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律的沖突
① 法律與道德之間是否存在根本沖突
如果說從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出發,那麼根本的沖突是沒有的。但,嚴重的沖突是有的。在封建法制比較完善的唐朝,我們都知道的是《打金枝》,傳統的宗法觀念(應該屬於道德范疇)與法律發生了沖突。依據唐朝的法律,毆打皇帝親屬(指皇太子妃大功以上親屬,公主應在其中)屬於十惡不赦的罪行。而打自己老婆卻不違背當時的法律,在道德上也沒多大過錯。這種沖突應該不屬於法律之間的沖突,基本上屬於道德與法律的沖突了。《三哭殿》中,秦英打死了國丈,依法律是很嚴重的罪行,而沒有被處死,應該是基於道德倫理方面的考慮。在清朝有一次法律修訂,關於「無夫婦女與人和姦」是否犯罪的問題,法律修訂者與地方官員吵的「唇舌焦弊」,應該屬於法律與道德的沖突,到大清完蛋也沒有討論出結果。我們還是引用當時一句有名的說法:古人說「導之以政,齊之以刑」就說明,法律不及的地方可以別籌辦法。這是對法律與道德關系的恰當陳述。在河南內鄉縣衙有「天理、王法、人情」的牌匾,也從側面說明了這一點。所以,道德和法律本質上是不沖突的。
② 道德與法律的沖突源於何處
源於不是一個檔,就像是個台階。道德是一個台階,其上一個台階才是法律。沖突是本質上的,道德不夠上犯罪,也許違法。但兩者有共性,傷害到他人了,程度的輕和重。我們為了活著,傷害別人是不對的。別人是無辜的。
③ 法律與道德沖突怎麼辦
法律和道德是不沖突的,法律是更好層次的道德,道德能上升到法律。你說的這種情況,駕車人不載步行人,是符合法律的,符合法律就是符合道德的。如果步行人認為你道德不好,說明他是沒有道德的。
④ 道德與法律的沖突
只要記得,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就可以了,你可以沒道德,但是不能違反法律。你道德高尚自然就是守法公民。道德是法律是升華。
⑤ 當道德和法律發生沖突時,會怎麼看
當道德和法律發生沖突時,道德與法律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會失效,進而導致社會的不和諧,影響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⑥ 如何解決道德與法律的沖突
法律能夠為社會道德的生成提供有益制度構架,為個人道德培育提供良好生活環境。法律固然不是道德,但能夠凈化人們的內心,讓人們激濁揚清、去惡存善。因此,雖然法律規則不等同於道德良知,但可以培育和激發人們的道德良知。
一個社會,如果人人都講規則,都按照法律規則處事,那麼,這個社會就是一個不壞的社會,雖然可能還不是一個美好的社會。而法律要深入人心、發揮作用,也必須符合社會的道德追求。換言之,法律規則要有道德性。這個道德性不是法律規則自身生長出來的,而是法律規則吸收了道德理念,從而彰顯一個社會的道德價值。
與此同時,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提升,可以使人們強化規則意識和契約精神,弘揚社會公序良俗,自覺遵守法律。另外,實踐中被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的道德要求,也可能上升為法律規則。
對於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我們不能簡單地分割或統合。使二者絕緣甚至截然對立起來肯定不行,但混同亂用的做法也行不通。應當明確,依靠法律所建立的正義秩序,是任何一個社會都離不開的基礎。今天,我們既要贊美道德,更要信奉法律。
法治社會從來不排斥道德在其中的作用,甚至過去傳統社會那種由自然情感演化的道義必須升華為經由理性熏陶才能擁有的社會責任感,才能與法治相輔相成,去彌合那些法律與現實之間的縫隙,去潤滑法律在人與人之間搭建起的冷冰冰的社會關系,從而大大降低一個社會良好運行所耗費的成本。
(6)道德與法律的沖突擴展閱讀
法律與道德向來是相互合作的。我國古代儒學家就特別注重德的作用,強調禮法並治。孔子主張德治,「以政為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這一思想為幾千年的封建王朝所採納,證明了其強大的生命力。秦王朝只重視「治政以法」,焚書坑儒,雖大統於一時,但終歸迫使老百姓揭竿而起。歷史已經很明了地向主政者發出警示:在強調法的重要性的同時,德也同樣不能忽視。
法律與道德的碰撞並不意味著二者的相互排斥,卻恰恰可以看做是二者交融過程中的磨合和借鑒。
如果把法律看做是武者,把道德看做是文人,則二者之間的微妙關系有如和珅和紀曉嵐一樣:和珅再怎麼強勢有時候也需要紀曉嵐的不溫不火式微調和,紀曉嵐再怎麼足智多謀有時候也需要和珅的果敢強硬適度平衡。法律和道德只有相互補充,才能真正描繪出社會治理的絕佳藍圖。
⑦ 法律與道德有什麼沖突
法律是對人的行為所提出的最低的要求;道德對人的行為的要求高於法律的標准。合法不一定合理,合理亦不一定合法。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有兩種觀點:1.法律實證主義(惡法亦法);2.自然法學派(惡法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