有沒有中央依法治國領導小組辦公室
在我國是有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辦公室的,中共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是為了深化依法治國實踐、加強對法治中國建設的統一領導而成立的領導小組。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調研起草過程中,徵求了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央國家機關各部門的意見,很多地方和部門都提出,建議中央成立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加強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集中統一領導。因此,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加強頂層設計、統籌推進十分必要。
(7)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擴展閱讀:
全面依法治國為一項涉及面十分廣泛的系統工程,涉及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國防軍隊建設、黨的建設等各個領域,涉及到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
這么大一個范圍,這么寬的面,需要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領導小組的成立,將以更高的站位克服各種阻力,協調各種組織。
8. 黨中央決定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是貫徹落實黨的19大精神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什麼需要
黨中央決定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 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集中統一領導的需要
9. 全面依法治國是什麼時候被提出的
全面依法治國是什麼時候被提出的?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全面依法治國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之一,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 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 2017年10月18日,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加強對法治中國建設的統一領導;2018年3月,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依法治國是對新中國歷史經驗進行深刻總結的結果:建國以後,中國民主和法制建設一度有過長足的發展,但由於「左」的指導思想,而使民主法制建設的良好勢頭急轉直下,最終釀成十年「文革」的歷史性悲劇。「文革」的教訓極為慘痛和深刻。鄧小平同志在回答外國記者如何避免類似「文革」那樣的錯誤時說:「我們這個國家有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歷史,缺乏社會主義的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法制。現在我們要認真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法制。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問題。」
10. 法治委員會是干什麼的
中國共產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組建於2018年。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版改革權方案》。方案稱: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
為加強黨中央對法治中國建設的集中統一領導,健全黨領導全面依法治國的制度和工作機制,更好落實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負責全面依法治國的頂層設計、總體布局、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作為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
(10)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統籌協調全面依法治國工作,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研究全面依法治國重大事項、重大問題,統籌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協調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等。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辦公室設在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