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營造法治氛圍

營造法治氛圍

發布時間: 2022-01-27 00:13:54

『壹』 如何加大法制宣傳,營適法治文化氛圍 調研

一是大力實施法治文化「四大工程」,奮力助推「文化繁榮」。將法治文化融入崇州機關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旅遊文化、社區文化等活動中,把弘揚法治文化與實施「文化強市」結合起來,把培育提高公民法律素養與建設結合起來,為崇州「十二五」營造濃厚的法治文化氛圍,為提升西蜀文化繁榮發展增添創新力。
二是全面實施普法規劃,著力增強普法對象法治理念。結合「法律七進」活動,崇州將通過實施普法教育「個十百千萬」工程,努力實現公民法律素質、公務員依法辦事能力、黨委政府和其他組織依法管理服務水平的顯著提升,在崇州形成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維護法律權威的濃厚氛圍。
三是深入開展依法治理,著力創新社會管理。督促責任單位打造一批社會規范體系建設和法治崇州建設的示範點,把深化普法依法治理與創新社會管理有機結合;在實踐中,更加註重運用法律手段回應群眾訴求、引導群眾行為,在法治框架內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在目標考核、日常督促方面下大力氣,推進法治建設工作扎實有效的開展。
四是加強法制教育陣地建設,實現普法教育全覆蓋。加大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力度,完善城鄉公共活動場所法制宣傳教育設施,在農民集中居住區和產業功能區建立法制學校,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在崇州「法的傳播」宣講隊的基礎上,成立普法講師團,深入開展「法律七進」活動,使法治文化隨時隨地融入群眾生產生活;在傳統宣傳模式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網路媒體的使用,進行有效的法治傳播,擴大法治文化的受眾面,強化法制宣傳,使創建法治城市工作做到家喻戶曉,為崇州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

『貳』 法制宣傳標語口號

1、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
2、弘揚憲法精神,構建和諧社會
3、依法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
4、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社會穩定
5、依法規范市場行為,維護市場經濟秩序
6、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7、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8、推進依法治區,打造平安雙清
9、深入開展「12.4」法制宣傳日活動
10、增強憲法意識,推進依法治區
11、依法治國,執政為民
12、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13、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
14、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15、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質
16、學法用法,依法維權 1、熱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頒布實施兩周年;
2、認真學習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法》,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3、建立質量安全保障機制,構建健康和諧生活家園;
4、堅持以質取勝,推動科學發展;
5、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
6、質量是安全基礎,安全是健康前提;
7、眼睛容不得一粒沙土,農產品安全來不得半點馬虎;
8、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重於泰山;
9、嚴把農產品質量關;
10、強化安全責任,落實安全措施;
11、營造農產品安全氛圍,創造農產品安全環境;
12、加強質量安全教育,提高質量安全意識;
13、質量安全警鍾長鳴一,健康生活和諧馨;
14、生產優質農產品為榮,銷售劣質農產品為恥;
15、堅持以質取勝,推動科學發展;
16、重視質量安全,促進社會和諧;
17、樹立質量法制觀念,提高全民質量意識;
18、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確保人民群眾身心健康;
19、宣傳安全法規,普及安全知識;
20、建立市場誠信體系,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為加強第七個「12

『叄』 什麼是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是一種包含民主、人權、平等、自由、正義、公平等價值在內的人類優秀法律類型的文化。包括法律制度結構和法律觀念結構,以及自覺執法、守法、用法等行為方式。
法治文化是以追求民主、自由和權利保障為目標,在一定的治國理念和與此相適應的制度模式確立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社會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
具體而言,法治文化就是在建立法治社會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其核心是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模式的確立,以及在此理念支配下相應制度和組織機構的建立與運行。

搜狗問問

(3)營造法治氛圍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內涵:
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由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群眾性的普法宣傳設施設備、關於法治宣傳教育的制度規范等構成的,有利於法律實施的社會心理支持力量,屬於文化的重要內涵。法治文化改變了傳統文化中不重視法律在調整社會關系中作用的社會心理傾向,形成人人遵從法律的意識,創造出有利於法律實施的社會氛圍。
治文化實際是文化的一種。文化是一個很復雜的概念,它包含了很多因素,法治文化就是體現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能夠促進法治進步的一種文化現象。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我國特有的,其形成和發展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道路及相應的文化現象等;
另一方面是在法治領域能夠體現社會主義法治的一種文化。在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建設過程中,我們做了相當大的努力。比如,十八屆四中全會規定了憲法宣誓制度,要求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或者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就職時公開向憲法宣誓,這就是營造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一種具體形式。
再比如,浙江省杭州市建立了「五四憲法」資料館,這實際上是一個紀念館博物館,也是營造法治文化的非常重要的載體。還有很多單位很多地區設有法治廣場、憲法大道等。這種有形的載體可以提醒人民群眾法治的重要性、憲法至上性並營造出一種法治氛圍。
另外,組織青少年參觀法庭、組織學生旁聽案件審理,這也是一種法治文化的熏陶。人們在這樣一種氛圍里長期熏陶,就會形成一種法治信念,就會自覺形成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這就是法治文化的重要性。

『肆』 如何營造全社會支持中小學依法自主辦學的濃厚氛圍

如果你指「私立」學校,那麼不要浪費口舌了,因為社會主流不會贊同,這樣會把社會整體撕裂開,出現階層的楚河漢界。作為一個村民,我非常支持私立與公立兩條路平行,百姓根據需要各得其所,是一件好事。這樣還可以減輕公立的壓力,使公立的孩子們獲得更多更好的教育資源。假如你是公立學校要求自主辦學就更不靠譜了,因為學校不是家天下。

『伍』 南寧城市或鄉村為全民守法營造了哪些社會氛圍,建設了哪些法治文化

摘要 您好親,很高興由我來為您解答這個問題。我整理答案可能需要幾分鍾的時間,請您耐心等候哦……☺️

『陸』 大學論文大學生怎樣培養法治思維

如果是大學生論文的話,可以考慮做一個調研,目前大學生的法制思維現狀,同時制定相關的策略。

『柒』 開展社區法制宣傳活動有什麼意義

開展社來區法制宣傳活動可源以增強社區居民的法律意識,提升居民知法、懂法、用法的能力,推動社區法治建設。

法治宣傳活動意義在於,讓法治意識深入人心,加強社區人民對法律知識基本了解,提升社區居民對法治意識的認知力,加強社區居民防範意識,做好社區治安管控力度。

加強社區面治安防控措施,減少違法犯罪,嚴密防範和打擊各類黑惡勢力,創造安全穩定的社區環境,努力營造良好社區治安環境。



(7)營造法治氛圍擴展閱讀:

法治宣傳教育重點內容

除了憲法,還有民法典宣傳、防範電信詐騙、精準脫貧、掃黑除惡、教育就業、醫療衛生、征地拆遷、食品安全、環境保護、道路交通、消防安全、安全生產、森林資源保護、非法集資、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防金融詐騙、社會救助等等。

法治宣傳活動的主要形式

開展法律「十進」活動(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景區、進網路、進宗教場所、進家庭、進軍營),廣泛進行座談、培訓,發放法律知識讀本、掛圖。

免費贈閱《百姓法治寶典》,舉辦廣場集中宣傳、開展主題徵文、演講比賽、文藝演出,製作微視頻、微動漫、抖音,充分運用電子顯示屏、製作公益廣告等。



『捌』 如何讓法治成為信仰

如何讓法治成為信仰?在人治傳統根深蒂固的中國,這的確是個難題。信仰法治,關鍵是要消除人治。因為法治的對立面是人治以及人治背後的封建文化,正是人治封建傳統阻礙了法治。破除封建人治意味著,不僅要破除封建特權的思想,還要觸動某些特權者的利益,不僅要建立平等民主的文化制度,還要清除封建等級制的思想基礎。應該看到,社會不會自動接受法治,特別是當法治與人們的傳統觀念和自身利益發生沖突時,人們自然會選擇已經習慣了的人治,故而法治之路依然漫長。

雖然法治信仰的形成過程異常艱難,但不是沒有希望。只要我們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全力推進法治宣傳教育,努力建設法治國家,營造法治氛圍,法治的種子總有一天會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法治信仰必將形成。具體而言,離不開以下幾個前提:

首先是領導幹部率先垂範。如果執政者意識不到法治的重要性,不能夠率先垂範的話,整個社會的法治氛圍很難形成。政府是老百姓的楷模,政府官員的一舉一動影響著整個社會。所以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機關公正司法、立法機關科學立法,這些都是影響法治信仰的重要因素。比如上訪就是封建人治文化的產物,消除此類現象,就必須使領導者意識到這種人治方式的弊端,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其次是媒體要理性傳播。媒體是信息的傳播者,是培育法治文化樹立法治信仰的關鍵一環。媒體的理性和規則意識、自律和責任擔當,對整個社會形成法治信仰具有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新興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其影響力不可小覷。媒體的導向很重要,現在有些媒體對明星八卦過度熱衷,但對關系民眾基本權益,關系社會正義與良知的社會問題無動於衷。只有當媒體展示真相、客觀表達、嚴守規則、維護公義的時候,社會才能恢復理性、尊崇法治,我們期待的法治信仰才會形成。

三是學校要承擔起教育責任。文化的養成不可能速成,必須從小灌輸、教育、訓練。法治信仰涉及三觀,只有通過家庭的耳濡目染,教育機構的長期努力,全社會的共同推進,才可能逐漸形成。尤其學校教育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現在所有學校都開政治公共課,但是最需要的法治課卻遲遲開不起來。學校應該把法治課作為必修課,讓每個學生從小接受法治教育,增強規則意識、程序意識、責任意識和誠信意識,在法治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長。

四是民眾要理性表達和行動。形成法治信仰的基礎在廣大民眾。當「中國式過馬路」、「信訪不信法」、「走關系」強於「走程序」大行其道時,我們就必須反思,是什麼力量讓規則失效,是什麼力量讓理性缺位?為什麼人們不願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按照法律渠道解決問題呢?為什麼人們遇到熱點問題就無視規則競相從眾?如何才能保持理性按規則行事?這值得我們認真思考,也是法治信仰形成過程中每個公民的責任。

五是法治信仰還需制度保障。比如美國的信用體系是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號是全國統一的公民唯一的證明記錄,考試作弊可能就是一個污點,商場偷東西也成為污點,人一生中不斷累積的這些污點不僅影響著繳納保險金額的高低,還影響未來的職業選擇,影響政治前途。社會信用制度對人的行為和習慣有明顯的規范作用,其後又有強大的威懾力保障。由於信用體系不健全,執法者和相對人都缺乏有效約束,甚至可以說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產品是執法隨意和腐敗造成的。社會信用缺失本質上還是制度缺失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形成法治信仰還有賴健全並落實各項制度。

『玖』 你覺得大學生怎樣培養法制思維方式

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學習並熟知法律知識。


這是大學生培養法版律思維方式的前提,權只有在了解法律條款熟悉法律知識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正確的法律思考,形成法律思維方式。


二、在學習中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提高思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邏輯思維是法律思維的核心之一,清晰的頭腦、縝密的邏輯思維是大學生培養法律思維方式的必須條件。


三、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樹立社會正義感。


高校教育培養的是高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而不應是一個高科技的高危險的犯罪分子。大學生作為青年一代,應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樹立社會正義感,勇於捍衛社會正義,只有這樣,一個大學生才能形成正確的法律思維方式。


四、參加法律社會實踐活動。


實踐出真知,紙上談兵終是空。只有在社會中,在不斷地實踐中,大學生才能培養正確的法律思維方式。 大學生即將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大學生的法律素質必將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發展。提高大學生發展觀念,培養大學生法律思維方式,絕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辦到的,這是需要整個社會、高校、大學生自我的長期的共同努力。



【希望得到好評!謝謝,祝您學習愉快!】

熱點內容
刑法哲學下載 發布:2025-02-08 20:14:30 瀏覽:630
法院小段子 發布:2025-02-08 20:01:44 瀏覽:252
王田律師 發布:2025-02-08 19:59:53 瀏覽:891
法律碩士填寫報考院校 發布:2025-02-08 19:58:12 瀏覽:393
密室免責聲明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08 18:29:32 瀏覽:716
雙方協議書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8 18:29:32 瀏覽:758
勞動法對臨時年齡工規定 發布:2025-02-08 18:23:50 瀏覽:467
職場倫理道德 發布:2025-02-08 18:23:15 瀏覽:487
老婆出軌保證書怎麼寫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08 17:52:03 瀏覽:844
民法通則健康權 發布:2025-02-08 17:43:30 瀏覽: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