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仁義道德
Ⅰ 滿口仁義道德,後面句是什麼
後半句是「一肚子男盜女娼。」該句出自韓非子的《說難》,原句是「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
意思是:表面看上去是大好人,但是內心邪惡,表面一套背地一套,常用來形容虛偽的人。跟披著羊皮的狼意思差不多。
《說難》,作者韓非子認為,游說的真正困難在於所要游說的對象(即主君)的主觀好惡,即「知所說之心」。
其指出為了游說的成功,一要研究人主對於宣傳游說的種種逆反心理,二要注意仰承人主的愛憎厚薄,三是斷不可攖人主的「逆鱗」。
(1)極仁義道德擴展閱讀
1、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戰國時期韓國都城新鄭(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人,法家代表人物,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韓王之子,荀子學生,李斯同門師兄。
2、韓非子創立的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3、韓非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集於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將老子的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為一體。著有《韓非子》,共五十五篇,十萬余字。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呈現韓非極為重視唯物主義與效益主義思想,積極倡導君主專制主義理論,目的是為專制君主提供富國強兵的思想。
Ⅱ 滿口仁義道德者,往往是大奸大盜之徒原句出自哪兒
「滿口仁義來道德者,往往是大源奸大盜之徒」的原句的出自韓非子的《說難》,原句是「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
Ⅲ 道,德,仁,義,禮,法(說的是什麼)
其實早在魯迅之前兩千年,庄門後學就已反復預言,顛倒淆亂價值序列,必將導致「人與人相食」。
《老子》三十八章:「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五十七章:「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魯迅《狂人日記》:「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老聃闡明的道家價值序列「道德仁義」,意為「道↘德↘仁↘義」。魯迅批判的儒家價值序列「仁義道德」,意為「仁義=道德」。
價值序列不同,個體的人生取向,群體的制度建構,也就迥然不同。
道家認為,「道」生萬物,萬物之「德」,無不得之於道,所以「道」是第一價值,「德」是第二價值。唯有天賦真德,才有先天的終極依據。「仁」、「義」、「禮」、「法」都是後天的、人為的次要價值,沒有先天的終極依據。因此以「仁義禮法」之名,行悖「道」、喪「德」之實,就有價值障礙,也有制度防範。天下萬物,包括人類,甚至聖人、聖君,都不可能盡知「天道」,因此任何人都不可能「替天行道」。自居「替天行道」,就是「代大匠斫」(《老子》七十四章)。
儒家把第三價值「仁」拔高為第一價值,把第四價值「義」拔高為第二價值,而把第一價值「道」降為第三價值,把第二價值「德」降為第四價值。認為「仁義」即「道德」,「不仁義」即「不道德」,抽空了「道」、「德」的獨立價值,取消了「道」、「德」的至高價值。儒家祖師孔子主張「克己復禮為仁」,把第五價值「禮」也拔高為第一價值,認為符合「禮」即符合「仁義道德」,違背「禮」即違背「仁義道德」。於是君主以「仁義禮」之名,行悖「道」、喪「德」之實,就不再有價值障礙,也不再有制度防範。儒家「王道」,幻想「替天行道」的「仁義」聖君一出,就能天下大治。實際情形卻永遠是《老子》預言的「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儒家並未拔高第六價值「法」,而以「仁義禮」貶抑「法」。然而儒家分支法家以「法」貶抑「仁義禮」,而把「法」拔高為第一價值,認為「王法=天道」,符合「王法」即符合「天道」,同樣抽空了「道」、「德」的獨立價值,取消了「道」、「德」的至高價值。於是君主以「王法」之名,行違背「天道」之實,就不再有價值障礙,也不再有制度防範。法家「霸道」,幻想「代大匠斫」的「王法」聖君一出
Ⅳ 道德經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
十八 缺啥補啥 《道德經》第十八章 : 道廢仁義;慧智偽;六親孝慈;家昏亂忠臣 說道提春秋戰期儒道爭與沒關系信徒卻拾起留思想武器與儒家展場場轟轟烈唇槍舌劍戰斗意志頑強應該庄儒家提倡仁義禮智信作治世策庄僅要套《胠篋》借盜跖口加諷刺--跖徒問於跖曰:盜亦道乎跖曰:何適道邪?夫妄意室藏聖;入先勇;義;知否知;均仁五者備能盜者未說:道廢仁義;慧智偽;六親孝慈;家昏亂忠臣意思呢仁義道德墮落結道廢弛用才提;智謀權術現才產嚴重虛偽狡詐行;家現親情淡漠現才孝慈父典型涌現;家盪安內憂外患才忠臣產我看待則呢真些所說所宣揚反仁義、反智慧、反忠臣、反孝愚民政策呢我先談仁義周朝主張禮樂治都自覺遵守著形價值規范盡管所追求理想境界百姓著定意義我自期禮崩樂壞陪臣執命諸侯荒淫暴虐、爾虞我詐春秋義戰歷史病態嚴重段期所孔夫倡仁用仁其貪拯救滌清世道說克復禮仁倡導種循禮治狀態實現種同使民幸福點孔致再看智慧《庄》曾記載故事意貢(庄編許儒家物故事)看見用水瓮裝水澆菜趟趟貢勸用水車啊便者臉頓嚴肅起冷冷笑機械者必機事機事者必機羞慧智偽知識越智巧、謀略、權術越厲害掩飾更深作姦犯科起更厲害所說並怕怕智慧其實主張與儒家並矛盾孔說:用智其詐;用勇其怒;用其仁仁罷智罷勇罷用都走向反面絕反面既都沒羈絆困擾百姓便安自樂、逍遙自插孝前面談談忠要讓戴著愚民帽看比干、岳飛、袁崇煥些忠臣義士約沒謳歌家走進歷史看看家民族忠耿耿臨危受任甚至犧牲寶貴命些歌泣忠臣事跡發腐朽昏庸、靈塗炭黑暗代朝代忠臣越哪歷史越混亂百姓苦難越嚴重我寧願忠臣能少些再談孝慈我華民族歷倡導孝治《二十四孝經》記述許精彩慈孝故事靜細琢磨卻發現面少問題先看排位居首舜孝忽舜所第孝關鍵應該益於兩位像親父繼母奪財產所用其極土埋火燒都沒能殺死舜舜待才舜美名;曾參位咋父親盡管孔弟幾棵瓜秧曾參往死打曾參種像責罰逃避重重給孝道加筆……細想少滋味:關鍵壞存孝倡導主要量孝存社、家庭團氣家睦相處看起都孝賢孫根本用著標榜誰孝誰孝俗說缺嘛補嘛社現問題比說亂、背情絕義才忠臣良、孝賢孫現才需要做榜矯砭弊今我呼喚公平義提倡諧重要原恐怕公平、義、諧事太些…… 李零先說:滿嘴禮義廉恥、仁義道德般都缺德確社都都自我道德裝滿滿何必讓我再特別提倡呢願做事願
Ⅳ 求一篇關於仁義道德的作文,800字左右
老師不在的日子
周四,在我眼裡是個特殊的日子,因為這一天里,我們可以連上2節語文課,因為我比較喜歡語文的,所以每到周四我都會格外興奮。
周三,班主任告訴我們周四下午的2節語文課換成了歷史、政治。啊?我很驚訝,語文不是主科么,怎麼能一天不上呢,我心中頓時充滿了疑問。
時間飛逝,轉眼到了第二天的中午,我心想:都過了一個上午了,下午又沒有語文,難道真的一天不上語文么?想到這里我開始有點沮喪了,下午那本應是語文的2節課我上的格外不好。
時間一點點的溜走了,我只能獃獃的看著課程表上的語文課,說實話,一天都沒看見語文老師了,心理挺想她的,我們語文老師教學方式很獨特,我很喜歡,所以我很想念語文老師,我只能期盼著第二天的語文課了,在書包找書時,偶爾翻到語文書時,忽然想起語文老師親切的樣子,總覺得她不在好像少了些什麼,我拿起語文書閱讀以前學過的課文,心理有些恨自己,以前上語文課為什麼不聽講,現在好了,想上也上不了了。
直到第二天,我看到語文老師來上課了,這節課要默寫,我就高興的努力默寫,想對老師表達一下情感,我又忽然發現,老師不在的時候,我成長了許多。
老師,我們的學習不能少了您;老師,我們需要看到您那婀娜的身姿,知道您在我們的身邊;老師,我們需要您給予的溫暖,讓我們感到在家一樣的溫馨。
老師不在的日子
真煩,老師怎麼老去學習啊!放暑假和寒假足足有三個月,三個月的時間還不夠時間去學習么非得等到我們上學的時候。
「下午第一節課改上政治。」
「下午第二節課改上歷史。」
啊?啊?啊?語文老師怎麼又出去學習了?語文老師什麼時候能回來啊?語文課今天不在,那怎麼布置作業啊,我倒想學新課呢…
現在是上午十點零九分五十九秒,馬上就要上第三節課,可一點兒心情也沒有。總覺得今天過得忒別扭,一節語文課也沒有。要是語文老師在或者別的老師代課再或者布置點任務,那也比不上強啊…
還有兩節課和一個中午,就因語文老師不在,我好糾結……
現在是中午十二點十一分二十九秒,剛吃完飯的我正往教室走去。
「中午一過去,好好的語文課就變成了政治課和歷史課…唉。」我心感嘆。
現在是下午第一節課,政治老師拿著他的政治課本走上了講台…我無心聽課,一心在想著語文。
現在是下午第二節課,歷史老師拿著他的歷史課本並動了動電腦。由於第一節課神經極度「亢奮」,我已無力再想其他事情…聽課吧。
這一天過的好別扭…改天政治、歷史和語文再換課,又好別扭…
老師,其實我覺得正常些比較好…真的。雖然說調課有好多因素…
語文老師有點兒話癆,但是為人還是很好很好的。性情稍有些急…待學生如兄弟…這樣說好像有點瘋狂…但一天不上語文課更瘋狂…腦海里忽閃過一首歌:你存在,我深深的腦海里,我的夢里,我的心裡,我的歌聲里…
語文老師我想你了…
Ⅵ 滿口仁義道德,教人人生哲理是個什麼樣的人
真小人還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所謂真小人也是按本心行事,哪有這么容易的。
別想這么多,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就可以了。而且說無愧於心,也是指的你自己的心,與他人無關,你愛做就做,做完別後悔,那也就是了。
Ⅶ 孔子的論語講述了那些仁義道德的故事
道德思想
明·朱天然《歷代古人像贊》里的孔子畫像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15]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的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晚年時期的最高理願望稱之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裡,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天下沒有欺詐,沒有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經濟思想
明·王圻《三才圖會》之孔子像1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孔子所謂「義」,是一種社會道德規范,「利」指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謀求。在「義」、「利」兩者的關繫上,孔子把「義」擺在首要地位。他說:「見利思義」。要求人們在物質利益的面前,首先應該考慮怎樣符合「義」。他認為「義然後取」,即只有符合「義」,然後才能獲取。孔子甚至在《論語·子罕》中主張「罕言利」,即要少說「利」,但並非不要「利」。《左傳·成公二年》記載,干不符合道義的事而獲得富貴,就如同浮雲一樣,不屑於用不義的手段取得富貴。孔子還認為,對待「義」與「利」的態度,可以區別「君子」與「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義」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養的「小人」,則只知道「利」而不知道「義」。這就是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有人認為孔子既然重「義」,則勢必輕視體力勞動。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論語》中記載他對想學農的弟子樊遲十分不滿,罵他是「小人」,這是因為孔子認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擔的是更大的責任。他要讓他的學生成為價值的承擔者而不是一個農民。
教育思想
明·王圻《三才圖會》之孔子像2
①「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
②注重童蒙、啟蒙教育。
③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
④他要求學生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
⑤要求學生對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范,「仁」為最高道德准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了眾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由於孔子保守的政治態度,因此對待經濟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魯宣公十五年(西元前594年)實行「初稅畝」,從法律上承認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時代的重大經濟改革;但是據《左傳》說,孔子修《春秋》時記載「初稅畝」,目的是批評其「非禮也」。而民眾不富足,國君沒有富足的。在《論語·堯曰》中還記載,孔子主張「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對民眾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張賦稅要輕一些,徭役的攤派不要耽誤農時。《論語·述而》記載,孔子還對當時的為政者進行說教,要求為政者不要過於奢侈,要注意節儉。他說:「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同時,還主張「節用而愛人」。這裡麵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運用於經濟領域。
美學思想
孔子的美學思想核心為「美」和「善」的統一,也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孔子提倡「詩教」,即把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把文學藝術當作改變社會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並且孔子認為,一個完人,應該在詩、禮、樂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學思想對後世的文藝理論影響巨大。
孔子在易學中明確提出了「美在其中」、「見仁見智」等著名美學命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問易》在易宗基礎上提出了美宗——陽剛、陰柔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認為「陰陽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謂是美學之宗」。[16]
人生觀
⑴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知難而退,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⑵安貧樂道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⑶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⑷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懷著 與人為善的理念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則。
Ⅷ 其實我極為反感,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人,真真的迂腐!
還是做個實在人好,最好別做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的男盜女昌之人。
Ⅸ 為什麼有的人滿口仁義道德,做事卻很小人
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人為了更好的生存,總是會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面目示人,這些人也是為了生活的可憐人罷了,雖然很可恨。
Ⅹ "仁義道德"反義詞是什麼
1.豺狼成性[ chái láng chéng xìng ]
解釋:象豺狼一樣凶惡殘暴成了習性。形容為人殘暴。
出自:唐·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氏檄》:「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
示例:此人梟獍為心,豺狼成性,誠然王法所不容。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四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比喻陰險狠毒的壞人。
2.慘無人道[ cǎn wú rén dào ]
解釋:慘:狠毒,殘暴。殘酷狠毒到極點,如野獸一樣。
出自:蔡東藩《唐史演義》第五十二回:「將妃、主等人,一一剖心致祭,慘無人道。」
示例:殺我人民,繫纍我婦孺,慘無人道。
◎楊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記》
語法:偏正式;作定語、狀語;含貶義,指沒有人道的慘酷事情。
3.心狠手辣[ xīn hěn shǒu là ]
解釋:心腸兇狠,手段毒辣。
出自: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三十三卷:「那小娘子聽了,欲待不信,又見十五貫錢堆在面前;欲待信來,他平白與我沒半句言語,大娘子又過得好,怎麼便下得這等狠心辣手。」
示例:他頤指氣使人,心狠手辣。
◎林平《從夏三蟲說開去》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4.喪心病狂[ sàng xīn bìng kuáng ]
解釋:喪失理智,象發了瘋一樣。形容言行昏亂而荒謬,或殘忍可惡到了極點。
出自:《宋史·范如圭傳》:「公不喪心病狂,奈何為此?必遺臭萬世矣。」
示例:但是頑固派反對派對於進步文化機關的違法摧殘其合法的事業,其喪心病狂,可謂已達極點。
◎鄒韜奮《患難餘生記·進步文化的遭難》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含貶義。
5.滅絕人性[ miè jué rén xìng ]
解釋:完全喪失人所具有的理性。形容極端殘忍,象野獸一樣。
示例:日本侵略者在南京進行了滅絕人性的大屠殺,我死難同胞達三十餘萬。
語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