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偵察與法治

偵察與法治

發布時間: 2022-01-26 18:43:37

⑴ 談談法治原則在偵查的過程中的意義 不少於三百字

偵查的法治原則,是指偵查立法、執法所應遵循的基本准則和要求版,它高於法律規則,權並對法律規則的制定和實施具有指導意義。在內容上,它往往由一國憲法、刑事實體法、程序法、警察法等相關法律加以確立,是刑事法治、程序法治和警察法治的復合體。按其適用范圍的不同,可將其劃分為一般性原則和具體性原則,前者是指適用於憲法或刑法、刑事訴訟法等基本法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原則;後者則指僅適用於偵查程序,僅對偵查活動具有指導和約束意義的原則。

⑵ 偵查學的具體措施

第一,我國應加強對偵查行為的外部控制。與西方國家的偵查程序相比,我國的偵查活動還沒有被納入司法審查的軌道。在公安機關偵查的案件中,所有的專門調查活動以及強制措施,除了逮捕是由檢察機關批准以外,其餘均是由偵查機關的行政長官決定;而檢察機關偵查的案件中所採取的專門調查活動以及強制措施則完全是由本機關負責人決定,不受任何外部的控制。這種行政活動式的運作方式不僅缺少對偵查活動的事前制約,使得偵查活動的合法性得不到保障,而且由於沒有中立的裁判者,缺少對偵查活動的事後審查,犯罪嫌疑人的權利遭到侵犯時也得不到有力的救濟。筆者認為,如果將偵查機關強制性偵查行為的審查權交於檢察機關行使,不僅於法有據,而且與偵查對及時性原則的要求不相沖突。當然,我們也應當看到,在我國檢察機關盡管屬於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事實上卻主要肩負著審查起訴、提起公訴和偵查部分案件的職能,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充當的是追訴機構的角色,這使其有時難以保證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審查偵查活動的合法性。筆者認為,為了使犯罪嫌疑人的權利得到有效保障和救濟,法律可以規定當犯罪嫌疑人認為檢察機關發放令狀不是站在客觀公正立場、有錯誤或違法時,可以向法院進行申訴,要求舉行聽證程序,由人民法院對檢察機關發放令狀的行為進行審查。這樣就不僅避免了法院對每個強制性偵查行為都要審查從而消耗大量司法資源的局面出現,而且還體現出司法作為維護社會公正最後一道屏障的作用
第二,我國應賦予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以沉默權,並確立非法證據的排除規則。刑事沉默權是現代法治國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中享有的一項基本權利,是刑事司法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刑事司法正當程序的一項重要保障。在我國確立沉默權制度是促進國內刑事訴訟制度的民主化和履行國際法義務的雙重需要。首先,確立沉默權有利於加強對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基本人權的程序保障,促進中國刑事訴訟制度的進一步民主化。沒有沉默權,就意味著一個人只要涉嫌犯罪而受到追究,在訴訟過程中就有義務協助偵查、起訴機關查明「自己的罪行」,偵查、起訴機關收集證據、證明犯罪事實的責任就會在相當程度上轉移到受到追究的人身上。這樣,只要強大的政府或者把持偵查、起訴機關的決策官員希望追究某個人的刑事責任,這個人就無論如何也難逃罪責,不管他事實上是否有罪。這種刑事程序必然是野蠻專橫的,而不可能是民主的、法治化的。其次,確立沉默權制度是我國履行國際法義務的需要。沉默權是國際公認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作為人而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之一,我國政府簽署的《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4條第3項規定,任何受到刑事指控的人有權「不被強迫自證其罪或供認罪行」,這就意味著不論是在法官面前還是在偵查、起訴官員面前,受到刑事追究的人都沒有供述自己罪行的義務,而享有自由決定是否供述的權利。
那麼,在我國是確定完全的或絕對的沉默權還是相對的沉默權,立法時要進行理性的選擇——既要考慮到人權保障,又不能忽視打擊犯罪、提高訴訟效率的需要。針對我國現實狀況,考慮到公共安全,筆者認為在原則上確立沉默權的同時,有必要對以下幾種情況進行一定程度的限制:
(1)在犯罪嫌疑人身上、住所發現犯罪證據的;
(2)有證據證明犯罪嫌疑人在案發現場的;
(3)團伙、有組織犯罪中,有證據證明重要成員對其他成員的有關犯罪事實了解的。
在以上這幾種情況中,犯罪嫌疑人不能保持沉默,必須對有關的犯罪事實或其他成員的有關事實進行陳述。當然,僅憑犯罪嫌疑人保持沉默不能作為對被告人有罪的證據,對被告人的定罪量刑要結合其他證據,定罪的標准依然要達到「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
第三,我國應賦予偵查階段的律師辯護人地位。根據1996年修正的刑事訴訟法第75條和第96條的規定,我國法律第一次允許律師可以在偵查階段介入並同時賦予律師在偵查階段享有六項訴訟職能。具體是: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咨詢;代理申訴、控告;為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申請取保候審;向偵查機關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會見在押犯罪嫌疑人;對公安機關採取強制措施超過法定期限,有權要求解除強制措施。這一方面的改革較之1979年的刑事訴訟立法無疑是一個重大的突破。需要說明的是:前三項職能不屬於辯護律師獨立的訴訟職能,僅是律師為犯罪嫌疑人所提供的法律幫助,後三項職能才是律師在偵查階段所具有的訴訟權利。律師的提前介入增強了犯罪嫌疑人的防禦能力,它標志著我國具有超職權主義特點的偵查階段已經開始逐漸吸收當事人主義的合理成分,由以前的純行政性向訴訟性轉化,這對於犯罪嫌疑人的人權保障具有深遠的意義。然而,雖然修正後的刑事訴訟法規定了律師有權在偵查階段介入,但實際上這種介入只是一種有限的介入。在上述律師享有的幾項訴訟權利中,除了會見權之外,其他范圍的權利實際上都不具有辯護的職能,即使是會見權的行使也會受到種種限制,比如會見的機會難、會見的時間短、會見的效果差等等。正因為律師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幫助時經常會受到來自追訴機關的種種限制,因而律師擴大了的權利徒有虛名。造成這樣一個局面的關鍵原因,便是我國立法還沒有明確律師偵查階段辯護人的訴訟地位。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來看,只有把該階段律師的訴訟身份界定為辯護人,才能合理地闡釋律師在偵查階段發揮的職能作用。而且,從世界范圍來看,無論是當事人主義國家還是職權主義國家,均在法律中明確賦予了律師在偵查階段辯護人的地位。另外聯合國《關於律師作用的基本原則》規定了律師參與刑事辯護最低限度的標准:「所有的人都有權請求由其選擇的一名律師協助保證和確立其權利並在刑事訴訟的各個階段為其辯護。」因此,在偵查階段賦予律師辯護人的地位,不但符合我國加強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防禦能力,實現控辯平等的刑事訴訟改革目標,也符合世界日益重視對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人權保障的發展趨勢。
第四,我國應加強對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權的保障。在我國,犯罪嫌疑人的被羈押率很高,實際羈押時間亦較長,而取保候審與監視居住這些非羈押措施卻未能得到充分適用。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多被限制與剝奪的現狀,與現代無罪推定原則以及人權保障思想是背離的。為保障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審前羈押是必要的,但應該堅持必要性與比例性的原則,避免不必要的羈押給當事人造成不應有的損害以及給國家帶來人力、財力的浪費。為此,一方面公安司法人員應轉變觀念,增強人權保護意識;另一方面,也應逐步完善非法羈押措施,主要是指取保候審制度,充分利用非羈押手段保護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權利。
具體而言:
⑴ 應當保障犯罪嫌疑人不受任何非法逮捕與羈押的權利。要求偵查人員在實施強制措施時必須嚴格遵守法律的規定,不得非法逮捕或羈押任何人;
⑵ 應當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知逮捕、羈押理由的權利。法律應規定,公安、檢察機關依法實施逮捕後,應當在短時間內告知被逮捕人逮捕的理由以及法律與事實根據,並應告知其所享有的權利;
⑶ 應當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及時帶到司法機關的權利。公安、檢察機關逮捕犯罪嫌疑人後,應及時將其帶至偵查機關,並審查是否需要實行羈押;
(4) 應當保障犯罪嫌疑人有暫時被釋放的權利。審前羈押的目的原本是防止犯罪嫌疑人實施妨礙訴訟的行為或重新犯罪,以保證訴訟的順利進行。但從保障人權的高度看應避免不必要的羈押,使羈押成為不得已而採取的措施。為此,應建立和完善無條件釋放及取保候審制度,以保證大部分犯罪嫌疑人在非羈押狀態下等待審判;
⑸ 應當保障犯罪嫌疑人對羈押提出異議的權利。應制定具體的規定來保護被羈押犯罪嫌疑人的這一權利。比如允許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及其律師在羈押期內可以隨時向審查人員提出因羈押不合法或羈押理由消失而要求釋放或取保候審的申請,偵查人員應盡快審查並做出決定;
⑹ 應當保障犯罪嫌疑人在合理時間內接受審判的權利。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了偵查羈押期限,同時規定羈押期滿應當解除羈押或者變更為取保候審或監視居住,這有利於保護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在合理時間內接受審判的權利。將羈押期限限制在「合理時間內」是我國立法要解決的課題,而在實踐中必須嚴守法定的羈押期限;
⑺ 應當保障犯罪嫌疑人因受錯誤羈押獲得賠償的權利。雖然我國1994年制定並於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國家賠償法》對被錯誤拘留或錯誤逮捕的犯罪嫌疑人的賠償做了具體規定,但我國還應設立專項的賠償基金作為國家財政預算,同時被羈押犯罪嫌疑人的休息權、醫療保障權等應得到切實保護,國際司法准則規定的被羈押者所應享有的待遇,我國立法也應予以有效保障。
在現代刑事訴訟程序特別是偵查程序中,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是一對永遠也無法調和的矛盾,盡管無數學者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討,但兩者仍然呈現一種此消彼長的態勢。從世界范圍內刑事訴訟制度發展的整體趨勢來看,在懲罰犯罪過程中進一步尊重個人的正當權益,不斷擴大和切實保障訴訟參與人的法定權利,乃是中外學者公認的國際性趨勢,以最小限度的侵害人權的代價,收到最大限度的懲罰犯罪的效果,是各國刑事訴訟制度發展過程中孜孜以求的理想,當然,這同樣也應該成為我們的奮斗目標!

⑶ 偵查是什麼意思

偵查,是指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偵查機關為查明案情,收集犯罪證據材料,證實和抓獲犯罪嫌疑人,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責任,依法採取的一系列專門調查手段和強制性措施。

偵查是一種具有特定活動內容和目的要求的訴訟活動,對隨後進行的起訴、審判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和影響,成為刑事訴訟過程的重要內容和基礎環節。

偵查的主要任務是查明案件事實。 刑事訴訟可分為偵查、起訴和審判三大程序階段,偵查活動主要在偵查階段進行,但在起訴和審判階段,如果認為案件事實尚需進一步查明,依法可以進行補充偵查。

(3)偵察與法治擴展閱讀:

偵查權只能由依法具有偵查權的機關即法定偵查機關行使,法定偵查機關主要是指公安機關(包括國家安全機關)和人民檢察院等。依法不具有偵查權的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被禁止行使偵查權。

偵查是具有特定主體資格的機構和人員的活動,這種特定的主體資格由法律來規定和認可。在我國,能夠進行偵查的機關只能是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國家安全機關、監獄、軍隊保衛部門,其他任何機關、團體或者公民個人都無權行使偵查權。

⑷ 偵查學的法制化

偵查是國家專門機關為保障法律實施而進行的一種活動,因此必須堅持遵守法制的原則。但是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中國學者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比較少,也比較抽象。隨著中國法制建設的發展,特別是在刑事訴訟法、刑法修改前後和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的口號之後,學者們加強了對偵查法制化問題的研究。
在宏觀的角度上,有的學者全面論述了「依法辦案」的問題,指出「偵查中嚴格執法,依法辦案,關鍵問題是增強偵查隊伍的法制觀念,提高法律意識、法律素質和執法水平」;有的學者從「科學辦案」的角度論述了提高執法科學性必須以堅定的法制觀念為基礎;還有的學者認為學科名稱從「偵察」到「偵查」的轉變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中國偵查工作向法制化的進步。
在微觀的角度上,學者們主要結合刑事訴訟法修正對偵查工作的影響進行研究。一些學者論述了自偵工作、預審工作在刑事訴訟法修正後的困難與對策,提出了加強對修正後刑事訴訟法的學習、理順辦案制度的具體措施;有的學者分析了訊問、搜查等具體偵查措施中的依法辦案問題;有的學者對違法取證現象進行了剖析,提出應結合中國具體司法實踐和參考世界訴訟的某些觀念,確立一套取證規則;有的學者探討了提高偵查人員的法律意識、法律素質、法制觀念和執法水平等問題;此外,偵查監督也是學者們討論的熱點。

⑸ 律師在偵查階段可以依法從事的行為是

法律分析:偵察階段是案件的開始,犯罪嫌疑人此時已經被羈押,此時嫌疑人已經失去人身自由。律師在偵查階段能做這些事情: 1、可以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幫助;代理申訴、控告;申請變更強制措施;向偵查機關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和案件有關情況,提出意見的權利。 2、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會見和通信的權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三十八條 辯護律師在偵查期間可以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幫助;代理申訴、控告;申請變更強制措施;向偵查機關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和案件有關情況,提出意見。

第四十一條 辯護人認為在偵查、審查起訴期間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收集的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或者罪輕的證據材料未提交的,有權申請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調取。

⑹ 偵查犯罪活動的需要公安機關的人民警察可以依法執行什麼或者其他強制措施

因為偵查犯罪活動的需要,公安機關的人民警察可以依法執行拘留逮捕或者其他刑事強制措施。

⑺ 法治與法制的區別

1、意思不同。

法制:狹義的法制,認為法制即法律制度。詳細來說,是指掌握政權的社會集團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法律和制度。廣義的法制,是指一切社會關系的參加者嚴格地、平等地執行和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原則和制度。

法治: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

2、出處不同:

法制出自現代作家巴金的《作家要有勇氣,文藝要有法制》:「這就說明發揚民主要講兩方面,一方面要講勇氣,一方面還要有健全的法制來保障。」

法治出自春秋時期晏子的《晏子春秋·諫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狹於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白話釋義:原來的國君桓公統治的土地比今天小,但是他整治法的統治,擴大政治與教化,所以稱霸諸侯。

(7)偵察與法治擴展閱讀:

法治與法制:

兩者都強調了靜態的法律制度以及將這種靜態的法律制度運用到社會生活當中的過程。

兩者最大的不同表現在:法制的概念不包含價值;法治包含了價值內涵,強調了人民主權。

法制只是強調形式意義方面的內容,而法治既強調形式意義的內容又強調實質意義的內容。法制更偏重於法律的形式化方面,強調「以法治國」的制度、程序及其運行機制本身,它所關注的焦點是法律的有效性和社會秩序的穩定。

這也正是法治的第一方面(形式意義的法治)所要求達到的目標。由此可見,法制是法治的前提條件和基礎。沒有法制,也就談不上法治。但另一方面,僅僅強調法律的形式化方面,還並不能揭示法治(尤其是實質意義的法治)的更深一層的內涵。

⑻ 為偵查犯罪活動的需要公安機關的人民警察可以依法進行什麼或者其他強制措施

為偵.查犯罪活動的需要,公.安機.關的人.民.警.察可以依法執行拘.留、搜.查、逮.捕或者其他強.制措施。

⑼ 請問現在法治在線播放警察偵查時那段背景音樂叫什麼怪好聽的

SCARSONG

熱點內容
福建水路交通管理條例 發布:2025-02-08 21:06:26 瀏覽:729
刑法哲學下載 發布:2025-02-08 20:14:30 瀏覽:630
法院小段子 發布:2025-02-08 20:01:44 瀏覽:252
王田律師 發布:2025-02-08 19:59:53 瀏覽:891
法律碩士填寫報考院校 發布:2025-02-08 19:58:12 瀏覽:393
密室免責聲明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08 18:29:32 瀏覽:716
雙方協議書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8 18:29:32 瀏覽:758
勞動法對臨時年齡工規定 發布:2025-02-08 18:23:50 瀏覽:467
職場倫理道德 發布:2025-02-08 18:23:15 瀏覽:487
老婆出軌保證書怎麼寫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08 17:52:03 瀏覽: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