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法學方法論
① 有什麼講法學原理的東西(法律 法學)
專著比如《法學階梯》《社會契約論》
② 什麼是方法論體系
關鍵詞:司法方法論 法學方法論 司法 現象
方法論本來屬於哲學上的范疇。但是,隨著法哲學的蓬勃發展,法學方法論的系統研究也開始興起,並大有燎原之勢。作為研究法現象的各種方法、手段、程序的綜合性知識體系,法學方法論的研究對於當今法哲學的研究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促進了整個法學理論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和成熟,同時潛移默化地滲透到了法律實踐中,推動了法治的進步。而新興的司法方法論的研究則保障了應用法學和理論法學的並駕齊驅,更為直接地推進了法治的進程。
本文擬結合司法過程的運作,嘗試對司法方法論作初步探討。草草拙文,權當拋磚引玉。
一、何為司法方法論
司法方法論是個相對比較新穎的概念,中國大陸對司法方法論的研究也正處在初始階段,對此概念的詮釋不多,更甭提對此概念的統一定義。本文大膽地認為,對司法方法論概念的界定,可以嘗試借鑒對法學方法論的理解。而事實上,盡管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法學方法論作了詮釋,但各有側重,各有得失,也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不過大多數學者傾向於從哲學層面來把握法學方法論的概念,認為法學方法論是立足於哲學世界觀的高度來認識法現象的方法、方式、手段、程序的綜合性知識體系。本文比較贊同這個觀點,並受此啟發,認為司法方法論是研究司法現象的方法、方式、手段的綜合性知識體系。
司法方法論從表面看來,似乎屬於法學方法論的一個組成部分。因為司法本身是法學的一個重要概念,而它們的研究對象都是法現象。只不過司法方法論著眼於對法現象中的司法現象的深入探討而已。於此看來,兩者似乎是種屬關系,即司法方法論是法學方法論研究領域的一部分。那麼兩者在實質上果真是一脈相傳的關系嗎?
李可先生指出:「在我們這個技術理性占據主導地位的時代,法學方法論逐漸墮落為一種法律技能而變得與法律方法論相同一,法學方法論的「高層次」被學者們悄悄抹去,法哲學遂成為一種奢侈品。」①由此看來,結合司法實踐的特點,本文認為司法方法論在嚴格意義上更像是一種法律方法論而非法學方法論。前者注重法律技能的實際運用,而後者更強調在哲學層面上的理論探討和反思,即體現出所謂的「高層次」。
二、司法方法論和法學方法論的區別
那麼司法方法論和法學方法論的區別究竟何在呢?
首先,兩者在對象上是大相徑庭的。從表面看來,兩者的區別似乎只在於各自研究范圍的大小不同。司法方法論著眼於對法現象中的司法現象的研究,而法學方法論研究的是整個法現象。其實更為實質性的區別在於前者是以司法現象尤為司法過程為研究對象的,注重法的運用過程的控制研究。而後者則是在宏觀的哲學層面上,從世界觀的角度來認識探究法現象,
側重於對法學學科本身的理論反思。
相應地,兩者所屬理論層面也是截然不同了。前者是依據法律對司法現象的探討和思考,屬於經驗社會法學之列。而後者是關於法律本身的思考,從哲學的角度對法學學科本身進行方法上的檢討和反思,當屬於純粹理論法學無疑。
此外,兩者在自身的定位上及研究任務的安排上也是有所區分的。司法方法論定位於服務司法、實踐運用,實用目的性強,功利性明確,考慮的是如何認識和運用法律來控制、處置司法現象,為司法活動的順利開展和圓滿終結保駕護航。而法學方法論定位於純粹法哲學研究,只能為整個理論法學研究注入新鮮血液,進而支持促進應用法學的發展提升,隨後才滲透到法學實踐中,影響司法現象的控制、處置。它的任務在於如何科學地認識法學
以及如何接近法學本體,同時對法學研究的理論進路、程序以及規則進行總結和反省。
三、司法方法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司法過程實際上是通過法律的適用這一中介環節,把法律規范的抽象設定和普遍要求,轉化為社會成員的具體單個的行為。」②司法的任務主要在於將既定法律應用於個別事實,以實現法的統一性和完整性。既定法律是相對穩定而又公開的,乃守法、執法和司法的前提條件。而具體的個案是多變的、各異的,司法所要完成的即是實現兩者的有機鏈接和融合。於此,「建立一種司法方法論不論是於司法本身還是理論本身都是極為重要的。」③尤其是從司法實踐角度出發,更是非常有必要構建一種司法方法論。
1、法律是既定的,相對比較規范和穩定。而事實是未定的,絕對是多變而又各異的。司法承擔著嫁接起法律的制定和法律的適用之間的關系的任務。而法律的制定和法律的適用之間是有一定距離的,永遠存在著一條鴻溝。司法的實現過程要求跨越這條鴻溝,而司法本身在此坎坷上似乎難以得心應手。而這就極其需要通過司法方法論來擔此重任了。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司法方法論可以在兩者之間架設橋梁,起到中介作用,融為貫通,促進法律運行的一體化。法律的控制本身不是目的,關鍵在於運用。立法是前提,適法才是目的。司法方法論可以有效地為實現這個目的發揮光和熱。
「反之,從法律實踐上升到法律理論進而轉化為法律本文,其中的中間距離常常是一個無規則的地帶,這極易導致理論和實踐的疏離甚至反向。」④而為了有效地保障從法律實踐到法律本文的演化過程,為了合理地控制無規則地帶,為了理論和實踐的一脈相傳,司法方法論這一工具的應用將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的事情了。作為研究司法現象的方法、方式、手段的綜合性知識體系,司法方法論不僅僅研究狹義的司法過程的司法現象,同樣要對一個司法過程結束後的因為該司法現象帶來的一系列結果進行反思探討。例如在英美判例法國家,一個有典型代表性的個案了結後會形成判例,逐漸上升為法律理論形成判例法。在這一過程中,同樣也是司法方法論所要加以拷問和反思的。
2、一般的法律規范在具體個案的應用中並非是一個模式化的過程。司法過程絕不是一個機械化的流水線作業。從表面看來,司法即是實現從法律條文本身到具體個案的應用,針對個案的現實特徵、性質,選擇相應的法律,進而加以套用,解決糾紛,裁判爭議。雖然不能模式化,但也是有規可循的,似乎有個公式在指引。而事實上,在錯綜復雜的具體事實面前,司法過程絕非是分析案情、擇用法律、審理案件、作出裁決那麼簡單。「法律規范的適用並不是一種在個案與規范之間的簡單連接或置入行為。理論分析表明,發現法律、適用法律之間還穿插著一個法律解釋的環節。」⑤
法律解釋是對法律的原本含義以及立法者的立法目的所作的探索而形成的解釋,一般包括法律的本意解釋和法律的不足補充。而在司法過程中,法律解釋的任務主要是由法官來擔當的,即法官在此問題上享有了一定的自由裁量權。而自由裁量權的最大優點即自由同時也是其最大的缺點,如果行使不當的話,將直接造成司法過程的不公正,而與司法的正義背道而馳。而這又是法治所堅決抵制的。那麼對於法官任何行使法律解釋,同樣也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司法現象。司法方法論應當對此著重加以重視並深入研究,形成一套包含有效控製法律解釋過程的方式、手段的體系。
法律解釋成為一種創造性解釋有利於保障司法過程的順利行進而實現司法正義。法律解釋絕對不可以冠冕堂皇地越軌而抹煞了個案正義,進而侵犯了現代民主國家的憲政體制甚至是法治的根基本身。因此,如何對司法創造行為進行有效引導和制約,司法方法論可謂是責無旁貸。
3、司法的過程實際上是國家意志的現實化的過程,即由國家制定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法律的適用的過程。因而適用法律的權力,必須統一而不可分散。而法官在司法中的作為其實也不過是國家意志行為的體現,任何個人都不得染指國家司法領域。司法過程的如此嚴肅性和神聖性,就需要有司法過程的程序化來保證。而司法過程程序化的直接目的在於程序正義的實現,進而實現實質正義。那麼在這個過程中,程序的如何安排與行進,又勢必進入司法方法論的視野。
司法過程程序化其實是維系司法法治命運的重要問題之一,過程倘若偏離了程序軌道,那麼程序正義首先受阻,進而破壞司法法治的統一。不恰當的法律套上自由公正的審判程序自然不可能得出公正的裁判。那麼恰如其分的法律套上受限制不公正的審判程序,同樣不會有公正的判決。例如,該迴避的不迴避、限制被告的防禦性辯護權等等,往往導致事實不清。案件事實都未能澄清,談何適用正確的法律呢?對於模糊不清的事實使用法律越正確,其結果只能是南轅北轍,更加加深判決的錯誤性。
程序正義盡管為普通民眾所難以察覺和引以重視,民眾一般只在乎實質正義的實現,卻不知道離開了程序正義,是不可能達到實質正義的。違背程序的 判決是非法的,比起個案的錯誤判決來危害更大,後果更加不可設想。後者只是污染了一支水流,而前者卻往往會造成源頭的污染。因此,在保障司法過程程序化中,司法方法論的作用將是不容小覷的。
③ 在法學的研究方法中,法學方法論的意思是什麼
法學方法論,是指對法律研究方法的研究,法律研究包括法學理論的研究和法內律操作的研究,而容後者又包括:法律解釋、法律推理、法律思維方法。
方法,在古希臘語中,即「通向正確的道路」之意。 法學方法論包括:
一、法學的性質及其方法
二、規范性研究方法(價值評價方法)
三、語義分析方法
等內容.
④ 什麼是包攝性概念是什麼
好扯啊!「包攝性」根本不常用,這個概念是拿出來裝逼的吧?普通人誰他媽看得懂啊?
我盡量通俗一點的解釋,可能學過哲學的話會容易理解一點。包攝,定義就是「一種敘述」。世間的萬物包括這個世界都存在於概念中(人的認知結構決定的)。比如一個杯子,你先得通過感覺認知概念化這個玩意是個杯子,你才知道這是個杯子而不是鞋(當然概念在某種程度上是隨意的),「杯子」已經被叫做杯子了,就是一個特定的概念(可以針對一切東西,物,人,理論,事實……)。我們對所有特定概念都可以進行再次的概念化,這又是一個概念。特定概念和這個新的概念之間的描述就叫「包攝」。
舉個例子,從法學方法論角度講,比如「小明把小剛打殘疾」了,這是個事實,就是一個固定了的概念,我們可以將這種行為定義為「故意傷害」,故意傷害就另外一個概念。他們之間的敘述就是「包攝」,事實包攝於「故意殺人」。
而包攝性是個裝逼的概念,如果不是真的非要理解的話你就理解成「囊括性,概括性,全面性的抽象性」就行。
⑤ 拉倫茨的法學方法論什麼時候適合閱讀
不是一天兩天能讀懂的,得讀很久。本科期間有興趣可以看一看,碩士之後再深入分析分析。
⑥ 民法解釋學本質是什麼
民法解釋學即法學方法論,是法官怎樣裁判案件,在裁判中如何適用法律,如版何解釋法律的學說權。法官用這種方法是用來解釋真實的案件,學者用這種方法是用來研究法律,或稱法學方法論。
民法解釋學是關於法律解釋適用方法規則的理論,是一種實用法學,操作性強。無論什麼庭法官辦什麼樣的案件,均適用同樣的方法,只是刑事、民事、行政的某些方法受到限制。如在民事裁判中有類推適用,但在刑事裁判中不能適用類推,我國法律規定禁止刑事裁判適用類推,是因為兩種實體法有本質差別。
⑦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專業各分院代碼是什麼
中國政法大復學法學專業的各學院代制碼:01法學院、02民商經濟法學院、03國際法學院、05刑事司法學院。
法學專業培養系統掌握法學知識,熟悉我國法律和黨的相關政策,能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特別是能在立法機關、行政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仲裁機構和法律服務機構從事法律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該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法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法學思維和法律實務的基本訓練,具有運用法學理論和方法分析問題和運用法律管理事務與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
(7)什麼是法學方法論擴展閱讀:
法學專業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法學各學科的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
2、掌握法學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技術。
3、了解法學的理論前沿和法制建設的趨勢。
4、熟悉我國法律和黨的相關政策。
5、具有運用法學知識去認識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的能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學專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政法大學
⑧ 輕重相舉是什麼
法文雖未規定,惟依規范目的衡量,其事實較之法律所規定者,更有適用之理由,而逕行適用該法律規定。
《唐律·名例律》中「斷罪無正條」雲:「諸斷罪而無正條,其應出罪者,則舉重以明輕;其應入罪者,則舉輕以明重。」所謂「斷罪而無正條」,唐律的解釋是「一部律內,犯無罪名」,即今人常說的「法無明文規定」。可見,唐律此條是用來解決法無明文規定情況下如何適用法律的問題。
對此,法史學界一直以來的通說認為,《唐律》這一條款是關於類推或比附的規定,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嚴重的誤解。實際上,載於該條中的「輕重相舉」之法是我國古代立法者對法律適用中論理解釋的經典概括,就其性質而言,既不同於類推,更不屬於比附。
(8)什麼是法學方法論擴展閱讀
所謂論理解釋,是指「法文雖未規定,惟依規范目的衡量,其事實較之法律所規定者,更有適用之理由,而逕行適用該法律規定」(楊仁壽:《法學方法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20頁)。
此種解釋方法突破了文義解釋之框架,卻又不違於形式邏輯和生活經驗,符合常情常理,因而取其「理所應當」之義,又名「當然解釋」。如法律禁止人們在保護區內釣魚,則以網捕魚自然也在禁止之列。又如公園內禁止小轎車通行,則大卡車自不待言。可見,論理解釋是理解和適用法律中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
⑨ 大前提小前提三段論是不是法學方法論
您好,我覺得不是的,大前提小前提三段論解決的是程序性問題,而法學方法論要解決的應該是實質性的問題,所以我覺得不是的。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