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深化法治惠民

深化法治惠民

發布時間: 2022-01-25 19:23:43

① 推進法治建設開啟保障民生的「新航標」

一、法治社會的基本認識
法治社會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建設內容被表述是年末,與人治社會相對而言的。學界尚無公認的界定,應包括三個組成部分:
其一,制度層面的規則系統。包括國家正式的法律法規、社會自治規則及習慣等規則系統。法治社會之 「法」,在構成上是多元的,既包括正式規則,也包括自治性規范,還包括無形的規則。因此,其范疇有別於其他領域的法。其二,心理層面的認同。即社會群體和成員對規則的理念和精神上的認同,並自覺服從與踐行的習慣。其三,秩序層面的運行。表現為社會各類組織、成員與國家各職能部門間形成自治與統治的分工協作,形成共治的秩序。
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的關系: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既相對獨立又密切互構,而法治政府是法治國家建設的關鍵環節,是法治社會建設的核心力量(或主導力量)。
從一體建設的三極來看法治的重點不同:法治國家強調權力控制;法治政府強調依法辦事、依法行政;法治社會強調人權保障、社會自治。
二、我國法治社會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
自依法治國戰略實施以來,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建設已有了一定基礎,但法治社會建設仍是一個短板。法治社會建設存在的問題可歸納為兩大方面:
(一)法治精神的全面缺乏
一些領導幹部缺乏法治思維,濫用行政權、司法權侵犯公民合法權益;尤其是強勢群體帶頭違法對法治精神的破壞極大;部分群眾「信訪不信法、信官不信法、信鬧不信法」;全社會「敬法」氛圍淡薄,鑽法律空子、「法不責眾」心態普遍。
(二)現行普法模式的落後和低效
實施普法已近30年,但從基層反映看,當前的普法模式仍舊偏向於單向的法律知識「灌輸」,並且普遍存在著形式主義做法,嚴重影響普法的實效。
三、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路徑
(一)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
1.抓「大」和抓「小」並舉,培養全民法治意識
首先,抓「大」,即注重黨員領導幹部和國家公職人員的法治思維、法治信仰的培養。這是全民守法的前提和關鍵。其次,抓「小」,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進中小學課堂和教材。
在普法中要區分兩個重點:對公民普法要以樹立依法維權意識為重點;對公職人員普法應以嚴格依法為重點。
2.創新法治宣傳教育形式(針對以往普法的方法單一、形式主義問題)
首先,注重「參與度」與「互動性」。讓公眾參與法治各環節,在互動中放大宣傳教育效應。其次,從宣傳方式看,由單向灌輸向「整合性」「創新性」方式轉變。「整合性」即把普及法律知識與培育法治信仰、法制宣傳與法治實踐、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有機結合,重視法治示範創建活動。「創新性」增強新媒體作用,以多元、靈活方式創新普法的形式和內容。
3.以剛性約束培育法治精神
除了宣傳倡導,還須依靠剛性的約束機制和信息化手段。如通過公正宣判和以案說法等制度設計形成對全社會的威懾力和正向引導,培養全民守法意識。
(二)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
依法治理是改進社會治理方式的內在要求,法治化程度越高,社會治理越接近善治。
首先,在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各領域深化依法治理。旨在支持各類社會主體依法自我約束、自我管理。
其次,發揮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依法治理不僅要依據法律法規,也要依靠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即硬法和軟法並用。
再次,發揮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以一個自然段的文字來闡述社會組織如何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三)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
為使公民信法、守法,就須以好的服務使民眾親法。為此要加強民生領域法律服務,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體系,從服務層面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四)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
首先,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為最大限度預防矛盾發生,要完善兩個機制:重大決策風險評估機制、完善民主決策的法定程序機制。為了最大限度把矛盾解決在基層和萌芽狀態,要創新和發揚「楓橋經驗」。其次,充分發揮不同糾紛解決制度的優勢。如發揮人民調解的民間性、成本低、方便快捷等特色;發揮仲裁的中立性、保密性和專業性特點。再次,建立完善各種糾紛解決制度的有機銜接、相互協調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和網路來強化糾紛解決的效果。
總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有豐厚的法治土壤,其中應蘊藏著全民知法、信法、用法、守法的養料,這就是我們要建設的法治社會。

② 憲法格言30字

憲法的格言有:

1、所謂人的法律,我是指生活的一種方策,使生命與國家皆得安全。――斯賓諾莎(荷)《神學政治論》

2、法律研究的目的是一種預測,即對公共權力通過法院的工具性的活動產生影響的預測。——美霍姆斯《普通法》

3、法律只不過是我們意志的記錄。――盧梭(法)《社會契約論》

4、自由是一種必須有其自己的權威、紀律以及制約性的生活方式。——李普曼

5、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列寧


(2)深化法治惠民擴展閱讀:

「憲法」一詞,來源於拉丁文constitution,本是組織、確立的意思。

古羅馬帝國用它來表示帝王的「詔令」、「諭旨」,以區別於市民會議通過的法律文件。

歐洲「封建」時代用它表示在日常立法中對國家制度的基本原則的確認,含有組織法的意思。

英國在中世紀時期建立了代議制度(當然這種情況在中國先秦時期是沒有的),確立了國王沒有得到議會(代議機關)同意就不得征稅和進行其他立法的原則。後來代議制度普及於歐美各國,人們就把規定代議制度的法律稱為憲法,指確認立憲政體的法律。

「憲」、「憲令」、「憲法」等詞在中國古代典籍中與「法」同義,日本古代「憲」也指法令、制度,都與現代「憲法」一詞含義不同。

19世紀60年代明治維新時期,隨著西方立憲政治概念的傳入,日本才有相當於歐美的概念出現。



③ 如何理解深化依法治國實踐的重點任務

深化依法治國實踐的重點任務有:
1、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提高立法質量。立法是為國家定規矩、為社會定方圓的神聖工作。要按照黨的十九大部署,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做好立改廢釋工作。科學立法的關鍵在於把握和遵循立法規律,確保所立之法遵法理、合事理、通情理。把公正、公開、公平原則貫穿於立法全過程,認真研究法律的調整范圍、調整方式,科學評估法律的實施效果、社會影響。更加註重適應法治實踐需要進行立改廢釋,從法治實踐經驗中提煉立法政策。民主立法的關鍵在於堅持立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使立法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堅持人民有所呼、立法有所應,加強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關系密切領域的立法。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健全立法機關與社會公眾溝通機制,做到廣察民情、廣納民意、廣聚民智。完善基層立法聯系點制度,讓立法直通群眾。依法立法的關鍵在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立法,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進一步明確立法權力邊界,完善立法工作程序,堅決克服立法部門化、地方化傾向,切實防範立法中的利益輸送和利益集團干擾。
2、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做到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要按照黨的十九大部署,推進依法行政,推動政府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確保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全面推行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制度,讓行政機關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讓行政相對人法無禁止即可為。推進行政程序法治化,用嚴密的程序遏制權力的任性。牢固樹立執法為民理念,加大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讓生命更安全,讓生活更美好。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堅決杜絕粗暴執法、選擇性執法、釣魚執法現象,有效解決亂執法、不執法問題。推進政務公開法治化,擴大和保障人民群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健全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有機銜接的行政糾紛解決機制,確保行政糾紛解決渠道更方便、更有效。
3、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政法機關按照黨中央部署,深入推進以司法責任制為重點的司法體制改革,司法質量、效率和公信力持續提升,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獲得感增強。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按照黨的十九大部署,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
4、在司法體制改革主體框架確立後,深化綜合配套改革,是提高改革整體效能、防止改革走回頭路的重大舉措。進一步優化司法職權配置,深化法官檢察官員額管理,統籌推進內設機構改革和新型辦案團隊建設,加快構建司法管理監督新機制,全面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努力讓司法更公正。健全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深入推進案件繁簡分流,運用現代科技提高辦案效率,努力讓司法更高效。落實干預、過問案件的記錄和追責制度,維護司法裁判的終局性,增強司法判決的執行力,加強對司法人員依法履職的保護,努力讓司法更有權威。
5、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是司法工作的崇高目標。對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推進庭審實質化,做到有證舉在庭上、有理說在庭上。積極運用大數據技術匯集推送以往類似案例,讓法官以同類案件同樣處理的方式辦案,讓當事人對裁判結果形成理性預期、對司法公正增強內心確信。深入推進審判公開、檢務公開、警務公開、獄務公開,讓司法權在陽光下運行,做到以公開促公正。
6、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在一個有13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實現人人尊法信法守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要按照黨的十九大部署,加大全民普法力度,真正把法律交給億萬群眾。創新普法工作方式方法,加強新媒體新技術的深度運用,落實好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推行法官、檢察官、行政執法人員等以案釋法制度,讓典型案件依法公開處理成為全民法治教育課。
7、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是提高公民法治素養、培養全民法治信仰的基礎性工作。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深入人心,讓法治成為全社會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汲取中華傳統法律文化精華,弘揚家國相通的大局觀、仁義誠信的價值觀、天人合一的和諧觀、禮法結合的秩序觀、情理法融合的正義觀,讓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光彩。創作有正能量、有感染力的法治文化作品,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法治蘊涵。

④ 吳江區自開展"關愛民生法治行"活動以來,共完成多少法治惠民實事

90件。

吳江區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和蘇州市關於政法工作的安排部署,通過公開徵集、群眾點題、職能部門自薦等方式科學確定各項平安法治實事工程,積極以項目化方式予以推進,取得了良好成效。

自2007年起,該區連續5年組織開展「法治吳江為民辦實事」活動,2012年轉型升級為「關愛民生法治行」活動,截至2014年,共計實施了90件法治實事項目。

(4)深化法治惠民擴展閱讀:

2019年,吳江區將2015年社會治理創新項目和「關愛民生法治行」項目有機結合為「平安法治惠民實事」,共計20個項目,從3月起全面啟動。2019年吳江區實施啟動的20個「平安法治惠民實事」活動項目分別是:

1、實施「村村通」技防工程

2、建立輕微刑事案件快速辦理機制

3、建立網上訴訟服務中心

4、開展預防職務犯罪微調查

5、開展新市民積分管理

6、建立虛擬法治宣傳教育館

7、建立基層黨組織分類定級晉位升級制度

8、加強法治型黨組織建設

9、建立網路輿情監控大數據平台

10、助推法律服務進中小微企業創業基地

11、深化校園糾紛調解工作機制

12、建設鄉鎮社會組織公益坊

13、建立打擊拒不支付勞動報酬案件聯動機制

14、建立電梯困人應急救援指揮中心

15、依法治理生態環境

16、推進三級行政(便民)服務標准化建設

17、推進系列法治宣傳教育基地建設

18、打造十分服務

19、開設平安驛站

20、構築社會治理一體化體系

⑤ 深化依法治國實踐主要從幾個方面著手

1、堅持以黨的領導為根本保證,完善全面依法治國領導體制:當前,全面依法治國進入系統推進的新階段,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需要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做好整體謀劃、銜接配套。

同時,法治領域改革進入深水區,會遇到更多難啃的硬骨頭,需要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優勢,統籌各方面資源力量,形成攻堅克難的合力。

2、堅持把全面貫徹實施憲法作為首要任務,切實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合憲性審查是保證憲法有效實施的關鍵制度。要嚴格落實憲法規定,健全中國特色合憲性審查機制,確保違憲行為及時得到糾正和追究。

完善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制度,把所有規范性文件納入備案審查范圍,堅決糾正和撤銷違憲違法的規范性文件。


3、堅持以良法善治為基本取向,加快法治中國建設步伐:只有依據反映客觀規律、體現人民意志、解決實際問題的良法治理國家,才能促進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和諧、生態美麗。善治是法治的目標。

全面依法治國,就是要實現權利有保障、權力受制約、違法必追責、正義可預期、公平看得見的善治狀態,促進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

4、堅持把抓住「關鍵少數」作為重要方法,發揮黨員、幹部的模範帶頭作用:黨組織和黨員、幹部既要堅持高標准,更要守住底線,在厲行法治上當模範、作表率,帶頭強化對法治的追求、信仰和執守,真正將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變成想問題、辦事情的思想自覺和行為習慣。

(5)深化法治惠民擴展閱讀

依法治國是對新中國歷史經驗進行深刻總結的結果:建國以後,中國民主和法制建設一度有過長足的發展,但由於「左」的指導思想,而使民主法制建設的良好勢頭急轉直下,最終釀成十年「文革」的歷史性悲劇。「文革」的教訓極為慘痛和深刻。

鄧小平同志在回答外國記者如何避免類似「文革」那樣的錯誤時說:「我們這個國家有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歷史,缺乏社會主義的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法制。現在我們要認真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法制。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問題。」

⑥ 如何深化依法治國實踐,推進司法

您好,深化依法治國實踐,要堅持黨的領導,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十九大報告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加強對法治中國建設的統一領導。這將為全面依法治國的統籌協調、整體推進與督促落實提供一個強有力的組織保障。今後,我們要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的統籌領導下,進一步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維護憲法權威。同時要更加註重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努力為良法善治提供製度保障。
深化依法治國實踐,要繼續推進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推進司法責任制改革,切實維護人民權益,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自從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以來,司法體制改革總體框架已基本搭成,一些重要改革已經完成,但這並不意味著司法體制改革已經完全到位。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綜合配套、協同推進。司法改革中每一項改革措施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必須更加註重各項改革舉措的協同性、聯動性和配套性,實現改革的系統集成、整體推進。司法責任制對提高司法質量、效率和公信力具有決定性影響,必須不斷總結完善協同機制,使司法責任制切實落地落實落細,充分發揮改革整體效能,真正做到「讓審理者裁判,讓裁判者負責」。
深化依法治國實踐,還必須按照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要求,進一步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切實提升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行政執法的水平,保障公民的權利不受公權力的侵犯。必須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將普法與法治實踐相結合,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使憲法和法律真正得到全社會的一體遵循。特別是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要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逐利違法、徇私枉法。深化依法治國實踐,要堅持黨的領導,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十九大報告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加強對法治中國建設的統一領導。這將為全面依法治國的統籌協調、整體推進與督促落實提供一個強有力的組織保障。今後,我們要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的統籌領導下,進一步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維護憲法權威。同時要更加註重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努力為良法善治提供製度保障。
深化依法治國實踐,要繼續推進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推進司法責任制改革,切實維護人民權益,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自從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以來,司法體制改革總體框架已基本搭成,一些重要改革已經完成,但這並不意味著司法體制改革已經完全到位。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綜合配套、協同推進。司法改革中每一項改革措施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必須更加註重各項改革舉措的協同性、聯動性和配套性,實現改革的系統集成、整體推進。司法責任制對提高司法質量、效率和公信力具有決定性影響,必須不斷總結完善協同機制,使司法責任制切實落地落實落細,充分發揮改革整體效能,真正做到「讓審理者裁判,讓裁判者負責」。
深化依法治國實踐,還必須按照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要求,進一步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切實提升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行政執法的水平,保障公民的權利不受公權力的侵犯。必須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將普法與法治實踐相結合,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使憲法和法律真正得到全社會的一體遵循。特別是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要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逐利違法、徇私枉法。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⑦ 新時代深化依法治國實踐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習近平總書記在復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制,要深化依法治國實踐。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堅持厲行法治,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加強對法治中國建設的統一領導。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維護憲法權威。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



(7)深化法治惠民擴展閱讀:

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

1、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2、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3、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4、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5、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6、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



⑧ 深化依法治國實踐。成立中央全面___領導小組,加強對法治中國建設的統一領導。

((央視聞風。))
人間濤路深玩德,
法路灣灣花光明?。
現實良知不如泥,
央視聞風美如荷。
琴簫。

⑨ 深化依法治國實踐。成立中央全面______領導小組,加強對法治中國建設的統一領導。

依法治國領導小組。

十九大報告指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版,加強對法治中國權建設的統一領導。法治是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必須嚴格置於黨的領導之下。

依法治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絕不能有半點含糊。只有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形成強大合力,才能確保基本方略和重大舉措落到實處。

(9)深化法治惠民擴展閱讀:

歷史性成就,需要法治守衛;改革發展這艘航船,需要法治護航。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深化依法治國實踐』作出部署要求,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攻堅克難,不斷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法治獲得感。

如今,法治觀念強不強、法治素養好不好,已經成為評價幹部的重要標准;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已經成為考核幹部的重要內容。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成為各級領導幹部的一個必備的能力和素質。

熱點內容
公司員工涉及到的法律 發布:2025-02-09 01:58:25 瀏覽:661
簽購房合同請律師費用 發布:2025-02-09 01:56:20 瀏覽:85
商品房交接書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9 01:18:41 瀏覽:155
張庭法學 發布:2025-02-09 01:08:00 瀏覽:829
哺乳一小時勞動法 發布:2025-02-09 00:20:12 瀏覽:793
河南一諾司法 發布:2025-02-09 00:18:29 瀏覽:517
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電話地址 發布:2025-02-08 23:51:49 瀏覽:696
網路安全立法過程 發布:2025-02-08 23:40:38 瀏覽:552
詐騙罪立法目的 發布:2025-02-08 23:39:25 瀏覽:820
司法三效果 發布:2025-02-08 23:33:26 瀏覽: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