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思維論
❶ 論述法治思維與人治思維的區別。。
法治思維與人治思維的區別:
區別一:在思想上
法治思維是指人們以崇尚法律之治為核心形成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人治思維是指人們以信奉人之治為核心形成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
區別二:在依據上
法治思維認為國家的法律是治國理政的基本依據,處理法律問題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而人治思維的本質是人高於法或權大於法,它主張憑借個人尤其是掌權者、領導人的個人魅力、德性和才智來治國平天下。
區別三:在方式上
法治思維以一般性、普遍性的平等對待方式調節社會關系,解決矛盾糾紛,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具有穩定性和一貫性。而人治思維漠視規則的普遍適用性,按照個人意志和感情進行治理,治人者以言代法、言出法隨、朝令夕改,具有極大的任意性和非理性。
(1)法治思維論擴展閱讀
法治思維在不同問題和領域的運用包含了不同的層次。概括而言,法治思維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一是認知判斷層次,即運用法治的概念原理對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進行認識並得出初步判斷的層次。人們可以根據法律對社會中的一些行為或現象得出是否合法的判斷,例如飲酒駕車是違法行為。這種層次的法治思維,是普通社會成員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具備的。
二是邏輯推理層次,即運用法治原則、規范對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推理,並得出結論乃至解決辦法的層次。法律職業者的思維多為這一層次。這一層次的思維是以通過法律解決個案為主要特徵。
三是綜合決策層次,即在前述法律性的認知判斷、分析推理的基礎上,還需要結合其他因素,進行綜合性衡量,並作出符合法治要求的決策。對於領導幹部而言,法治思維更多地體現在這一層次上。
四是建構制度層次,即在前面三個層次的思維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抽象,從而能夠通過建構或改革法律制度對更宏觀的問題提出長遠的解決方案。這是最高層次的法治思維,也是高層級的領導幹部所應當具備的。因此,考察法治思維能力的高低,應當按照對象和主體的不同設定不同的標准。
❷ 法治思維的四個特點
基本含義:
「法治」已被普遍地接受為社會的理想治理方式。對於法治理想的實現,有兩種途徑,一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動,構建法治所需要具備的形式要件和實質要件;二是靠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地培養法治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後者往往是法治的目標和歸宿,只有在官員和民眾法的生活方式成為一種常態時,我們才能說法治真正地實現了。
2:具體特徵:
法治思維方式或稱法律思維方式有下幾個特點:以權利與義務為分析線索、普遍性優於特殊性、合法性優於客觀性、形式合理性優於實質合理性、理由優於結論。
法律思維方式是指法律職業者的思維方式。其特徵有:
第一,通過程序進行思考,運用法律術語進行觀察,思考和判斷; 第
二,遵循向過去看的習慣,表現得較為穩妥,甚至保守; 第
三,注重縝密的邏輯,謹慎地對待情感因素(即客觀公正,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第四,法律思維追求的程序中的真,不同於科學中的求真;
第五,判斷結論總是非此即彼,不同於政治思維的權衡特點
❸ 論培養法治思維對人生的意義
法治思維的培養,有利於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培養以合法性為出發點,以公平正義為目標,以權利義務為核心,以程序正當為保障。筆者通過對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大學生法治思維培養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後,提出通過開展思想政治課、充分利用社會實踐、優化校園法治文化環境三個層面培養學生法治思維的具體路徑。
❹ 法律思維和法治思維的區別的論文
法治理念是一種思想,一種觀念,講法律的內涵。 法治思維是一種法治理念,它是運用了這種理念來解決問題,好像解決問題的指導思想
❺ 論法治思維和人治思維的區別
法治思維與人治思維的區別集中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在依據上。
法治思維認為國家的法律是治國理政的基本依據,處理法律問題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而人治思維的本質是人高於法或權大於法,它主張憑借個人尤其是掌權者、領導人的個人魅力、德性和才智來治國平天下。
如,古希臘柏拉圖提出的「哲學王」之治,我國古代推崇的「聖君」、「賢人」之治以及後世的「英雄」、「強人」、「能人」之治等,主要強調的都是依靠個人的能力和德行治國理政。
二、是在方式上。
法治思維以一般性、普遍性的平等對待方式調節社會關系,解決矛盾糾紛,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具有穩定性和一貫性。
而人治思維漠視規則的普遍適用性,按照個人意志和感情進行治理,治人者以言代法、言出法隨、朝令夕改,具有極大的任意性和非理性。
三、是在價值上。
法治思維強調集中社會大眾的意志來進行決策和判斷,是一種「多數人之治」的思維,避免陷入無政府主義或以民主之名搞亂社會。
而人治思維是個人說了算的專斷思維,雖然有時也強調集思廣益進行治理或作出決定,但主要表現為少數個人的集權專斷。
四、是在標准上。
法治思維與人治思維的分水嶺不在於有沒有法律或者法律的多寡與好壞,而在於最高的權威究竟是法律還是個人。
法治思維以法律為最高權威,強調「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人治思維則奉領導者個人的意志為最高權威,當法律的權威與個人的權威發生矛盾時,強調服從個人而非服從法律的權威。
(5)法治思維論擴展閱讀:
法治思維在不同問題和領域的運用包含了不同的層次。
概括而言,法治思維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一、認知判斷層次,即運用法治的概念原理對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進行認識並得出初步判斷的層次。
人們可以根據法律對社會中的一些行為或現象得出是否合法的判斷,例如飲酒駕車是違法行為。這種層次的法治思維,是普通社會成員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具備的。
二、邏輯推理層次,即運用法治原則、規范對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推理,並得出結論乃至解決辦法的層次。
法律職業者的思維多為這一層次。這一層次的思維是以通過法律解決個案為主要特徵。
三、綜合決策層次,即在前述法律性的認知判斷、分析推理的基礎上,還需要結合其他因素,進行綜合性衡量,並作出符合法治要求的決策。
對於領導幹部而言,法治思維更多地體現在這一層次上。
四、建構制度層次,即在前面三個層次的思維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抽象,從而能夠通過建構或改革法律制度對更宏觀的問題提出長遠的解決方案。
這是最高層次的法治思維,也是高層級的領導幹部所應當具備的。因此,考察法治思維能力的高低,應當按照對象和主體的不同設定不同的標准。
❻ 簡述法治思維的含義與特徵
法治思維是指以法治價值和法治精神為導向,運用法律原則、法律規則、法律方法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思維模式。
法治思維的特徵:
一、法律至上。
指憲法和法律至高無上。規則治理與民主治理相輔相成。法治本身也是通過民主程序制定出來,反映民眾期望,符合民眾利益,體現了共同信念,共同理想,故法治應當受到尊重遵從。國家行為和公民行為都應在法治框架下進行,法不阿貴,法不阿權,法律是平衡器。
無論國家機關、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還是社團組織、中介機構和公民個人在做決策、解決問題時,都要遵從法律、依法辦事,如違反法律,就要受到法律制裁。
二、科學立法。
指立法應當從實際出發,科學合理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換言之,立法機關在符合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對必須由法律進行調整的社會關系進行合理的利益分配並形成法律規范的活動。
通過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睦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科學立法,體現良法之治。只有良法之治才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效力。
三、嚴格執法。
它包含權由法定,權責相等,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說細一點,無權不執法,標准要一樣,不能放鬆,不能走樣,要嚴厲,要公平,要公正,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不憑好惡執法,不憑關系執法,不憑人情執法,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如隨意執法,則會秩序混亂,就等於人治。
四、公正司法,或稱司法公正。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不付諸於實踐,即使寫在紙上,也形同虛設。公正司法指弘揚法治,懲惡揚善,匡正壓邪,要公開,要公平,要公正,無罪推定,罪由法定,罪行相當,公正裁判,禁止刑訊逼供這些現代法治原則,也是公正司法的重要標志。
當然公正司法,還靠獨立司法做支撐。司法不公永遠是司法腐敗之源。
五、保障人權。
以人為本,保護人權,實則是保障公民個人人權,規范公權,有效防止政府的侵害。人權的本質特徵是自由與平等相統一。
這人權有個人人權和集體人權之分。前者指公民的生命、人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通信、宗教等諸方面的自由與平等權;後者指種族平等權,民族平等權、自決權、發展權、環境權。法治必然要以保護人權作為重要內容,才能成為法治國家與非法國家的重要標志。
六、全民守法。
守法是全民的責任,也是全民的福祉。全民守法是對人民主體地位的尊重,也是實現公民權利的保障。守法是應盡的義務,是維權的有力保證。維權是權利的使用,但維權必須依法進行。非法維權不受法律保護。全民守法是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理的必然要求,於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意義重大。
全民守法是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理的必然要求,於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意義重大。
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它包括公民平等的政治權、平等的經濟權、平等的受教育權、平等的勞動休息權、男女平等權、違法平等地受到追究,任何人都不得凌駕於法律之上。
(6)法治思維論擴展閱讀:
法律思維的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思想觀念多元多樣多變,各種利益分歧、矛盾沖突相互交織,只有法治才能有效整合各種張力、化解各種沖突,為社會和諧穩定奠定根基。當前各級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和依法治國能力強弱,直接影響著黨的執政根基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因此習近平要求:「各級領導幹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努力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
❼ 論大學生如何培養法治思維
一個國家的未來是掌握在青年一代的手中的。大學生是國家的希望,社會經濟發展的棟梁和骨幹力量,他們的群體素質如何對社會的影響很大。近年來,大學生違法犯罪現象卻是屢有發生,雲南大學馬加爵2.23特大殺人案,清華大學劉海洋強酸潑熊事件等等。由此可見,強化大學生法制觀念,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思維方式是極為重要的。 法制觀念是指人們對法制的看法和態度,其核心思想是對依法辦事的態度。當今社會,正確的法制觀念是大學生必備的法律素養,並已成為青年學生立足於社會的基本要求。如何提高大學生的法制觀念呢?我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展開: 一、學校方面:(1)開設法律有關課程,傳播法律知識,指導大學生法律觀念的形成。觀念不是與生俱來的,一個人的法制觀念需要在一定的社會環境、文化氛圍中逐漸形成,高校教育應當把提高大學生的法制觀念作為對大學生的素質培養的組成部分,重視不並積極提高大學生的法制觀念。(2)強化案例教學,以分析案例的形式來幫助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法制觀念。在課堂上引入一些時事案例,如:胡長清受賄案,遠華特大走私案等等。(3)豐富法制教育活動的形式。突破課堂,將法製法律滲透到大學生的校園活動中,如舉行法律知識講座,法律知識競賽,法律知識趣味問答,模擬法庭,組織學生觀看諸如《今日說法》這類的法制節目等等。(4)展開心理健康教育來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當前由於經歷過高考壓力,面臨著學習壓力、生活壓力、就業壓力,一般的大學生都存在著一些心理問題。很多案例表明,大學生的違法犯罪行為往往與大學生不健康的心理有關,所有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非常必要的。(5)以法制的觀念來管理學校,重製度,重程序,重平等,重自由。一個良好的制度氛圍對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概念是至關重要的。言傳不如身教。高校以法律概念來管理學校,實行制度管理、依法治校,在提高大學生法律觀念的同時,也使得校園文化更為清明,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術氛圍,有利於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大學生自身方面:(1)大學生首先要學法、懂法、守法,這是成為一個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質。(2)關注社會時事,關注新聞,探討新聞背後的故事,多看看《今日說法》這類的法律節目和《中國法制》這些法律報刊,提高自身的法律了解度和敏銳度。(3)大學生要學會勇敢地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更進一步說,維護社會正義。(4)大學生要積極地參加與法律有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強化自己的法制觀念。 法律思維方式是法律職業者的特定從業思維方式,是法律人在決策過程中按照法律的邏輯來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式或思維方式,是一種有價值取向的理性思維,價值取向和邏輯思維是其核心。 法律思維方式主要有下面幾個特徵:重視人權,有明確的價值取向,講證據,講程序,講法理。大學生如何培養法律思維方式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一、學習並熟知法律知識。這是大學生培養法律思維方式的前提,只有在了解法律條款熟悉法律知識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正確的法律思考,形成法律思維方式。二、在學習中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提高思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邏輯思維是法律思維的核心之一,清晰的頭腦、縝密的邏輯思維是大學生培養法律思維方式的必須條件。三、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樹立社會正義感。高校教育培養的是高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而不應是一個高科技的高危險的犯罪分子。大學生作為青年一代,應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樹立社會正義感,勇於捍衛社會正義,只有這樣,一個大學生才能形成正確的法律思維方式。四、參加法律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出真知,紙上談兵終是空。只有在社會中,在不斷地實踐中,大學生才能培養正確的法律思維方式。 大學生即將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大學生的法律素質必將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發展。提高大學生發展觀念,培養大學生法律思維方式,絕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辦到的,這是需要整個社會、高校、大學生自我的長期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