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德篇

道德經德篇

發布時間: 2022-01-26 22:36:35

① 有人問道德經之德經

你好,《道德經》又稱《老子》,是春秋時期老子的著著作。有道篇和德篇,老子認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在第四十九章說到: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五十一章又說到: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② 老子道德經《德篇》第一章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為什麼上德不德,但是又有德的呢到底有沒有

要說的話,意思或許是「擁有上等的德的人沒有德的概念,因為他本身就是德的化身,意識不到德的存在。」

③ 道德經從第幾章開始是德篇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以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有《道德經》之名

④ 道德經有多少篇

《易經》與《道德經》是我國文化史上最早的兩部偉大哲學經典,先後編定於洛陽。《易經》基本上是集體創作的,是我國先民在與大自然的斗爭和社會生活過程中保存自我的預測記錄。它直接繼承了夏代的「連山易」、商代的「歸藏易」,前後大約千年左右,最後經周公姬旦於西周初年編定於洛邑成周。⑴《道德經》是一部個人著作,乃由東周守藏史老子創作,大體上成書於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之前的國都洛陽。⑵這兩部經典,「以其人格之偉大,思想之精深,遂乃皋牢百代,獨步千古,二千年來,百家群籍,浩如煙海,沿流溯源,幾乎無不以此二書為其本根,學者有志於中國哲學,固舍此莫由也」。⑶可見其影響的深遠了。

《易經》經文包括卦象64個,卦名75字,爻題384個768字,卦爻辭字數4000掛零,合計近5000字。歷來視其為一部古占卜書,「卦以示象,爻以示變,辭以明吉凶」,這說明「古者事必有卜,國家大事,悉以卜決之」。⑷「《易經》雖然以占卜書的形式出現,但卻堪稱我國哲學史上的第一本著作。」⑸

《道德經》是一部純真的哲學著作,是我國第一部從宗教哲學中脫胎出來的哲學專著,全書分81章,5000字,故又稱《老子五千文》,又因其分道、德兩篇,故又稱《老子上下篇》,後人簡稱《老子》。⑹

《易經》與《道德經》的內容,均是通過對宇宙現象的仰觀俯察,歸納總結出來的,其共同的核心是事物總處於變動不居的狀態。這種狀態是由事物的正反兩種性質所決定。盡管《道德經》的出世晚於《易經》500多年,而它的思想體系源溯於《易經》是不可置疑的。《道德經》傳世之後,道家學派遂崛世而立。此後,儒家興起,而《易經》由於種種原因被列為儒家經典。但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這兩部經典到東漢早期道教創建時,已被列為道教重要典籍,後被三國魏在洛陽任要職的青年學者王弼(226~249年)分別注釋,成為一家之言,遂盛傳於世。今就這兩部哲學著作的共同點略析於後。

一、 關於宇宙本體論

《易經》是以「棥薄? -」二爻所組成的八個卦象來體現宇宙中的萬事萬物的。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實際上,可以合為四種物質:氣土水火。世上的萬物皆本源於此,而最概括的體現則為一代表陽,- -代表陰。陰陽相合,化生萬物。《易經》尊陰,直接繼承商代的易觀,所以稱「陰陽」。這「陰陽」卻被《易經》提出的宇宙本體的「道」所統帥。當代易家宋祚胤通過《易經·隨》的研究,揭示出「道」為《易經》的宇宙料本體觀。他一掃2000年來斷句之誤,對《隨》卦爻辭作了正確的斷句。《隨》卦九四爻辭說:「有孚在,道以明,何咎」,⑺三國魏的王弼和北宋的程頤對這條爻辭的解釋,基本上是正確的。但他們斷句為:「有孚,在道,以明,何咎?」王注為「心有公誠,著信在道,以明其功,何咎之有? 」程注為:「其至誠存乎中,是有孚也。其所施為無不中,在道也。唯其明哲,故能如是,以明也。復何過咎之有? 」宋對王、程之注稍有糾正,他的正確解釋是:「只是由於內心有『誠'存在,作為宇宙本體的『道'能能夠彰明,從而發揮出更大的作用,於是什麼壞事都能夠避免了。」⑻而《履》卦九二爻辭:「履道坦坦,幽人貞吉」中的「道」,也應作為宇宙本體的"道"的解釋才符合《易經》本意。而《易經》之《小畜》和《復》兩卦中的「道」才是按「道路」的「道」講。⑼《易經》中的「道」作為宇宙本體是在不起眼的爻辭行文中提出的,因此雖引起後來的王、程二位學者的注意並予以闡揚,但因他們的釋文欠明,所以又被淹沒了,最能根據《易經》探頤索隱、鉤深致遠並獨創一家的要數春秋學者老子了。

⑤ 道德經第一篇

原文:
道可 道非 恆道
名可 名非 恆名 無 名天地之始 有 名萬物之母故 常無 欲以 觀其妙 常有 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 同出
而異名 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譯文:
道可用心領悟,道卻無法言表,然而永恆存在著道。
名可由人賦予,名卻不能永存,然而總會存在著名。用無,命名天地之始即無形的原始混沌狀態;用有,命名萬物之母即有形的天地。所以:通常從無,去觀察天地演變的奧妙;通常從有,去觀察萬物區別的界線。「無」與 「有」此兩者,同出於道而有不同名稱,它們同樣可以說是玄妙。
然而道則更是玄之又玄,世界一切奇妙演化都出至此道門。

點註:
老子此篇集中論「道」,「道」是貫穿於全書的中心范疇,因而此篇可以說是全書總綱。
此篇論述了宇宙世界的來源,反映了老子的宇宙觀、世界觀。
老子稱道玄之又玄,故而道學又可稱為玄學。

⑥ 道德經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6)道德經德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

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⑦ 道德經 德篇 講的補身體過了也不行。。。是那一章

第七十七章
余者損之,不足補之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⑧ 道德經全文一共多少章

不分章。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的總字數因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馬王堆帛書,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經章句》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經注》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經古本》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現代《道德經》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數為5162字。

(8)道德經德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

⑨ 道德經第一篇是什麼來著

「道 德 經」來: 第 一 章

道 可自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
故 常 無 , 欲 以 觀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觀 其 徼 。
此 兩 者 , 同 出 而 異 名 , 同 謂 之 玄 。
玄 之 又 玄 , 眾 妙 之 門 。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1]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2] ,被譽為萬經之王。[1]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熱點內容
刑法哲學下載 發布:2025-02-08 20:14:30 瀏覽:630
法院小段子 發布:2025-02-08 20:01:44 瀏覽:252
王田律師 發布:2025-02-08 19:59:53 瀏覽:891
法律碩士填寫報考院校 發布:2025-02-08 19:58:12 瀏覽:393
密室免責聲明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08 18:29:32 瀏覽:716
雙方協議書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8 18:29:32 瀏覽:758
勞動法對臨時年齡工規定 發布:2025-02-08 18:23:50 瀏覽:467
職場倫理道德 發布:2025-02-08 18:23:15 瀏覽:487
老婆出軌保證書怎麼寫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08 17:52:03 瀏覽:844
民法通則健康權 發布:2025-02-08 17:43:30 瀏覽: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