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對法治中國的理解和認識

對法治中國的理解和認識

發布時間: 2022-01-27 12:19:43

A. 你對中國法制的看法

你也說了,是『法制』而不是『法治
法制,就是強硬型法律制度。
法治,屬於溫和型法律制度。
說白了一個是從上而下的法律系統。
一個是從下到上的法律行為。
上到下,就是貫徹上面制定的法律。
下到上,就是制定符合民情,或者民眾支持的法律。
不過經過文革這個大殺器,你認為官僚階級,還會讓平民擁有制定法律的權利嗎?

B.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在中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中具有里程碑意義談談你對我國治國方略理解8百字

1978年底,中國共產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歷史性任務,確立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方針。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重新走上了健康發展的軌道,開啟了蓬勃發展的新的歷史時期。雖然困難重重,但畢竟法律體系的建設已經起步。
從黨的十二大召開至黨的十四大召開前,立法工作全面展開,在此期間,我國立法或者修改法律100多件。1997年,中共十五大報告首次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並首次明確「到2010年形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至2010年底,我國已制定憲法和現行有效法律共237件、行政法規690多件、地方性法規8600多件,法律、法規基本含蓋了我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一個立足中國國情和實際、體現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統一、符合現階段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以憲法為核心和統帥,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等層次,憲法相關法、民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等部門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建成。

2011年3月10日上午,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吳邦國委員長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中宣布,黨的十一大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立法工作目標,已經如期完成。

二十多年過去了,重溫自己從事法律工作的經歷,回顧我國的法制建設的歷程,法制建設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的社會主義建設密不可分,與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實踐密不可分,與中國共產黨高超的執政智慧密不可分。

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是我國改革開放、維護社會穩定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同時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為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文化建設,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礎。比如說勞動法律的起草,最早頒布的是《勞動法》,直至1997年才制定並頒布了《勞動合同法》,2010年頒布了《社會保險法》,至此勞動法律的框架基本建成,勞動法律基本完備。1996年我國才開始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度,在改革過程中,不顧實際,當時就制定一部完備的《勞動合同法》是難以想像的事情,無論是立法本身,還是立法後的執行過程,都難以想像。但是通過十多年的實踐,當勞動合同制度的豐富實踐為立法提供了大量的經驗,同時勞動合同關系中兩個主體勞動者和用工單位的矛盾凸顯的時候,為了調整勞動者與用工單位之間的矛盾,協調勞動者與用工單位之間的關系,維護各方的利益,更好地維護社會的穩定,及時制定了《勞動合同法》。社會保障制度配套建立於1996年,當年由國務院制定了《工傷保險條例》等一系列的法規,並沒有直接制定《社會保險法》,通過十幾年的實踐,在已經初步建成社會保險體系後,根據實踐經驗制定了《社會保險法》。

有幸見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本建成,深深地感悟到三十幾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堅持改革開放,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總結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及改革開放的新經驗,這些成就就體現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

C. 談談你對依法治國的理解和看法800字

1996年3月17日 ,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批准了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確立了「依法治國 ,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治國方針 ,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目標和要求。這一方針的確立 ,必將對我國政治、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深遠的、全方位的影響 ,從而極大地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並精闢闡述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與法制建設目標。這標志著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理論日益走向成熟,社會主義依法治國實踐邁入更高階段。對於我們切實實行和堅持依法治國,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理想,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方略的確立。 依法治國,作為一種先進的治國方略與法律文化,是社會進步、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依法治國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一種與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相當發達的社會文化共存亡同興衰的社會現象。 社會主義國家不僅應當是人民真正當家作主的民主國家,而且也應當成為真正實行依法治國的法治國家。社會主義的依法治國必然是而且應當是人類歷史上全新的、最高歷史類型的依法治國。
二、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為一種理想的治國手段,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都可運用的治國方略。但作為一種現實的政治制度,社會主義依法治國與資本主義依法治國有著根本的不同。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依法治國,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法律保障。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依法治國,是實現人民民主的基本保證。
三、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一)具備完備的法律體系。 有法可依,是立法方面的要求。這是依法治國的法律前提,也是依法治國的首要環節。有法可依是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需要法律調整的領域和方面都有良好的法律可以依據和遵循。 (二)有法必依。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黨、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公民都必須依法辦事。這是依法治國的中心環節。(三)執法必嚴。 依法治國的關鍵是執法,難點和重點也在執法。執法必嚴,是指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嚴格依照法律規定辦事,堅決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另外司法獨立是法治社會的內在要求,對保證司法裁判的公平、正義,維護社會秩序,滿足社會成員對效益的需求,真正做到依法治國具有重要的意義。(四)違法必究。違法必究,就是要嚴格追究違法犯罪行為人的法律責任。這是依法治國的必要保證,是法律威嚴的重要體現。當前,在違法必究這個問題上,我們要堅決反對幹部搞特權、有責不究、重犯輕罰。鄧小平同志曾強調:「越是高級幹部子弟,越是高級幹部,越是名人,他們的違法事件越要抓緊查處,因為這些人影響大,犯罪危害大。」

D. 談談你對依法治國的認識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回志、主張治理答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通通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簡而言之,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根本保證。

(4)對法治中國的理解和認識擴展閱讀:

基本內容

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1、依法治國的主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

2、依法治國的本質是崇尚憲法和法律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徹底否定人治,確立法大於人、法高於權的原則,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個人意志的影響;

3、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是保證人民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國是一切國家機關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E. 學習十八大四中全會精神,談談你對依法治國的理解和看法 800字

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我們黨高度重視法治建設。長期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提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治,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執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積極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取得歷史性成就。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法治政府建設穩步推進,司法體制不斷完善,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
同時,必須清醒看到,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眾期待相比,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相比,法治建設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有的法律法規未能全面反映客觀規律和人民意願,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立法工作中部門化傾向、爭權諉責現象較為突出;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比較嚴重,執法體制權責脫節、多頭執法、選擇性執法現象仍然存在,執法司法不規范、不嚴格、不透明、不文明現象較為突出,群眾對執法司法不公和腐敗問題反映強烈;部分社會成員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維權意識不強,一些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依法辦事觀念不強、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現象依然存在。這些問題,違背社會主義法治原則,損害人民群眾利益,妨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必須下大氣力加以解決。

F. 談談你對我國法制現代化的看法

哥們,你太狠了!

相關論文很少,網上不好找,雷同的多。自己編吧
如果是課堂作業就從德治和法治這個關系去寫,容易點,我就不幫你寫了,我自己的作業還沒著落呢。我學刑法的,有空多交流下啊

G. 對法治的看法,以及對中國的法治的看法

憲法都有改變的時侯,何況每當執法者換界時,更有嚴格執法或執法犯法的行為。

H. 大學生角度分析法治中國的意義

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目標以來,黨中央就法治建設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吹響了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軍號,標志著我們黨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戰略高度。我們要深刻領會建設法治中國的新要求,切實增強法治建設的責任感,積極探索法治建設的基本規律,不斷提高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化水平,為法治中國建設作出探索、積累經驗。

一、建設法治中國的重要意義

建設法治中國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在中國的推行具有重要意義。
(一)法治是保障公民權利奠基石
法治以維護公民權利為宗旨,以限制和規范國家權力為要義。法治不僅要保護公民的基本人權,而且要維護公民的各項民事權利。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現實中各種侵犯公民權利的事件仍時有發生。只有有法必依,堅持公正司法、規范行政行為,讓政府真正依法行政,才能保證公民權利不受侵犯。
(二)法治是市場經濟的護航員
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市場經濟的主體需要法律確定其地位,保障其權利;市場經濟的各種活動需要法律來規范,各種矛盾需要法律來解決;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需要法律來確認;市場經濟的正常發展需要法律保駕護航,離不開法律作用的充分發揮。沒有法律和法治,就沒有市場經濟。確立了法治國家的目標,有利於全社會名正言順地開展法制和法治建設,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法治環境。
(三)法治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安全閥」
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的形勢仍然嚴峻,正處於社會矛盾凸顯期,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的任務艱巨。在此背景下,強調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維護穩定,尤為緊迫和必要。在此方面,法治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四)法治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守護神
我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貧富差距逐漸拉大,實踐中出現的分配不公、勞動者權益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因行政權力產生的「暴利」、利用壟斷地位產生的「暴富」等問題,其重要原因就在於規則的缺失或者是對現有規則的漠視。社會公平是人們所追求的理想目標,而公平正義只有通過法治的途徑才能實現。
(五)法治是實現中國夢的助推器
僅僅是GDP的提升並不等於民富國強,中華民族的復興、國力的富強,人權得到尊重,人民享受著良好的治安、優美的環境和健康的飲食的「中國夢」的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是否把法治作為一種社會治理工具。

二、我們需要建設什麼樣的法治中國

建設法治中國,首先要明確什麼是法治中國。建設法治中國決不是一句時髦的口號,而是有著十分豐富內涵的真實目標。擇其要者,下列三個特徵構成了法治中國最基本的要素。
我們要建設的法治中國,是憲法法律具有最高地位和最大權威的中國。這是法治中國最典型的特徵。維護憲法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憲法尊嚴,就是捍衛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憲法實施,就是保證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
我們要建設的法治中國,是全體公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的中國。這是法治中國最堅實的根基。建設法治中國,應當讓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成為全社會奉行的基本准則,讓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得到嚴格落實,讓人權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讓每一個人都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
我們要建設的法治中國,是政治清明、經濟富強、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文明的中國。這是法治中國最重要的使命。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強則國家強。建設法治國家就是要為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法治支撐和保障,讓人民民主更加充分和健全,讓經濟發展更加健康和有序,讓社會運行更加穩定和和諧,讓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讓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中國與法治中國相伴而行。

三、我們應當怎樣建設法治中國

黨的十八大報告的「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十六字方針,堪稱新時期中國法治建設的指南針。建設法治中國的關鍵點有六:
(一)高層領導的政治決斷和信心
任何權力規范和約束都應該也只能是自上而下進行。政治家要有倡導和推行法治的決心和信念,運用足夠的政治智慧,能夠厲行法治、自我限權、帶頭守法。
(二)著眼科學民主立法
立法是法治建設的前提。我們立法建制,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必須切實堅持以人為本、立法為民理念,把公正、公平、公開原則貫穿於每一部法律法規制定的全過程。要使立法真正符合人民意願,完善科學民主立法機制,創新公眾參與立法方式,認真傾聽不同階層不同利益群體的聲音,廣泛集中民智、匯聚民意。要使立法真正立足客觀實際,從改革發展穩定最突出的矛盾入手,從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入手,研究和決定該立哪些法、怎樣立,該制定哪些制度、怎樣制定。要使立法真正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提高立法質量,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切實增強每一部法律法規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著眼保障法律有效實施
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總體上解決了有法可依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問題就顯得更為突出、更加緊迫。因此,我們要在繼續加強立法工作的同時,採取積極有效措施,切實保障憲法和法律的有效實施。一要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和尊嚴。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二要堅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國家行政機關要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辦事,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國家審判機關、檢察機關要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三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要依法行使監督憲法和法律實施的重要職權,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要依法行使保證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在本行政區域內得到遵守和執行的重要職權,確保各國家機關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真正用來為人民謀利益。四是要改革現在的績效評價體系,建立一套以法治為重要指標體系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即「法治GDP」,保證法律的實施。地方政府領導幹得好不好,能不能得到重用提拔,關鍵要看他是不是有法律意識,是不是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一旦建立起法治作為重要指標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法律的實施就有了保障,法治中國建設才會更加順暢。

(四)著眼保障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是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內容,反映社會的文明程度,關繫到國家長治久安,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性保障。要實現司法公正,必須樹立現代司法理念,推進司法體制的改革與創新。
1.樹立司法獨立理念
司法獨立是實現司法公正的基礎。現在如何認識我國的司法獨立,學術界爭論頗多。有的主張西化式獨立,有的主張逐步獨立等等。筆者認為,在當前不能離開我國的政治制度去談獨立,而要符合我國的國情。一是要正確處理好黨的領導與司法獨立的關系。必須明確黨對司法的領導主要體現為政治領導和組織領導,而並非是具體業務和工作的代辦與干預。二是規范和完善人大司法監督,高度重視自覺接受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新聞媒體的監督。三是改革現有司法人事與財政制度。現行的司法管理體制是各級司法機關的人事權、財產權受制於當地黨委政府。要從根本上克服地方保護主義,就必須進行司法體制改革。首先可考慮基層、中級法院法官由省級人大任命,高級、最高法院法官由全國人大任命,任命後即由最高法院統一管理的方式。其次,必須改變地方政府把持司法財政權的現象。目前,世界上多數國家都是將法院的經費獨立出來,單獨列入國家預算。為此,有學者建議應當吸取歷史的教訓和其他國家的經驗,重視司法經費獨立對於司法公正的重要意義。四是正確處理好上、下級法院間關系,確保下級法院獨立辦案。上、下級法院並非行政領導關系,而是監督、審級關系,不同的審級設置是為確保當事人上訴權的實現,確保司法公正,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的指示、批示,下級法院向上級法院事先請示,都有違司法獨立原則,應予根除。
2.大力加強司法隊伍建設,尤其是法官隊伍建設
司法工作的生命力在於司法公正。法官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法官的素質是司法公正的根基,高素質的法官是司法公正的先導。一定要提高法官的道德修養,提高法官的業務素養,提高公正司法能力。
(五)著眼用制度規范和約束公權力
當今,許多法律得不到真正執行,公權侵犯私權的情況屢屢發生。如果不能「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權力就會是恣意妄為的猛獸,就會禍害社會。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籠子有哪些?第一個是民主的籠子,通過統一的程序規則約束公權力的行使。特別要通過立法和制度建設對地方黨政一把手的權力加以更加嚴格的硬約束。因此應當盡快制定《行政組織法》和《行政程序法》等法律法規,為各種行政行為提供最基本的權力邊界和程序規則,防止決策機關規避程序法濫用決策權,確保每項權力都受到法律的嚴格約束。第二個是法治的籠子,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不僅要求行政機關根據法律和法律的授權制定規范;不僅要求行政機關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必須依據法律、法規和規章;還要求行政機關不得作出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義務的決定。凡法律法規規定的職責,都必須積極履行,不能失職,不能不作為。同時,履行法定職責,必須依據法定程序。第三個是監督的籠子,通過公開約束規范公權力。應當進一步擴大信息公開的范圍,將領導批示、指示及一切行使權力的表現形式納入信息公開的范圍,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黨務、政務、司法、公共事務的信息公開,通過公開約束規范公權力。要創造人民監督和批評政府的條件,拓寬民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決策權的渠道,充分利用現代新興媒體監督的便利,實現對公權力行使的全時空監督,惟其如此,才能讓所有官員在法律面前不越雷池半步,防止權力濫用和失控。
(六)著眼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
法治中國就是大家都尊法守法。
只有當法律成為國民必須信仰與敬畏的規則時,人們才可能在這條規則的底線上行走,道德才不會失守,底線才不會被擊穿,秩序才不會崩壞,公平正義才能讓人有所期許。也只有全社會都把法治當成一種生活方式的時候,法治中國才會形成。因此要把「促進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作為建設法治中國的重要目標。一是要加強對領導幹部的法治培訓。讓各級領導幹部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帶頭遵守憲法和法律,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國理政,這無疑是對整個社會法治精神的引領和提升。二是要深化對群眾的法制宣傳教育。建設法治中國,人民群眾是基礎力量。要在全社會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讓廣大人民群眾懂得依法按程序表達利益訴求、解決矛盾糾紛,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為構築法治中國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

望採納。謝謝您

I. 對中國法制史中的秦朝有什麼看法

一、秦朝法制的指導思想
秦朝建立後,繼續推行商鞅變法以來的法家思想和政策。其中韓非的以法治為中心 ,法、術 、勢相結合的思想,對秦始皇政權和法制活動影響極大,成為其指導思想。秦朝的法制指導 思想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法令由一統
這有兩層意思,其一是全國都要實行統一的法律令;其二是最高立法 權屬於皇帝。
(二)事皆決於法
秦始皇規定以吏為師,事皆決於法。這本來是戰國時新興地主階級 「 以法治國 」 的主張。秦朝建立後,仍以此做指導,加強立法,做到凡事 「 皆有法式 」 。
(三)以刑殺為威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法網嚴密,以致人們動輒觸犯刑律;二是嚴刑 重罰。這是商鞅輕罪重刑思想的繼續和發展。
二、秦朝立法概況
(一)立法活動與雲夢秦簡的發現
秦國在簡公七年(公元前408年),頒布 「 初租禾 」 的法令,確認土地私有的合法性。隨後, 在獻公(公元前384年~前362年在位)時又頒布 「 止從死 」 的法令,禁止用奴隸殉葬。孝公時 , 商鞅變法,開始大規模製定法律令。昭襄王時,法令又有了進一步發展。秦王贏政 即位後, 繼承了秦國原有的法律令,隨著封建經濟、政治的發展,又制定了許多新的法律令。所以, 在統一六國前夕,秦國法律令名目繁多,而且體例和內容已經相當完備。
秦朝建立後,又陸續制定頒布了許多新的法律令。
1975年底發現的湖北雲夢縣睡虎地秦墓竹簡,其中的《秦律十八種》、《秦律雜抄》、《法 律 答問》、《封診式》是有關秦朝法律的主要內容。
雲夢秦簡共1155枚,內容極其豐富。法律令文書有《秦律十八種》:《田律》、 《廄苑律》、《倉律》、《金布律》、《關市》 、《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軍爵律》、《置吏律》、《 效》、《傳食律》、《行書》、《內史雜》、《尉雜》、《屬邦》;此外還有《效律》,是 對核驗縣和都官物資帳目有關制度的規定,其中有的已收錄在《秦律十八種》中。
《秦律雜抄》包括《除吏律》、《游士律》、《除弟子律》、《中勞律》、《藏律》、《公 車司馬獵律》、《牛羊課》、《傅律》、《屯表律》、《捕盜律》、《戍律》共11種律文 的摘錄。
《法律答問》是以問答形式對秦律某些條文、術語以及律文的意圖所作的解釋。
《封診式》是關於審判原則以及對案件進行調查、勘驗、審訊、查封等方面的規定和文書程 式。
(二)法律形式
秦朝的法律形式,從史書記載和出土的秦簡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
1律
商鞅改法為律。律為當時最主要的法律形式。
2令(制、詔)
秦始皇曾宣布: 「 命為制,令為詔。 」 當時命、制、令、詔,從法律意義上說並無區別。律與令經常並列使用。
3式
「 式 」 作為一種法律形式,最早出現於秦,如上述《封診式》,其中也有對司法官吏 「 治獄」 的要求。
4法律答問
《法律答問》對秦律的某些條文、術語和律義以問答的方式作了明確的解釋。這對正確運用法律,更有效地貫徹立法意圖,具有重要作用。
5廷行事
是司法審判的成例。《法律答問》中多次提到 「 廷行事 」 ,這說明《廷行事》在當時的司法實踐中已成為律文之外可以援引的成例。
此外還有 「 程 」 、 「 課 」 等法律形式。
三、秦朝法律的主要內容和特點
(一)刑事方面
1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則
秦律關於定罪量刑的原則有如下幾個方面:(1)以身高確定責任年齡。男六尺五寸,女六尺二寸為成年人,達到此身高者開始負刑事責任,否則不負刑事責任。(2)區分有無犯罪意識。有無犯罪意識,也是認定是否構成犯罪的標准。(3)區分故意( 「 端 」 )與過失( 「 非端 」 )。秦律中故意稱 「 端 」 ,過失為 「 不端 」 。(4)並合論罪。所謂並合論罪,是在數罪並發的情況下,將數罪合並在一起處刑的原則。(5)共犯加重。共犯,是指兩人或兩人以上所實行的犯罪。共犯的社會危害性較大,故處刑較重。(6)自首減刑。自首者可以略為減輕罪刑。(7)誣告反坐。誣告,秦律稱 「 誣人 」 。誣告罪的成立,必須是 「 端告 」 ,即故意捏造事實,向司法機關控告他人,使無罪者入於罪,或使罪輕者入於重罪。依律對誣告者處以與所誣罪名相應的刑罰,這就是誣告反坐。
2刑罰
刑罰的種類如下:
(1)死刑。秦朝沿用戰國以來執行死刑的方法,種類很多,其常用者如下:①具五刑,這是一種以極端殘忍的肉刑與死刑並用的刑罰;②族誅,即因一人犯罪而誅滅其親族的刑罰;③梟首,即將犯人的頭砍下,懸於木桿上示眾的刑罰;④棄市,即在人眾集聚的鬧市,對犯人執行死刑,以示為大眾所棄的刑罰。
(2)肉刑。秦朝除沿用過去的墨(黥)、劓、剕、(分為斬左右趾)、宮以外,還廣泛使用肉刑與勞役刑並用的刑名。
(3)作刑(勞役刑)。作刑是對犯罪者施以強制勞作(役)的刑罰。包括:①城旦、舂。《漢書·惠帝紀》注引應劭曰: 「 城旦者,旦起行治城 」 。即早起服築城的苦役。舂,即婦人犯罪應處城旦者,根據生理條件,不去築城,而服舂米的勞役。②鬼薪、白粲。 「 鬼薪 」 是強制男犯去山林砍柴,白粲是強制女犯擇米使正白,兩者皆用以供宗廟祭祀。③司寇、作如司寇。司寇,指伺察寇賊,即強制男犯到邊遠地區服勞役,並以防外寇;女犯作如司寇,指服相當於司寇的勞役。④罰作、復作。罰作與復作是作刑中最輕者,強制男犯到邊遠地區戍守,女犯到官府服勞役,刑期皆三個月至一年。
(4)遷。遷是把犯罪者遷到邊遠地區的刑罰。
(5)貲。所謂貲刑,就是強制犯人繳納一定財物或服一定徭役的刑罰。
(6)誶。誶,就是訓誡。從秦簡看,多用於輕微犯罪的官吏。
此外,秦朝還廣泛沿用過去 「 籍沒 」 、 「 贖 」 等刑罰。
3主要犯罪
秦朝法律令所規定的犯罪種類很多,其中主要的有:
(1)不敬皇帝罪。據秦律令,不僅對皇帝本人有失恭順,而且對其命令有所怠慢,都視為對皇帝不敬。聽命書時,要下席站立,表示恭敬,否則,罰二甲,並撤職,永不敘用。
(2)誹謗與妖言罪。《史記·高祖本紀》載,劉邦攻佔咸陽後,對父老豪傑曰: 「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 」 《集解》引應劭曰: 「 秦禁民聚語。 」 禁止人民誹謗皇帝。
(3)盜竊罪。 「 盜 」 ,是以公開或秘密的方式把他人的財物據為己有的行為。
(4)賊殺傷罪。秦簡中有許多關於 「 賊殺 」 、 「 賊傷人 」 的規定,這種行為對封建統治有嚴重威脅,因此對其鎮壓嚴酷,防範也特別嚴密。
(5)盜徙封罪。盜徙封,就是偷偷移動田界標志。
(6)以古非今罪。所謂以古非今,就是以過去的事例,指責現時的政策和制度。
(7)妄言罪。所謂 「 妄言 」 ,指發布反對或推翻秦朝統治的言論。
(8)非所宜言罪。所謂 「 非所宜言 」 ,即說了不應說的話。
(9)投書罪。 「 投書 」 ,指投遞匿名信。
(10)乏徭罪。 「 乏徭 」 ,就是逃避徭役。
(二)民事方面
1所有權。秦時所有權的內容就不動產而言,主要是土地房屋,即所謂田宅。動產除其他財物外,還包括奴隸。秦統一後,於始皇31年(公元前216年)下令 「 使黔首自實田 」 ,就是要人民向政府據實登記所有田地,政府承認其土地所有權。這是秦王朝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土地私有制的法令。這個法定的推行,促進了土地私有制的進一步發展。
2債。秦朝債的法律關系主要有:買賣契約、借貸契約、僱傭契約及租借契約幾種。
對於借貸契約,秦簡《法律答問》有: 「 百姓有責(債),勿敢擅強質,擅強質及和受質者,貲二甲。 」 可見,秦律禁止從質為債務擔保。但按秦簡規定,欠官府債務,無力償還時,可以勞役抵償之。
3婚姻。秦簡《法律答問》等記載中規定:秦時無後世良賤身份地位的限制,允許良賤通婚;禁止與他人逃亡之妻為婚;男入女家的贅婿地位低下,被人歧視。
(三)其他方面
1行政立法
秦統一全國後,創建了一整套適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需要的行政管理體制和管吏管理制度,以後歷代王朝的有關制度,都是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完善的。
(1)確立皇帝制度
皇帝是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獨攬全國政治、經濟、軍事、行政、立法、司法、監察等一切大權。秦王嬴政統一六國以後,確立了皇帝制度。
(2)行政管理制度
秦在中央設三公九卿。三公中的丞相是皇帝下的行政長官,輔佐皇帝總理百政。太尉由戰國時期 「 國尉 」 發展而來,是中央掌管軍事的長官。御史大夫由戰國時各國的御史發展而來,原在國王身邊主要管記事。九卿是具體掌管祭祀、禮儀、軍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事務之官。主要有:①奉常,掌理皇帝祭宗廟,司禮儀,由商周時的占卜史官發展而來;②郎中令,負責宮廷警衛之官;③衛尉,武官,統率衛士,負責皇城警衛;④太僕,管理皇帝的車馬和馬政,皇帝出行,親自為皇帝御車;⑤廷尉,負責司法審判;⑥典客,掌管與少數民族的交往事務;⑦宗正,掌管皇帝親屬事務;⑧治粟內史,掌管全國農田穀物和財政經濟等事務;⑨少府,掌管山海澤池的稅收,進奉皇帝。
秦時地方建立郡縣制,少數民族聚居區設道(與縣平級),縣以下有鄉、亭、里。
(3)官吏管理制度
為了加強 「 吏治 」 ,秦法對官吏的爵制、祿秩、任免、調動、考核、獎懲等方面作了嚴格的規定。
①任官的標准與限制。秦朝對官吏的選任有嚴格的道德和才能標准:第一,道德方面。秦簡《為吏之道》規定了官吏應具備的道德和行為准則,並將其概括為 「 五善」 、 「 五失 」 。第二,明悉法律令。秦統治者強調以法治國,以吏為師,要求官吏通曉法律令,並以是否明悉法律令,作為區分 「 良吏 」 、 「 惡吏 」 的標准。
秦律雖不像後世注重門第出身,但也有任官限制:第一,不準任用 「 廢官 」 ,即不準任用不稱職或不夠條件的官吏;第二,官吏必須正式任命才能到任行使職權;第三,長吏調任新職,不準帶走原屬佐吏。
②選任的方式。秦朝中央和地方長吏皆由皇帝任免,長官可以自己選任下屬,選任的方式主要有薦舉、徵召、任子等幾種。
③考課與獎懲制度。戰國時期,秦國就以考課嚴謹、賞罰分明著稱。地方每年定期向中央匯報,還有對諸曹官吏結合具體職司定期不定期的考核。按照考核結果,給予獎賞或懲罰。
2經濟立法
(1)關於自然資源保護方面。秦相當注意利用自然資源為其統治服務。這方面的法律有秦簡《田律》。
(2)關於農業生產管理方面。秦始皇即位後,繼承了秦國傳統政策,採取各種措施發展農業生產,要求各級官吏掌握農業生產情況,並通過法律對具體措施加以規定。
(3)關於官營手工業管理方面。官營手工業作坊主要是為封建國家和皇室提供各種手工業產品,如武器、器物和日用消費品等。為保證產品質量和數量,秦朝制定了《工律》、《均工律》、《工人程》等法律令。
(4)關於市場貿易管理方面。為維護正常的貿易,秦朝制定了有關商品價格、貨幣比價、度量衡誤差限度等法令。如《金布律》、《關市律》等。
(四)法律的主要特點
秦律有著如下特點:(1)秦律仍保護奴隸制剝削制度;(2)繼續實行輕罪重罰;(3)注意運用法律調整經濟關系。
四、秦朝司法制度
(一)司法機構
1中央司法機關
秦朝的中央司法機關,由廷尉和御史大夫等組成。早在戰國時秦已設有 「 廷尉 」 。秦統一六國後,廷尉成為列卿之一,為全國最高司法審判機關。廷尉的主要任務有二:一是負責 「 詔獄 」 ,即皇帝詔令審理的案件;二是審理地方的上訴案件和復審郡縣不能決斷的疑難案件。
2地方司法機關
秦朝設郡、縣。郡縣既是地方行政機關,又是地方司法機關,郡縣的司法審判由郡守、縣令兼理,一般案件自行處決,重大疑難案件報請中央廷尉處理。鄉、亭也有一定司法管轄權。
二者不同時設置,但職責相同,主調解糾紛,平斷曲直,收賦稅,征徭役。
(二)訴訟制度
1訴訟形式
訴訟形式根據訴訟人在案件中的地位,大致可分兩種:一是官吏,如御史和其他官吏,他們糾舉犯罪,提起訴訟,類似近世的公訴人;二是一般平民,主要是當事人,類似近世的自訴人。
2訴訟程序
秦律訴訟有 「 公室告 」 和 「 非公室告 」 之分。「 賊殺傷、盜他人為公室告 」 ,而 「 主擅殺、刑、髠其子、臣妾,是謂非公室告 」 。屬於公室告的案件,官府應予受理,非公室告案件則 「 勿聽 」 ,不予受理。
據《封診式》載,案件發生後,當地的里典要把司法機關決定受理案件的被告人的姓名、身份、籍貫,曾犯什麼罪,判什麼刑,是否赦免,以及曾否逃亡等,寫成書面報告。縣司法機關接受案件後,通常是由縣丞 「 即令令史 」 前往調查或勘驗,然後作出調查或勘驗筆錄,稱為 「 爰書 」 。《法律答問》中有各種爰書,即筆錄。如對死傷屍身的檢驗爰書、麻瘋病人的醫學鑒定、犯罪現場勘驗筆錄等。可見當時已很重視證據在訴訟中的作用。
3審判程序
秦司法機關對當事人的審訊方法和步驟大致如下:(1)聽取當事人的口供;(2)根據口供中的矛盾之處和不清楚的地方提出詰問;(3)對多次改變口供,不老實認罪服罪者,施加刑訊。
審訊後,作出判決,並 「 讀鞫 」 ,進行宣判。鞫,審訊。讀鞫,就是宣讀判決書;宣讀後,當事人服罪,照判決執行;如稱 「 冤 」 ,可以請求再審,叫 「 乞鞫 」 。乞鞫可以由當事人提出,也可由第三人提出。

熱點內容
老婆出軌保證書怎麼寫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08 17:52:03 瀏覽:844
民法通則健康權 發布:2025-02-08 17:43:30 瀏覽:822
成都共享單車法規 發布:2025-02-08 16:34:16 瀏覽:102
新婚姻法沒有證據能離婚嗎 發布:2025-02-08 15:54:51 瀏覽:46
刑法分論案例 發布:2025-02-08 15:36:42 瀏覽:562
江都法院拍賣 發布:2025-02-08 15:09:01 瀏覽:689
申請勞動法律援助要錢的嗎 發布:2025-02-08 14:57:08 瀏覽:817
婚前合同如何寫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8 14:48:29 瀏覽:162
崑山市司法 發布:2025-02-08 14:48:28 瀏覽:396
王萬熊律師 發布:2025-02-08 14:47:46 瀏覽:419