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企業文化
❶ 老子道德經中道的含義什麼,如何將道與企業管理結合起來
老子開篇就講道復可道,制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因此道是不可能用三言兩語來解釋清楚的,將道與企業管理結合起來是不能脫離你所在的環境本身的,道德經當中的內容也需要自己的參悟才能有自己的價值,而不是聽別人紙上談兵就能有深遠影響的。
求道本身是人高於物質的精神追求,在於能夠幫助人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可以站在更高的思想層面去考慮現象背後的本質。
所以建議樓主自己去體悟道德經當中的內涵,然後考量自己在企業管理當中曾經遇到的問題是不是能有更好的解決方式,從而達到智慧精進的目的,碰到難以解決的症結之時再求高人指點,這樣來的更加實際一些。
❷ 《老子》道家思想對企業管理有哪些值得借鑒的東西
一、老子的處事之道
1、見素抱朴--素即素凈單純、不雜於物,見素就是認識到世界的本來面貌是素凈單純自自然然的,從而視繽紛的顏色、鮮美的味道、悅耳的聲音、珍奇的貨物如過眼煙雲。朴,未成器也,比喻人和物的原始性、天然性,抱朴就是保持人類實而不華、厚而不薄的原始真品性。合而言之,素樸就是返璞歸真,回歸自然。老子認為,一個人若能素凈而單純,淳厚而朴實,則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2、守弱貴柔--以柔弱勝剛強。 上善若水,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人們往往將剛勝柔、強勝弱為事物發展的一般法則,老子的見解正相反,認為剛強反倒是事物迅速走向死亡的根源,柔弱方為事物無窮生命力的象徵。老子進而把守柔處弱看成包括人類在內的諸事物生存發展的普遍規律,反對恃強斗爭,主張以柔弱見剛強。立足於守柔處弱的處世信念,老子還進一步引申出居上而謙下,貴以賤為本的人際交往原則,反對居上不尊以貴傲賤。
3、虛懷若谷--老子取虛,在於他看到天地之間,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意識到唯虛方能容納萬物,唯虛方始萬物自由運行於其中。照老子的邏輯思路,此為自然之理,人事之理亦不例外。只有虛懷若谷,才能夠不計利害得失,容人之過,不責於人,寬宏大量。
二、老子的廉潔理念
1、少私寡慾--治理國家,修身養性的最好方法,莫過於對百姓愛惜其財物,對自己則要節情少慮,控制慾望,克除貪婪之心。
2、恬淡儉嗇--擺脫名利觀念的系縛,以保障人的身心健康和社會的井然有序。
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人之不知足,不外兩個結果,一是不化為行動的個人煩惱,一是化為行動的人際紛爭。因此要知道滿足,適可而止,保持心理平衡,而這種心理的寧靜平衡,這種精神上的富足,才是永遠的滿足。
三、道家思想對現代企業的借鑒
1、無為而治--重視企業文化建設。老子的無為管理實質上是以道的規律作指導,通過德的感化,使人民實現自身德的水平的提高,從而達到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即實現民自化,民自正,民自富。企業要注意培養優秀的企業文化,統一員工的思想,提高員工素質,發揮員工的潛能,使員工能自發地按照規范和要求辦事,維護組織的宗旨和榮譽,實現員工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目的。以無為的管理創造更加活躍的局面,實現企業的文化管理。
2、以人為本--優化人力資源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員工在企業中的主體地位,尊重人、關愛人、滿足人的合理需要。以人為本就是將人視為管理的首要要素,從如何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展開; 以人為本就是要給員工提供一個展現才智、發揮能力的廣闊空間,使員工德力、智力、體力、能力全面發展。以人為本就是企業制度建設管理的和諧化、人性化、開放化。水利萬物而不爭,企業的規章制度要符合員工需求,有互惠雙贏的利益,達到動態平衡。要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管理原則,建立一套公開公平公正的招聘選拔制度;公正的激勵機制;公正的人才培養制度。
3、三寶、七善--提升領導修養。把握三寶原則。老子的三寶是領導者品質的三大基本核心要素。慈,領導者要平等地關愛對待下屬;儉,領導者要節儉;不敢為天下先,領導者要以企業為公,不以一己私利居前,不以個人榮辱為重。提升七善品格。老子認為,領導的藝術和品行,要以柔克剛,以退為進,不爭而爭。在領導者自身修養建設方面,老子也依據水的特性提出了七善品格。
❸ 怎麼才算好的企業文化
鷹騰咨詢認為:企業文化沒有好壞之分,只有是否具有競爭力之分。
1、什麼是企業文化?
文化是企業運行之「道」(語出上市系列《文化道》)。老子在《道德經》這樣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所提的「道」就是化生為萬物的原物質和這原物質化生的萬物演化時所遵循的基本法則(這種法則當然也是人應當遵循的人事法則)。德是什麼?德是萬物順應道而形成的自性、本然。《道德經》就是論述宇宙間的這種大理法和人應該怎樣遵循。
對於企業來說,文化無聲無息,也沒有形狀卻獨立地存在著,循環而不停地運轉著。文化支撐了企業的發展,是企業的潛規則,所以Yintl(鷹騰咨詢)認為文化是企業的「道」。
2、評價企業文化好壞主要看其是否具有競爭力
文化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企業文化是真正解決企業問題的價值理念,並不是為了好看而包裝的企業價值理念,所以企業文化是在現實中形成,是做為實際的需要而發展出來的。
判斷企業文化是否具有競爭力主要幾個方面考察:企業理念、企業制度規范、環境適應性等,具體可參考Yintl文化競爭力診斷模型。
❹ 企業為什麼要學習道德經
不是企業要學習道德經,是企業要員工學習道德經。
企業文化,關鍵是員工有沒有文化。企專業有沒有道德屬,關鍵是員工有沒有道德。員工有沒有道德,也能看到企業文化如何。
企業文化好不好,關鍵看企業的領導是如何引導企業和企業員工的。
員工有道德,企業有道德,企業才會興旺。
❺ 什麼什麼的企業文化用什麼詞來修飾
】「取勢,明道,優術」。當我們讀到這句話時,會首先感到其中透漏出一種大道至簡,大音無聲的企業經營理念。 但是深入思考, 「取勢,明道,優術」對一個企業的指導作用,不僅僅是作為一個經營理念或者指導思想來看,它對一個企業的影響,其實同這個企業的文化根源相聯系。「取勢,明道,優術」實則具有企業文化的管理內涵。一個企業能夠深刻了解自己的企業文化,並以文化來解讀「勢」,「道」,「術」,自然能夠達到一種「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
既然說「取勢,明道,優術」同企業的文化有著深刻的聯系,那麼下面就讓我們追本溯源,進行進一步的闡釋。在查閱相關學者對此句話的考證後,發現其最初來自於《道德經》和《孫子兵法》。
❻ 如何將國學核心價值融入企業文化
希望這篇摘自網路的文章對您有所幫助。
傳統文化(國學)在國有企業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作者:捷盟咨詢副總裁 付立紅
捷盟高級咨詢顧問 陳 鑒
「十八大」報告再次強調了文化強國的作用,報告第六部分「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將文化建設作為單獨一部分作了全面闡述;提出要「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將弘揚民族精神放在文化建設的突出位置,並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汲取了敬業、誠信、友善等傳統文化價值。
而企業文化建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十八大報告精神,立足於國有企業文化建設現狀,筆者認為在國有企業的文化建設中也應充分發揮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的作用。國有企業文化建設一樣既要弘揚時代精神,也要弘揚民族精神,繼承和發揚優良的傳統文化價值。
一、企業文化的共性
文化是一個群體,包括民族或國家,在長期的歷史中形成的共同價值觀、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的總和。廣義的文化概念還包括建立在價值觀基礎上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各個民族和國家的價值觀、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和制度不盡相同,由此構成文化上的千差萬別。但因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的不同則構成文化的本質不同。另外,文化既具有高度的穩定性,也會自發地或因與其它文化的交流而不斷變化。但如核心的價值觀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就可以認為兩者歸屬於同一文化。
文化的影響無所不在,具有普遍性。群體中的次級組織與個人都會受到該群體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無可逃遁。企業作為一個經濟組織,其價值觀念、組織規則、人際關系和經營模式無不受到民族文化的深層影響,構成了該民族企業文化的共性。因而,企業文化的共性主要受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固有文化,也就是傳統文化的影響;而企業文化的個性則主要來自於企業家和企業發展歷程的影響。
企業文化,或稱組織文化(Corporate Culture或Organizational Culture)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人研究日本企業的管理經驗後提出的一個管理范疇的概念。美國人在研究日本企業成功的奧秘時發現:日本企業的成功是一些無形的東西在起作用,如員工對企業的忠誠與歸屬感、集體榮譽感、恥感文化等,而非技術、資源、設備這些因素。他們最後將這種無形的東西歸結為企業文化。
可見,企業文化首先是以企業群體的文化呈現在人們現前的,首先研究的是日本企業共有的文化現象和內涵,而不是研究一個具體企業的文化。隨著企業文化研究的持續和擴大,才應用到具體的企業上;自覺地開展企業文化建設,提煉出單個企業的文化特色,以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影響力,推動企業更好的發展。
所以,企業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個性。處於同一個國家、同一個地域的企業,處於同一行業的企業,在企業文化上會呈現出一些共性。體制相同的企業,在企業文化上也會呈現出一些共性,國有企業、私營企業各有不同的企業文化共性;而企業家的特質和企業的發展歷程又會使得企業文化呈現出鮮明的個性。當然,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國與國之間經濟交往的過程中必須伴隨著文化的碰撞,交流與融合,外國文化也會對一些涉外業務較多的企業的文化形成產生一定的影響。
但在所有影響企業文化的因子中,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的影響無疑是最大的,對所有的企業都具有普遍性的影響,形成一個國家所有企業的文化共性。而對於國有企業來說,體制對企業文化又具有普遍性影響。因而了解和把握本土傳統文化和國有企業體制是企業文化建設非常基礎性的研究內容。
二、本土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形成的影響1、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觀
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主,以釋道思想為輔。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是「忠」與「孝」。這是與傳統中國社會的小農生產方式和大一統政治制度相適應的。小農生產方式的根本特點是以家庭或家族為最基本的經濟單位。儒家的「孝」不僅要求子女尊重與服侍父母,還要求成年子女服從父母的權力。「孝」是「父權」的價值依據。除了「孝」以外,儒家還有「節」和「悌」兩個調節家庭關系的價值,「節」是要求妻子服從丈夫,所謂「夫權」;「悌」是要求弟弟服從哥哥,年幼者服從年長者。可見,儒家調節家庭關系的價值都是單向的,都是要求子女或妻子盡義務,而沒有強調父母、丈夫和兄長的責任。如是,儒家通過「孝」、「節」和「悌」,通過「父權」和「夫權」就建構起了家庭這個社會最基本單元,也是傳統社會最基本的經濟單元的內部秩序。
但小農經濟單元具有非常強的自足性,大多以村落形態聚居,與外部的交往非常少,各部分的聯系非常弱,無法直接聯結為一個整體,形成政治共同體,提供秩序和防務。而藉助於皇權或君權則可以間接地將這些分散的村落聯結起來。那麼,儒家的「忠」就為皇權提供了價值依據。「忠」是以「孝」和「節」為底樣,將子女對父權的服從,妻子對丈夫的服從投射放大到臣民對皇權的服從上。
另外,傳統社會還有個「義」的價值觀。「義」發源於儒家的「悌」,而盛行於江湖。是將那些游離出宗法家族和皇權之外的人聯結起來的價值觀。「義」比擬「悌」將非血緣關系的人結為「異姓兄弟」。總之,儒家文化中無論調節家庭關系的「孝」、「節」、「悌」價值,還是調節非血親關系的「忠」、「義」價值,都是基於血親關系或比擬於血親關系。
由「忠」、「孝」、「義」等基本價值觀,傳統文化又衍生出其它的諸多價值。如傳統文化提倡人與人之間的有序和諧,提倡人與自然的和諧;尊敬老人,尊敬師長;謙遜好禮,寬恕待人,重諾守信;勤儉節約、克己奉公,等等。
那麼近代以來,為了凝聚所有的力量抵制西方勢力對中國的干涉,通過「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國消除了儒家「孝」和「節」的價值,摧毀了「父權」和「夫權」。此後「孝」的價值就不再包含服從父母的權力了;而「忠」的價值就轉化為忠於國家與愛國主義,相應的,皇權或君權就轉化為國家權力。同時,過去父母對子女所擁有的權力,丈夫相對於妻子的權力就轉交給了國家,如包辦兒女婚姻的權力就曾一度轉移到了國家那裡。換句話說,傳統中國人受到「君權」和「父權」的管轄,妻子還受到「夫權」的管轄,而現代中國人就只受到「君權」的管轄。但因為現代社會擁有更先進的技術與組織手段,現代「君權」的管轄比過去的「君權」、「父權」和「夫權」的總和更有成效。
實際上,儒家思想雖然在近現代遭到了嚴重打擊,但主要集中在「孝」上和「節」上。其它價值並沒有遭到什麼沖擊,仍延續了下來,甚至得到強化,現在仍支配著國民的行為。這些價值一直在發揮巨大的作用,仍然是凝聚力量和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准則。
2、傳統文化如何影響企業文化的形成
傳統文化因襲相傳,無所不在,對生活於其中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從而也會影響到企業文化的形成。總而觀之,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具有普遍性、長期性、深層次和潛移默化的影響。
第一,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形成的影響具有普遍性
傳統文化對生活於其中的每個人都具有深刻的影響。每個人從小到大,在家庭、在學校、在社會無時不刻都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企業是由人組成的。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行為方式都會通過員工的參與熔鑄進企業文化之中,因而傳統文化對員工的影響必然會反映在企業文化中。所有的企業,都會打上傳統文化的烙印。這種影響是普遍性的,從而構成中國企業的文化共性。
第二,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的影響具有長期性
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的影響並非短暫的,而是長期的。在一個企業誕生之前,這種影響就已經體現在企業的組建者身上了,他們會將傳統文化的影響帶給企業。繼之,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也仍然會受到傳統文化的持續影響。在企業的內部運作和與外部的交往中,仍然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
第三,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的影響是深層次的
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的影響位於企業文化的深層。比較兩個中國企業的文化,它們的共同之處總是多於中國企業與外國企業間的共同之處;同理亦然,中國企業間的文化差別總是小於中國企業與日本企業或美國企業間的文化差別。這說明本土傳統文化的影響一定是位於企業文化的最深處,是企業文化最基本的內容。
第四,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的影響方式是潛移默化的
傳統文化無所不在,無遠弗屆,如水一般,潤化萬物。以潛移默化,不知不覺、潤物無聲的方式影響人、塑造人。對企業文化的影響也同樣如此。
三、體制及其演變對國有企業文化的影響
國有企業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戰略性和基礎性的作用,並承擔和履行著重要的社會公共職能。國有企業的文化一樣也會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同時也會受到體制的反作用。體制的變化也會帶來國有企業文化的變化。
我國國有企業自改革開放以來,進行了多次體制改革,從而從計劃經濟下的「單位制」,歷經擴大經營自主權改革階段、制度創新和結構調整改革階段,到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亦即公司制。下面著重分析一下計劃經濟下的「單位制」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公司制」對國有企業文化的影響。
1、計劃經濟下的「單位制」
計劃經濟下,國有企業不僅是一個經濟組織,還是一個社會組織,擔負著經濟、政治和社會的多重職能。除了組織職工生產外,國有企業還負責對職工行使部分行政管轄權。因在當時國有企業和機關通稱為「單位」,我們姑且將這種體制稱為「單位制」。
與「單位」最接近的組織形態,應當是「部落」。首先,單位與部落一樣,是一個相當封閉的組織。這種封閉性一是表現在與外部的交流和交換很少,二是成員缺乏流動性,成員終其一生都是同一組織的成員,而且子女通過接班頂崗的方式也大多留在了同一企業內。三是成員工作和生活領域高度重合鄰接和密不可分。成員住房由組織分配提供。一般住房所在地與工作所在地緊鄰。而對於那些坐落在偏僻地區的國有企業,封閉性則更加突出。
其次,單位與部落一樣,對其成員具有很大的管轄權與負有諸多責任。單位與部落一樣要組織生產,要參與到成員的非生產性活動之中,並對成員的行為具有很大權力,如以前員工的婚姻須要徵求單位的意見。許多大型國有企業,甚至辦有從幼兒園到高中的教學體系,有醫院、有公安局、消防隊,甚至還有火葬場。職工退休後的養老也靠單位。
第三,在單位和部落中,雖然家庭不再是一個基本的經濟單位,但家庭仍然被包含在組織中,家庭成員都在同一組織中生產與生活。
第四,單位和部落一樣,是共同生產與共同分配,而且分配都具有均等化傾向。差距不是很大。
當然,單位與部落也有很大區別。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原始部落或游牧部落具有流動性,不定居。而單位則具有固定的場所,工作地和居住地都是固定的;二是部落作為一個組織具有高度的自主權。而在計劃經濟下的單位卻幾乎沒有自主權,其領導的產生和生產經營均由上級主管部門決定。三是單位制還承擔著政治功能,負責對員工的政治思想教育,以讓員工在政治上與國家保持一致。
單位制下,員工的學習、工作與生活都與企業息息相關,生老病死都需要企業的深度介入。因而毫無疑問,國有企業員工對企業有很強的歸屬感和依賴性。這是計劃經濟下國有企業文化的最顯著的一個特徵。除此之外,「單位制」對國有企業文化還產生了保守懈怠,追求平等化,集體主義等影響。在激勵員工上更注重精神的作用,而忽視物質的作用。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公司制」
國有企業轉變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公司制」後,與計劃經濟下的「單位制」相比,就成了主要是一個經濟組織,企業不再參與和干預員工的生活,不再具有社會管理職能。通過主輔分離、下崗分流、減員增效、社保醫保轉為社會統籌等改革,將過去所承擔的社會職能全交給了ZF。但國有企業的政治功能仍然保留了下來,只是有較大的弱化。現在的國有企業在組織架構上一方面採用了董事會、監事會與股東大會等現代公司制度,另一方面也保留了黨組織。這賦予了國有企業文化新的內容,但過去的影響也並沒有完全消失。
市場經濟環境中的國有企業,面臨著競爭。即便國有企業不同程度具有壟斷性,也會面臨一些競爭壓力。這些競爭是多方面的,不僅包括市場的競爭,還包括人才的競爭。這就打破了國有企業過去的封閉性,變得開放,加大了員工的流動。這些變化就促使國有企業員工變得開放、進取,更願意參與競爭和迎接挑戰,更注重個人的作用,對分配差距更具有接受性。在員工激勵上,更注重物質的作用而忽視精神的作用。
但與私營企業相比較,國有企業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還是要強些。國有企業給員工提供了更好的福利和保障,特別是那些效益好的大型國有企業。因而,現有國有企業員工仍對企業保留有一些歸屬感和較強的依賴感,也還殘留了一些追求分配均等化的傾向。
四、充分發揮傳統文化在國有企業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文化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發揮作用。但文化的作用有自覺不自覺之分。顯然,自覺地通過企業文化建設來發揮企業文化的作用,要大於不自覺狀態下企業文化所發揮的作用。而自覺地發揮企業文化的作用,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充分發揮傳統文化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對於國有企業,也是如此。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粹取和發揚傳統文化價值
要善於粹取企業文化中的傳統文化價值,並結合企業其它方面的特點,提煉出企業文化的理念體系並加以闡釋宣揚。一些優秀的國有企業在這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範例。它們深度發掘傳統文化價值,將企業文化建設作為企業、創新、變革、轉型和管理的驅動力,非常值得學習借鑒。
例如,北京市自來水集團有限公司提煉出的「京水」文化體系,就完美地結合了傳統文化與行業文化的內涵。其企業精神「柔善清和」源自《道德經》,寓意「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於水」和「水利萬物而不爭」的傳統文化價值取向。
北京糧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提煉出的「京糧」文化,提出了「為民承重,興糧富國」的企業使命、「糧比天大,信比物重」的企業價值觀。也蘊含了「民以食為天」,「以人為本」等傳統文化價值。
有著悠久歷史的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提煉出的文化體系更具有濃郁的傳統文化色彩。他們提出建立了「以仁為根,仁德至上的善待文化」,「以義為上,義利共生的誠信文化」。並制定了諸多文化建設的具體舉措,如繼承「師帶徒」的傳統來培養人才,建立大師工作室,在文化交流上聯手孔子學院傳播中醫葯文化等。
2、運用傳統經典語句來表達和闡釋企業文化
要善於借用傳統經典語句來闡釋企業文化理念。筆者認為,用傳統經典語句來表達和闡釋企業文化理念有三個優點:一是內涵深遠,有典可據;二是高度凝練,典雅簡潔;三是朗朗上口、易記易述。在這方面,也有不少優秀之作。例如,山東高速股份有限公司的「和暢」文化,「和暢」一詞就取自於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序》,用來描述山東高速股份有限公司的企業文化十分貼切,其傳播語「惠風和暢,大道行遠」也借用了古典用語及其內涵。
而要用傳統語句來闡釋企業文化,首先就要求企業文化工作者要熟悉了解我國的傳統典籍,如《易經》、《論語》、《道德經》和《莊子》等。這樣才能了解傳統文化價值,從中得到靈感和從中擷取經典的用語;
其次,要熟悉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學及審美取向。我國的傳統的審美取向是推崇寫意而非寫實,詩與畫都是如此。筆者認為,企業核心價值和企業精神等企業文化理念的提煉與古典詩詞創造有相通之處。在提煉企業文化理念時可以借用詩詞鑒賞的一些標准。如王國維提出的「境界說」就可以用來評價企業文化理念有無「境界」,「境界」的高低;詩詞創作中,有「隔與不隔」之說,也可以用於判別企業文化理念是否貼切真切和易於理解;還有,詩詞創作有「忌穿鑿」一說也適用於企業文化理念的提煉;此外,詩家認為,詠物詩貴在「不即不」,意思就是詩句既不能脫離所詠之物,但又不能完全停留在物的層次上,要有所引伸和提高,這樣才出境界。這也很適用於企業文化理念的提煉。
❼ 《道德經》中提及的管理四境界,你喜歡哪個境界
老子在《道德經》里有這樣一段話: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從管理的角度看,這段話蘊藏了老子哲學里的四重管理境界。「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諄諄告誡君王,依道而行,方能垂衣拱手而使天下太平。那麼,老子認為的四重管理境界究竟是什麼呢?下面讓小編一一詳細解讀。
境界一:太上,不知有之。
釋義:最好的統治者,人民並不知道他的存在。
在老子的觀念里,最好的統治者是「無為而治」的,君王隱身於背後,從來不幹涉百姓的事情。百姓只知道有上面有個君王而已,從來不會有什麼交際,個個依道而行,事情自然而然的推進。
如上所述,賢明的君王真的就是「無為」嗎?什麼也不用做嗎?當然不是,在老子看來,無為並不是什麼也不用做,而是要遵循規律,依道而行,不悖於道。
因此,賢明的君王在「無為」之前至少要制定一套可行的制度,這套制度就是「道」,百姓依道而行,井然有序。此外,君王還應做三件事:一是不會因為個人慾望破壞制度叨擾百姓;二對於偏道者予以糾正,但適可而止;三則是「功成而不居」。
歷史上的隋煬帝就屬於第四等管理者。在「道」的層面,隋煬帝昏庸無道,只為自己享受不為百姓謀福利。隋煬帝年年出巡,曾三游揚州,兩巡塞北,一遊河右,三至涿郡,還在長安、洛陽間頻繁往還。在位十餘年間征夫千萬人次大興土木,役死者過半,造成「天下死於役」的慘象。在「德」的層面,隋煬帝荒淫無度,酗酒好色,為人所不齒。在「法」的層面,史書記載隋煬帝「受賞者莫見其功,為戮者不知其罪」,濫用法令,賞罰不公。道、德、法都做不到,其下侮之,所以隋煬帝最終眾叛親離,被自己的親兵弔死,遺笑千古!
分享國學經典,學習古人智慧。《道德經》里的四重管理境界在今天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無為而治,道法自然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博學書院,卓越企業家國學智慧研修平台。通過與大家習閱這些國學經典,一起感受聖哲先賢思想和心靈的脈搏,助力個人和企業獲得更大發展。
❽ 可做企業文化的道德經句子
可做企業文化的道德經句子: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均。
❾ 儒家文化對企業文化形成有何借鑒
1.儒家以人性論為哲學基礎.主張以性善論為主的性多元論.這種人性思想符合現代管理學的人性假說.儒家的人性准繩以孟子[性善"論為主.又有荀子[性惡"論.還有董仲舒的[性三品"等性有差等說.輔之以宋儒的天命.氣質之性說和習氣可塑的理論.說明在人性本體的哲學問題上.儒家與西方管理學Y.Z理論的人性假說相一致.儒商以儒家的人性善和人性多元的人性思想作為管理的哲學基礎.以尊重人.相信人.發揮雇員的內在積極性.以[禮制"作為管理的主要手段.同時.儒商也很重視制度管理.如本世紀初宋則久經營的國貨售品所就規定的包括企業組織設施.財會管理.進貨管理.人事管理等完整的規章制度.確保了企業管理的高效性.在現代.企業管理仍然應該實行禮法兼用.以禮為主的管理方式.在相信和依靠職工的勞動積極性的基礎上.加強制度建設.強化勞動紀律.特別是提高職工的科學技術水平和能力.由於我國企業員工素質普遍較低.而且體現社會化大生產的科學管理也比較落後.因而科學管理是企業管理中不可逾越的重要環節.企業文化建設只能包含而不應取代科學管理.逐步走向管理民主化.決策科學化.財務公開化.行為合理化.
2.儒家以人本主義為管理哲學.符合現代管理理論和實踐的發展趨勢.儒商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范蠡.春秋時期就提出[擇人"和[不責於人"的用人原則.強調經濟人才的作用.在古代的晉商那裡.就創造出[經理制".發揮管理人才的作用.有些論者評述:[要說`用人不疑`和`知人善任`.晉商可以說是當之無愧."在企業經營中.儒商注重發揮人的第一因素的作用.並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把[得人心"作為發揮人的內在積極性的前提.因而千方百計地照顧本企業職工的切身利益.使職工心甘情願在為企業出力.儒商以人為本的管理哲學對現代企業管理具有重要的啟示.那就是企業管理要以人為中心.而對人的管理要以[得人心"為基礎.近些年來.西方管理學興起了[三P"理論.三P是指企業是為人的需要而存在和生產的(for the peopke).企業是依靠人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by the people).企業最重要的 資源是人和人才(of the people).也就是把人置於企業經營管理的中心地位.美國大企業家.全美食品同業公會主席法蘭西斯說:[你能用錢買到一個人的時間.你能用錢使一個人在一定的時間內.停留在一定的地方.你也能用錢在一天或一個小時內.買 到別人一定的肌肉動作.然而.你卻不能用錢買到熱情.買到主動 .買到忠誠.也不能買到一個人對事業的奉獻."
3.儒商家族結構的親情式管理具有極大的凝聚力.儒家文化是家國結構的宗法性文化.儒商企業在組織結構上家族特徵也十分明顯.儒商的管理是家族式的管理.中國古代工商企業之間.提倡[同鄉扶助".在經商要地建有[會館".組織[同鄉會".用以壯大勢力.所謂微商.晉商.贛商.粵商.閩商等商幫的形成.就是宗族社會在商業經濟領域的再現.在企業內部.老闆大多數喜歡僱用親戚.同鄉.把師徒關系看成是長.晚輩的關系.提倡[孝",把徒弟之間的關系看作是兄弟關系.提倡[悌",宣揚企業內部[親如一家".這種管理結構對於企業的目標整合.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即便不是均由親戚.同鄉組成的大企業.也同樣是十分講究家族結構和親情式管理.如舊中國擁有16家分號.從業人員達500多人的瑞蚨祥布店.就將企業內部人員分為若乾等:東家.經理.吃股人員.內伙計.後事.伙計與東家有師徒關系.如果工作賣力.有可能[時來魚化龍".被東家提為經理或吃股人員.得到定期分紅.這就使雇員視瑞蚨祥為家.為其效力賣命.當時在瑞蚨祥就流傳著這樣的歌謠:[生願在蘇杭.死願在瑞蚨祥".在現代.企業管理當然不能搞[家天下".人們評述[家族式管理"只適應企業起步時期.是一種減少管理成本的有效方式.但卻不利於企業深入發展.特別是不適用於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組織.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出現.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家族制"企業管理文化.但是.吸取儒商親情式管理有利於增強企業凝聚力的一面.顯然是有意義的.
4.儒商靈活的經營戰略是現代企業管理智慧的寶庫.儒商不僅以道德經商為特色.而且突出地體現了經商的智慧.儒商是敢於並善於進行商戰的商人.一方面.以智慧經商必須有遠見卓識.判斷准確.部署得當.儒商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子貢.孔子稱贊他[臆則屢中".善於[求善價而沽".故其富可以與君王[分庭抗禮".范蠡提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的經營策略.十九年中三致千金.白圭提倡[樂觀時變".[人棄我取.人取我與".被奉為商人的鼻祖.另一方面.以智慧經商還要有超人的膽略和魄力.如包玉剛收購香港九龍倉.王永慶買斷台塑公司股權等.都冒著傾家盪產的危險.而他們則敢於面對風險的挑戰.在競爭中取勝.許多商賈總結了具體的經營秘訣.如:全聚得提出經營[三字經".即鴨要好.人要能.話要甜,胡開文墨店總結出[三不可"生意經.即祖法不可依.陳規不可循.老店不可畏.這些在現代企業管理中都可以拿過來為我所用.
5.儒商[顧客滿意"的經營方針體現了現代企業管理的最終目的.儒家經濟倫理精華主張[立人".[達人".[推己及人"的[利他"精神.儒商把這一原則轉換為[質量第一".[顧客至上"的管理原則.與現代管理實行的[CS"戰略是一致的.所謂CS戰略.就是讓顧客滿意(Consumer Satisfaction).從產品質量.品種.規格.到銷售服務的態度.環境以及售後服務等.都以顧客為出發點.質量第一.顧客至上.這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最根本的信條.儒商決不會因蠅頭小利傷害顧客.正如陸贄所說:[吝小失多.廉賈不處"(<陸宣公翰苑集*奉天請罷瓊林大盈二庫狀).早在本世紀初.冼冠生就以[本心.本領.本錢"三個立業之本為基礎.提出三個至上.即[信譽至上.顧客至上.質量至上".海爾集團根據TQM理論和ISO9000標准.創造了[CEO管理方式"(即[日清日高海爾模式").推行[高標准.精細化.零缺陷"的質量第一戰略.使海爾集團成為世界知名企業.古今儒商奉行的[顧客滿意"的經營方針.是永遠不會過時的.
❿ 將道德經的精髓融入企業會怎麼樣
道德經對做企業是很有用的,比如: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企者不立,跨內者不行。
三十七章 無為而容無所不為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這些基本規律對做企業作用很大,我在聽子桓私塾里餘子桓講這些時感覺有醍醐灌頂的感覺!
讓我自己講還真不好講,但其中如無為、跨度等一直對我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