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和巴赫
『壹』 巴赫和奧芬巴赫有關系嗎,有的話是什麼關系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同作曲家亨德爾和泰勒曼齊名。巴赫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創作使用了豐富的德國的音樂風格和嫻熟的復調技巧。他的音樂集成了巴洛克音樂風格的精華。並被尊稱為西方「現代音樂」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約克·奧芬巴赫 (Jacques Offenbach,1819-1880),法國作曲家、古典輕歌劇創始人之一。原籍德國,科隆猶太教堂樂師之子。從小學習大提琴,1833年入巴黎音樂學院,一年後退學,到喜歌劇院任提琴手。1839年初次以戲劇音樂作曲家的身份出現。一生為巴黎各劇院寫過一百零二部舞台音樂作品,大多數是輕歌劇,曾雄霸巴黎樂壇;有些還借題發揮,以巧妙的筆觸對時政與第二帝國「上流社會」的資產階級風尚進行諷刺。他被認為是一位真正懂音樂美,閃耀著音樂精神的罕見的作曲家。其代表作有輕歌劇《地獄中的奧菲歐》、《美麗的海倫》、《格羅什坦公爵夫人》以及浪漫歌劇《霍夫曼的故事》(遺作)等
這兩個人相隔1個世紀,真的什麼關系都沒有哦。
『貳』 談談巴赫在音樂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巴赫(巴哈)(1685~1750),最偉大的德國作曲家之一,以創作《勃蘭登堡協奏曲》、《b小調彌撒曲》、《平均律鋼琴曲集》、以及大量的教堂音樂和器樂曲而著稱。他把前人發展起來的主要風格、形式和傳統概括地加以研究並匯集在一起,使之更加豐富多彩。他的先輩世代均為樂師,他的4個兒子均為作曲家,使得巴赫家族在德國音樂史上頗具傳奇色彩。與前人的作品相比,巴赫這種充滿宗教內容及復調音樂思維的作品更為廣闊地揭示了人的內心世界,但同時,他的音樂從來沒有脫離德國的音樂傳統。巴赫一生的主要功績:第一,把音樂從宗教附屬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來。音樂不總是歌頌上帝,也歌唱平凡的生命。 第二,他把復調音樂發展成主調音樂,大大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 第三,他確立了鍵盤樂器十二平均律原則。 第四,除了聲樂作品外,巴赫奠定了現代西洋音樂幾乎所有作品樣式的體例基礎。因此巴赫被後世尊稱為「西方音樂之父」。巴赫的音樂,可以說是構成歐洲音樂殿堂的一根重要支柱。對於整個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來說,巴赫的音樂成就,可以說是架在這座殿堂上的圓頂;對於其後的歐洲音樂發展來說,雖然直到19世紀巴赫才具有真正的影響力,但是這種影響力一旦產生,便對歐洲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只有當巴赫在新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具有新的文化意義時,他的音樂作品才對現代音樂具有「啟示錄」的意義。而對於後人來說,沒有研究過巴赫,就不可能理解歐洲音樂;未能深入研究過巴赫的作品,就難以成為一個嚴謹的、精通其專業的音樂家;若不能透過巴赫音樂純朴的形式、精練的技巧乃至宗教音樂形式上的「外殼」,體驗到巴赫音樂中蘊藏著的很深的思想情感,也就難以透徹地認識巴赫音樂的本質。
『叄』 我們通常說的巴赫是哪個大小巴和中的哪個
我們常說的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公元1685~公元1750)偉大的作曲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成功地把西歐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渾然溶為一體的開山大師。他萃集義大利、法國和德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曲盡其妙,珠聯璧合,天衣無縫。巴赫自己在一生中並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後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遺忘。但是在近來一個半世紀中他的名氣卻在不斷地增長,今天一般認為他是超乎時空的最偉大的兩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認為他是其中最偉大的作曲家。巴赫於1685年3月21日出生在今日德國中部杜林根森林地帶的愛森納赫。雖然這是一個小城鎮,可它的市民卻酷愛音樂。據說該市古代的城門上竟刻著「音樂常在我們的市鎮中照耀」的字樣。並且中世紀的吟歌者經常手執豎琴,在這里吟唱詩歌並舉行歌唱比賽。瓦格納曾據此寫了著名歌劇《唐~豪塞》。而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也在此將《聖經》譯成德語。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樂世家,他的家庭早在他來世前許多年就已經在音樂界赫赫有名了。他父親是一位優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兩位是具有天賦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幾位是頗受尊敬的音樂家。對於具有極高音樂天賦的小巴赫來說,在這樣的家庭成長原是十分幸運的,然而命運之神卻偏要找些麻煩:他9歲喪母,10歲喪父,只得靠大哥繼續撫養。盡管家裡存放著大量音樂資料,可專橫的兄長就是不允許他翻閱學習,無論他怎樣苦苦懇求也無濟於事。小巴赫只得趁哥哥離家外出與深夜熟睡之際,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愛的曲譜一筆一劃地抄下來,歷時長達半年之久,因而大大損壞了他的視力。他的晚年在雙目失明中痛苦地度過,直至去世。一個年僅10歲且喪失雙親的孩子居然是以這種方式來向自己的家庭索取寶貴的知識,多麼可悲而又可敬啊!奇怪的是,如此高尚而執著的追求竟打動不了他的兄長--當他發現了弟弟的秘密時,立卻暴跳如雷,不僅無情地沒收了小巴赫的全部心血,而且還嚴厲地懲罰了他,毫無自省與憐憫之心。巴赫15歲時,終於隻身離家,走上了獨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妙的歌喉與出色的古鋼琴、小提琴、管風琴的演奏技藝,被呂奈堡米夏埃利斯教堂附設的唱詩班錄取,同時進入神學校學習。這里的圖書館藏有豐富的古典音樂作品,巴赫一頭鑽進去,像塊巨大的海綿,全力汲取、融合著歐洲各種流派的藝術成就,開闊了自己的音樂視野。為了練琴,他常常徹夜不眠,通宵達旦。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數十里去漢堡聆聽名家的演奏。回顧巴赫的成長道路,我們可以發現,他曾向許多有名的音樂家請教,但卻從未得到過一位正式的老師長期的指導。正因如此,他才如同一隻辛勤的蜜蜂,到處尋找與吮吸營養,成盡辛勞,在所不惜。後來,當有人問起他的藝術是怎樣才達到如此完美的境地時,他簡單而嚴肅地回簽:如果誰像我這樣下一番苦功,他也會達到同樣的境地。巴赫九歲喪母,十歲成了孤兒。由於他嗓音美妙,經濟拮據,少年時期靠獎學金進了在呂訥堡的聖·米歇爾學校。1702年他從聖·米歇爾學校畢業,翌年在一家室內樂隊當一名小提琴手。在隨後的二十年中,他干過許多行當。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風琴家而聞名,雖然他還是一位作曲家、教師以及樂隊指揮。1723年巴赫三十八歲時開始在萊比錫的聖·托馬斯教堂任歌詠班領唱,他在餘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擔任此角。18世紀上半葉的德國處於一種封建貴族割據的分裂狀態,一個城堡便有一國諸侯,領土不大的德國居然被瓜分在352個各自獨立的小國。大大小小的領主們為了炫耀自己的權勢與豪華,一般都設有歌劇團呀宮適樂隊。民間藝術家們為求生存,大都淪為宮廷或教會的樂工、奴僕(當時的德國,無論在宮廷還是教堂,都把樂師當作與勤雜工、看門人、廚師等完全相同的奴僕來看待),巴赫自然也在動難逃。盡管他輾轉各地,頻繁地更換工作地點,但媽終未能擺脫卑微的僕役地位。巴赫從未居過高位,不過總能養家糊口,他在有生之年遠不如莫扎特和貝多芬(甚至不如弗朗茲·李斯特和弗雷德里克·蕭邦)那樣馳名。並不是巴赫所有的僱主都能賞識他的才能。萊比錫教會希望能聘到一位「第一流音樂家」,只是他們未能雇上最初認定的兩位人選,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才讓巴赫擔任歌詠班領唱一職!但在幾年以前,他要辭去魏瑪公爵庭中的風琴手和首席小提琴手的職務,另謀新職,公爵對此耿耿於懷,結果將他投入獄中。巴赫度過了三個多星期的鐵窗生活,公爵終於慈悲大發,將他釋放。德國大劇作家、政論家萊辛曾經這樣講道:「天才即使不是生在極端貧困的階層,也是生在生活非常艱苦的階層里。老天好像臆要在這樣的階層里比其他階層里出更多的天才似的。確是如此。在巴赫的一生中,貧困與死亡像一對可怕的魔影緊緊相隨。他不僅從未享有富裕舒適的生活,而且從9歲起就因父母相繼去世而開始感受到死的陰郁,長大成人作父親後,又眼睜睜地將自己孩子中的11個送進墳墓(他先後兩次結婚,共生有20個孩子)。巴赫二十一歲時同他的叔伯二妹結為伉儷,他們一共生了七個孩子,但是當巴赫三十五歲時妻子不幸夭折。翌年他鸞鳳再續,可是他的第二個妻子非但不能幫助撫養頭七個孩子,反而又給他生了十三個。巴赫死後只留下九個兒女,其中有四個成為真正著名的音樂家。這的確是一個音樂天才之家!巴赫晚年為醫治眼睛曾兩次作了手術,結果不僅未能重見光明,反而摧垮了身體,終於在1750年7月28日離開了人間。巴赫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有將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組成《平均律鋼琴曲集》的一套48首賦格曲和前奏曲;至少還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鍵琴樂曲;23首小協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鳴曲;5首彌撒曲;3首聖樂曲及許多其它樂曲。總計起來,巴赫譜寫出800多首嚴肅樂曲。他的創作一般可分為三個主要階段——魏瑪時代(1708-1717),可以說是創作臻於成熟的階段;柯登時代(1717-1723),則是他創作的高峰期,許多貢獻卓著的作品都完成於這個階段;而萊比錫時代(1723-1750),是巴赫將宗教藝術推至最高境界的時期。巴赫篤信宗教,是個路德教徒。他希望他的樂曲為教會服務,他的大多數作品都是宗教音樂。他是最後一位偉大的宗教藝術家,他認為音樂是「贊頌上帝的和諧聲音」,贊頌上帝是人類生活的中心內容。他的音樂最初就是從被稱作贊美詩的路德聖詠而產生的。通過旋律可以看出作曲家結合了當時流行的通俗之聲。在音樂形式上他無意創新,而是把現有的形式推上頂峰。在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去世後的半個世紀里,他的音樂大體上無人問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那個時代的最偉大的音樂家——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極為欣賞巴赫的天賦)。新的音樂風格在發展,巴赫的「舊式」樂曲一時聲消音滅。但是1800年以後,人們對巴赫樂曲重新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從那時起,他的聲譽和名望與日俱增。在今天這個非宗教的時代里,巴赫遠比他在世期間的名望更高。一位兩百年前在風格和主題方面都被認為是舊式的作曲家,今天卻受到了廣泛的頌揚,這確是一件怪事,其原因何在呢?首先,一般認為巴赫是所有著名作曲家中水平最高的藝術家。他諳熟他的時代的所有音樂形式,並對其中任何一種都能運用自如,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例如他對旋律組合法(同時演奏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曲調的方法)在藝術上的精通程度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此外,他的管弦樂作品邏輯性強,變幻多樣,主題貼切感人,旋律豐富多姿,因此他愈加倍受贊頌。大多數嚴肅的音樂學生感到,巴赫作品結構的深刻性和復雜性比大多數其他作曲家那些更易理解的作品具有更加無窮的魅力。許多偶爾對音樂感興趣的人認為他是陽春白雪,但是應該指出他的追隨者並非少數幾個音樂名流,他的唱片可能比除貝多芬以外的任何其他古典作曲家的都要暢銷。從長遠觀點來看,巴赫或貝多芬的作品遠比一位風靡一時的「流行」作曲家的作品擁有更多的聽眾,因為「流行」只不過是曇花一現,倏忽即逝。巴赫在古典作曲家中的地位應排在何處呢?顯然他應排在貝多芬之下:貝多芬的作品不僅倍受歡迎,而且他還是一位大膽的革新者,對音樂史的進程比巴赫影響要大。同樣看來也應該把巴赫排在直覺藝術的主要人物米開朗基羅之後,遠排在最偉大的文學巨匠莎士比亞之後。但是從巴赫音樂流傳的持久性及其對後來作曲家的巨大影響來看,似乎應該把他排在任何其他藝術或文學人物之前。與另一位巴羅克音樂大師亨德爾相比,他們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但巴赫所走的道路,顯然要曲折許多。他們出生的時間僅相差26天,出生的地點僅相距150公里。亨德樂因父親反對他學習音樂而偷偷躲在閣樓上憑借月光練琴,而巴赫則因大哥不肯給他樂譜不得不悄悄地在月光下抄寫。他們都成為巴羅克音樂的代表人物,而在晚年都雙目失明。亨德爾愛交際,好活動,對周圍世界有著廣泛的興趣,並善於適應環境。他不僅在義大利贏得了成功,而且在英國更是聲名顯赫,受人尊敬。相比之睛,巴赫內向、安靜,終身為教會與宮廷服務,不出國門一步,生時默默無聞,死時悄然離去。正如法國音樂評論家保羅.朗杜爾所言:巴赫」創作的目的並不是為後代人,甚至也不是為他那個時代的德國,他的抱負沒有越出他那個城市、甚至他那個教堂的范圍。每個星期他都只是在為下一個禮拜天而工作,准備一首新的作品,或修改一首舊的曲子;作品演出後,他就又把它放回書櫃中去,從未考虎到拿來出版,甚至也未想到保存起來為自己使用。世上再也沒有一首傑作的構思與實踐像這樣天真純朴了」!巴赫的音樂作品包羅萬,除歌劇外遍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領域(這一點疊民亨德爾截然不同,亨德爾成功的道路正是從歌劇起始)。盡管作品中的大部分早已散佚,但仍有500多部保留下來。其中比較主要的代表作包括:《平均律鋼琴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賦格的藝術》(The Art of Fugue)、《勃蘭登堡協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s)6首、《小的琴協奏曲》兩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6首、《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與組曲》6首、《法國組曲》、《英國組曲》、《農民康塔塔》(Peasant Cantata)、《咖啡康塔塔》(Coffee Cantata)、《馬太受難樂》(Matthauspassion)、《b小調彌撒曲》,等等。
巴赫在音樂藝術上的最大成就是將復調音樂推上一個空前的高度(亨德爾則偏重於主調音樂),在這個領地里,可以說他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登峰造極之境地。由於他具有人道主義的崇高信念和對美好生活不屈不撓的追求,他的音樂往往生氣勃勃,富有人情味。巴赫在世時,作品不為人們所理解,他既沒有顯赫的地位,也沒有贏得社會的承認。是偉大的莫扎特和貝多芬,首先發現了他的寶貴價值。他們被巴赫音樂的深刻,完美與無懈可擊所震動。當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某些作品時,不禁驚嘆道:「他不是小溪(巴赫的名字德文Bach,是『小溪』的意思),是大海!」1829年,門德爾松在柏林的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演出中,使巴赫的《馬太受難曲》復活了。肖邦在舉行他的音樂會之前練習巴赫的作品,李斯特把巴赫的一些管風琴作品改編為鋼琴曲,舒滿是巴赫協會的創始人之一,這個組織承擔了出版這位大師作品的完整版本的巨大任務。今天,走遍世界各地,到處都能聽到巴赫的音樂。其中,許多作品早已被列為藝術院校培養學生的必修教材和國際重大音樂比賽的參賽曲目。巴赫被稱為「不可超越的大師」,甚至被譽為「歐洲近代音樂之父」。
卡爾·菲利普·埃馬努埃爾·巴赫(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1714—1788) 德國作曲家,羽管鍵琴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次子,也是J.S.巴赫的兒子里最有名的。 卡爾·菲利普·埃馬努埃爾·巴赫學於萊比錫聖托馬斯學校,並在萊比錫大學和奧得河畔法蘭克福大學攻讀法律。音樂由其父教授,1740年起在柏林和波茨坦任腓特烈大帝的羽管鍵琴師。由於職責僅限於演奏鍵盤樂曲,對此感到厭倦,因而於1767年遷居漢堡,任五所主要教堂的樂正(因而他常被人稱作「漢堡巴赫」或「柏林巴赫」)。他不滿足於父親作品中常用的復調寫作方式,對純對位表示蔑視。他的作品在18世紀中葉具有典型意義。其精華在於趣味高雅和精緻洗煉,對鍵盤樂器的表現性能尤其有深刻的理解。他具有驚人的即興演奏技巧。作為演奏家,以技巧准確、音色優美和感情深刻而著稱。作有大量聲樂曲和器樂曲,包括清唱劇兩部:《以色列人在荒野》(1775)和《復活與升天》(1787);鍵盤協奏曲五十部和鍵盤奏鳴曲數集。(見A.沃特凱恩編《C.P.E.巴赫作品主題目錄》,1905)所作奏鳴曲顯示出對比調性的主題處理漸趨成熟,古典奏鳴曲式即由此發展而來。在傷感性行板樂章和偶爾採用的器樂宣敘調中可以看到歌劇的影響。論文《鍵盤樂器的正確演奏法》(兩集,1753和1762)對於當時鍵盤樂器的演奏風格,特別是裝飾音的處理,是有價值的指南(現代版由W.尼曼編訂,1925;W.J.米切爾譯成英文,1949)。
卡爾·菲利普·埃馬努埃爾·巴赫的交響曲、協奏曲、鍵盤樂奏鳴曲等作品,對古典奏鳴曲曲式的發展、完善有重大影響,是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的先驅。
約翰·克里斯蒂安·巴赫(1735年9月5日——1782年1月1日),生於德國萊比錫,卒於英國倫敦。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最小的兒子(排行第十一),為其第二位夫人Anna Magdalena Wilcke所生。因長期居住在倫敦,約翰·克里斯蒂安·巴赫常被稱為「英國巴赫」或「倫敦巴赫」,他與Carl Friedrich Abel合組「阿貝爾與巴赫音樂會」,對莫扎特音樂風格的形成亦影響極深。
『肆』 巴赫和車爾尼是什麼關系
車爾尼和巴赫沒關系,兩人出生相差了100多年,巴赫死後50多年車爾尼才出生。車爾尼和貝多芬有關系,是貝多芬的學生
『伍』 亨德爾的作品與巴赫有什麼不同
亨德爾的創作在許多方面與巴赫不同,例如在體裁上,歌劇和清唱劇是他創作的核心;又如在手法上,更多體現了主調的特點;而在風格上,與巴赫深沉、悲壯,帶有內在邏輯的音樂形成對比的是,亨德爾的作品更加宏偉、輝煌、簡捷、明快。巴赫的作品反映了德國新教的社會氛圍,而亨德爾的則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英國社會的朝氣和探索精神。
『陸』 托馬斯·巴赫的簡介
姓名:托馬斯·巴赫(Thomas Bach)
國籍:德國
出生年月:1953年12月29日
教育背景:德國維爾茨堡大學法律和政治學專業畢業(1973年至1979年)
德國聯邦憲法法院獲得法學博士學位
語言:德語、英語、法語。
進入國際奧委會時間:1991年
從事過的體育項目:擊劍、網球、足球。
國際奧委會任職情況:國際奧委會執委(1996-2000)、副主席(2000-)、體育與法律委員會主席(2002-)、IOC2000繼續改革委員會成員(2002-)、TV和網際網路轉播權(2002-)。
現任職務:現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第九任)
其他信息:德國一家法律事務所的律師和合夥人、德國幾家公司的董事會成員。
『柒』 亨德爾與巴赫相比有什麼不同
亨德爾與巴赫同是巴羅克後期的音樂巨人。與巴赫不同的是,他主要生活在資本主義比較發達的義大利和英國。他的音樂不僅宏偉壯闊,而且器宇軒昂,帶有豪放的氣概,顯示了一種威力和自信。跟巴赫相比,他的音樂也反映了民族的苦難,但是,他更多是從歌頌英雄、歡呼民族的勝利和解放這個角度來寫的。他的主要創作領域是舞台音樂——清唱劇和歌劇。他不像巴赫那樣追求音樂的邏輯性,而更強調音樂打動人心的效果。他的音樂語言同以復調音樂為主要傾向的巴赫不同,更傾向主調音樂。巴赫在世時,鮮為人知,但亨德爾卻名揚四海。他們兩人的創作體現了巴羅克音樂的最高成就。因此,歷史上以他們先後的逝世作為巴羅克時期終結的標志。
『捌』 誰能對比下肖邦和巴赫謝謝
巴赫是古鋼琴~肖邦是鋼琴~你兩個都彈嗎?個人比較喜歡巴赫~夠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